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兴贤 课件+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20. 兴贤 课件+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11:59:56

文档简介

20. 兴贤 学案
浪淘沙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内容赏析】
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
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那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处。
1.字音辨识
仲虺(huī)  祭公(zhài)  谋父(fǔ)
内史过(ɡè)
2.通假举要
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涂,同“途”,指治世的境界)
3.一词多义
(1)能
(2)迩
(3)众
(4)兴
(5)虽
(6)犹
4.词类活用
(1)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远离)
(2)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
5.古今异义
(1)魏、晋而下,至于李唐
古义:到。
今义:一般用于下一句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
(2)则才能者进矣
古义:才干出众。
今义:一般指个人的才思和能力。
(3)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古义:这以后。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6.文言句式
(1)有贤而用,国之福也(判断句)
译文:有贤才而且能任用是国家的福分。
(2)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判断句)
译文:今天的天下和古代的天下是一样的。
(3)今之士民犹古之士民(判断句)
译文:今天的士民和古代的士民是一样的。
(4)不责人以细过(状语后置句)
译文:不因一点小过失指责他人。
悲情壮烈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初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词作不多,但风格高峻,“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性居多。他较少注意文章气氛的酝酿和从感情上打动人,而是多针砭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主张。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练、朴素,立意非凡。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土地兼并严重,王安石力主变法,救国救民。在变法前,为制造舆论,引起士大夫与封建集团最高首脑——皇帝的重视,王安石写下此文。
1.文章分为两段,两段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第一段是提出并分析问题,即“为什么”,第二段是解决问题,即“怎么办”,段与段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首段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提出“任贤”与“弃贤”的问题。接着列举商、周、两汉、魏晋以至唐代举盛衰亡的历史,用不可辩驳的具体事实,进一步说明“任贤”与“弃贤”关系着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并且语重心长地指出:“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第二段针对当前的现实,建议“君上”应当广开言路,举贤授能,亲君子,远小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充分发挥贤能的作用。
2.“兴贤”有什么重要意义?君王要怎么做才能“兴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有贤而用”之后,社会将出现廉洁清明的局面。
(2)君王要做到以下五点才能“兴贤”:①“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要求广泛咨询众人的意见。②“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要求广开言路,让人们敢于说话。③“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要求疏远小人。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要求不墨守成规。⑤“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要求不要对人才求全责备。
3.你认为文中提到的贤能之士怀才不遇的原因是什么?请找出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关的历史人物,分析他们怀才不遇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学过的课文涉及怀才不遇的有屈原、李白、白居易、苏轼、苏辙、辛弃疾等等,他们或不被君主所用;或不容于世俗之人;或被小人所害;或因仗义执言而遭贬谪等。
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虽扰攘之际      虽:即使
B.博询众庶 众:众多的
C.犹有贤能若是之众 若:像
D.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 轶:超越
【解析】 众:一般人。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
B.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C.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
D.魏、晋而下,至于李唐
【解析】 A项,“才能”,古义:才干出众;今义:一般指个人的才思和能力。B项,“然后”,古义:这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D项,“至于”,古义:到;今义:一般用于下一句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
【答案】 C
名师讲坛
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古今异义的种类有: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9题
3.下列有关文意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兴盛,也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衰败。这是自古而然的定理。
B.有了贤才,国家就能繁荣昌盛。商朝的兴起,就是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周朝兴起时,也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
C.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有才能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
D.使用人才时,不要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不要受制于世俗之见,不要专门挑别人的小毛病,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解析】 “有了贤才,国家就能繁荣昌盛”说法错误,作者认为任何时代都有贤才,只有使用他们,国家才能昌盛。
【答案】 B
4.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君主)没有什么忌讳,那么忠言直谏的言路就开通了。
(2)如果能这样实行的话,何愁不能超越两汉三代,而后达到三皇五帝的治世境界呢!
