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原毁 课件 (1)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原毁 课件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14:5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17 原 毁
韩 愈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①。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②。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③。
注释:①燕(Yān):今河北一带,诗中征夫所在地。句意为燕地寒冷,秦地偏暖,当秦桑绿枝低垂之时,燕草还像碧丝一般,说明夫妻分离在遥远的两地。②妾:古代妇女的自称。句意为当你看到碧草而想还家,正是我见桑树而断肠之时。③罗帏:用丝织的帘帐。赏析:这是一首思妇诗,写秦地的一位少妇在春日里思念远在燕地的丈夫。诗人写自然之春天,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同时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夫妇之间的思念情怀。燕秦两地春色来得有早有晚,但相思的真切却是一样的。末两句以反诘的语气表示自己不为春风所动的坚贞心志。此诗明快清新,落笔自然,是描写男女情长比较著名的一首。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规律,熟练准确翻译全文。
2.体会作者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本质,培养深入剖析论证的能力。
3.学习本文巧妙对比的写作手法。基础梳理1.题目解说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2.走近作者
韩愈与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的复兴,有赖于韩愈的出现。一方面,韩愈具有积极维护封建专制和儒学“道统”的热情;而另一方面,韩愈又是一个个性极强,自我表现欲很强的人。在他的怪怪奇奇、汪洋纵肆的诗歌中,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他的不甘平庸,喜好张扬外露的气质,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芍药歌》)这一类自我描述,更不是拘谨敛束的形象。甚至,他以追上孟子,继承道统自命,也可以说是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共同表现。所以,当韩愈投入古文运动时,他的态度与前人实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复兴儒学为核心宗旨的基本立场上,他确是继承了前人;但他的整个散文理论,特别是变革文风,推进创作方面,却增添了许多新的观念,并在实践上重新奠定了散体文的文学地位。同时,他大力提倡和呼吁文体改革,团结了一批撰写散体文的作家,使散体文创作形成了一股较大的文学潮流。3.写作背景
韩愈提倡儒家的学说,反对当时很有势力的佛、老思想。在文学上提供古文,提倡“惟陈言之务去”。唐初文章承六朝之后,尚骈俪,病纤弱。当时也有很多人反对这种文风,但是直到中唐还没有获得较大的效果。所以韩愈积极提倡古文,主张学习三代两汉的文章。又说学习古文,应当“师其意不师其辞”,做文章应当“词必己出”。韩愈才如渊海,文章刚健雄伟,奥衍宏深。在他和柳宗元等古文家的倡导下,终于把文体从骈俪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古文的基础。本文即针对当时不正常的为人之风发表了独到的见解。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懼(jù)  殆者(dài)  懦者(nuò)  毁谤(bànɡ)
(2)通假字
①未少有得而止矣(“少”通“稍”)
②道德之行,难已(“已”通“矣”)
(3)古今异义
是故事修而谤兴(古义:“故”,缘故;“事”,事情;今义:多指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5)词类活用
①廉,故自取也少(动词用作名词,取得进步或收获)
②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动词用作名词,功用,本领)
5.特殊句式
其为人也,仁义人也(判断句)
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状语后置)《原毁》2.主旨感悟
本文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对己待人的对比,写出了作者对当时人们的心态和价值取向的批判,既是对社会风气的谴责,又是为自己受压抑鸣不平。
3.句段剖析
(1)“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剖析:这三句话,既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2)“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剖析:第一段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责己、待人是论题并列的两个方面,论证也从此入手。首论“责己也重以周”。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性,因为取的是楷模,是无可非议的典范。但两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前者取其“仁义”,后者取其“多才多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德才并举。古之君子去掉自身那些不如他们的缺点,努力符合他们所代表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正是责己重以周的表现。次谈“待人也轻以约”。于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本来,做一件好事不难,具一技之长亦是易事,可是对他人来说,能做到这些亦足称善了,这正是待人轻以约的表现。以上是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4.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严密。
韩愈的议论文一般都具有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的特点,《原毁》也不例外。文章的宗旨在于探索毁谤之根源,从古今君子之对比入手,先古后今,由正到反,最后揭示根源,间架细密,环环相扣,足见作者结构布局之匠心。《古文观止》说它“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毁者之情,局法亦奇。若他人作此,则不免露爪张牙,多作仇愤语矣。”所见颇是。(2)对比和排比。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对比和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通篇以古今君子相对比,比较他们对人对己态度的不同;而在描述古或今之君子的表现时,其对人对己的不同又构成一比;最后再以“某良士”“某非良士”的一反一正的“试语”相对比,甚至把对比和一定的形象性描写结合起来,揭露的作用更鲜明尖锐。两个“责于己曰”“早夜以思”等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往复回环,迂曲生姿,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5.探究拓展
(1)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提示: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演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提示: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扣“毁”不兴的缘由。躬自厚薄责于人树起丰碑。“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猖獗。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古之君子”相当于孔子说的“君子”,“今之君子”相当于孔子说的“小人”,“今之君子则不然”,不然者,就是孔子所说的“小人反是”。一、积累应用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求其所以为舜者    求:探求
B.故自取也少 自取:自己得益
C.举其一不计其十 举:全
D.而以圣人望于人 望:要求C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人乐为善      其为人也
B.其待人也轻以约 予,人也
C.恐恐然惟懼其不得为善之利 今之君子则不然
D.怠者不能修 强者必怒于言D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