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鞭贾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运用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运用(重点)。
3.学习本文借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技巧(难点)。
二、教学步骤:
(一)预习检测
1.找出本文中的五个通假字:(1)其贾宜五十。贾:读音jià,同“价”,价格、价值(2)则蹇仄而不植。植:同“直”。(3)其节朽墨而无文。文:通“纹”,纹理(4)则遬然枯。遬:读音sù,通“速”,极短时间,极快速。(5)余曷不至于公卿?曷:读音hé。通“何”,为什么。
2.翻译以下句子,辨析加点词在独特语言环境下的特殊含义:(1)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看那鞭子的柄歪曲不正。握:动词活用为名词,“握柄、把柄”。(2)向之黄者栀,泽者蜡也。——过去的黄色是用栀染的,光泽是用蜡打出来的。(判断句)栀: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栀子染”;蜡: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蜡打出来”(3)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下,马相踶,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后来出去东郊,在长乐坂下拥挤争道,马匹互相踢踏,于是狠很地打了一鞭子,鞭子就断成了五六节。(省略句+倒装句:争道(于)长乐坂下=(于)长乐坂下争道)五六:数词活用为名词,“五六节”
(二)复述寓言故事,谈谈自己对寓言蕴涵的道理的理解
1.复述故事情节:卖鞭——买鞭——视鞭——濯鞭——鞭折
2.研讨:对鬻鞭者的外貌描写能否删掉?
讨论并明确:(1)对鬻鞭者的外貌描写的句子有:“伏而笑”“小怒”“大怒”“后可”
(2)这些外貌的描写很重要,不能删掉,因为这些描写形象生动的刻画了鬻鞭者在讨价还价过程中的虚假、奸诈。卖鞭者能把握买主的心理,有圆滑的销售技巧,是成功买卖的因素。
3.研讨:对鞭子的描写能否删掉?
讨论并明确:(1)寓言主要从三方面对鞭进行了描写:外表:“首”— “握”— “行水”— “节”— “举之”—“色泽变化”。使用:“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质地:“空空”——“粪壤”(2)对鞭子的细致生动的描写不能删掉,原因:A.已经很清晰的知道这条鞭子的外表尽管引人注目,但是,却是一条没有多大用处的鞭子,是华而不实的鞭子,显而易见,鞭子不值五万元。B.买者也应该知道真相,但是他却执迷不悟,结果只能是击马而折,坠地而伤。
4.小结:复述寓言故事的时候,有助于理解寓言中的道理的精彩的部分不能删掉。
5.各抒己见,谈谈你对这则寓言故事的理解。
学生理解的寓意主要是:(1)要小心谨慎,不要被事物的外表所蒙骗;(2)受骗后不要执迷不悟;(3)追求表面华美而不重实用是虚荣心所致,后果不堪设想。
(三)探究讨论:柳宗元寓言故事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1.展示背景材料
中唐时期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很不好的风尚,许多官员好高骛远,往往认为自己的才能与地位不相符,片面地追求那些高爵位以炫耀自己。如此之势,引起了社会上一种广泛地追逐虚名而不重务实的浮夸之风。
2.齐读第二段
3.思考探究:
(1)柳宗元寓言故事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A.启示:“善”——“喜”——“怒”——“折其用”B.有感于这种社会风气的危害之重,而借卖鞭买鞭之事讽刺世俗之风。
(2)鞭的特点与文中提到的某些官员的特性有何相同之处?
明确:A.鞭的特点:黄而泽的外表引人注目B.官员的特点: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者,
(3)鞭的使用状况与某些官员的工作能力有何对应关系?
明确:A.鞭的使用状况:“然犹持之三年”—“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B.官员的工作能力:“居无事,虽过三年不害。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陈力:出力。御:治理,夫以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4)柳宗元将富者买鞭与朝廷用人进行了对应式的议论。由事到理,由物及人,自然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这些批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A.表面是讽刺了那些平庸无能的小人求其过分的欲望,告诫人们不要被虚伪所骗,更不要被骗后仍执迷不悟;B. 深层含义:直斥统治者(暗讽皇帝),使空无内物的小人爬上高位,不辨贤愚,不识真伪,祸国殃民。
(5)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对全文的延伸和深化,通过议论深化文章的中心。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凸现主旨。
(6)结合第二段,再分析:第一段对鬻鞭者的外貌描写和对鞭子的描写,还有何作用?
