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讲 走进科学探究(原卷版+解析版)—2025年新初三化学暑假优学讲练(人教2024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3讲 走进科学探究(原卷版+解析版)—2025年新初三化学暑假优学讲练(人教2024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7-10 15:26:4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3讲 走进科学探究
目录
模块一:新知归纳
模块二:考点讲解举一反三
考点1: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考点2:蜡烛的燃烧实验探究及成分分析
模块三:过关检测
题型分组练
巩固提高综合练
模块一 新知归纳
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或者直接给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2.猜想与假设: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的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并经过讨论、思考作出初步的论证;
3.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同时包括选择仪器、试剂等等;
4.进行实验:按实验正确的步骤,细心规范地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
5.收集证据:收集并整理通过实验得出实验现象、实验数据,以及其它与猜想假设有关所有资料、信息等等,为了验证猜想与假设做好充分的准备;
6.解释与结论: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事实证据与猜想假设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最后的结论;
7.反思与评价:主要是要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表达探究过程的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在实验方案、现象、解释等方面与他人存在不同之处时,能与他人进行讨论,不断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实验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 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 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过程 点燃前 ①操作: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②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物理性质)
①操作: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②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③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物理性质)
点燃时 ①操作: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②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_温度最高,焰心最低。③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化学性质)
①操作: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②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③结论:蜡烛燃烧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化学变化)
熄灭后 ①操作: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②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③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化学性质)
【思考交流】通过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实验中应注意哪几点?
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等物理性质;石蜡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
关注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及对结果的解释和描述 。
【特别提醒】“烟”和“雾”的区别
(1)“烟”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产生的现象,“雾”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产生的现象,蜡烛燃烧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汽形成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的。
(2)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它是由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的。
(3)描述时不可将实验结论当作实验现象来描述,即描述实验现象时切不可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例如:“蜡烛燃烧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这是描述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而“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是实验结论。
模块二 考点讲解举一反三
考点1: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例1】(24-25九年级上·河南濮阳·期中)某同学在化学实验室中看到一瓶无色液体,他认为可能是蒸馏水,“可能是蒸馏水”是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形成假设 C.获取证据 D.分析解释
【例2】(2025·四川内江·模拟预测)某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及时向老师请教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D.认为碘酒有问题,不予理会
【变式1】(24-25九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 B.证据 C.实验 D.结论
【变式2】“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某同学想知道“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就“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 C.获得结论 D.收集证据
【变式3】维生素C片放入了水中,结果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兴趣小组同学进行的如下实验探究环节。这些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①产生的气泡是什么? ②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
③气泡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④②③⑤
考点2:蜡烛的燃烧实验探究及成分分析
【例3】补全蜡烛燃烧实验的实验报告。
装置及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将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 蜡烛漂浮在水面上 蜡烛难溶于水,密度比水 ;
拿住火柴梗的一端,将其迅速平放入火焰中 火柴梗接触火焰部分,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 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 ;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 蜡烛燃烧产物之一是水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产物之一是 ;
【例4】(24-25八年级上·贵州毕节·期中)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实验一】取一支白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实验二】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1)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
【实验三】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将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
(2)上述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可以得出蜡烛的两个物理性质 、 。
(3)试描述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该变化体现出蜡烛具有 性。
【变式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入水中,可观察到蜡烛浮于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如图1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用一根木条迅速放入火焰中1~2s后取出,发现木条与外焰接触处炭化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 层温度最高。
(3)如图2将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燃烧生成了 、 。
(4)如图3熄灭蜡烛,发现烛芯有一缕白烟飘出,立即用火柴点燃白烟,发现白烟能燃烧,并将蜡烛重新点燃。该白烟是 。
【变式2】(24-25八年级下·山东德州·阶段练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探究和推理都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请用下图实验探究蜡烛及其燃烧。
(1)实验1,将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石蜡浮在水面上,由此可判断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填“大”或“小”)。
