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原毁 学案
韩愈名字的来历
韩愈的名“愈”,是在他七岁时才取的,关于韩愈的名字还有一段佳话。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年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可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郑氏对韩愈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
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
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再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
1.字音辨识
怠(dài) 懼(jù) 舜(shùn) 懦者(nuò)
2.通假举要
强者必说于言(说,同“悦”)
3.一词多义
(1)能
(2)病
(3)闻
(4)善
(5)修
(6)用
(7)约
(8)其
(9)以
(10)为
4.词类活用
(1)故人乐为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好事)
(2)即其新不究其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新的表现、旧的表现)
(3)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事)
5.古今异义
(1)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古义:有技能的人。
今义:指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
(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古义:一般人。
今义:指大多数人。
(3)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4)吾尝试之矣
古义:两个词,曾经试验。
今义:一个词,试验。
6.文言句式
(1)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判断句)
译文:那些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
(2)不然,则其畏也(判断句)
译文: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
(3)能有是,则足为良人矣(判断句)
译文:能够这样,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了。
(4)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状语后置句)
译文:强硬的人就一定会说出愤怒的话,懦弱的人就一定面带怒色了。
(5)将有作于上者(状语后置句)
译文:打算在朝廷上有所作为的人。
在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成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士人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鉴赏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
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法。议论性散文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它的写法比较灵活自由,即“形散神不散”。
1.文章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时用的是“责己”、“待人”,而在谈“今之君子”时却作了一个颠倒,变为“责人”、“待己”,一字之差,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虽是一字之差,表现却恰好相反,同时也给论证提供了便利:只需点明其与古之君子的态度相悖即可。例如,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等等。最后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对自己比对普通人的要求还低,而对他人却拿圣人的标准来衡量。当然,这种人连对己也谈不上自尊,更何况他人了。行文至此,在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之后,突然用一评论句收束,简洁有力,而又见得跌宕有致,开合自如,诚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2.文章第三段对全文来说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第三段揭示出人们的思想根源之所在,也挖掘出产生此种心理的内在机理。“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一句是根源所在。可以说本段是前两段的延伸和深化。
3.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在论述比较了古今君子的不同以及产生这种不同的根源之后,在结尾提出“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其实,这是作者写作的意图之所在,也是作者儒家入世理想的积极体现,即为国为民而忧时忧世的思想体现。
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待人也轻以约 约:简约
B.就其如舜者 就:仿效
C.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重:严格
D.即其新不究其旧 究:探究
【解析】 究:追究。
【答案】 D
2.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
A.闻古之人有舜者
则或咎其欲出者
B.求其所以为舜者
所以游目骋怀
C.后世无及焉
盘盘焉,囷囷焉
D.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解析】 A项,都是代词,……的人;B项,表原因/所用来……的(方式、礼节等);C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语气词/通“于”,引出比较的对象。
【答案】 A
名师讲坛
文言虚词“乎”的用法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如: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如: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10题
3.下列各项对文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性,因为取的是楷模,是无可非议的典范。
C.于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
D.本段通过对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的分析,阐述了本文的正题,第二段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
【解析】 “阐述了本文的正题,第二段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错。第二段是本文的正题,此段对第二段起了一个衬托作用。
【答案】 D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懈怠;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喜欢做好事。
(2)那个人能够这样,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了;能够擅长这个,这也就完全称得上是个有技能的人了。
对比论证
本文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这中间,段与段,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与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重”与“轻”,“周”与“约”又构成具体的对比。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
