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兴贤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 兴贤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17:29:25

文档简介

◆20. 兴贤 学案
沉默是金
具备优势的时候需要沉默。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大地不语,自是一种广博;人生不语,自是一种超脱。
遭受挫折的时候需要沉默。在失败和厄运面前,拭去眼泪,咬紧牙关。默默地总结教训,然后再投入新的战斗,不失为上策。
等待时机的时候需要沉默。不怕没有机会,就怕没有准备。造化总是把机会赠送给有充分准备的人。怨天尤人无济于事,韬光养晦、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是可靠的。
运筹帷幄的时候需要沉默。世界上有很多宏伟的蓝图、惊人的创举,都是在沉默之中孕育诞生的。
承担痛苦的时候需要沉默。如果亲友沉浸在不能自拔的悲伤之中,那就默默地陪他度过一段时光,默默地为他做一些事情。
沟通心灵的时候需要沉默。看重一个人,不是随便打断他的话,而是善于倾听。在倾听中吸取智慧,弥补纰漏,建立信任,产生满足。
哲学家说:沉默是一种成熟。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
教育家说:沉默是一种智慧。艺术家说:沉默是一种魅力。
科学家说:沉默是一种发明。
是的,沉默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和可贵的处世之道。
沉默是金。只要这种沉默不是消沉,不是麻木,不是颓废,不是无原则的好人主义,不是为了功利缄默。那么,即便略带忧伤,流着泪,沉默也是一种坚定的超然,一片爱意。
1.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与傅全美书》
 赏读:听到别人讲自己的过错就很高兴,不忌讳去了解自己的过错,不畏惧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别人告诉了自己的过错后,及时改正了就可以避免以后再犯类似错误,正由于此,所以才会“闻过则喜”。
2.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赏读:以前的事情不能忘掉,而应该成为以后做事的经验教训。如果我们能在失败之后总结经验教训,在以后的实践中注意防备,那么就可以减少再次犯错误的可能性。人们通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
3.能改过,则可以日新而进于善。——《传家宝》
 赏读:能够改正错误,就可以每天都获得进步,不断完善自身。这是因为,在不断抛弃错误的同时,我们就一步步地靠近了真理。
4.人情往往喜谀而恶规,岂非大愚!学者若透不过此关,又何须言学。——《陈确集·别集》
 赏读:人的心理,通常是喜欢听别人说赞扬的话而讨厌别人对缺点的规劝,这难道不是太愚蠢了吗!学者如果看不透这一关,又何必谈论什么学问啊!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因此我们要勇于面对别人的善意批评。
作者视窗
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一个的人,才形成了中国的脊梁。奇迹般地,在历史的舞台上,我看到了集这些品质于一身的人——王安石。
王安石出现在艰难跋涉的人群里,怀着深深的忧患。王安石为生长的时代忧患,为自己的家国忧患。他在十多年仕宦为吏的政治实践历程中,体察到从北宋建国以来在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军事等方面所积累和形成的一些现实问题,慢慢的,脑子里形成了一整套的政治改革方案。他要把这套改革方案送呈皇帝,他以为这是济世救民的灵丹妙药,他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然而,他错了。短短几年,他便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他有效的改革时间只有七八年。
纵观世界历史,每一次的变法都近乎是一场革命,而每一次的革命都有它的阶级性,它由一定的阶级主导,最后胜利的果实也属于这一阶级。那么,王安石变法是代表哪一阶级呢?士大夫阶级、封建统治阶级、商人还是农民?我还没有想明白,或许他不代表哪一阶级,他只代表他自己,他游走于各个阶级,留在了阶级之间的缝隙当中,被任何一个阶级所接纳所不接纳吧?他就像一个流浪汉,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就那样一直流浪着,直到死去。
王安石这一类人,可以算是人类中的异类了,他们只为自己的理想而活,一生为之奋斗,即使失败也不后悔。我想,我们至少可以为他的勇气,为他的固执鼓掌吧。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亦擅长诗词。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写作背景