(2)实验2,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再取出,根据火柴梗变黑的程度,你判断火焰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3)实验3,在燃烧着的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根据小烧杯内壁变模糊的现象可以推测蜡烛燃烧有 生成。如果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小烧杯,根据小烧杯内壁 的现象可以推测蜡烛燃烧有生成。
(4)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此“白烟”是 。
【变式3】(23-24九年级上·黑龙江绥化·期末)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其实验步骤有:
①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
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
③用火柴去点白烟;
④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
⑤熄灭蜡烛;
⑥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1)以上操作步骤的正确排序是 ;
按要求填写下列实验现象及其结论。
探究步骤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
(2)点燃前: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 。
(3)燃着时: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选填图中字母)处最先炭化。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 。熄灭后:吹灭蜡烛,观察到一缕白烟。
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①是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②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③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设计实验】
(4)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下同),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原因 。
(5)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模块三 知识检测
考点1: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1.(24-25八年级上·上海·期末)化学家波义尔偶然发现盐酸能使紫罗兰花瓣变红,于是他将紫罗兰的花瓣分别放入各种酸中进行探究。“将紫罗兰的花瓣分别放入各种酸中”这一步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A.提出问题 B.形成假设 C.实施实验 D.形成结论
2.(24-25九年级上·广东潮州·期末)探究蜡烛及其燃烧时,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A.忽略该异常现象 B.如实记录并准确描述该现象
C.向老师请教或查阅有关资料 D.重复实验,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3.小花同学发现在该实验结束后,试管外壁略发黑,她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分析酒精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D.向老师请教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
4.(24-25九年级上·云南曲靖·阶段练习)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是否含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做出结论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建立假设
5.(24-25八年级上·山东泰安·期中)观察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观察错误的是
A.通常在实验前需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实验装置的特点
B.在实验中需观察物质发生变化所需要的条件以及产生的各种现象,如颜色发生变化、产生气体或沉淀
C.在实验后需观察生成的新物质的颜色、状态,等等
D.要注意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如果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异常现象”,应相信现成的结论
考点2:蜡烛的燃烧实验探究及成分分析
6.(2025·广西南宁·一模)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下列现象描述不合理的是
A.蜡烛燃烧产生火焰 B.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C.熄灭蜡烛后会产生白烟 D.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会熔化
7.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发光、发热
B.蜡烛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
C.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蓝色硫酸铜溶液混合,有蓝色沉淀生成
D.石灰石和稀盐酸混合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8.(24-25九年级上·吉林·课后作业)下列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蜡烛先熔化,后燃烧
B.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C.可以看到烧杯内有二氧化碳生成
D.用火柴去点燃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被引燃
9.(24-25九年级上·广东广州·阶段练习)下列有关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内层火焰最明亮 B.蜡烛燃烧时可观察到石蜡熔化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刚熄灭蜡烛时,烛芯有一缕白雾飘出
10.(24-25九年级上·江苏宿迁·阶段练习)有关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熄灭时有白烟 B.罩在火焰上方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C.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火焰分为三层
1.(24-25九年级下·河北沧州·阶段练习)学习小组对蜡烛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
(1)诗文释义:“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剪烛是因为蜡烛燃烧久了烛芯露出过长,易分叉、炭化,影响烛芯传输石蜡的速率,且燃烧时易冒黑烟,需要适时修剪烛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烛芯过长,石蜡燃烧更完全
b.修剪烛芯,可使烛光更明亮
(2)隔空点火:吹灭蜡烛的瞬间可以观察到一缕白烟轻轻升起,点燃白烟,烛火复燃。白烟在烛火复燃中所起的作用是 。
(3)家庭实验:如图所示用玻璃杯迅速罩住燃着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和水中,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原因是 (答一条)。
2.(24-25九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同学们过生日都点蜡烛,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①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字母序号,多选)。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发光、放热
d.熄灭后有白烟
e.火焰分层
②将一根木条水平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2)①如图C所示,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颗粒是炭黑。
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
(3)如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 ,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振荡,石灰水 。
(4)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温度较高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6)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
【实验结论】
(7)猜想 (填“1”或“2”)正确。
3.(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阶段练习)化学变化中通常有明显现象,如有气泡产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化学兴趣小组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气体产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假设】猜想1:一定是化学变化;
猜想2: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实验探究】
(1)完成填空: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实验一:水的沸腾 水沸腾变成水蒸气,玻璃片上有 。 水沸腾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 变化。
实验二: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块状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变小,烧杯中澄清石水 。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 变化。
【实验结论】
(2)猜想 (填“1”或“2”)正确。