明确:第一段生动形象传神的描写,是为了下文讽刺平庸无能的小人求其过分的欲望打下基础,同后文的朝中官员作类比,形成比喻关系,更加深刻的揭示这部分官员的精神实质。
(四)总结:??课文紧紧抓住鞭的质地、作用进行描绘,并使之与朝中官员的个人能力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巧妙的隐喻关系。可以说是对当时官场中言过其实的不良风气的讽刺与抨击,警示朝廷要慎于用人
(五)拓展延伸:查阅资料,历史上有哪些统治者不辨贤愚,不识真伪,所用之人祸国殃民?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课文记叙了卖鞭子的商人以劣充优,招摇撞骗,牟取暴利,和富家公子不辨真伪而上当受骗,甚而至于争道击马,马鞭断折的故事,揭露并无真才实学,凭“空空之腹,粪壤之理”窃居高位的腐败官吏,警示朝廷若是不辨贤愚,不识真伪,重用“空空之内,粪壤之理”的人,势必导致“祸国殃民”的悲惨结局。
柳宗元先生的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又耐人寻味,而且对当今同学们为人处事,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请完成以下表格:
多角度分析
作者描述(以下要求摘抄原文)
本人收获(以下为教师提示内容)
作为富者
富者不悦,然犹持之三年。
坠于地,伤焉。
少炫耀、多务实。不要被虚伪所欺骗,不要执迷不悟,不要自欺欺人。
作为卖鞭者
必曰五万。则伏而笑。则小怒。则大怒。出五万,持以夸余。
做人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招摇撞骗。
作为腐鞭
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做人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凭“空空之腹,粪壤之理”窃居高位,做一个为百姓实干的好官员。
(六)课后作业:模仿柳宗元的《鞭贾》作文。
要求:先记叙一件小故事,再由此引发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进行分析议论。600~800字。
《鞭贾》练习: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曷不至于公卿 至于:到了 B. 其理若粪壤 粪壤:泥土
C. 当其分则善 分:应得的名分地位 D. 适市买鞭 适:去、到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 B. 持以夸余
C. 以求贾技于朝 D. 以夫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
3.下列各句中有词性活用的一项是
A. 富者不悦,然犹持之三年 B. 掐之灭爪 C. 当其分则善 D. 今之栀其貌,蜡其言
4.下面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B.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C.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D. 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
5、下列与“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 B. 以求贾技于朝
C. 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 D. 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6、下列表现马鞭质地极差的一组句子是
①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 ②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
③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④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⑤则遬然枯,苍然白,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 ⑥吾爱其黄而泽
A. ①②④⑥ B. ①③④⑤ C. ①③④⑥ D. ②③④⑤
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鞭贾”为题,揭露了卖鞭人的丑恶嘴脸,反映了当时社会相互欺骗,不讲诚信的现实。
B. 柳宗元有感于许多官员好高鹜远,往往认为自己的才能与地位不相符,片面追求高爵显位以炫耀自己的这一社会风气的危害,借卖鞭者之言讽刺世俗之风。
C. 有个富家子,到市场出了五万买了鞭子,拿着来向“我”夸耀。可“我”看那鞭子的顶端,卷曲不舒展;看那手握的地方,歪斜不直。
D. 作者认为,当今那些粉饰容貌、言语,来请求向朝廷献技的人,如果职位恰好与其才能相当,就很好了。
8、翻译下列句子
(1)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
(2)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
《鞭贾》练习答案:1.A(至于:升级、升官) 2.D(凭借;A.B.C:来)3.D(栀、蜡: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栀、蜡装饰)4.A(坠伤:古今同义;B.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C.尝试,古义:曾经/试验<两个词>;今义:试验、尝试<一个词>;D.会计,古义:指征收钱粮等公事;今义:一种从事统计的职业)5.D(判断句;A.何取,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取何”;B.贾技于朝,倒装句:介宾结构后置,应为“于朝贾技”;C.复之以五十,倒装句:介宾结构后置,应为“以五十复之”)6.B(②是富者子买鞭夸耀。⑥是富者子徒爱鞭子的色泽)
7.A(本文以“鞭贾”为题,其实只是文章主旨的一个引子,即用卖鞭子人的话来影射当时的官员,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8.(1)你在它身上得到了什么竟不吝惜五万元呢?
(2)一旦有事,命令他施展才能处理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