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兴贤 教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20. 兴贤 教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17:2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兴贤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文言知识,能结合注释翻译文章,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②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
③明确“兴贤”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多形式诵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任用贤能的渴望之情,及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体会作者对任用贤能的渴望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说文》:“兴,起也。”兴贤,即起用贤能之人,也就是本文第一句所说的“任贤使能”。
二、分朗读、重点字词理解、句子翻译三步检查预习落实情况。
1、齐读全文(检查读音及停顿)
2、字词落实(个别同学回答,集体回答)
(1)任贤使能??? 贤能的人
(2)古今之通义 共通的道理
(3)流俗所共知耳?普通人
(4)犹无有也?? 如同
(5)萧、曹、寇、邓之徒?这类人
(6)不可遍举?全部列举
(7)则谗谀者自远矣?那么,远离
3、翻译句子(个别同学回答)
原文: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译文:如果能实践这种方法,那么还担忧什么不能超越两汉三代,而后达到五帝三皇的治世境界呢!
三、课文研读(多用原文句,在讲解文章时随时落实文言知识)
1、研读课文最后一句。同学翻译完“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老师讲解五帝三皇的知识(略讲,过渡)。
五帝三皇:上古传说中的帝王,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他们的治世境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是士大夫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的治世境界
然后提问:对五帝三皇境界的追求体现了王安石宏伟的政治蓝图和伟大的理想抱负,王安石认为“苟行此道”就能达到五帝三皇的境界,那么“苟行此道”,行什么道?
明确:行兴贤之道
【过渡:请问同学们刚才翻译的句子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文章末尾,它是一个总结句)那再问同学,从文体来看,本文属于什么文章?(议论文)按照议论文的一般行文思路,他要不要在文章中回答:为什么说行兴贤之道就能达到理想境界,为什么要兴贤?怎样行兴贤之道才能达到理想境界,怎样兴贤?王安石这篇文章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吗?(第一段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兴贤,第二段回答的问题是怎样兴贤)】
2、研读第一段:①为什么要兴贤?如果用第一段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你认为是哪一句?
明确: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②那第一段又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
明确:第一,摆事实,由商至唐,构成正反对比(请一个同学把这些举例的句子朗读一遍);第二,讲道理。
③文中为何两处出现“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女生齐读第一处,男生读第二处)
明确:强调观点“用贤则兴,弃贤则衰”,表现作者对任用贤能的渴望之情。?
3、研读第二段:
①自读课文的第二段,找出王安石认为该如何兴贤的句子,把它们划下来。
明确:五个假设句;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同学齐读)
②学生口头翻译这五个假设句。
③课文用了五个假设句,请问这五个假设句有内在联系吗?
明确:吸贤→辨贤→用贤,最终兴贤。环环相扣。
4.总结:国之兴衰,能否任用贤能之人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四、延伸拓展
分组讨论:得贤才者得天下,非知之难,而行之难矣。请结合文本,谈谈贤能之士怀才不遇的原因。
五、课外作业: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写一篇《兴贤》读后感。
附1: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北宋临川人,1042年中进士,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为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力主变法。在变法前,为制造舆论,引起士大夫与封建集团首脑----皇帝的重视,王安石写下了此文,希望君主能重用贤能之人。
附2:人物简介
仲虺、伊尹:商汤时期的著名大臣。两人并为商汤左、右相,辅佐商汤完成灭夏建商大业。
三仁:商纣王时大臣微子、箕子、比干,因见商纣王残暴混乱,微子离去,箕子和比干都因谏商纣王而被辱杀,孔子称之为“三仁人”。
周兴同心者十人:指周朝十位开国功臣,分别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和文母。
祭公谋父:一位贤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辅佐周穆王的过程中,祭公谋父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周穆王要攻打犬戎,祭公谋父劝说周穆王不应该用武力征服别人,否则早晚会带来严重后果的。周穆王不听劝告,率兵攻打犬戎,尽管战争最后取胜,但周边的少数民族却再也不向周王朝称臣纳贡了。
内史过:周大夫。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参: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早年随汉高祖刘邦起事。
寇恂: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寇恂明习经术,德行高尚,一生戎马,奋其智勇,遐迩闻名,朝廷倚重。所得俸禄,却往往厚施亲友故旧和从征将士。
邓禹: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取河内以及之前的很多大的决策都出邓禹,刘秀对邓禹非常赏识,邓禹给予光武帝最大的支持。
王嘉:西汉平陵人,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哀帝宠幸董贤,欲封董贤为侯,王嘉反对,并说“往古以来,贵臣未尝有此,流闻四方,皆同怨之”。哀帝怒将王嘉下狱。狱中绝食二十余日,呕血而死。
傅喜:汉哀帝时任卫尉,因谏太后干政被罢免。
陈蕃:汉灵帝时任太傅,谋诛宦官,事泄遇害。
李固:李固是东汉时代著名的忠正耿直的大臣,汉顺帝时任大司农,反对外戚专权,他坚决与梁冀一派腐朽势力作斗争,最后被外戚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