4.(22-23九年级上·江西·阶段练习)化学变化中通常有明显现象,如有气泡产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化学兴趣小组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气体产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假设】
(1)猜想一:一定是化学变化;猜想二: 。
【实验探究】
(2)完成填空: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实验一:水的沸腾 水沸腾变成水蒸气,玻璃片上有 水沸腾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 变化
实验二:大理石与盐酸反应 颗粒状大理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大理石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大理石与盐酸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 变化
【实验结论】
(3)猜想 (选填“一”或“二”)正确。
【实验拓展】
(4)①有气体产生的物理变化除汽化外,还有 ;
②实验一中玻璃片的作用是 。
5.(24-25八年级下·上海浦东新·期中)2023年9月21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在中国空间站生动演示了蜡烛燃烧等实验,并解释了产生这些奇特现象的原因。小东同学对此非常感兴趣,就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一系列的探究,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列实验。
(1)【实验操作一】
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硬度 。
点燃蜡烛,如图所示,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于火焰中,约后取出。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中所示,这证明焰心温度 (填“最低”或“最高”)。
(2)【实验操作二】小东同学继续探究“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功能传感器进行有关量的测量,装置如图所示。实验结束后,铝板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同时传感器测得实验前后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一氧化碳含量
蜡烛点燃前 48.4% 18.7% 0.058% 0
蜡烛熄灭后 71.6% 15.6% 3.643% 0.018%
【解释与结论】
由实验结果可知,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 。
6.(24-25八年级上·贵州毕节·期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的燃烧过程重新进行了一次探究。
【探究一】探究石蜡的物理、化学性质。
(1)将小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石蜡浮在水面上,由此判断石蜡的密度比水 (选填“大”或“小”)。
对于本实验使用的蜡烛有以下描述:
A固态 B.白色 C.质地较软 D.能燃烧 E.难溶于水 F.受热易熔化。
(2)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属于物理性质的有 (填字母序号)。
(3)如图2,用一根木条横穿火焰三部分。约1~2s取出观察,可得 温度最高。
(4)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产生火焰是气态物质燃烧的现象,于是他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图3,将导管伸入蜡烛火焰的焰心处),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母火焰焰心处的物质是石蜡蒸气
【探究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
(5)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硫酸铜粉末变 ,②澄清石灰水变 。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和水
(6)该实验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 ,该实验与图4所示的实验对比,其优点是 。
【拓展延伸】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小明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探究】观察白炽灯内灯丝在通电前后的变化:
通电前 通电中 断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热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讨论】
(7)通电前后,灯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不同于蜡烛燃烧。
【结论】
(8)猜想 (填“1”或“2”)正确。
7.(24-25八年级下·江西宜春·阶段练习)化学小组受科学家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再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实验一】
(1)实验一中澄清石灰水变 ,该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实验二】
(2)如图A,点燃蜡烛,可以看到火焰分 、内焰和焰心。
(3)如图B,取一支导管,将其中一端伸入焰心,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另一端的导管口,观察到的现象为导管中气体被点燃,说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气态”的 。
如图C,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一支点燃的蜡烛,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适量的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并观察到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4)石蜡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
【拓展延伸】
(5)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 。
(6)与实验一所示的实验相比较,图C的实验具有的优点是 。
(7)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她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婷婷这样做的目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3讲 走进科学探究
目录
模块一:新知归纳
模块二:考点讲解举一反三
考点1: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考点2:蜡烛的燃烧实验探究及成分分析
模块三:过关检测
题型分组练
巩固提高综合练
模块一 新知归纳
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或者直接给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2.猜想与假设: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的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并经过讨论、思考作出初步的论证;
3.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同时包括选择仪器、试剂等等;
4.进行实验:按实验正确的步骤,细心规范地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
5.收集证据:收集并整理通过实验得出实验现象、实验数据,以及其它与猜想假设有关所有资料、信息等等,为了验证猜想与假设做好充分的准备;
6.解释与结论: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事实证据与猜想假设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最后的结论;
7.反思与评价:主要是要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表达探究过程的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在实验方案、现象、解释等方面与他人存在不同之处时,能与他人进行讨论,不断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实验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 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 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实验过程 点燃前 ①操作: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②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物理性质)
①操作: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②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③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物理性质)
点燃时 ①操作: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②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_温度最高,焰心最低。③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化学性质)
①操作: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②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③结论:蜡烛燃烧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化学变化)
熄灭后 ①操作: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②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③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化学性质)
【思考交流】通过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实验中应注意哪几点?