仁宗庆历年间有庞大的军队,但百万大军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习气,而战事不断,多以宋军败北而告终。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北宋存在大量冗官、冗兵,政治腐败极深。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上。变法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触及官场的腐败、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导致变法的失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使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王安石在《兴贤》中提出的“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基础梳理
1.通假字
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____同____,______)
答案 “涂” “途” 指治世的境界
2.一词多义
(1)国
(2)过
(3)志
(4)践
(5)迩
(6)之
(7)其
答案 (1)名词,国家/名词,周代诸侯国以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名词,国都,京城/名词,国事
(2)名词,过失,过错/动词,责备/动词,犯错误/动词,经过/副词,过分
(3)名词,志向/动词,记载,记录/动词,标记/动词,有志向/动词,用符号作标志
(4)动词,实践,履行/动词,践踏,登上
(5)动词,亲近,偏信/形容词,近
(6)代词,贤才/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指示代词,它们
(7)代词,它/指示代词,这个/代词,自己/副词,大概
3.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答案 贤能的人。
4.古今异义
(1)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
古义: 
今义: 
(2)魏、晋而下,至于李唐
古义: 
今义: 
答案 (1)古义:粗俗鄙陋的人,一般人。今义: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2)古义:直到。今义:一般用于下一句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
5.判断下列句式类型并翻译
(1)有贤而用,国之福也。(    )
译文: 
(2)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    )
译文: 
(3)不拘文牵俗。(    )
译文: 
(4)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    )
译文: 
答案 (1)判断句 有贤才而且能任用是国家的福分。
(2)省略句 (君主)没有忌讳,那么忠言直谏的言路就开通了。
(3)被动句 (不拘于文牵于俗)不被成文的规定和风俗限制,即不墨守成规。
(4)固定句式 大概说的就是任用贤能和不用贤能这个原因吧。
6.文白对照



































文本助读
文章开篇从国家繁荣、长治久安的角度提出了任用贤才的重要性,然后作者从历史治乱的角度列举了用贤与不用贤的不同结果,得出了“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的结论。结尾的部分,作者将古今展开对比,说明只有任用贤才、远离小人,才能使国家昌盛,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结构图示
重点突破
一、“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的作用是什么?结合句子加以分析。
提示 此句开篇点题,提出论点,运用对比,指出“兴贤”的重要性,“任贤能兴”“弃贤而衰”这是古今通鉴,国家因为任用贤能之士而兴盛,因为不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而衰亡。文章开篇概括力极强,语言精练,紧紧抓住读者,让我们不得不读下去。
二、“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此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怎样论证的?
提示 此句是对比论证,古时纷扰之际尚且贤能众多,现今太平安宁更有贤才可用,再次强调“兴贤”的重要性。此句明于对比暗含衬托,在对比和衬托中有力地警醒君王有才可用现实和有才必要的重要性,最后以“在君上用之而己”作结,柔中带刺讽劝有力。
三、“兴贤”与国家的兴衰有何联系?
提示 王安石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现状,实行新政,有远大的抱负。要使
新法得以顺利执行,必须起用一批德才兼备的贤士,而且变法会涉及社会的多方面,特别是触及官场的腐败和用人体制,如果朝廷能够广开贤路,招揽英才,君王能任贤使能,虚心纳谏,那么国家兴邦就有希望。如果有贤不用,必将导致国家衰亡。
四、本文是怎样论证为什么要“兴贤”的?
提示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然后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反复从正面论证了兴贤则昌,又从反面说明了不兴贤则亡的道理。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作者采用举例论证,列举了历史上兴贤则国昌的事实,以古证今,说明了兴贤的必要性。
五、文章第二段提出了哪些“兴贤”的方法?
