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期末检测试卷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6.本学科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据史料记载:“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一记载主要说明隋朝大运河( )
A. 耗费国力,加速隋朝崩溃 B. 强化了对西南边疆控制
C. 贯通南北,促进物资流通 D. 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兴盛
2. 《贞观政要》中载:“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这说明唐太宗( )
A. 完成了全国统一 B. 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C 实行三省六部制 D. 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3. 五代十国后期,北方继续保持了后唐时就形成的基本完整局面,而南方的九个政权在经过兼并后也变为五个。这种状况( )
A. 反映了统一的必然趋势 B. 造成了南方的战乱更多
C. 推动了北方经济稳定发展 D. 断绝了各地的经济联系
4. 唐朝在突厥故地设定襄都督府和云中都督府,由突厥贵族担任都督;唐玄宗加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这体现了( )
A. 对沿海地区实行有效管理 B. 多元文化共生发展的现象
C. 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特点 D. 唐朝时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5. 2024年4月19日上午,扬州市以“传承鉴真精神,赓续中日友好”为主题举办鉴真东渡1270周年中日友好纪念活动。号召中日双方进一步发扬鉴真精神,回顾友好交往历史,创造更加和睦、互信互助的未来。这次活动号召发扬的“精神”内涵主要是( )
A. 百折不回、播种友谊 B. 天下兴亡、舍身弘法
C. 坚韧不拔、血战到底 D. 历经艰险、严守纪律
6. 下表为唐代部分诗句摘录。这些诗句展现了( )
诗人 诗句 时代
杨炯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初唐
王昌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盛唐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中唐
杜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晚唐
A. 战争的残酷场面 B. 边疆形势的严峻
C. 浓厚的家国情怀 D. 封建统治的腐朽
7. 文物是解读历史密码。观察下列图片所示货币样式,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朝廷注重发展海外贸易 B. 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 崇文抑武方针普遍施行 D. 各民族政权交流互鉴
8. 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了如下材料: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由此判断他们讲述的是( )
A. 岳飞抗金 B. 王安石变法 C. 玄奘西游 D. 戚继光抗倭
9. 从下面两首诗中,可以看出汉唐时期和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最大不同是( )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凉州词》 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处辟。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 ——[宋]谢履《泉南歌》
A. 对外贸易的路线 B. 对外贸易的政策
C. 出口货物的种类 D. 科技发展的水平
10.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资治通鉴》这一书名的意思。下列关于《资治通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B.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著作
C. 记述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历史
D. 《资治通鉴》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11. 明成祖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 )
A. 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 增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C. 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殖民地 D. 给朝廷增加了巨额的财政负担
12. 下表是历史兴趣小组搜集的一组资料。据此推断,该小组探究的主题是( )
资料类型 名称
画作 明代《倭寇图卷》
著作 厦门大学郑成功历史调查研究组编著《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
实物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A. 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 B. 明清时期加强边疆地区管辖
C.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D. 明清政府重视改善对外关系
13. 张居正改革时,“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材料反映的改革措施是( )
A. 青苗法 B. 垦荒政策 C. 一条鞭法 D. 摊丁入亩
14. “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由上述材料得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是( )
A. 明朝赋税繁重 B. 明朝社会动荡 C. 明末政治腐败 D. 明朝劳役繁重
15. 在台湾,郑成功规定,每番社派去汉族农民一名,给熟牛一头和一些农具,将铁犁牛耕等生产技术传授给高山族人民,这样,台湾岛上“烟火相接,开辟芜土,尽为膏腴”。这些举措( )
A. 反映了抗击侵略的决心 B. 密切了祖国各地的联系
C. 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 D. 强化了清朝政府的管理
16. 《本草纲目》共记载药物1892种,其中新药374种,插图1160幅;《农政全书》大至农业政策制度,小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环节,都有详尽记述;《天工开物》除介绍一般的农业生产经验外,更着重阐述各类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可见,这三部著作( )
A. 都记述了手工业生产经验 B. 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
C. 收录了中西方技术革新 D. 注重总结利于国计民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0分,第18、19、20题各14分,共52分)
17.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演进。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应该说,宋代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 明朝、清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1)材料一认为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举一例说明宋朝“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