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等物理性质;石蜡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
关注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及对结果的解释和描述 。
【特别提醒】“烟”和“雾”的区别
(1)“烟”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产生的现象,“雾”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产生的现象,蜡烛燃烧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汽形成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的。
(2)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它是由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的。
(3)描述时不可将实验结论当作实验现象来描述,即描述实验现象时切不可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例如:“蜡烛燃烧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这是描述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而“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则是实验结论。
模块二 考点讲解举一反三
考点1: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例1】(24-25九年级上·河南濮阳·期中)某同学在化学实验室中看到一瓶无色液体,他认为可能是蒸馏水,“可能是蒸馏水”是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形成假设 C.获取证据 D.分析解释
【答案】B
【详解】该同学认为无色液体可能为蒸馏水,是对无色液体的成分进行猜想,属于形成假设的流程,故选B。
【例2】(2025·四川内江·模拟预测)某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及时向老师请教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D.认为碘酒有问题,不予理会
【答案】D
【详解】A、面对“异常”现象,及时向老师请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间接经验也很重要,故A正确;
B、面对“异常”现象,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故B正确;
C、面对“异常”现象,可以反复试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看是不是普遍情况,故C正确;
D、认为碘酒有问题,不予理会是错误的,没有探究精神,当观察到异常的实验现象时不能置之不理,应该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解决问题,故D错误;
故选:D。
【变式1】(24-25九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 B.证据 C.实验 D.结论
【答案】C
【详解】“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环节,故选C。
【变式2】“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某同学想知道“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就“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 C.获得结论 D.收集证据
【答案】B
【详解】A、建立假设是根据问题和相关的资料作出假设和猜想,如84消毒液能消毒可能是因为溶液中含有次氯酸钠,不符合题意;
B、提出闻到是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或者直接给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符合题意;
C、获得结论是根据相关资源和实验现象等得出结论,不符合题意;
D、收集证据是根据假设和问题搜集相关资料等,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变式3】维生素C片放入了水中,结果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兴趣小组同学进行的如下实验探究环节。这些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①产生的气泡是什么? ②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
③气泡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④②③⑤
【答案】B
【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①产生的气泡是什么?属于提出问题环节;②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得出结论环节;③气泡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属于作出假设环节。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属于实施计划环节。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属于表达和交流环节。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些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⑤。
综上所述:选择B。
考点2:蜡烛的燃烧实验探究及成分分析
【例3】补全蜡烛燃烧实验的实验报告。
装置及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将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 蜡烛漂浮在水面上 蜡烛难溶于水,密度比水 ;
拿住火柴梗的一端,将其迅速平放入火焰中 火柴梗接触火焰部分,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 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 ;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 蜡烛燃烧产物之一是水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产物之一是 ;
【答案】 小 高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合理即可) 二氧化碳/CO2
【详解】将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漂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温度越高,木条碳化越快,拿住火柴梗的一端,将其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火柴梗接触火焰部分,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现象是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或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物之一是水;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例4】(24-25八年级上·贵州毕节·期中)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实验一】取一支白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实验二】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1)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
【实验三】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将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
(2)上述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可以得出蜡烛的两个物理性质 、 。
(3)试描述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该变化体现出蜡烛具有 性。
【答案】(1)a
(2) 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硬度较小
(3)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产生少量的黑烟,放出大量的热 可燃
【详解】(1)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由于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
(2)取一支白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可以得出蜡烛的物理性质是:蜡烛不溶于水、蜡烛的密度比水小、硬度较小;
(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产生少量的黑烟,放出大量的热,该变化体现出蜡烛具有可燃性。
【变式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入水中,可观察到蜡烛浮于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如图1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用一根木条迅速放入火焰中1~2s后取出,发现木条与外焰接触处炭化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 层温度最高。
