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心术 课件 (1)

文档属性

名称 18. 心术 课件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11:0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第五单元
18心  术
苏 洵mísuìhòukàoxùxī yìxiáduòzhuìjǔchuíqǐnzhòushì上尚崇尚厉励激励校较较量殆怠懈怠暴曝曝露这样以后军事士兵兵器坐着因为犯……罪名词活用为动词,崇尚名词活用为动词,戴上;穿动词使动用法,使……激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严谨;使……严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要之处 状语后置,状语“于前”“于左”后置,“泰山于前崩而
色不变,麋鹿于左兴而目不瞬”判断句,“……也”表判断题 目
解 说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是作者《权书》十篇之一,作为文题“心术”而言,是指作为一个军事将领的思想水平和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作者所归纳和阐发的一些观点具有朴素的辩证意味,全文提出八条意见,层层展开,却又统一在“心术”这一中心主题之下,可谓开合有度,收放自如。走 近
作 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散文家。著有《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地说服力。其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比喻。
写 作
背 景 北宋中期,国势日弱,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气焰日益昌炽。为求苟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结果,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一篇。内 容
理 解1.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为将之道的核心在于治心,何为治心?包括哪些方面?明确:第1段论为将之道。治心即心理修养,包含两方面:超人的镇定(临大事不乱)和极度的沉静(能有效排除一切干扰)。内 容
理 解 2.第2段论述治兵之道,治兵的关键何在?作者是如何论述的?明确:治兵的关键在于正义,正义性是军事行动的准则。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内 容
理 解 3.待战之道在于四养,请指出四养的方法,并思考四养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养心”之道有何作用?明确:四养即“养财”“养力”“养气”“养心”,“养财”的方法为“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养力”的方法为“丰犒而优游之”;“养气”的方法为“小胜益急,小挫益厉”;“养心”的方法为“用人不尽其所欲为”。
四养中“养心”最重要。“养心”能够培养和保持士兵积极的心态、高昂的战斗意志。内 容
理 解 4.作者认为临战之时的将领应当“智而严”,而士兵则应“愚”,你赞同这一观点吗?明确:将智士愚的观点当然不好,但要求士兵应绝对服从和无条件执行命令也有合理的成分在内。内 容
理 解 5.第5、第6段讲了什么内容?第5段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明确:讲战时的用兵之道——知己(知理、知势、知节)知彼(知敌之主与将)。
第5段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内 容
理 解 6.第7、第8段讲了什么内容?第8段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明确:论战时运思之术——善用长短之术、善用兵之道。第八段用了正反比喻论证的方法。写 作
特 色1.分论点独立成段,论证严密。
文章以“心术”为题,主要探究作为主将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个人品质,文章由主到次,层层论述,使文章既不平淡呆板,又不拘泥于一定的现成套路,主次分明,脉络严谨。作者把“治心”作为第一要务,首列于文章的开端,而崇尚正义作为文章的第二条重要义项,其次财、力、气、心、智、严、知长短、顾恃等一一论述,使文章严而有序,层出不穷,堪称军事论文的经典著作。写 作
特 色2.中心统一,论证严密。
文章虽然各个段落独立成章,但每个段落又都在“心术”这一主题的统率之下。也就是说无论“治心”还是“上义”以及其他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着作为主将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真可谓义聚而形散,是我们写作议论性散文应具备的构思思路。
写 作
特 色3.文章的语言风格十分鲜明。
起语多“凡”字,使行文理足气壮;转接多“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全篇多短句而少语词,语调峻急,锋不可犯;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这些对偶句,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又极富哲理。结 构
框 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