提示 作者认为,“兴贤”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广泛地征求众人的意见,不要有忌讳的事情,不亲近小人,不斤斤计较于文牍的细节,不挑别人的小毛病。也就是文章所说:“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技法赏析
一、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论证,文章不长,却脉络清晰,论证极为充分有力。
二、论证充分,手法多样。
本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正反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兴贤则昌”,从正面例证;“反之则亡”从反面例证。假设论证:“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举例论证也颇具气势,“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佐证有力,论证充分。
写作迁移
角度 论证方法
题目:选择论证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选用恰当事例,写一段以“磨难”为中心的文字,300字左右。
示例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普希金说:“大石拦路,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强者有顽强的毅力,对“拦路石”毫不畏惧,把它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而后一种人因为缺少一股拼搏的毅力,不懂得成功来之不易,面对“拦路石”知“难”而退,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5分)
A.仲虺(huī)  尽管(jìn)   轶事(yì)   谠直(dǎnɡ)
B.扰攘(nǎo) 众庶(shù) 翟景(zhái) 遐迩(ěr)
C.谗言(chán) 秩序(chì) 兴奋(xìnɡ) 嗔怪(chēn)
D.阿谀(yú) 召公(shào) 询问(xún) 毁谤(bànɡ)
答案 D
解析 A项“尽”读“jǐn”。B项“扰”读“rǎo”。C项“秩”读“zhì”,“兴”读“xīnɡ”。
2.对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  徒:一类人
B.博询众庶 庶:平民,百姓
C.不迩小人 迩:远离
D.跨两汉、轶三代 轶:超越
答案 C
解析 迩:亲近,偏信。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5分)
A.①弃贤专己而衰  ②术业有专攻
B.①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  ②通古今之变
C.①不责人以细过  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D.①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  ②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答案 D
解析 A项①专凭,独断,②专门。B项①通用的,②探究。C项①细小的,②小人。D项方法。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文本文段,完成4~6题。(18分)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犹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4.对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古虽扰攘之际       际:其时
B.博询众庶 众:众多的
C.犹有贤能若是之众 若:像
D.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 轶:超越
答案 B
解析 众:一般人。
5.下列有关文意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兴盛,也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衰败。这是自古而然的定理。
B.有了贤才,国家就能繁荣昌盛。商朝的兴起,就是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周朝兴起时,也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
C.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有才能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
D.使用人才时,不要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不要受制于世俗之见,不要专门挑别人的小毛病,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答案 B
解析 “有了贤才,国家就能繁荣昌盛”说法错误,作者认为任何时代都有贤才,只有使用他们,国家才能昌盛。
6.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3分)
译文: 
(2)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5分)
译文: 
答案 (1)何况今天太平时节,怎能说没有人才呢,关键在于主上任用他罢了。
(2)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27分)
五代史宦者传论①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②,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③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④,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注 ①选自《新五代史·宦者传》评论中的一部分。②帷闼: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③抉:挖出,可灵活译为“搜捕”。④唐昭宗(李晔)因宦官专权为祸,天复元年(901年),与宰相崔胤密谋诛杀宦官。崔胤写信请朱温发兵迎接昭宗。但事情被宦官知道了,先劫昭宗到凤翔。次年,朱温兵围凤翔。天复三年春,城中食尽投降,朱温尽杀宦官。后来,崔胤和昭宗也先后被朱温杀了。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
B.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侍也
C.图左右之亲近
D.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答案 B
解析 B项“起居”都指日常生活。A项古义“硕士”指学问渊博的谋士。今义:学位的一级,高于学士低于博士。C项“亲近”古义:指亲信、亲近的人。今义:亲密地接近,作动词或形容词。D项“中人”古义:意为“适合人”。今义:指中间人、中介人。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①盖其用事也近而习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①其源深于女祸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①则向之所谓可恃者
②宦者之为祸
D.①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答案 C
解析 C项“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而”,均为连词,表并列。B项“于”,均作介词,意为“比”。D项“以”,均是介词,用,把。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  )(4分)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②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③小信固人之心 ④图左右之亲近 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答案 C
解析 ②是人君对宦官的态度,④是人君觉察“患以深”后的所想及对策,⑥是人君因“势孤”而产生的惧祸心理。排除这三项即可。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第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详细地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地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必然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以史学家的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直接触及到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答案 D
解析 文章并未“触及到历代王朝”,也非“根本原因”。
11.断句与翻译。(11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
夫 为 人 主 者 非 欲 养 祸 于 内 而 疏 忠 臣 硕 士 于 外 盖 其 渐 积 而 势 使 之 然 也 夫 女 色 之 惑 不 幸 而 不 悟 则 祸 斯 及 矣 使 其 一 悟 捽 而 去 之 可 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①宦者之害,非一端也。(2分)
译文: 
②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3分)
译文: 
③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3分)
译文: 
答案 (1)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2)①宦官的危害,不仅仅在某一方面。②过于急切,他们就会挟持人君作为人质。③把他们全部杀掉,来使天下人心大快,这样才算了结。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它的本源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女人,不过使人君沉溺于美色罢了;宦官的危害,不仅仅在一个方面。
因为他们在人君身边办事,又亲近又熟悉;他们的心思,又专一又隐忍;能够用小善去迎合人君的心意,用小信去稳住人君的感情,使得做人君的,一定信任他们,并且亲近他们。等到人君已经信任他们了,然后用祸与福进行威吓来控制人君。即使朝廷里有忠臣、贤士,可是人君却认为他们离自己疏远,不如侍奉起居饮食、跟随在前前后后的宦官可靠。所以,身边的宦官一天天更加亲近,忠臣、贤士就一天天更加疏远,于是人君的地位也一天天更加孤立。人君势力孤单了,害怕祸患的思想就一天天更加严重,于是控制人君的宦官的地位,一天天更加稳固。国家的安危由他们的喜怒来决定,人君的祸患就隐藏在宫廷之中。那么先前认为可靠的人,现在却成了发生祸患的原因。祸患已经很深了才觉察,想要跟疏远的臣子谋划去掉常在身边的宦官,过于迟缓,就会滋养祸患,使它更加严重;过于急切,他们就会挟持人君作为人质。这时即使有大圣大智的人,也无法给人君出谋划策。即使谋划了也不能去做,做了也不能成功。到了事态十分严重的时候,就会两败俱伤。所以祸患大的,就要亡国,次一点的就要丧身,而且能使奸雄借助这个口实来起事,直到搜捕宦官的同党,把他们全部杀掉,来使天下人心大快,这样才算了结。以前史书上记载的宦官祸患,常常是这样的,不是一代了!