(2)材料二中图1表明了明朝统治者在中央实行了哪一举措?写出图2中“▲”处机构名称。图1和图2反映了我国政治制度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18.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某校七年级的同学围绕“中国古代经济”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唐朝经济篇】
材料一 在唐朝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有力地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逐渐发生了深远变化。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宋朝经济篇】
材料二 宋朝商品经济呈现出划时代的历史发展.商人及其从事的商业活动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农不若工,工不若贾”的观念因此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经商.甚至有士人“捐弃笔砚,为商贾之事”。
——据郭学信《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明清经济篇】
材料三 明清时期,跨地区贸易的商品品种大量增加,尤其是大众消费品,增加幅度最大。到鸦片战争前夕,以粮食、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盐、茶七大商品为代表,长途贸易量平均大约占到了国内贸易量的20%。由于商业活动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自16世纪后期始,在地缘纽带基础之上的商人团体也形成了。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安史之乱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宋代商品经济划时代“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地缘纽带基础之上的商人团体”形成的原因。试举一个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商人团体。
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一政权的往来?这一往来对该政权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版图在历史上有何地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在疆域治理上有怎样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图3和图4反映了清朝处理民族关系有哪些方式?为加强对图4地区的管辖,清朝设立了哪一机构?
20. 思想的开放度和包容度决定了创新的高度与广度。唯有打破思想桎梏,方能催生科技创新的蓬勃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材料三 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数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1)材料一所说“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制度的选官标准发生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科技在哪一历史时期达到最高峰。任举一例该时期的科技成就并说明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回答,明朝科举制考试范围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明清科技有何影响?七年级期末检测试卷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6.本学科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据史料记载:“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一记载主要说明隋朝大运河( )
A. 耗费国力,加速隋朝崩溃 B. 强化了对西南边疆控制
C. 贯通南北,促进物资流通 D. 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兴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贯通南北,连接了海河、 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大大加强了全国的交通,促进物资流通,C项正确;大运河的修建劳民伤财,成为隋朝的暴政之一,加速隋朝崩溃,但是与题目信息无关,排除A项;大运河连通南北,不能强化对西南边疆的控制,排除B项;大运河连通南北,不能推动中外贸易的兴盛,排除D项。故选C项。
2. 《贞观政要》中载:“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这说明唐太宗( )
A. 完成了全国统一 B. 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C. 实行三省六部制 D. 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秦朝、隋朝完成统一,国力强盛,但由于统治者暴政,导致秦朝和隋朝速亡,B项正确;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陆续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基本统一全国,排除A项;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各项诏令的执行,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 五代十国后期,北方继续保持了后唐时就形成的基本完整局面,而南方的九个政权在经过兼并后也变为五个。这种状况( )
A. 反映了统一的必然趋势 B. 造成了南方的战乱更多
C. 推动了北方经济稳定发展 D. 断绝了各地的经济联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前期,北方政权林立,南方“九国”并立,呈现大分裂局面。 后期北方“保持基本完整”,南方经兼并后从“九国”变为 “五国”,政权数量减少,分裂程度降低,体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 政权从分裂走向局部整合,为后来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反映了统一的历史必然性,A项正确;南方政权从“九国”兼并为“五国”,这一过程虽伴随战争,但兼并后政权数量减少,战乱频率应相对降低;而北方政权“基本完整”,战乱可能少于南方,排除B项;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如后梁、后唐、后晋等),战乱相对较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并未“稳定”。题干中“北方保持基本完整局面”仅指政权结构未完全分裂,而非经济稳定,排除C项;五代十国时期,尽管政治分裂,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如茶叶、丝绸贸易)并未完全断绝,题干也未提及经济联系中断,排除D项。故选A项。
4. 唐朝在突厥故地设定襄都督府和云中都督府,由突厥贵族担任都督;唐玄宗加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这体现了( )
A. 对沿海地区实行有效管理 B. 多元文化共生发展的现象
