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20 兴 贤
王安石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①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②,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③。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往④。
注释:①校书:校书郎,官名,掌管校勘书籍。②亲爱:指好友。③棹(zhào):船桨,这里指船。广陵:今江苏扬州。④沿:顺流的意思,洄:逆流的意思。沿洄:指处境的顺逆。赏析:此诗当是作者在罢官归洛途中的船上写给元大的留别诗。“凄凄”形容离去时心情的愁苦悲伤,“泛泛”写船在无尽风烟中飘游,进一步抒写心情的惆怅。“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是历代公认的名句,将人物置于残钟凄寂、烟柳断肠的背景,外来的声响颜色与内在的心曲隐隐交汇。“归”“残”,似断犹续。一切都将因“归”而成为过去,永不褪色的却是这美好的往事。借景抒情,不着痕迹。后四句慨叹身世浮沉,世事无常,友人难以聚会,感情极为深沉。表现方法仍是借景抒情,以舟的沿洄不定比喻世事无常,难以自主。全诗寓人生哲理于景物描写中,含蓄深沉。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根据词类活用情况,熟练地翻译全文。
2.认真体会文中作者所论述的兴贤的重要性。
3.理解作者对历史兴亡与是否兴贤的关系的论证。基础梳理1.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政论文,是王安石为推行新法所作的舆论准备。所谓“兴贤”,即“举贤”,也就是本文开篇所说的“任贤使能”。能否“任贤”,关系到国家的兴盛衰亡。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作为一位有远见的、爱国的政治家,王安石敏锐地察觉到当时的社会危机,决心变风俗,立法度,实行改革,扭转积弱积贫的局面。要使新法得以顺利贯彻执行,就必须起用一批德才兼备的贤士,否则一切都将落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者才写了这篇文章,陈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希望朝廷广开贤路,招揽英才,以造福于国家和人民。2.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王韶,取熙河等州。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辑本)、《老子注》若干条。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他主张“经术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雱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兴贤》一文关心的是国事,为政论名篇。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香·金陵怀古》颇有名。3.写作背景
仁宗庆历年间有庞大的军队,但百万大军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习气,而战事不断,多以宋军败北而告终。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北宋的冗官、冗兵、政治腐败极深。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上。变法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触及官场的腐败、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导致变法失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使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王安石在《兴贤》中提出的“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陈蕃(fān) 扰攘(rǎo rǎnɡ) 谗谀(chán yú)
轶(yì) 仲虺(huǐ) 祭公谋父(Zhài fǔ)
谠直之路(dǎnɡ)
(2)通假字
然后贱五帝、三皇之涂哉(“涂”通“途”,指治世的境界。)(3)古今异义
①魏、晋而下,至于李唐
(古义:“至”是“到”,“于”表动作对象;今义:连词。)
②流俗所共知耳
(古义:一般人;今义: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2.主旨感悟
本文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论证了中心——国家的兴盛、衰亡,能否用贤能之人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3.句段剖析
(1)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剖析: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都不乏德才兼备的人,关键在于用与不用。用之则国家兴盛,不用则国家衰亡。(2)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剖析:一连五“则”,列举“兴贤”的措施与方法,语气贯通,发人深省。一则广泛听取百姓意见,二则让人们敢说真话,三则疏远小人,四则不拘泥于表面文章,五则不在小处苛求于人。4.探究拓展
读本文我们发现,这篇文章所讲的道理仍然有现实意义。
在《兴贤》中,作者认为如果贤才得不到适当的任用,就等于没有贤才。我觉得,实际情形可能比这个更严重,因为既然是贤才,他不被“正面力量”所用,就有可能被“反面力量”所用。野有遗贤,对国家安全来说,不仅仅只有零作用,还可能会出现副作用。假如黄巢科举得中,被朝廷任用,也就不会有后来持续九年的国家动乱了;假如洪秀全能皇榜高中,也就不至于出现威胁大清安全持续了十四年的“长毛之乱”了。现在我们国家培养的人才,是否都可以“英雄有用武之地”了呢?还不能。有能力出国的人,坚持为祖国服务的并不多。五十年代,大批海外华裔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服务,而跨进了二十一世纪,我国某些重点大学在宣传自己的办学成绩时,却以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出国就业率居高不下为荣。“我校某专业刚毕业的十四名博士,就有十位在美国取得了绿卡。”当大量的尖端人才只有到国外才可以找到用武之地时,不知道这对中国将意味着什么。“因落后而挨打”的悲剧会不会重演?一、积累应用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贤而用,国之福也 福:强盛
B.弃贤专己而衰 衰:衰亡、衰落
C.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犹:好像
D.可不慎欤 慎:慎重、小心解析: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含义,可以进行逐一排除的方法,A项中的“福”应该是“福气,幸运”的意思。
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的一组是( C )?
A.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
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B.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今犹古也?
C.二者必然之势?
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
D.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 解析:
区分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
是从结构上辨析词语所起的作用,二是从内容上分析理解它的含义,两个句子进行比较区分确定答案。答案:C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指出“兴贤”的重要性,接着从历史的经验当中提炼出坚实的论据。
B.从当今政治现实出发,阐述了“兴贤”实际上关系着一个国家政权的稳固。
C.内容列举了商朝、周朝、两汉等用人之功和选人之过,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D.运用事实论证,正反两面对比,说理透彻,文笔劲健。解析:此题对选文内容进行了分析、理解一定要注意是理解选文的内容,而不是全篇文章,选文是文章的第一段,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指出“兴贤”的重要性,并运用了事实作论据。选文并没有从当今的政治现实出发,这点内容应该在文章的第二段,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
答案:B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