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心术 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18. 心术 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10:5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心术 教案
一、其人及其文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后人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 苏洵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宋王朝在同辽和西夏的关系上,一直软弱无能,苟且偷安,因此苏洵的忧国之心,甚于忧民。他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心术》是其中的第一篇。除引言以外,另有《法制》、《强弱》、《攻守》、《用间》、《孙武》、《子贡》、《六国》、《项籍》、《高祖》。
二、文题及文脉
心术,在本文中是指将领的心理素质和军事修养,即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
苏洵在《权书》开篇的引言中就已经阐明了“心术”与“仁义”的关系:
人有言曰:“儒者不言兵。”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使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也,则武王何用乎太公?而牧野之战,“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又何用也?《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也。吾疾夫世之人不究本末,而妄以我为孙武之徒也。夫孙氏之言兵为常言也,而我以此书为不得已而言之之书也。故仁义不得已,而后吾《权书》用焉。然则《权书》,为仁义之穷而作也。
苏洵认为,术道相济,不可偏废,仁义之师无术而自胜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术”恰恰是实现仁义的手段和方法,和毛泽东所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意思差不多。苏洵的思想性情和行事为文都颇有孟子之风,大刀阔斧,斩钉截铁,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逻辑严密,机智犀利。
围绕“心术”,全文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敌我、忍发(或曰“静动”)、长短、物人。
三、通读与联读
通读全文,遇到重点和难点,即联读相关材料,深入思考,准确定位,并针对重点话题展开辩论。
1、治心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⑴重点字词:为、治、左、瞬、然后、制、利害、待。
左,附近、邻近,泛指旁边。有“左近”一词,譬如:房屋左近有一片草地。
利害: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利或不利的形势。
然后:这以后。
⑵重点句式: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介词结构后置)
⑶深入思考:为将之道,为什么“治心”第一?心性要修养到怎样的境界才能对环境和形势应对自如?为什么?
联读1: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管子?心术》)
心在人体中处于君王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文武百官各有职务。心合于正道、处于本位,九窍就能按部就班地运行;心充满了(“益”同“溢”)欲望和杂念,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所以说:在上的君王若离了正道和本位,下面的臣子就会荒怠职事。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以免其羽翼日益衰退。不要先物而动,要静观细察事物的规律,方能知己知彼。先物而动,心就会失去本位;静下来,自能有所领悟,掌握事物的规律。
这段文字也强调了心的重要性,它是人体的统帅。心只有静下来,才能看清世界的真相,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应对自如。
联读2: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庄子·外篇·达生》
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驯养斗鸡,才过了10天,齐王就心急地来问:“鸡驯养好了没有?”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 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 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10天后,齐王又来问,纪先生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其心性很完全了。其他鸡都不敢应战,只有转身逃跑。”
“呆若木鸡”一般做贬义词用,然而它最初的含义正好相反,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就是一种“呆若木鸡”的境界。这种不为环境所动的境界,最有战斗力。
联读3:
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圣经·箴言》4章23节)
心决定一切,所以苏洵说为将之道,当从治心开始。
2、尚义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⑴重点字词:上、虽、之、他日、措、惟、怒、与。
上:通:“尚”。
怒:激怒。
⑵深入思考:何谓“义”?战争的性质能决定什么?
义,即道义,正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是因为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这里所谓“义”,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义”有所不同。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而不是看由什么人来发动战争。
战争的性质能够决定什么呢?无论古今,至少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舆论和民心的背向。《礼记·檀弓下》说:“师必有名。”就是说,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没有正当的理由,就会理亏,理亏则士气不张。
联读1:
古之善军者,以刑使人,以赏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义附者焉。不以战,不以掠,而以备急难,故越有君子六千人。韩之战,秦之斗士倍于晋,而出穆公于淖者,赦食马者也。(《权书?法制》)
古时候善于治军的人,虽然用处罚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赏赐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激愤的方法使士兵效命,但其中一定都灌注着正义的原则,不是要用他们去发动战争,也不是要用他们去进行掠夺,而是要用他们应对国家的危难。所以越国依靠六千名志士,战败了强大的吴国。在韩原(地名,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秦晋大战中,秦国的勇士比晋国多一倍,然而把秦穆公从泥沼中解救出来的,却是当年被他赦免的吃了他的马肉的普通百姓(秦穆公丢失良马,百姓得而食之者三百人。官吏捕得食马者,将要诛罚,穆公说:“不可因为畜生而加害人民。”于是赦免了他们。等到韩原之战时,这三百人请求参战;当穆公因马陷于泥淖之中而被晋军围困的危急时刻,他们奋力作战,把穆公从重围中解救出来,并战胜了晋国)。
这就是正义和道义的意义。战争的性质决定了士兵的士气,从而间接决定着战争的结局,甚至会带来长远的影响(“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3、养士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⑴重点字词:既、烽燧、斥堠、所以(前面四个“所以”和最后一个“所以”的区别)、优游、益、急、厉、尽、并、殆
白日为“烽”,烽烟;夜间为“燧”,烽火。
“斥堠”亦作“斥候”,《释名》曰:“五百斛以上还(环)有小屋曰斥候,以视敌进退也。”
前面四个“所以”是“用来”,最后一个“所以”是“……的原因”。
“厉”,书上解释为“发奋自厉”,笔者认为不妥。本段讲如何养士,是站在为将者的立场说的,所以并非士兵“自厉”,而是为将者对士兵的“激励”,同“励”。
“殆”,同“怠”。
⑵重点句式:“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判断句。
⑶难点突破:为将者之“治心”与士之“养心”,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为将者之心,贵在“静”,而士之心,贵在“动”。
为将者的心若不能静,就不能冷静分析,理性判断;而士兵的心若太静,就会失去好胜心和战斗力。
所以,对于士兵,需要“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因为“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养兵千日,用兵其实也应“千日”而非“一时”。若是“不养其心”,就会“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军队不是一次性消费品,而是综合国力中的一项长期的指标。因此,对于士兵,不仅要重视养其心,还要养其财、养其力、养其气。
4、智愚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⑴重点字词:欲、委、而后、皆
委:放下。
皆:同“偕”,一同,一起。
⑵难点突破:为什么要“将智士愚”?是否单纯是一种封建等级制度的愚民策略?