例证法
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在论证过程中大量使用了例证法。“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佐证有力,说明力强。
定义:例证法,是论说文章中亮明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它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因为任何观点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写法指点:运用例证法要注意不能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而不去揭示论点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加以充分的分析、说理,就不能把观点阐述清楚,文章就会变得简单化,缺乏内在的逻辑力量。摆出事实后,需要讲道理。另外,例证法中所选的例子,一定要真实而有典型性,否则就无法说明问题。

使用例证法,以“磨难”为题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磨难,也是一笔财富。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多次被贬、下狱,晚年被流放到荒芜的海南岛,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或许,正是生活的磨难将他的诗句锤炼得炉火纯青,如果他终日置身于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中,他又怎能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激昂豪迈,响彻山河的千古名句;如果他终日置身于达官显贵、府第官场之中,又怎能超然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呢?饱经风霜方能凝练出首首好诗,历经磨难而壮心不已,方造就了苏轼这样一位才华盖世,后人景仰的伟大诗人。
  

熙宁新法的行废
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土地兼并,宋王朝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熙宁三年,王安石开始大力推行改革。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但是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王安石两次被罢相,新法最终被废除。
【应用角度】  “理想与现实”、“保守与进取”、“改革者的寂寞”等。
朴槿惠——韩国第一位女总统
朴槿惠,韩国第18届总统,韩国历史上第一任女总统。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的长女。曾任大国家党代表,现为韩国第18届国会议员。2012年12月19日当选韩国总统,是年60岁。朴槿惠9岁时,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上台,她以“第一女儿”身份入住青瓦台。22岁时,母亲陆英修遭刺杀,她匆匆结束法国留学生涯回国,一度代行“第一夫人”部分职责。27岁时,父亲朴正熙遇刺身亡,她被迫远离政坛,销声匿迹近20年。
1997年加入韩国大国家党。1998年4月在其父朴正熙的出生地——庆尚北道和大邱赢得中期选举,当选国会议员。当时她竞选的口号是“为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尽一点力”。
作为韩国执政党新世界党总统候选人时,她誓言打破韩国政坛的男人统治,人称“韩国撒切尔”;被政敌讥讽为“独裁者的女儿”和“政治遗产的继承者”;她至今未婚,也没有孩子,性格坚定冷静,有人喊她“冰公主”或者“三无女人”。竞选总统成功后,她按照自己的承诺推动“经济民主化”,增加社会福利,改善南北关系。
朴槿惠不仅将是韩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更将成为近代以来东北亚地区首位女性国家元首。“我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子女,国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务的对象。”这是她的竞选宣言。
【媒评文摘】 1.两场刺杀让朴槿惠失去父母,他们一个死于朝韩冷战中的敌对仇恨,一个死于独裁统治的自身危机。朴槿惠告慰父母的唯一途径,是以相反方式投入他们未竟的建设事业——用宽恕消融仇恨,用和解终结独裁。
——加拿大华人网
2.她是韩国历史上毁誉参半的总统朴正熙之女,青年时代接连遭受丧亲之痛;她是韩国新国家党的功臣,多次力挽狂澜于既倒;她是一位“三无女人”,立志终身献身于国家。
——人民网
谁是英雄
“圆以融,中庸之精义也。”
对于历史,老祖宗要求“盖棺论定”,但有些时候,往往是某人的棺材也盖好了,评价也写进了史书,却仍然不免会“诈尸”,让人不知如何是好。就像北宋的“拗相公”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中大骂孟尝君只是“鸡鸣狗盗”之首,并非“好士”之人。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曾盛赞孟尝君的政客也瞠目结舌。1000年后的今天,我们谈起了王安石这一番石破天惊的言论依然心怀敬意,他对于历史的“万世之至论”作了重新的洗礼和拷问,冲破了千百年来围住世人的樊篱。且不说他后来的变法是如何风雷激荡,单是一篇文章,便可朗照北宋的万里荒原了。
自古以来,圣人们便将中庸之道奉为安身立命的底线,中庸之精义,便是一个存在于世人心中的圆,稳定,规范,面积大,所以周旋的余地也大。一切棱角都被磨得干干净净,不能有一点出格。“士无求用于世,但求无愧于世”,“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些众多的隐者和中庸之徒,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万马齐喑的冷清画面。
而所有叛逆者一律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世界需要秩序,正如历史上的王安石,范仲淹,康有为,戊戌六君子。挑战权威与中庸的下场,是被贬至荒野之地,眼睁睁地看着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或者更为惨烈,为着一生的梦想血染中国大地。
谁是英雄?
四季轮回,春秋变幻,那些宗庙祠堂里文官武将的石像,失却了当年的文质彬彬或威严勇猛;在改朝换代的时光中一脸漠然。历史风化了他们的颜容,却将那些“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的影像雕刻得愈发清晰。我们赞颂着他们“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自由,称许着他们热情抗暴政的铁血人格,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葬身何处,捧着鲜花却不知如何吊唁,但这些英雄的名字,已镌刻在历史的纪念碑上,时间会记得他们,他们与这时光同在。这些人构成了人类前进的先驱。
我想,我们的生命需要开发出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一个四平八稳的圆圈固然规整而有序,但那不规则的多边形如同黑夜中闪烁的光芒,他的辉煌足以将我们暗淡的人生照亮。人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努力地生存。新的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整个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保障。因循守旧,使中华民族在160年前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无法摆脱多灾多难的宿命,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平衡这历史的不公殚精竭虑,他们试图冲破旧制的樊篱,创造一个大同的世界,面对这一幕幕创新的历史和这些与时俱进的人们,我们将如何告慰?
