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桂花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0 21:4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等生字,会写“懂、兰”等生字,会写“桂花、懂得”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3.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文中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 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体会其中所表达的乡愁之情。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中的描写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能联系实际体会母亲说的话所表达的乡愁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集体朗读课题。
2.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桂花雨》,鼓励学生一同尝试书写。(提示:可以在黑板上练习,也可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尝试,特别注意”桂”字的书写技巧。)
3. 讨论:“雨”一直是文人墨客喜爱的主题。历史上关于“雨”的诗文作品层出不穷。同学们,你们能回忆起那些 以“雨”为主题的诗作吗
(学生可以通过个别背诵、小组背诵或全班齐背的方式来回忆学过的诗作。)
4. 探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桂花雨》与以往关于雨的文章有所不同。这是一场怎样独特的雨呢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表达机会,可以引用文中的句子进行讨论,也可以基于预习的基础分享对“桂花雨”的初步 理解。)
5.对话:确实,每篇课文的标题都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细致品味和反复诵读。
(引导学生大声呼喊”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 练习朗读。
讨论:琦君笔下的桂花雨是一场充满淡香、净化心灵的雨。你们喜欢这场雨吗 (学生回答“喜欢”)那就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喜爱吧!为了更好地展现这种喜爱之情,再次练习朗读课文,稍后我们将举行一个比赛,看谁读得更加 准确、流畅。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巡视并适时进行个别指导和交流。)
2. 展示朗读。
(教师面向全班,根据情况指导学生,确保字音准确,语句流畅。)
3. 理解课文大意。
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表演情景剧的方式来进行。教师扮演在家等待孩子放学的父亲,学生扮演放学回家的儿子(或女 儿),围绕”今天学了什么课文 ”这一话题进行对话。
教师(父亲)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开始,与学生(儿子/女儿)进行交流:
(1)我只听过雷阵雨、小雨、暴雨,还没听说过桂花雨。桂花也能下雨吗
(2)这桂花雨是什么样的呢
(3)作者喜欢桂花雨吗 他的家人也喜欢吗
三、书写练习、巩固字词
1. 准确朗读生字词。
懂得、木兰花、箩、婆婆、糕饼、浸、缠、茶叶、捡
2. 临摹生字。
教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确保身体端正、肩膀平稳、手臂自然张开、双脚稳固,握笔要做到“三个—”。
1. 听写生字。
懂、兰、箩、婆、糕、饼、浸、缠、茶、捡
四、布置作业
1.巩固字词,注意笔画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谈话: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也是最难忘的时光。今天,我们将跟随琦君清新的文笔,一同走进作者的童年,共同体 验童年时期的“花香”和“花乐”
二、浸桂花之香
1. 提问:你们有没有见过桂花树 课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桂花树的 (学生找出后朗读)
2. 教师:(展示并深情朗读)“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
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
谈话:确实,桂花树看起来很朴实,不开花时只能看到满树的叶子。花开时,花朵非常小,需要仔细寻找才能在树丛中发现那些金黄而细小,朴素而淡雅的花朵,但作者偏爱桂花,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呢
3. 学生讨论(关于桂花的香气),教师同时在黑板上书写“香”字。
4. 默读课文,寻找描写桂花香气的句子。
5. 师生讨论反馈,同时通过课件展示: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引导学生初次阅读这三句话,特别注意”有姿态”没有不浸在”浸在”等词语。
(2)再次引导学生阅读这三句话,提问:这几句中哪个词最能让我们感受到桂花的“香" ("浸”)
(3)学生自由朗读第二句和第三句,多次重复,注意“浸”字的用法。提问: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4)学生分享。
预设:“浸"写出了桂花香味由外及内的渗透过程,显示了其扩散性和穿透性。第一个"浸”表达了香味扩散并穿透了“十几家邻居”,显示了“香”的广泛性,主要体现留在嗅觉中的香气;而第二个"浸"则表达了香味的持久和广泛 ——“全年,整个村庄都浸在桂花香中。”这更多地体现了桂花作为香料的特性,是被吸收进体内,融入血液的香。
(5)教师总结:桂花的香气不仅被我们吸收进体内,更是融入了我们的血液。
(6)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这三句话。
三、寻摇花之乐
1. 讨论:桂花的芬芳长久地留存在作者的记忆里,已成为其血液的一部分。然而,仅仅是桂花的香气让作者难以忘怀吗 你认为还有什么更为重要的因素吗
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板书:摇、乐)
2. 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描述”摇花乐”的。请边读边思考,与文中的“我”进行心灵对话,分享你对”摇花乐”的看法,并将这些思考、感受、体验融入你的文字中。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 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像的雨呀 ! ”
在尊重学生个人独特见解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关注“花开的时间太短”抱着”使劲”等关键词,感受作者对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并理解”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等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3. 学生对”摇花乐”进行批注。
根据学生对“摇桂花”的批注反馈,适时通过课件展示: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教师提问:当桂花雨落在作者身上时,作者有何反应 (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教师提问:你会这样喊吗
4.教师引导:此刻,我们也都沉浸在桂花香气中了!摇呀摇呀,这香喷喷的桂花纷纷落下,
落在你的肩上,你会喊一
落在你的手上,你会喊一
落在你的脖子里,你会喊一
5. 现在我们已沉浸在沁人心脾的桂花雨中,请你想象这独特的“下雨”场景,并用笔记录下这一场“好香的雨”。
6. 教师:我们已经与这“好香的雨“进行了一次亲密的接触,还记录了这”好香的雨”,你愿意再次进入作者的世界,与同学们一起再现这令人难忘的“摇花之乐”吗 (提示:表演时,可以利用文中作者、母亲的话语,或是刚才 创作的“下雨场景”的文字。)
四、感乡愁之情
1. 教师:“桂花雨”给全家都带来了欢乐,难怪母亲会说——
(课件展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 学生一起朗读这句话。
3. 师:虽然从香气上看,桂花之间并无差异,但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味,已经融入了我们家族的血脉之中。这种情感是如何形成的呢
4. 课件展示句式:这里的再,也比不上。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这种句式进行表达。(学生发言)
5. 课件展示:
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琦君
6. 师:作者在文中提到母亲时,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母亲深厚的爱。正是因为母亲的关心,她才能感受到每次收获桂花雨的兴奋,得到母亲的理解,她才能品味到桂花雨的甜美,体验到桂花带来的快乐。岁月流逝,世事变迁,
琦君虽已离开母亲,远离故土,但她始终记得母亲的话——
学生齐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7. 师:流逝的岁月,难以割舍的童年,依然清晰如昨。桂花是故乡的香气,月亮是故乡的光明,溪水是故乡的甘甜,人是故乡的亲情。我们始终铭记母亲的话——
学生再次齐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板书:乡情)
五、总结课文,拓展课外阅读
师:人生的源泉在于童年。在琦君的童年中,故乡赋予了她“摇花乐”,而她则以《桂花雨》回馈故乡。故乡赋予了琦君花香的童年,琦君则以书香的人生回报世界。几十年来,她坚持写作,出版了很多散文和小说,其中一些散文被编入教材,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日语、朝鲜语等,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被誉为“台湾文坛的耀眼之星”。到此,我知道许多同学已经对琦君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这是非常好的。阅读琦君的作品是你的选择,我建议你 们用自己的眼睛去体验她的作品。
六、布置作业
1.联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 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
面对着姹紫嫣红的春日,或月凉似水的秋夜,我想念的是故乡矮墙外碧绿的稻田,与庭院中淡雅的木樨花香。我相信,心灵如此敏感的,该不止我一个人吧!
—选自琦君的《留予他年说梦痕》,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