那些做人君的,并不是想在宫廷里面滋养祸患,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这是逐渐积累造成,而且在形势上逼使他这样的。对于女色的迷惑,不幸而又不能醒悟,那么祸患就会临头;如果人君一旦醒悟,揪着头发丢弃她就行了。对于宦官的祸患,虽然想悔悟,可是却有不能够除掉他的形势。唐昭宗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所以说这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就是这个缘故,怎么能够不警惕呢!
课件38张PPT。哲思短章沉默是金
具备优势的时候需要沉默。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大地不语,自是一种广博;人生不语,自是一种超脱。遭受挫折的时候需要沉默。在失败和厄运面前,拭去眼泪,咬紧牙关。默默地总结教训,然后再投入新的战斗,不失为上策。
等待时机的时候需要沉默。不怕没有机会,就怕没有准备。造化总是把机会赠送给有充分准备的人。怨天尤人无济于事,韬光养晦、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是可靠的。
运筹帷幄的时候需要沉默。世界上有很多宏伟的蓝图、惊人的创举,都是在沉默之中孕育诞生的。承担痛苦的时候需要沉默。如果亲友沉浸在不能自拔的悲伤之中,那就默默地陪他度过一段时光,默默地为他做一些事情。
沟通心灵的时候需要沉默。看重一个人,不是随便打断他的话,而是善于倾听。在倾听中吸取智慧,弥补纰漏,建立信任,产生满足。
哲学家说:沉默是一种成熟。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
教育家说:沉默是一种智慧。艺术家说:沉默是一种魅力。科学家说:沉默是一种发明。
是的,沉默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和可贵的处世之道。
沉默是金。只要这种沉默不是消沉,不是麻木,不是颓废,不是无原则的好人主义,不是为了功利缄默。那么,即便略带忧伤,流着泪,沉默也是一种坚定的超然,一片爱意。修身名句
 ?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与傅全美书》
 赏读:听到别人讲自己的过错就很高兴,不忌讳去了解自己的过错,不畏惧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别人告诉了自己的过错后,及时改正了就可以避免以后再犯类似错误,正由于此,所以才会“闻过则喜”。
 ?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一》
 赏读:以前的事情不能忘掉,而应该成为以后做事的经验教训。如果我们能在失败之后总结经验教训,在以后的实践中注意防备,那么就可以减少再次犯错误的可能性。人们通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 能改过,则可以日新而进于善。 ——《传家宝》
 赏读:能够改正错误,就可以每天都获得进步,不断完善自身。这是因为,在不断抛弃错误的同时,我们就一步步地靠近了真理。
  人情往往喜谀而恶规,岂非大愚!学者若透不过此关,又何须言学。 ——《陈确集·别集》
 赏读:人的心理,通常是喜欢听别人说赞扬的话而讨厌别人对缺点的规劝,这难道不是太愚蠢了吗!学者如果看不透这一关,又何必谈论什么学问啊!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因此我们要勇于面对别人的善意批评。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
袖。亦擅长诗词。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
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
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
仁宗庆历年间有庞大的军队,但百万大军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习气,而战事不断,多以宋军败北而告终。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北宋存在大量冗官、冗兵,政治腐败极深。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上。变法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触及官场的腐败、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导致变法的失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使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王安石在《兴贤》中提出的“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2.写作背景3.审美视窗
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一个的人,才形成了中国的脊梁。奇迹般地,在历史的舞台上,我看到了集这些品质于一身的人——王安石。 王安石出现在艰难跋涉的人群里,怀着深深的忧患。王安石为生长的时代忧患,为自己的家国忧患。他在十多年仕宦为吏的政治实践历程中,体察到从北宋建国以来在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军事等方面所积累和形成的一些现实问题,慢慢的,脑子里形成了一整套的政治改革方案。他要把这套改革方案送呈皇帝,他以为这是济世救民的灵丹妙药,他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然而,他错了。短短几年,他便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他有效的改革时间只有七八年。纵观世界历史,每一次的变法都近乎是一场革命,而每一次的革命都有它的阶级性,它由一定的阶级主导,最后胜利的果实也属于这一阶级。那么,王安石变法是代表哪一阶级呢?士大夫阶级、封建统治阶级、商人还是农民?我还没有想明白,或许他不代表哪一阶级,他只代表他自己,他游走于各个阶级,留在了阶级之间的缝隙当中,被任何一个阶级所接纳所不接纳吧?他就像一个流浪汉,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就那样一直流浪着,直到死去。