(3)如图2将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燃烧生成了 、 。
(4)如图3熄灭蜡烛,发现烛芯有一缕白烟飘出,立即用火柴点燃白烟,发现白烟能燃烧,并将蜡烛重新点燃。该白烟是 。
【答案】(1)小(合理表述即可)
(2)外/外焰
(3) 水 二氧化碳
(4)石蜡蒸气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
【详解】(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入水中,可观察到蜡烛浮于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用一根木条迅速放入火焰中1~2s后取出,发现木条与外焰接触处炭化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层温度最高;
(3)将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水,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结论:石蜡燃烧生成了水、二氧化碳;
(4)熄灭蜡烛,发现烛芯有一缕白烟飘出,立即用火柴点燃白烟,发现白烟能燃烧,并将蜡烛重新点燃。该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
【变式2】(24-25八年级下·山东德州·阶段练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探究和推理都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请用下图实验探究蜡烛及其燃烧。
(1)实验1,将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石蜡浮在水面上,由此可判断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填“大”或“小”)。
(2)实验2,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再取出,根据火柴梗变黑的程度,你判断火焰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3)实验3,在燃烧着的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根据小烧杯内壁变模糊的现象可以推测蜡烛燃烧有 生成。如果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小烧杯,根据小烧杯内壁 的现象可以推测蜡烛燃烧有生成。
(4)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此“白烟”是 。
【答案】(1)小
(2)A
(3) 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固体小颗粒
【详解】(1)石蜡浮在水面上,由此可判断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2)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再取出,外焰部分碳化最严重,说明外焰温度最高。故选A;
(3)在燃烧着的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小烧杯,小烧杯内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4)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均不具有可燃性,故白烟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变式3】(23-24九年级上·黑龙江绥化·期末)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其实验步骤有:
①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
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
③用火柴去点白烟;
④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
⑤熄灭蜡烛;
⑥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1)以上操作步骤的正确排序是 ;
按要求填写下列实验现象及其结论。
探究步骤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
(2)点燃前: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 。
(3)燃着时: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选填图中字母)处最先炭化。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 。熄灭后:吹灭蜡烛,观察到一缕白烟。
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①是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②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③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设计实验】
(4)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下同),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原因 。
(5)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答案】(1)④①②⑥⑤③
(2)浮于水面
(3) a 水雾 变浑浊
(4) ① 无法判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原来燃烧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
(5)水蒸气
【详解】(1)首先了解蜡烛的物理性质,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再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根据火柴各部分的燃烧情况,了解火焰各部分的温度;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看有无水雾出现;再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的变化;最后熄灭蜡烛,用火柴去点白烟,看白烟是否可燃。故正确的排序为④①②⑥⑤③。
(2)由于石蜡的密度比空气小,因此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可观察到石蜡浮在水面上。
(3)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4)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是否生成二氧化碳,但在验证白烟是否是二氧化碳时,必须排除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干扰,该做法无法判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原来燃烧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
(5)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中不含水蒸气。
模块三 知识检测
考点1: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1.(24-25八年级上·上海·期末)化学家波义尔偶然发现盐酸能使紫罗兰花瓣变红,于是他将紫罗兰的花瓣分别放入各种酸中进行探究。“将紫罗兰的花瓣分别放入各种酸中”这一步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A.提出问题 B.形成假设 C.实施实验 D.形成结论
【答案】C
【详解】A、提出问题是针对某种现象提出疑问,“将紫罗兰的花瓣分别放入各种酸中” 不是提出问题,A 选项错误;
B、形成假设是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这一步不是形成假设,B 选项错误;
C、实施实验是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将紫罗兰的花瓣分别放入各种酸中” 是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属于实施实验,C 选项正确;
D、形成结论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的,这一步还未到得出结论阶段,D 选项错误。
故选C。
2.(24-25九年级上·广东潮州·期末)探究蜡烛及其燃烧时,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A.忽略该异常现象 B.如实记录并准确描述该现象
C.向老师请教或查阅有关资料 D.重复实验,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答案】A
【详解】A、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都不能忽略,故选项做法错误;
B、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如实记录并准确描述该现象,故选项做法正确;
C、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向老师请教或查阅有关资料,故选项做法正确;
D、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重复实验,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故选项做法正确;
故选:A。
3.小花同学发现在该实验结束后,试管外壁略发黑,她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分析酒精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D.向老师请教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
