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兴贤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
2.掌握本文结构和论证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3.明确“兴贤”在现实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本文论证方法和结构,运用到写作中去。
三、教学难点:本文论证方法和结构在写作中的运用。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1.结合注释阅读全文;2.找出看了注释还不明白的字词句;3.尽量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活用、难解字词、句型)找出来。
(二)导入:1.回忆关于王安石的文学常识,顺便温故知新,复习一下《游褒禅山记》重点句子的背诵。2.学生朗读全文,解决读音问题,尤其注意姓氏异读的情况。例如:仲虺(huī) 祭(zhài)公 翟(zhái)景----墨翟(dí)
(三)根据布置的预习作业解决翻译问题。
比较难的字词:1. 有萧、曹、寇、邓之徒:徒:一类人。相同链接: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2. 不拘文牵俗:都是被动。相同链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孙子膑脚、韩非囚秦(《报任安书》)。3. 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同“途”,道路 相同链接: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4.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能之士 相同链接: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不同链接: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贤能的(《小石城山记》)。5. 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舒缓语气,不译 。相同链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游褒禅山记》)
(四)分析课文:
1.分析文章结构
问题:题目为“兴贤”,课文分两段,请问这两段和题目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为什么要兴贤,第二段——怎样兴贤。
这是议论文的常见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有:A.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六国论 》B.论点————论证————结论 《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问题:本文是怎么论证“为什么”的 ?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兴贤则昌(正), 反之则亡(反) 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历史事实,以古证今
(五)运用:学习了文章的议论文结构和论证方法,即堂写作文提纲。
要求:有清晰的结构,可以参照课文的结构;起码使用两种论证方法,其中一种必须是正反对比论证;起码有三个论据。
题目: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的提纲,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学生写提纲时,教师巡视并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即堂点评。)
(六)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二。
《兴贤》练习: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责人以细过 过:过 B.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C. 以其境过清 过:过于 D.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 过:过错
2.下列加点词“虽”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B. 古虽扰攘之际 C. 故虽并天下 D. 不义,虽利勿动
3.下列加点词“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 B.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C. 泣孤舟之嫠妇 D. 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
4.把下列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A. 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
B. 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
5.你认为文中提到的贤能之士怀才不遇的原因是什么?请找出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关的历史人物,分析他们怀才不遇的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到人尽其才。
6.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并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①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王安石《伤仲永》
《兴贤》练习答案:1.D(内史过—周大夫)2.A (虽然;其余三项为即使)3.C(的,助词;其余三项为主谓间助词)4.A.广泛咨询众人,那么有才能的人就有进身之道了。B.不墨守成规,那么尽职守责者就能明辨是非,果断办事了。5.参考提示:学过的课文涉及的有屈原、李白、白居易、苏轼、苏辙、辛弃疾等等,他们或不被君主所用;或不融于世俗之人;或被小人所害;或仗义直言而遭贬等。6.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 ① 乡里人对他非常好奇,并渐渐对他的父亲也礼遇起来,还有人出钱让他作诗。 ② 方仲永的父亲觉得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方仲永向乡里人到处作诗换钱,不让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