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兴贤 课件(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 兴贤 课件(2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17:2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兴贤王安石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临川:王安石家族宗祠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临川:王安石纪念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人,北宋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宰相。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个进的政治家。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词作不多,但其特点是能够“一洗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性居多。他较少注意文章气氛的酝酿,从感情上打动人,而是多针砭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主张。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炼、朴素,立意非凡。 王安石纪念馆写作背景:仁宗庆历年间有庞大的军队,但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的习气,而战事不断,多以宋军败北而告终。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北宋的冗官、冗兵、政治腐败极深。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上。变法触及到官场的腐败、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变法失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使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 国以 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学习第一段:任用贤能之士自负专断因为共同的道理安定的时代虽然说法如同 一个国家因为任用贤能之士而兴旺,因为抛弃贤能之士独断自负而衰败。这两种情况是必然的规律,是从古到今共通的道理,是天下人都知晓的。而为什么安定的时代有贤能之士就能兴旺,混乱的时代虽然有贤能之士也不兴旺?这应该是任用贤能之士与不任用贤能之士的区别。翻译:商之兴也有仲虺(huǐ)、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zhài)公谋父(fǔ)、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义之人后尽,全慎重同君主一心拥有贤能之士而能任用他们,这是国家的幸福,拥有贤能之士而不任用,则如同没有(贤能之士)。商朝兴旺的时候有仲虺、伊尹,衰败的时候也有“三仁人”。 周朝兴旺的时候有同心同德的十位功臣,衰败的时候也有祭公谋父和内史过。两汉兴旺的时候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等贤士,衰败的时候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等贤士。魏、晋以来,一直到唐朝,贤能之士不能一一枚举,然而其中兴旺和衰败的时代,情况都相同。从上面列举的情况来看,有贤能之士并能任用他们,这是国家的幸福,而有贤能之士却不任用他们,则如同没有(贤能之士),(治国者)能不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吗?第二段: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dǎng)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纷扰还众多太平在于广泛咨询众人进身到朝廷做官忠言直谏的路亲近,偏信谗佞阿谀的小人指墨守成规明辨是非,果断办事细小的过错完美实现策略超越,超过达到同“途”,治世的境界现在如同古代,现在的天下也还是古代的天下,现在的人民也如同古代的人民。古代即使是在纷扰混乱时期,也还有许多贤能之士,何况现在天下太平,怎么能说没有贤能之士?关键在于君主要任用他们。广泛咨询众人以谋求人才,那么贤才就能脱颖而出;人们说话没有任何禁忌,那么忠言直谏的言路就会通畅无阻; 不亲近小人,那么喜欢说别人坏话和阿谀奉承的人就会自动远离;不墨守成规,那么做官的人就会明辨是非,果断办事;不因小过错而责怪别人,那么就能使官吏们的抱负得以完美实现。如果能实行这样“兴贤”的策略,还担忧不能超越两汉、三代,达到五帝、三皇的清明境界吗?课文探究:
同学们见到的课文分两段,但很多版本却将本文分成三段,你们看,做三段应该 怎么分? 从开头到第四句“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第一段提出“兴贤”的重要性,第二段论证“为什么(重要)”的道理。鉴赏提示上也有说明。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A、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六国论 》 B、论点————论证————结论 《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 肯定或否定什么——为什么要肯定或否定——结论(怎么办) 本文属哪种? 本文是怎么论证“为什么”的 ? 兴贤则昌:正 (例证) 反之则亡:反 (例证) 作者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论证了中心------国家的兴盛、衰亡,能否任用贤能之人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为反对者请功 听反对意见成功:齐桓公管仲 勾践范蠡 唐太宗 魏征 朱元璋刘基 林肯对待政敌 不听反对意见失败:夫差伍子胥 项羽 范增 关羽 亲兵 马谡 王平 文革时期 你还能举出一些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吗?本文的主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询众庶??? ?????????????(广泛)????
B.则谠直之路开矣?????? ????(正直)
C.轶三代????? ?????????????(通“佚”,散失)
D.然后践王帝、三皇之涂矣? ?(道路,这里指境地)C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流俗所共知耳??????????
B.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
C.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
D.不有忌讳A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衰也亦有三仁????????
②其皆出于此乎
B.①则谗谀者自远矣????????
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①则何虑不跨两汉????????
②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
D.①有贤而用之者??????????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B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陈述了论点“国以任贤使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认为“治安之世”有贤才能造就兴旺之国,而“昏乱之世”,虽有贤才却无法挽回衰败的局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用与不用。
B.文章第二段作者综观商、周以来的历史发展,援引史实,有力地证明:发现贤能,引进贤能,才能使国家再现“三皇五帝”时的繁荣景象。
C.为使自已的论证有说服力,作者在使用史实的时候,力数古代“用与不用”两种相反的结局,并把这些古代的事例当作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进行古今映照。
D.本文的思路先是由古到今,继而又从今返古;既连环往复,又一意到底,不生枝节。文章短小精粹,平易明快,言辞时而虎虎有生气,时而饱含深邃忧思,笔力雄健。从今返古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