【答案】B
【详解】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根据产生的现象来探究试管外壁发黑的原因,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不符合探究的学习精神,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C、分析酒精成分,进行实验探究,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向老师请教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24-25九年级上·云南曲靖·阶段练习)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是否含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做出结论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建立假设
【答案】C
【详解】“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是否含二氧化碳”,这是在利用实验来收集证据来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是否含二氧化碳。因此不属于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做出结论的环节,而属于设计实验。
故选:C。
5.(24-25八年级上·山东泰安·期中)观察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观察错误的是
A.通常在实验前需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实验装置的特点
B.在实验中需观察物质发生变化所需要的条件以及产生的各种现象,如颜色发生变化、产生气体或沉淀
C.在实验后需观察生成的新物质的颜色、状态,等等
D.要注意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如果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异常现象”,应相信现成的结论
【答案】D
【详解】A、依据化学实验探究要求,实验前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也要关注实验装置特点,故正确;
B、依据化学实验探究要求,实验中要观察物质的变化,如颜色发生变化、产生气体或沉淀,故正确;
C、依据化学实验探究要求,实验后要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结果,如生成的新物质的颜色、状态,等等,故正确;
D、化学实验要有求真精神,如果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异常现象”,要查找原因,知道获得真理,故错误。
故选D。
考点2:蜡烛的燃烧实验探究及成分分析
6.(2025·广西南宁·一模)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下列现象描述不合理的是
A.蜡烛燃烧产生火焰 B.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C.熄灭蜡烛后会产生白烟 D.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会熔化
【答案】B
【详解】A、蜡烛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故选项现象描述正确;
B、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现象描述不正确;
C、蜡烛刚熄灭时蜡蒸汽遇冷形成的石蜡固体,产生白烟,故选项现象描述正确;
D、蜡烛燃烧时,部分蜡烛受热熔化,故选项现象描述正确。
故选B。
7.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发光、发热
B.蜡烛放入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
C.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蓝色硫酸铜溶液混合,有蓝色沉淀生成
D.石灰石和稀盐酸混合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答案】D
【详解】A、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就是发出黄色火焰,发光、放热,该选项描述正确;
B、蜡烛密度比水小,会漂浮在水面上,该选项描述正确;
C、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蓝色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不溶性的氢氧化铜,在水中以蓝色沉淀的形式存在,该选项描述正确;
D、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名称,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故选D。
8.(24-25九年级上·吉林·课后作业)下列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蜡烛先熔化,后燃烧
B.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C.可以看到烧杯内有二氧化碳生成
D.用火柴去点燃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被引燃
【答案】C
【详解】A、点燃蜡烛后,蜡烛先熔化,然后才燃烧,该选项描述正确;
B、蜡烛燃着生成水,则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该选项描述正确;
C、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名称,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D、白烟为石蜡固体小颗粒,则用火柴去点燃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会重新被引燃,该选项描述正确。
故选C。
9.(24-25九年级上·广东广州·阶段练习)下列有关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内层火焰最明亮 B.蜡烛燃烧时可观察到石蜡熔化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刚熄灭蜡烛时,烛芯有一缕白雾飘出
【答案】B
【详解】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最外层火焰最明亮,说法错误;
B、蜡烛燃烧时可观察到石蜡熔化,说法正确;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这不是实验现象,而是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说法错误;
D、刚熄灭蜡烛时,烛芯会飘出一缕白烟,而不是白雾,该白烟是石蜡蒸气在空气中冷凝得到的石蜡固体,说法错误。
故选B。
10.(24-25九年级上·江苏宿迁·阶段练习)有关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熄灭时有白烟 B.罩在火焰上方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C.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火焰分为三层
【答案】C
【详解】A、蜡烛熄灭时,没有燃烧的石蜡蒸气遇冷变为石蜡固体小颗粒,故产生白烟,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生成水,则罩在火焰上方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最亮,内焰最暗,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4-25九年级下·河北沧州·阶段练习)学习小组对蜡烛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
(1)诗文释义:“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剪烛是因为蜡烛燃烧久了烛芯露出过长,易分叉、炭化,影响烛芯传输石蜡的速率,且燃烧时易冒黑烟,需要适时修剪烛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烛芯过长,石蜡燃烧更完全
b.修剪烛芯,可使烛光更明亮
(2)隔空点火:吹灭蜡烛的瞬间可以观察到一缕白烟轻轻升起,点燃白烟,烛火复燃。白烟在烛火复燃中所起的作用是 。
(3)家庭实验:如图所示用玻璃杯迅速罩住燃着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和水中,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原因是 (答一条)。
【答案】(1)b
(2)白烟燃烧会放热,从而点燃烛芯
(3)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玻璃杯内压强减小
【详解】(1)a、烛芯过长,不利于石蜡充分燃烧,故说法不正确;
b、修剪烛芯,可使石蜡充分燃烧,烛光更明亮,故说法正确;
故选b;
(2)白烟为石蜡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石蜡燃烧会放热,从而点燃烛芯;
(3)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玻璃杯内压强减小,从而使杯中液面高于碗中液面。
2.(24-25九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同学们过生日都点蜡烛,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①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字母序号,多选)。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发光、放热
