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19 鞭 贾
柳宗元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①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②。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③。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④。注释:①饮(yìn)马:给马水喝。饮:动词,使喝。②平沙:大沙漠。黯黯:模糊不清的样子。临洮(táo):地名。秦县名,在今甘肃岷县。③咸言:都说。意气:作战的意志和杀敌的勇气。④足:充塞。乱蓬蒿:散乱在野草之中。
赏析:诗人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出征时水寒风冷,扎营时露宿沙漠,战后尸首横沉,满目悲凉。“一将功成万骨枯”,诗意是明晰的,作者反对无谓的征战、杀伐。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熟练翻译全文。
2.体会作者借寓言故事塑造拟人化艺术形象的方法。
3.理解作者利用鞭贾事例来讽刺当时官员名不副实的方法。基础梳理1.题目解说
本文记叙了卖鞭子商人以劣充优,招摇撞骗,牟取暴利,和富家公子不辨真伪而上当受骗,甚而至于争道击马,马鞭折断,坠马致伤的故事,揭露并无真才实学,凭“空空之腹,粪壤之理”却窃居高位的腐败官吏,指明朝廷不辨贤愚,不识真伪,重用“空空之内,粪壤之理”的人,势必导致“祸国殃民”的悲惨结局。2.走近作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的“比兴”和陈子昂提倡的“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3.写作背景
中唐时期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很不好的风尚,许多官员好高骛远,往往认为自己的才能与地位不相符,片面地追求那些高爵位以炫耀自己。如此之势,引起了社会上一种广泛地追逐虚名而不重务实的浮夸之风,柳宗元有感于这种社会风气的危害之重,而借卖鞭者之言讽刺世俗之风,遂成此文。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鬻鞭者(yù) 拳蹙(cù) 僮子(tónɡ)
濯(zhuó)之 栀子(zhī) 马踶(dì)
长乐坂(bǎn)
(2)通假字
①其贾宜五十(“贾”通“价”,价格)
②其节朽黑而无文(“文”通“纹”,纹理)
③则遬然枯(“遬”通“速”,极短时间,极快速)
④余曷不至于公卿(“曷”通“何”)(3)古今异义
①余曷不至于公卿(古义:升级,升官;今义:连词)
②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古义:“于”,引出动作的对象;“是”,这些;今义:连词)
(4)一词多义2.主旨感悟
本文通过对买鞭人和卖鞭人的话语,引入作者对时下官员的抨击,进行了巧妙的政治联想,紧紧抓住鞭的质地进行描绘,并与朝中官员的个人能力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强烈的隐喻关系。可以说是对当时官场中个别官员的一种激烈抨击。
3.句段剖析
(1)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五万而后可。
剖析:看似不近情理,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当时用人不当、斤斤计较的世风。(2)“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当其分则善。一误而过其分,则喜;当其分,则反怒,曰:“余曷不至于公卿?”然而至焉者亦良多矣。居无事,虽过三年不害。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夫以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剖析:作者从鞭贾、买贾的生活琐事,笔锋一转,由此展开联想,由鞭及人,揭露“栀其貌,蜡其言”,“贾技于朝”爬至公卿高位的无能群小,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谴责他们养病成患,贻误国家的罪责。结尾一问,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不容置疑之用。4.写作特点
(1)比喻恰当,效果强烈。
文中对鞭的质地进行详细的描绘,并以之比喻朝中的官员,如“空空然”“其理若粪壤”等语同时出现在鞭和官员身上,自有一种对应的关系。另外,鞭击马而折,富者子“坠于地,伤焉”又与文末“而获坠伤之患者乎”相呼应,使人一看即明白。(2)语言生动,传神精当。
文章的叙述语言不多,但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人物语言的文字却极为生动传神,让人过目不忘。如鞭贾的神态,先是“伏而笑”,继而“小怒”,再则“大怒”,最后才“可”,这一系列情态语言的描述,使一个狡诈的商人形象惟妙惟肖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又如对鞭的描写从“首”到“握”,再到“行水”,然后是色泽的描绘,无不恰到好处,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行文技法。5.探究拓展
(1)文章为何对鞭的色泽进行详细的描绘,有何具体的作用?
提示:文中写到当富者子向作者夸鞭之时说到“吾爱其黄而泽”,并且还引用了贾者的话,当作者“汤以濯之”后,即成“枯”“苍然白”,到最后则成“空空然,其理若粪壤”。作者之所以如此详细具体地描绘鞭的色泽变化,其目的为文章主旨服务,使读者首先形成一种主观的感觉印象,再在后文进行类比写朝中部分官员的现象,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2)作者在对鞭的描述时进行了由色泽到质地的描绘,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提示: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先是对鞭的外表进行了具体的描绘,折鞭之后,又用“空空”“粪壤”等词对其质地进行了表述,作者如此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下文朝中官员的本质作一披露,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写作目的,更加深刻地揭示这一部分官员的精神实质。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其贾宜五十(商人)?
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弯腰)?
拳蹙而不遂(拳头)?
余乃召僮汤以濯之(烧热水)?
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效力,施展才华)?
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去市场)?
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消灭)?
其节朽黑而无文(纹理) 解析:
A项中“贾”应为“价格”;B项中“拳蹙”应为“弯曲、皱缩”;D项中“灭”应为“没”。答案:CABCD2.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五百,则小怒 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
B.爱其黄而泽 视其内则空空然
C.则遫然枯,苍然白 然而至焉者良多矣
D.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解析:C项“然”分别为“……的样子”“这样”。
答案:C3.下列表现马鞭的质地极差的一组句子是( ) ①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 ②吾爱其黄而泽 ③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④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⑤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 ⑥余乃召僮汤以濯之?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⑤⑥?解析:②⑤⑥句没有表现马鞭的质地。答案:B4.下面语句对内容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对生活中虚假可悲的买卖双方的嘲讽。
B.将富者买鞭与朝廷用人进行了对应式的议论,由物及人,形象生动。
C.正因为马鞭质地良好,才由此卖得了一个好价钱。
D.用描写鞭的词语来描写朝中官员,产生了很好的修辞效果。解析:文中马鞭质地极差。
答案:C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