C. 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特点 D. 唐朝时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突厥故地设定襄都督府和云中都督府,由突厥贵族担任都督……加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国力强盛,民族政策开明。在突厥故地设都督府且任用突厥贵族担任都督,唐玄宗加封粟末靺鞨首领,这些举措体现了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以及民族交融,D项正确;突厥故地主要在北方内陆地区,并非沿海地区,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唐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措施,重点在于政治管理层面,而非多元文化共生发展的现象,排除B项;突厥、粟末靺鞨都是唐朝境内的少数民族,这属于民族关系范畴,并非中外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5. 2024年4月19日上午,扬州市以“传承鉴真精神,赓续中日友好”为主题举办鉴真东渡1270周年中日友好纪念活动。号召中日双方进一步发扬鉴真精神,回顾友好交往历史,创造更加和睦、互信互助的未来。这次活动号召发扬的“精神”内涵主要是( )
A. 百折不回、播种友谊 B. 天下兴亡、舍身弘法
C. 坚韧不拔、血战到底 D. 历经艰险、严守纪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故这次活动号召发扬的“精神”内涵主要是百折不挠、播种友谊,A项正确;玄奘西行体现了“舍身弘法”精神,排除B项;“血战到底”是抗战精神内涵之一,排除C项;鉴真东渡确实历经艰险,但材料中未体现 “严守纪律” 这一方面的内容,也不是鉴真东渡精神的主要内涵,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下表唐代部分诗句摘录。这些诗句展现了( )
诗人 诗句 时代
杨炯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初唐
王昌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盛唐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中唐
杜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晚唐
A. 战争的残酷场面 B. 边疆形势的严峻
C. 浓厚的家国情怀 D. 封建统治的腐朽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唐代部分诗句摘录”和所学知识可知,杨炯诗句以“立功勋”展现青年进取精神,王昌龄诗句借“飞将”意象表达对边疆安定渴望,李贺诗句以“收取关山”呼吁收复失地,杜牧诗句通过“亡国恨”批判社会麻木,四首诗均以个人情感为载体,抒发对国家兴衰的关注,体现了唐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C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战争细节描写,仅体现对战争如渴望胜利、批判麻木的态度,排除A项;仅王昌龄、李贺诗句涉及边疆,杨炯、杜牧的诗句未直接关联,排除B项;题干仅杜牧的诗暗含对统治阶层的批评,不足以概括整体,排除D项。故选C项。
7.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所示货币样式,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朝廷注重发展海外贸易 B. 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 崇文抑武方针普遍施行 D. 各民族政权交流互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钱币、契丹钱币、西夏钱币”等信息可知,他们都是圆形方孔的铜钱,少数民族契丹钱币和西夏钱币吸收了中原王朝钱币的设计样式,体现了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交流互鉴,D项正确;货币样式体现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交融,并不能直接反映海外贸易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契丹和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借鉴中原地区的货币形状,体现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交融,没有强调手工业技术发展的稳定与否,排除B项;推动重文轻武政策是为了削弱武将,而材料是关于钱币样式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
8. 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了如下材料: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由此判断他们讲述的是( )
A. 岳飞抗金 B. 王安石变法 C. 玄奘西游 D. 戚继光抗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知,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反映的是岳飞抗金的史实,岳飞是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A项正确;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但是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排除B项;玄奘西游的主要目的寻求佛法,排除C项;明代时期,戚继光领导沿海军民沉重的打击了倭寇的侵略气焰,排除D项。故选A项。
9. 从下面两首诗中,可以看出汉唐时期和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最大不同是( )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凉州词》 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处辟。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 ——[宋]谢履《泉南歌》
A. 对外贸易的路线 B. 对外贸易的政策
C. 出口货物的种类 D. 科技发展的水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两首诗内容可知,张籍诗的意思是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咚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白练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谢履诗的意思是泉州人口稠密而山谷贫瘠,即使想要去耕地也没有地方可开垦。泉州的南边有浩瀚无垠的大海,每年都制造船只与异域相通。诗句描绘了泉州地区的地理和人口状况,以及人们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对外贸易的情景。从诗中可以看出,汉唐时期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而宋元时期泉州等地通过海路与异域通商,对外贸易的路线有明显不同,A 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对外贸易的路线,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对外贸易政策的差异,排除 B 项;题干主要描述了贸易的场景和方式,对于出口货物的种类并没有明确提及,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对外贸易的路线有明显不同,科技发展水平在诗中并没有直接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0.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资治通鉴》这一书名的意思。下列关于《资治通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B.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著作
