17. 原毁 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原毁 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11:1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原毁 教案
【学习目标】
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词汇,掌握文中出现的判断句、介词短语后置句?
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体会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学习对比的说理方法。
【导学提纲】
诵全文-知大意-明主旨-懂文体
【重点、难点】
1、掌握积累文中文言词汇及句式句法等?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自学引导】
基础知识梳理
一,预习资料
(一)作者介绍
?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 文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 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世盛 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二)、释题:?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三)课文重点字词句解释
原毁 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译文
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一个讲仁德义气的人。他们探求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与舜相似的地方。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们探求周公之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处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似的地方。舜,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可是,这些君子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就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严格而又全面吗?另一方面,他们对待别人,就说:“那个人能够这样,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了。能够擅长这个,也就完全称得上是个有技能的人了。”他们只要求别人有一种长处,而不苛求人家有两种长处;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而不追究人家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可是,他们看待别人时,却说:“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又说:“能够擅长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这不就是对别人的要求既宽容而又平易吗?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却要求低。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就很难去做好事情。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很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却说:“我能够有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下来了。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太低了吗?他们对于别人,说:“他虽然能够这样,这个人也是不值得称道的;他虽然有这种技能,这点本事是不值得称道的。”抓住别人的一点,而不管人家的其他方面;追究人家的过去,而看不到人家的现在,提心吊胆地只怕别人有了声望。这不就是对别人求全责备吗?这就叫做不拿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苛求别人,我看不出这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如此,但是,这样做的人,是有根有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嫉妒。懈怠的人,就不会有上进心;而嫉妒别人的人,却又深怕别人有所造就。我曾经试验过。试着对大家说:“某人是好人,某人是好人。”那些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较疏远,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厉害的人就一定会说出愤怒的话,懦弱的人就一定面带怒色了。我还曾经试着对大家说:“某人不是好人,某人不是好人。”那些个不应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较疏远,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厉害的人就一定会说出高兴话,懦弱的人就一定喜形于色了。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有所成就了,诽谤也就随之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唉,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指望着名誉显畅,道德推行,真是难啊!
打算在朝廷上有所作为的人,听到我的话并牢记在心上,国家大概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四、整体感知
本文论述和探究毁谤产生的原因。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文章先从正面开导,说明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才符合君子之德、君子之风,然后将不合这个准则的行为拿来对照,最后指出其根源及危害性。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等等。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画当时士风,可谓入木三分。
五、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说”通“悦”,高兴,喜欢
(2)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写出古义
课文例句 古义 今义
1、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一般人。 许多人。
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虽然如此。(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3、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 两个词。尝,曾经,副词; 试验,试。
试,试验、尝试,动词。
(3)指出下面活用的字并作解释
1、故人乐为善/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详,故人难于为善
善:形作名,好事。
2、即其新不究其旧 / 究其旧不图其新 新:形作名,现在的表现。
旧:形作名,过去的表现,旧日的表现。
3、己未有善 善:形作名,长处,特长。
4、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 能善是,是亦足矣/ 我善是,是亦足矣/ 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善:形作动,擅长,善于。
5、早夜以思 早:名作状,在早上。 / 夜:名作状,在夜晚。
6、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外:名作状,对外。 / 内:名作状,对内。
(4)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其责己也重以周 重:严格。 周:周全。
2、其待人也轻以约 轻:宽,宽容。 约:少,要求低。
3、重以周,故不怠 懈怠。
4、其责人也详 详细,要求高,于“周”相近。
5、其待己也廉 少,要求低,与“约”相近。
6、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说的正是。
7、为是者有本有原 思想根源。
8、怠者不能修 进修,要求进步。
9、必其人之与也 同党,同类。
10、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有才艺的人。
11、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 声誉,名声,(名望)。
12、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 发扬光大。
(5)指出下面课文例句的句式类型
1.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 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 舜,大圣人也 / 周公,大圣人也 /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 某良士 / 某非良士 判断句
2.责于己曰 / 尝试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问题深化导引
通览全文,说说本文的行文脉络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根源——怠与忌
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阅读第一第二段,说说古人今人的不同做法,并体会今人做法有什么现实后果?