王安石这一类人,可以算是人类中的异类了,他们只为自己的理想而活,一生为之奋斗,即使失败也不后悔。我想,我们至少可以为他的勇气,为他的固执鼓掌吧。 预习作业
1.通假字 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涂” “途” 指治世的境界2.一词多义名词,国家名词,周代诸侯国以及
汉以后侯王的封地名词,国都,京城名词,国事名词,过失,过错动词,责备动词,犯错误动词,经过副词,过分名词,志向动词,记载,记录动词,标记名词,有志向动词,用符号作标志动词,实践,履行动词,践踏,登上动词,亲近,偏信形容词,近代词,贤才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指示代词,它们代词,它指示代词,这个代词,自己副词,大概 贤能的人粗俗鄙陋的人,一般人直到5.判断下列句式类型并翻译
(1)有贤而用,国之福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拘文牵俗。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 有贤才而且能任用是国家的福分。省略句 (君主)没有忌讳,那么忠言直谏的言路就开通了。被动句 (不拘于文牵于俗)不被成文的规定和风俗限制,
即不墨守成规。固定句式 大概说的就是任用贤能和不用贤能这个原因吧。————————6.文白对照结构图示主旨归纳
文章开篇从国家繁荣、长治久安的角度提出了任用贤才的重要性,然后作者从历史治乱的角度列举了用贤与不用贤的不同结果,得出了“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的结论。结尾的部分,作者将古今展开对比,说明只有任用贤才、远离小人,才能使国家昌盛,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重点突破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的作用是什么?结合句子加以分析。
提示 此句开篇点题,提出论点,运用对比,指出“兴贤”的重要性,“任贤能兴”“弃贤而衰”这是古今通鉴,国家因为任用贤能之士而兴盛,因为不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而衰亡。文章开篇概括力极强,语言精练,紧紧抓住读者,让我们不得不读下去。 “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此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怎样论证的?
提示 此句是对比论证,古时纷扰之际尚且贤能众多,现今太平安宁更有贤才可用,再次强调“兴贤”的重要性。此句明于对比暗含衬托,在对比和衬托中有力地警醒君王有才可用现实和有才必要的重要性,最后以“在君上用之而己”作结,柔中带刺讽劝有力。 “兴贤”与国家的兴衰有何联系?
提示 王安石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现状,实行新政,有远大的抱负。要使新法得以顺利执行,必须起用一批德才兼备的贤士,而且变法会涉及社会的多方面,特别是触及官场的腐败和用人体制,如果朝廷能够广开贤路,招揽英才,君王能任贤使能,虚心纳谏,那么国家兴邦就有希望。如果有贤不用,必将导致国家衰亡。 本文是怎样论证为什么要“兴贤”的?
提示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然后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反复从正面论证了兴贤则昌,又从反面说明了不兴贤则亡的道理。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作者采用举例论证,列举了历史上兴贤则国昌的事实,以古证今,说明了兴贤的必要性。 文章第二段提出了哪些“兴贤”的方法?
提示 作者认为,“兴贤”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广泛地征求众人的意见,不要有忌讳的事情,不亲近小人,不斤斤计较于文牍的细节,不挑别人的小毛病。也就是文章所说:“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文本审美
一、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论证,文章不长,却脉络清晰,论证极为充分有力。二、论证充分,手法多样。
本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正反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兴贤则昌”,从正面例证;“反之则亡”从反面例证。假设论证:“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举例论证也颇具气势,“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佐证有力,论证充分。写作迁移
【角度】 论证方法
题目:选择论证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选用恰当事例,写一段以“磨难”为中心的文字,300字左右。【示例】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普希金说:“大石拦路,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强者有顽强的毅力,对“拦路石”毫不畏惧,把它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而后一种人因为缺少一股拼搏的毅力,不懂得成功来之不易,面对“拦路石”知“难”而退,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见Word版活页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