定义:对比论证,又叫正反论证,往往是将古与今、新与旧、正与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或以反衬正,或以正驳反。
写法指点:运用对比说理需要注意的是:所选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之间须“貌合神离”,即它们在时间、空间、状貌等方面有相似点,但本质却迥异。要学会在现象的对比中揭示本质。在对比中,往往是以正为主,以反为次。
运用对比论证,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例,突出一个主题,写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同是帝王,为何结局如此不同?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大度读人
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胸怀大度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容万物于胸襟,萌和善于心田。当你对他人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大度;多一点容忍;多一点体贴;多一点谅解,与此同时,你自己也会少一些忧愁;少一些烦恼;少一些郁闷;少一些闷闷不乐;少一些不快;降低了耗气伤神的砝码,增加了健康快乐的基数。
【应用角度】 “大度”、“宽容”、“宽容与自省”等。
做人官才不会被骂狗官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称,要为了做事而做官,要先做人后做官。他警醒在场官员,只有做好了人,做官才能成为“人官”,而不会被老百姓骂为“狗官”。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被汪洋引为为官做人的典范。他说,自古以来,为官一任,就有“教化一方”的义务,要“以官风正民风,以官德树民德”。韩愈被贬潮州做刺史,任职期间倡礼治、行道德、敦教化,促使潮汕地区由瘴疠蛮荒之地转变为文明开化的“海滨邹鲁”,离任后“赢得一片山水尽姓韩”。
汪洋表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偏离为民众谋幸福的根本目的,更不能把发展经济的手段代替改善民众生活的目的。坚持不以牺牲民众利益为代价是广东谋划推动发展应该坚守的准则和底线。在推进城镇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部分民众可能面临失地、失业等风险,面对这样的问题,官员是站在民众角度想问题、办事情,还是罔顾民众利益去发展,是对政绩观的重要“试金石”。
【媒评文摘】 1.官在做,天在看。对官员而言,百姓就是天。从某种意义上讲,“狗官”堪称是一种官员特有的行为职称,评委就是老百姓。不披肝沥胆地为社会进步奋斗,不全心全意地为百姓福祉效力,心里总惦记着功名利禄钱权色的事,这个职称恐怕就不是要不要的问题了。
——《凤凰博报》
2.在清、庸、贪官之外,还有一种官叫好官。它出自清官,同庸官贪官绝缘。所有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心存百姓、胸怀国家的官员皆可获此殊荣。其诚如汪洋所言,“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易公仆之心”。倘若一个人做了官,就不会再做人,恐怕“狗官”这顶帽子不戴都难。
——《南方周末》
千年一叹读韩愈
丛维熙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为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
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鰐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履为艰。但生性执著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作为兴修水利的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
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用白话文解析,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著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
这是韩愈在任八个月内的政绩。不知是他的时运不济,还是唐宪宗余怒未消,也许是二者兼有之故吧,他在潮州为官八个月之后,又被贬官到袁州当“芝麻绿豆官”去了。登上韩山上的巍峨的韩公祠时,不尽百感丛生: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以文而论,文史学家评说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理而说,他是个敢作敢为、荣辱不惊、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
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精要赏析】 被推崇为“百代文宗”的韩愈,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唐宪宗十四年,他担任监察御史,因上书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被贬官到粤海之边做潮州刺史。丛维熙的这篇文章就是追述的韩愈这段历史,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韩愈“为官一任,勤苦为民”的政绩,更能体察一代文豪韩愈的精神风骨。文章娓娓道来,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韩愈的无比敬仰之情。“以韩愈为镜”,敢作敢为,荣辱不惊,这样做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精神人格的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几乎(jǐ) 惟懼(jù)
懈怠(dài) 尧舜(yáo)
B.通衢(qú) 应该(yìnɡ)
诽谤(fěi) 懦弱(nuò)
C.忌妒(jì) 惟妙惟肖(qiào)
阐述(chǎn) 揣测(chuǎi)
D.爱憎(zēnɡ) 廉洁(lián)
称心(chèn) 苛刻(kē)
【解析】 A项,“几”读jī;B项,“应”读yīnɡ;C项,“肖”读xiào。
【答案】 D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周:全面
B.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病:缺点
C.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 图:考虑
D.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众人:许多人
【解析】 众人:一般人。
【答案】 D
3.下列加点词的话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故人乐为善
B.若乃卑轩洞开
C.即其新不究其旧
D.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解析】 A、C、D项,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B项是名词用作状语。
【答案】 B
4.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B.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C.将有作于上者
D.能有是,则足为良人矣
【解析】 A、B、D项,都是判断句,C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详,故人难于为善 详:详细
B.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用:使用
C.而以圣人望于人 望:要求
D.必其人之与也 与:同党
【解析】 用:才用,才能。
【答案】 B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之君子则不然
②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
B.①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②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C.①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②而以圣人望于人