古人: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其责己也重以周:高标准、严要求
其待人也轻以约: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
今人: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
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
(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现实后果会是什么?
对人求全——压制人才
责己太宽——骄横自是
3、阅读第三段
(1)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2)说出怠与忌的具体所指
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
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
(3)本段所运用的论据有哪些?
理论论据: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事实论据:举例——称赞某人 、批评某人
(4)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演不一样。
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4、课文第四段有什么目的?
交代作论的缘由
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合作探究
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是什么?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见解?
根源——怠与忌 第二问:学生自圆其说即可
2、对比本文的主要说理方法,说说本文的对比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本文的对比既有不同角度的对比,又有不同层次的对比。从对象看,是将“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对比;从内容看,是将“待人”和“待己”对比。这样的对比突出了今之君子责人也详待己也廉的表现,为下文论述“毁”的根源作了充分的铺垫;同时树立正面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就要向古代君子学习。本文段与段之间,层与层之间也含有对比,层层对比,是非清楚,曲直分明,增强理论证的力量
3、本文的中心论文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
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扣“毁”不兴的缘由。
“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
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猖獗。
4、探讨本文的主题,以及写作特点
主题:
本文探寻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谴责了“今之君子”习于毁谤的恶劣风气,目的在于想扭转这股歪风,有助于国家的治理。
写作特点:
1、鲜明的对比。? ??“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这中间,段与段,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与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重”与“轻”,“周”与“约”又构成具体的对比。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 2、寓理于形。? ? 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道理。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如行为描写,“日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如情景描写,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嫉妒。
3语言上采用并列双行的对称排比句式
取其一不责其二……,恐恐然……
举其一不计其十……,恐恐然……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
不若是,强者必悦于言,……
【存在问题】
《原毁》课后作业
一、一词多义
1、病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缺点,名词。
亮疾病,卒于军 病重,动词。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担心,动词。
2、善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擅长,形作动。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 择善而从之 好事,形作名。 / 好的人或事。
素善留侯张良 交好,与……交情好,形作动。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做好,动词。
太祖曰“善。”乃南征 应答之词,表示同意。
3、乃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 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却,竟然,副词。
良久乃已 才,副词。
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 就是,是,表判断的语气,副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代词。
4、其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他们,第三人称代词。
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那些,指示代词。
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词。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文段一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C )(善:好事。)
A.其责己也重以周 周:周密,此为全面。
B.就其如舜者 就:趋向,靠近。
C.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善:擅长。
D.一善易修也 修:此为做到。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是( D )
A.其责己也重以周 早夜以思
B.后世无及焉 听其所止而休焉
C.其于人也,乃曰 项王乃大惊曰
D.而我乃不能是 而以圣人望于人
(D却,表转折关系的连词。A而,且,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地,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他,代词/语气助词,无义;C却/就。)
3、翻译句子
①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译文: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对待别人既宽容又平易(要求少)。对自己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懈怠;宽而少,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②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译文: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③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译文:取他的一点,不要求他再有第二点;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
(二)文段二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试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C )(尝试:曾经试着。)
A.怠者不能修 修:进修,要求进步。 B.必其人之与也 与:同党,同类。
C.又尝试语于众曰 尝试:试着。 D.将有作于上者 有作:有所作为。
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A“懼”通“惧”;B“说”通“悦”;D“少”通“稍”。)
A.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 B.懦者必说于色矣
C.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D.其一少北而东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是( B )
A.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是故事修而谤兴
B.士之处此世 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
C.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其孰能讥之乎
D.强者必说于言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B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助词。A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却,表转折关系的连词;C大概,表揣测语气/难道,表反问语气;D在/对。)
4、翻译句子
①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译文: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懈怠和嫉妒。懈怠的人不能求进步,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
②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译文: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却跟着来了,声望提高了,诬蔑却也随着来了。唉!读书人处在这个世上,希望名誉昭著(名誉发扬光大),道德畅行(道德推行),真难了(难啊)。
③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译文: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得到我所说的这些道理并牢记在心,国家大概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