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原毁 课件 (3)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原毁 课件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11:1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2018/11/181原毁韩 愈韩愈2018/11/182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阅读赏析,体会正反对比说理的妙处。
3、学习韩愈议论文结构严谨、说理透辟、逻辑严密的特点。2018/11/183二、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南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浮靡的文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韩柳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2018/11/184 古文--古文是与六朝以来重辞藻、讲音韵和对仗的骈俪文相对而言的,指以文言所写的散文。韩愈把自己所写的那种继承三代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以别于流传已久的骈文。从此有了“古文 的这个概念。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德宗贞元时期,由于韩愈的大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人向韩愈请教,一时韩门弟子甚多。李翱、皇甫湜等都追随韩愈积极作古文,到了唐宪宗元和时期,又得到柳宗元的支持,古文逐渐压倒了骈文,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谓古文运动。 二、古文运动2018/11/185三、解题/文体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原毁”,即推究毁谤之由来。韩愈生活的中唐时代,在封建士大夫中滋生一种嫉贤妒能的恶劣风气,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则务求宽容,即所谓“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为正视听,引起当权者的注意,并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韩愈奋笔写下这篇《原毁》。
论辩体散文2018/11/186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连词,相当于“而”)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们要求别人宽容而平易。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怠慢;宽容而平易,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他们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 四、文字疏通2018/11/187求其所以為舜者,責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他们寻求舜成为舜的原因,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2018/11/188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寻求周公成为周公的原因,对自己要求:“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仿效那些象周公的地方。 2018/11/189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比得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比得上他的;这个人,就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 2018/11/1810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他对别人呢,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好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艺的人了。”取他的一点,不要求他再有第二点;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不得到做好事的益处。 2018/11/1811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一件好事容易做到,一种技艺容易学会,(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这些,这就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这)不就是要求别人宽容而平易吗? 2018/11/1812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的很高,要求自己却很低。(对别人要求)高,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自己没有做好事,(却)说:“我擅长这个,这也就够了。” 2018/11/1813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却说:“我能够有这种技能,这也就足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低了吗?”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才能这样,(但)他的为人不值得称赞。他虽然擅长这些,(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赞。” 2018/11/1814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抓住别人的一点(进行批评),不考虑他其余的十点(怎样),追究他过去(的错误),不考虑他现在的表现,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名望,这不就是对别人求全责备吗?这就叫做不拿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苛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2018/11/1815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懈怠和嫉妒。懈怠的人不能求进步,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我曾经试验过,曾经试着对众人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较疏远,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
2018/11/1816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如果不像这样,强硬的人一定毫不客气地说出反对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反对的神色。又曾经对众人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较疏远,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
2018/11/1817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表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高兴的颜色。所以,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有所成就了,诽谤也就随之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随之而来了。唉!读书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希望名誉昭著,道德畅行,真是难啊! 2018/11/1818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我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那他的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2018/11/1819概括段落大意:
一、写古之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1总论责己、待人的正确原则及其效果.
2举例论证.
3谈宽以待人.2018/11/1820二、写今之君子,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与古之君子形成鲜明对比.
1先提出分论点.
2谈待己“廉”,自己没有优点,没有本领,
却自我满足,自欺欺人.
3谈“责人详”,即对别人的优点和本领,
视而不见或尽量贬低,以要求圣人的
标准要求别人.2018/11/1821三、破题目中的“原”,推究“毁”的思想根
源.
1先从道理上做理论性的概括.
2以破“忌”为主,分析“忌”的心理及表现.
3得出结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四、提醒统治者注意这个问题.阐明写作
意图,把根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
来认识.2018/11/1822精华鉴赏①鲜明的对比.“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
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在对比中,作者的
爱憎褒贬之情十分强烈.
②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本文的重点并非
是赞颂古之君子,而是抨击今之“君子”.
“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忌”,文章
对“怠”一笔带过.
③形象说理.如语言描写,如行动描写,如
情景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