总是万水千山,总是收不回的目光,苏格拉底有云:“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虽然生命无法复制,我们绝对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使生命更加丰富,也更加美丽。静观世界求一是,诚对苍生不二心。大江流日月,春秋代古今。面对这样一个创新的时代,我们有什么理由躲躲闪闪的呢?
【精要赏析】 文章由王安石对孟尝君“盖棺定论”后石破天惊的评述引起的轩然大波,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现象:中庸的精义即稳定、规范,它“构成了中国社会万马齐喑的冷清画面”。接着由王安石、范仲淹等“叛逆者”挑战权威的惨烈下场,展开了“谁是英雄”的深入思考:即什么样的人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人物。结尾提出观点,面对这“一幕幕创新的历史和这些与时俱进的人们”,我们要做一个敢于创新的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字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仲虺(huī)       尽管(jǐn)
轶事(yì) 谠直(dànɡ)
B.扰攘(nǎo) 众庶(shù)
翟景(zhái) 暇迩(ěr)
C.谗言(chán) 秩序(chì)
兴奋(xìnɡ) 嗔怪(chēn)
D.阿谀(yú) 召公(shào)
询问(xún) 毁谤(bànɡ)
【解析】 A项,“谠”读“dǎnɡ”;B项,“扰”读“rǎo”;C项,“秩”读“zhì”,“兴”读“xīnɡ”。
【答案】 D
2.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  徒:一类人
B.博询众庶 庶:平民,百姓
C.不迩小人 迩:远离
D.跨两汉、轶三代 轶:超越
【解析】 迩:亲近,偏信。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弃贤专己而衰
②术业有专攻
B.①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
②通古今之变
C.①不责人以细过
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D.①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
②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解析】 A项,①专凭,②专门;B项,①通用的,②探究;C项,①细小的,②小人;D项,方法。
【答案】 D
4.选出下列各句停顿正确的一句(  )
A.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
B.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
C.古虽/扰攘之际
D.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解析】 关于文言文语句的停顿我们通常采用按音节或按意义来划分节奏这两种方法。二者各有其适应的范畴,在使用中应该区别地对待。
【答案】 D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贤而用,国之福也   福:强盛
B.弃贤专己而衰 衰:衰亡、衰落
C.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犹:好像
D.可不慎欤 慎:慎重,小心
【解析】 福:福气、幸运。
【答案】 A
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之:代词,贤能之人;B项,犹:如同;C项,此:都是代词,但代指对象不同。前指“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后指“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D项,亦:也。
【答案】 C
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指出“兴贤”的重要性,接着从历史的经验当中提炼出坚实的论据。
B.从当今政治现实出发,阐述了“兴贤”实际上关系着一个国家政权的稳固。
C.内容列举了商朝、周朝、两汉等用人之功和选人之过,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D.运用事实论证,正反两面对比,说理透彻,文笔劲健。
【解析】 选文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指出“兴贤”的重要性,并运用了事实作论据。选文并没有从当今的政治现实出发,这点内容应该在文章的第二段,所以B项是错误的。
【答案】 B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国家因为任用贤能之士而兴盛,放弃贤能之士自负专断而衰败。
(2)有贤能之士并且任用他,这是国家的福分;有贤才却不任用,就和没有一样。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五代史宦者传论①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②,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③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④,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注】 ①选自《新五代史·宦者传》评论中的一部分。②帷闼: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③抉:挖出,可灵活译为“搜捕”。④唐昭宗(李晔)因宦官专权为祸,天复元年(901年),与宰相崔胤密谋诛杀宦官。崔胤写信请朱温发兵迎接昭宗。但事情被宦官知道了,先劫昭宗到凤翔。次年,朱温兵围凤翔。天复三年春,城中食尽投降,朱温尽杀宦官。后来,崔胤和昭宗也先后被朱温杀了。
★9.(对应本课“局部探究”第2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
B.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C.图左右之亲近
D.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解析】 B项,“起居”都指日常生活。A项,“硕士”指学问渊博的谋士。C项,“亲近”指亲信、亲近的人。D项,“中人”意为“适合人”。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盖其用事也近而习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①其源深于女祸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①则向之所谓可恃者