d.熄灭后有白烟
e.火焰分层
②将一根木条水平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2)①如图C所示,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颗粒是炭黑。
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
(3)如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 ,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振荡,石灰水 。
(4)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温度较高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6)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
【实验结论】
(7)猜想 (填“1”或“2”)正确。
【答案】(1) abcde 外焰
(2) 水雾 水
(3) 熄灭 变浑浊
(4)二氧化碳和水
(5)有新物质生成
(6)物理变化
(7)2
【详解】(1)①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蜡烛受热熔化,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火焰分为三层,则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abcde,故填:abcde;
②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
(2)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水,故填:水雾;水;
(3)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熄灭,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熄灭;变浑浊;
(4)由上述分析可知,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故填:二氧化碳和水;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填:有新物质生成;
(6)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无新物质生成,则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
(7)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说明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故猜想2成立,故填:2。
3.(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阶段练习)化学变化中通常有明显现象,如有气泡产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化学兴趣小组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气体产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假设】猜想1:一定是化学变化;
猜想2: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实验探究】
(1)完成填空: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实验一:水的沸腾 水沸腾变成水蒸气,玻璃片上有 。 水沸腾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 变化。
实验二: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块状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变小,烧杯中澄清石水 。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 变化。
【实验结论】
(2)猜想 (填“1”或“2”)正确。
【答案】(1) 水雾 物理 变浑浊 化学
(2)2
【详解】(1)实验一:水沸腾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片会凝结成液态水,因此现象是玻璃片上有水雾(或水珠),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实验二: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等,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可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新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2) 对比两个实验可知,水沸腾有气体产生但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因此猜想2正确。
4.(22-23九年级上·江西·阶段练习)化学变化中通常有明显现象,如有气泡产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化学兴趣小组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气体产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假设】
(1)猜想一:一定是化学变化;猜想二: 。
【实验探究】
(2)完成填空: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实验一:水的沸腾 水沸腾变成水蒸气,玻璃片上有 水沸腾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 变化
实验二:大理石与盐酸反应 颗粒状大理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大理石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大理石与盐酸反应产生了新物质,属于 变化
【实验结论】
(3)猜想 (选填“一”或“二”)正确。
【实验拓展】
(4)①有气体产生的物理变化除汽化外,还有 ;
②实验一中玻璃片的作用是 。
【答案】(1)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 水珠 物理 变浑浊 化学
(3)二
(4) 升华 使水蒸气遇冷液化
【详解】(1)有气体产生的变化,猜想一定是是化学变化,猜想二应为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故填: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实验一:水沸腾时,玻璃片有水珠,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填:水珠;物理;
实验二: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等,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新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变浑浊;化学;
(3)对比两个实验可知,水沸腾有气体产生但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有气体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故猜想二正确,故填:二;
(4)①有气体产生的物理变化除汽化外,还有升华,故填:升华;
②实验一中玻璃片的作用是使水蒸气液化,以便观察实验现象,故填:使水蒸气遇冷液化。
5.(24-25八年级下·上海浦东新·期中)2023年9月21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在中国空间站生动演示了蜡烛燃烧等实验,并解释了产生这些奇特现象的原因。小东同学对此非常感兴趣,就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一系列的探究,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列实验。
(1)【实验操作一】
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硬度 。
点燃蜡烛,如图所示,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于火焰中,约后取出。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中所示,这证明焰心温度 (填“最低”或“最高”)。
(2)【实验操作二】小东同学继续探究“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功能传感器进行有关量的测量,装置如图所示。实验结束后,铝板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同时传感器测得实验前后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一氧化碳含量
蜡烛点燃前 48.4% 18.7% 0.058% 0
蜡烛熄灭后 71.6% 15.6% 3.643% 0.018%
【解释与结论】
由实验结果可知,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 。
【答案】(1) 小 小 最低
(2) 氧气含量降低 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炭黑
【详解】(1)蜡烛能浮在水面上,根据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漂浮,所以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能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表明石蜡质地较软,即硬度小;
将小木条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 1s 后取出,看到小木条与焰心接触部分未变色,而外焰部分变黑,说明焰心部分温度低,没有使小木条碳化,即焰心温度最低。