为将者智慧威严,才能服众;士兵愚鲁迟钝,才能甘心放下自己听从号令,并甘愿与将领一起出生入死。
这是否仅仅是一种封建社会中的尊卑秩序呢?或者说只是一种愚民策略?是不是太不够人性化?缺少民主和人权?
联读1:
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管子?心术》)
管子认为,得道之人的处事,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主观筹划;他的行动,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主观择取。有过错在于自以为是,发生罪过在于妄加变化。因此。有道的君子,他在自处的时候,像是没有知识和智慧;他在治理事物时,像是只起配合作用(偶:配合)而非主宰,这就是静因之道。
真正的有道之君,看起来没有杀伐决断的魄力,没有主宰沉浮的智慧,他们只懂得顺应和配合,不固执己见,看起来也不擅变通,好像很无知的样子,而恰恰是一种大智慧。有些秩序,君王也必须遵守,否则整个宇宙就会陷入混乱。所以士兵个体的“愚鲁”,恰是对整个军队的成全。否则指东打西,各自为阵,不待敌方费一枪一箭,自己早已溃不成军,不攻自破。
联读2:
“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自用则不虚,不虚则仵于物矣;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故道贵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管子?心术》)
管子随后又进行解释,“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是说“因”的道理,所谓因,就是放下自己而以客观事物为依据。感知事物而后去适应。就不是由自己所筹划的了;根据事理采取行动,就不是自己所择取的了。“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自以为是就不能够做到“虚”,不能“虚”,主观认识就与客观事物发生抵触了;妄加变化就会产生虚伪(为,通“伪”),产生虚伪就陷于混乱了。所以,道以“因”为贵。因,就是根据事物自身的性质功能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说的是“虚”的至高境界。“其应物也若偶之”,说的是经常适应事物,好比影子与形体相随,回响与发声相应一样。
这里讲的就是“顺应”的重要性。顺应自然,顺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的本质规律,不要自以为是,自作主张,妄加批评,妄加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和谐,才有可能建立功业。
所以苏洵的主张,也就是将士之间要有一个和谐严明的秩序,才可能打整体仗。不是他不珍视个体生命,而是他忧国甚于忧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国强则民富,国泰则民安。
5、敌我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⑴重点字词:主、缒、固、侮、尝、去就、决
第一个“尝”,是试探;第二个“尝”,是检验,衡量。
去就:进退。
⑵难点突破: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具体如何制胜?