②宦者之为祸
D.①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解析】 C项,“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而”,均为连词,表并列。B项,“于”,均作介词,意为“比”。D项,“以”,均是介词,用,把。
【答案】 C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  )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②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③小信固人之心 ④图左右之亲近  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 ②是人君对宦官的态度,④是人君觉察“患以深”后的所想及对策,⑥是人君因“势孤”而产生的惧祸心理。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第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详细地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地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必然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以史学家的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直接触及到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解析】 文章并未“触及到历代王朝”,也非“根本原因”。
【答案】 D
13.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2)①宦官的危害,不仅仅在某一方面。
②过于急切,他们就会挟持人君作为人质。
③把他们全部杀掉,来使天下人心大快,这样才算了结。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它的本源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女人,不过使人君沉溺于美色罢了;宦官的危害,不仅仅在一个方面。
因为他们在人君身边办事,又亲近又熟悉;他们的心思,又专一又隐忍;能够用小善去迎合人君的心意,用小信去稳住人君的感情,使得做人君的,一定信任他们,并且亲近他们。等到人君已经信任他们了,然后用祸与福进行威吓来控制人君。即使朝廷里有忠臣、贤士,可是人君却认为他们离自己疏远,不如侍奉起居饮食、跟随在前前后后的宦官可靠。所以,身边的宦官一天天更加亲近,忠臣、贤士就一天天更加疏远,于是人君的地位也一天天更加孤立。人君势力孤单了,害怕祸患的思想就一天天更加严重,于是控制人君的宦官的地位,一天天更加稳固。国家的安危由他们的喜怒来决定,人君的祸患就隐藏在宫廷之中。那么先前认为可靠的人,现在却成了发生祸患的原因。祸患已经很深了才觉察,想要跟疏远的臣子谋划去掉常在身边的宦官,过于迟缓,就会滋养祸患,使它更加严重;过于急切,他们就会挟持人君作为人质。这时即使有大圣大智的人,也无法给人君出谋划策。即使谋划了也不能去做,做了也不能成功。到了事态十分严重的时候,就会两败俱伤。所以祸患大的,就要亡国,次一点的就要丧身,而且能使奸雄借助这个口实来起事,直到搜捕宦官的同党,把他们全部杀掉,来使天下人心大快,这样才算了结。以前史书上记载的宦官祸患,常常是这样的,不是一代了!
那些做人君的,并不是想在宫廷里面滋养祸患,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这是逐渐积累造成,而且在形势上逼使他这样的。对于女色的迷惑,不幸而又不能醒悟,那么祸患就会临头;如果人君一旦醒悟,揪着头发丢弃她就行了。对于宦官的祸患,虽然想悔悟,可是却有不能够除掉他的形势。唐昭宗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所以说这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就是这个缘故,怎么能够不警惕呢!
四、语言表达
14.对于王安石的政治观点,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赞同和反对之音至今不绝于耳。在当时他死之后连墓志铭也没有,如果你是赞同者,请你写一段文字,来说说他的功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安石不是进行单一的政治改革,而是力求农业、商业、军事、赋税、教育全方位整体配套,抑制豪强兼并,力求经济复苏而民生均富,从而强兵以雪国耻。他所要富的不只是国家,还包括了全国的民众。其见地的卓越,是他同时代以及后代的多少政治家所无法设想到的,所以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他独木难支,但他没有害怕,没有退缩,用孤傲与倔强,用不顾一切的勇气撑起了一个精神的大厦,这是一个改革家的锐气和魄力,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15.(2013·广东高考)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照要求续写。要求:①点明主题;②语意连贯;③不少于50个字(含标点符号)。
磨盘围绕着磨心不停地转动着,一圈,又一圈……
终于有一天,磨盘忍耐不住了,冲着磨心大发脾气:“我受够了!我这么大个儿,凭什么要以你为中心,一天到晚围着你团团转?别在这里碍事,没有你,我会做得更好!”
磨心无法再呆下去了,只好走开。
磨盘心想,现在终于可以随心所欲了。它铆足劲地转,但转不了几圈,就一骨碌滚到地上去了。
这时候,磨心平静地对磨盘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文段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解题时要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分析磨盘和磨心两者的关系,对比前后的结果变化,概括出材料的主题,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
【答案】 (示例)你做事很有干劲,也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件好事,但这个世界上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人都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如果没有你磨盘,我这个磨心又有什么用呢?
课件55张PPT。20 兴 贤到。 才干出众。 这以后 有贤才而且能任用是国家的福分。 今天的天下和古代的天下是一样的。 今天的士民和古代的士民是一样的。 不因一点小过失指责他人。 课时作业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