(2)从表格数据看,蜡烛点燃前氧气含量为 18.7%,熄灭后为 15.6%,氧气含量明显降低,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氧气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蜡烛无法继续燃烧,所以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含量降低;
蜡烛点燃前相对湿度为 48.4%,熄灭后为 71.6%,说明燃烧过程中有水生成;二氧化碳含量从 0.058% 增加到 3.643%,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含量从 0 增加到 0.018%,说明生成了一氧化碳;同时铝板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炭黑,所以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炭黑。
6.(24-25八年级上·贵州毕节·期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的燃烧过程重新进行了一次探究。
【探究一】探究石蜡的物理、化学性质。
(1)将小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石蜡浮在水面上,由此判断石蜡的密度比水 (选填“大”或“小”)。
对于本实验使用的蜡烛有以下描述:
A固态 B.白色 C.质地较软 D.能燃烧 E.难溶于水 F.受热易熔化。
(2)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属于物理性质的有 (填字母序号)。
(3)如图2,用一根木条横穿火焰三部分。约1~2s取出观察,可得 温度最高。
(4)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产生火焰是气态物质燃烧的现象,于是他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图3,将导管伸入蜡烛火焰的焰心处),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母火焰焰心处的物质是石蜡蒸气
【探究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
(5)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硫酸铜粉末变 ,②澄清石灰水变 。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和水
(6)该实验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 ,该实验与图4所示的实验对比,其优点是 。
【拓展延伸】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小明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探究】观察白炽灯内灯丝在通电前后的变化:
通电前 通电中 断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热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讨论】
(7)通电前后,灯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不同于蜡烛燃烧。
【结论】
(8)猜想 (填“1”或“2”)正确。
【答案】(1)小
(2) D ABCEF
(3)外焰
(4)CD
(5) 蓝 浑浊
(6) 验证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
(7)物理
(8)2
【详解】(1)石蜡浮在水面上,是因为石蜡密度比水小;
(2)A、固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白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质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E、难溶于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F、受热易熔化,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属于化学性质的有D;属于物理性质的有ABCEF;
(3)外焰加热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4)A、物质能通过导管导出,说明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为气态石蜡,而不是液态石蜡,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B、石蜡易变成蒸气,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沸点较低,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C、石蜡蒸气遇冷会变为固体,则导管不宜过长,以免实验失败,该选项分析正确;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蜡烛的蒸气未燃烧,该选项分析正确;
故选:CD;
(5)硫酸铜吸水后会变为蓝色,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实验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和水,则实验中可观察到硫酸铜粉末变蓝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结合前面分析可知,硫酸铜粉末的作用为验证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该实验与图4所示的实验对比,其优点是该实验能同时验证二氧化碳和水的存在;
(7)灯泡通电发光、放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8) 燃烧发光、放热,属于化学变化,但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则说明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为化学变化,即猜想2正确。
7.(24-25八年级下·江西宜春·阶段练习)化学小组受科学家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再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实验一】
(1)实验一中澄清石灰水变 ,该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实验二】
(2)如图A,点燃蜡烛,可以看到火焰分 、内焰和焰心。
(3)如图B,取一支导管,将其中一端伸入焰心,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另一端的导管口,观察到的现象为导管中气体被点燃,说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气态”的 。
如图C,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一支点燃的蜡烛,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适量的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并观察到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4)石蜡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
【拓展延伸】
(5)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 。
(6)与实验一所示的实验相比较,图C的实验具有的优点是 。
(7)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她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婷婷这样做的目的是 。
【答案】(1) 浑浊 化学
(2)外焰
(3)石蜡
(4)
(5)验证水的生成
(6)能够同时检验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7)避免实验的偶然性(答案合理即可)
【详解】(1)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所以实验一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浑浊;化学。
(2)蜡烛,可以看到火焰分外焰、内焰和焰心。故填:外焰。
(3)如图B,取一支导管,将其中一端伸入焰心,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另一端的导管口,观察到的现象为导管中气体被点燃,说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气态”的石蜡。故填:石蜡。
(4)石蜡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文字表达式为:。故填:。
(5)白色硫酸铜与水反应生成蓝色五水硫酸铜,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验证水的生成。故填:验证水的生成。
(6)与实验一所示的实验相比较,图C的实验具有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检验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故填:能够同时检验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7)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她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婷婷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故填:避免实验的偶然性(答案合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