正如苏洵在《权书》引言中所说,孙武所谈的兵法只是一般规律(“夫孙氏之言兵为常言也”),譬如:“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谋攻》)
至于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具体如何制胜,孙武则并未细说。
但苏洵却给出了具体的办法:
将战,必审知其将之贤愚。与贤将战,则持之,与愚将战,则乘之。持之则容有所伺而为之谋,乘之则一举而夺其气。虽然,非愚将勿乘。乘之不动,其祸在我。分兵而迭进,所以持之也,并力而一战,所以乘之也。(《权书?法制》)
将要打仗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敌人的将帅是贤能还是愚鲁。同贤能的敌将作战,要善于和他相持;同愚鲁的敌将作战,要善于乘势压服他。善于同敌人相持,就让自己能有机会窥测到对方的弱点和规律,然后运用智谋战胜他。善于乘势压服敌人,就可以一举而使敌人丧失胆气。虽然如此,敌方将领如果不是平庸之辈,就不可对他用压服的办法,因为对他实行压服而他却拒不出战,就会造成我军的灾难。把军队分为几个部分轮流进攻,这就是同敌人相持的办法;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歼灭战,这就是压服的办法。
6、忍发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⑴重点字词:理、势、节、屈、沮、穷、辱、技、支、自爱
屈:理亏。
穷:陷入困境。
支:对付。
⑵深入思考:为什么说“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联读1:
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且夫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余制其后,乃克有济。(《权书?项籍》)
我曾经说过:项籍有夺取天下的才能,而没有夺取天下的谋略;曹操有夺取天下的谋略,而没有夺取天下的度量:刘玄德有夺取天下的度量,而没有夺取天下的才能。所以,这三个人终其一生都未能获得成功。况且不能舍弃一些东西,就不能取得天下的形势;不能忍让一些事情,就不能完全拥有天下的财利。因此,有些地方不去夺取,有些城市不去攻占;有些胜利不去获取,有些失败不去逃避。得到不得意忘形,失掉也不恼羞成怒;任凭天下人各自为所欲为,我从容地后发制人,这样就可以获得成功。
在苏洵看来,忍,是飞跃之前的一步后退,是为了积蓄更多的力量和拓展更大的空间。所以必须有所舍弃,有所节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联读2:
纷乎其若乱,静之而自治。强不能遍立,智不能尽谋。(《管子?心术》)
事物总是纷繁复杂好象很乱,静下来就自然有条不紊。能力再强也不能把一切事情都包揽起来,智慧再高也不能把所有事情都谋划周到。所以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位慈祥的仙女来到一位幼小的王子的摇篮旁,这位王子将来就是他的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一位仙女说:“我把鹰的锐利目光送给这个宠儿,他有了这双眼睛,在他辽阔的国土上连最小的蚊虫也逃躲不掉。”“这个礼物好极了,”第二位仙女打断她的话说,“王子要成为一位卓有见识的国王。鹰不仅要有能观察最渺小的蚊虫的那种锐利目光,它还应当有一种不屑于追捕蚊虫的高尚的轻蔑。让王子从我这里得到这份礼物吧。”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7、长短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我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⑴重点字词:一、出、校、强、角、抗、暴、却、阴、狎
校:较量。
抗:举起,引申为呈现。
暴(pù):显露。
狎:轻视,忽视。
⑵关联思考:此处所言的长短之术,与前文哪一段有逻辑关系?
第5段的“敌我”,讲的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段说的就是如何让对方无法做到知己知彼,甚至造成虚假印象(即所谓兵不厌诈),误导对方,从而出奇制胜。
8、物人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⑴重点字词:顾、恃、尺、棰、当、蜥蜴、裼、冠、衣、据、兵、形
顾:顾恋、顾惜。
恃:倚仗。
尺:一尺长的。
棰:木棒。书下注释误写作了“箠”,“箠”指鞭子,鞭子不可能只有一尺长,只能是棒子。
蜥蜴:壁虎。
裼(xī):脱去上衣,露出内衣或身子。
冠:戴着。动词。
衣(yì):穿着。动词。
据:靠着,枕着。动词。
兵:兵器。名词。
形:书上注释是“形势”,笔者以为不妥。根据语境,应理解为“形物”,即有形之物。此段用了大量文字论述要让士兵因“有所恃”而增强主观方面的信心和勇气(即所谓“有恃无恐”):“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有了可以倚仗的外物,再加上因“有所恃”而加添的气势,就会产生客观的实际效果:“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劝学》中所说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也是这个道理:要想成功,除了人的实力,还需要物的外力。二者相加,才能如虎添翼。“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意思是:若能利用外物来巩固自己,那么战斗力就会无穷无尽。
⑵辩论:人既然须有恃才无恐,那么,是否意味着“治心”“养心”都只是一句空话?真正的力量到底是源于可倚仗的外物还是内心?
正方:真正的力量源于内心。
反方:真正的力量源于可倚仗的外物。
参考素材:
1、诸葛亮的“空城计”
2、“武松打虎”和卢纶《塞下曲》(其二)中的“李广射箭”
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人体内的肾上腺会分泌出大量的肾上腺素,这种激素使人的力量加强,从而产生超乎寻常的神力。
3、“狐假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战国策·楚策》)
4、柳宗元的《罴说》
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鸣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捕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5、走过鳄鱼桥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带领几个学生来到一间黑暗的房子里,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就走过了房间里的一座小木桥。
之后,弗洛姆打开灯,同学们定睛一看,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小木桥下面是一个很深很大的水池,水池里全是大鳄鱼和毒蛇。
弗洛姆问:“谁愿意再一次走过这座桥?”竟然没有一个人作声。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有3个学生畏畏缩缩地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像体操运动员踩平衡木一样,大气都不敢出,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好多倍。第二个学生战战兢兢地走到一半,一头鳄鱼追了过来,吓得他大哭起来,后来勉强爬过了小桥。第三个学生刚跨上小桥腿就软了,他干脆趴到桥上,匍匐着慢慢地爬过了小桥。
弗洛姆又打开了房间里的另外几盏灯,强烈的灯光一下子把整个房间照耀得如同白昼。学生们仔细一看,原来在小木桥的下方装着一层透明的玻璃地板,只是因为刚才光线暗淡,他们没有发现。
弗洛姆又问:“现在,谁愿意再次通过这座小桥?”
同学们相视一笑,一个个争先恐后地通过了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