D.①是故事修而谤兴
②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
【解析】 A项,“然”,①代词,这样;②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B项,“虽”,①连词,虽然;②连词,尽管。C项,“以”,①连词,无实义;②介词,用。D项,“而”,都是连词,表顺承。
【答案】 D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现在的君子与古代不同,现在的君子对别人求全责备,对自己宽容无度。
B.正是因为对自己过度地宽容,少约束,所以今人难以取得进步,因此也不被人尊重。
C.作者认为,造成现在这种样子的原因是懒惰和嫉妒,作者的这种观点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D.最后,作者由此及彼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名誉光大,道德推广,首先加强自身修养。
【解析】 属于强加因果,“因此也不被人尊重”不符合文意。
【答案】 B
8.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很难去做好事;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2)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有所成就,诽谤就随之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原 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①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②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③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④,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⑤,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⑥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 原,论说文体之一。①戢(jí)戢:聚集众多的样子。②腾:传播。③蒸:兴起、渐成。④雠(chóu):应答、响应、应验。 ⑤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地,地位。 ⑥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君:拥戴
B.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教化
C.而坏风俗,而贼人才 贼:杀害
D.谓之不诬,可乎 诬:欺骗
【解析】 贼:摧残。
【答案】 C
★10.(对应本课“局部探究”第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一二贤且智者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先王之治天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其智足以移十人者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 A项,前“且”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后“且”是连词,尚且、还;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间隔主谓语;C项,前“其”是代词,他的,后“其”是连词,表示选择,意为“(是)…还是…呢?”;D项,前“乎”是形容词后缀,表某某的样子,后“乎”介词,表对象,对于。
【答案】 B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是( )
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 ②是说风俗的影响和作用,⑤表达对士大夫的希望。
【答案】 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解析】 作者认为选拔人才、转移风气是君臣上下的当务之急,但采用的是递降式,君略臣详,“有国家者”只要“存吾说”就可以了;至于执行成效,或扩大影响层面,则非“一命以上”全体动员不可,即强调臣下的动员和配合。
【答案】 B
13.断句与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2)①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②他的智慧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
【参考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慧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慧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慧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周易干卦文言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慧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慧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四、语言表达
14.中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名言警句、俗语,请另选两句,仿照示例,造一组句子。
示例:古人说:“三思而后行。”确实如此,深思熟虑能够使人作出准确的判断。但在机遇稍纵即逝的现代社会,事事三思只能使你成为竞争中落后的乌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仿写时注意要有引用,语意要有转折,最后一句要用比喻。
【答案】 (示例1)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确实如此,谦虚是一种美德。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过分的谦虚只能使你成为深谷中无人赏识的幽兰。
(示例2)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确实如此,人才需要靠具有慧眼的人赏识。但在展示机会众多的现代社会,苦苦等待“伯乐”的出现只能使你成为老死于马厩的骏马。
15.“旅游小贴士”大多是用来提醒游客在游玩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以及在游玩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请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拟写三条旅游小贴士。要求:有针对性,语言通顺。
乳源大峡谷起源于乳源大布镇,终至英德境内。它没有那种一望无际的红褐色土质的苍凉气息,而是绿意盎然的一方美景,乍眼望去,葱葱郁郁,还有淡淡的雾气萦绕其中。奇特的景观比比皆是:骆驼峰、金龟岩、双狮拜客、灵龟贺寿、石猴迎宾、送财童子、仙人伞柄、虎跳岩等不下二十多个景点。景色秀丽而地貌险峻。有一条坡度达50度斜角的1386级石阶的“通天梯”可达谷底,足有86层楼那么高,而且一气呵成,中间没有任何停顿歇脚的地方。由崖顶至谷底有观光梯。谷底温度通常比较低,地面较湿滑。谷底总长15公里,若要游完全程,至少需要3天。
小贴士: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谷底温度较低,需备好衣物;(2)地面较湿滑,要穿防滑鞋(或做好防滑准备);(3)年老体弱者最好选择观光梯至谷底;(4)地势险峻(或谷底总长15公里或游完全程,至少需要3天),多休息,保持充足体力。
课件65张PPT。17 原 毁有技能的人。 一般人。 虽然这样。 两个词,曾经试验。 那些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 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 能够这样,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了。 强硬的人就一定会说出愤怒的话,懦弱的人就一定面带怒色了。 打算在朝廷上有所作为的人。 课时作业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