C. 记述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历史
D.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资治通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C项正确;《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春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著作,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的司马光,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明成祖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 )
A. 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 增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C. 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殖民地 D. 给朝廷增加了巨额的财政负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成祖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和所学可知,明成祖在位时期,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次数多,说明郑和下西洋有利于增进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流,B项正确;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排除A项;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殖民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给朝廷增加了巨额的财政负担是郑和下西洋的消极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下表是历史兴趣小组搜集的一组资料。据此推断,该小组探究的主题是( )
资料类型 名称
画作 明代《倭寇图卷》
著作 厦门大学郑成功历史调查研究组编著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
实物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A. 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 B. 明清时期加强边疆地区管辖
C.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D. 明清政府重视改善对外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中呈现的内容包括明代抗倭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事件展现了在面临外来侵略时,中华民族坚决反抗、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外来侵略的反抗,而非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排除B项;君主专制涉及的决策权的集中,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不是国家间平等交往,而是别国对中国主权的侵略及中国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张居正改革时,“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材料反映的改革措施是( )
A. 青苗法 B. 垦荒政策 C. 一条鞭法 D. 摊丁入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张居正改革”“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历初年,张居正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与材料中“总括赋役”“计亩征银”内容吻合,C项正确;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谷物或贷款,收获时,农民付利息偿还,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雍正年间,进一步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大量隐匿人口得以重现,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 “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由上述材料得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是( )
A. 明朝赋税繁重 B. 明朝社会动荡 C. 明末政治腐败 D. 明朝劳役繁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朝廷赋税不断增加,且还有辽饷、练饷、剿饷,说明明朝赋税繁重,A项正确;明朝社会动荡表现是朝政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主要体现在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机构瘫痪,政事乏力,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赋税繁重,并非劳役繁重,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在台湾,郑成功规定,每番社派去汉族农民一名,给熟牛一头和一些农具,将铁犁牛耕等生产技术传授给高山族人民,这样,台湾岛上“烟火相接,开辟芜土,尽为膏腴”。这些举措( )
A. 反映了抗击侵略的决心 B. 密切了祖国各地的联系
C. 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 D. 强化了清朝政府的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把军队分派到各地屯田,开辟出大量荒地;并派汉族农民携带耕牛、农具,去高山族村传授农业生产技术,推动高山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郑成功的举措促进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外来侵略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郑成功的举措促进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涉及台湾与祖国各地的关系,排除B项;郑成功是明朝将领,多次拒绝清廷的招降,排除D项。故选C项。
16. 《本草纲目》共记载药物1892种,其中新药374种,插图1160幅;《农政全书》大至农业政策制度,小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环节,都有详尽记述;《天工开物》除介绍一般的农业生产经验外,更着重阐述各类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可见,这三部著作( )
A. 都记述了手工业生产经验 B. 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
C. 收录了中西方的技术革新 D. 注重总结利于国计民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分别在医药、农业和手工业方面进行了总结,这些内容都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D项正确;《本草纲目》和《农政全书》并非都着重记述手工业生产经验,排除A项;《天工开物》强调手工业生产技术,并非单纯以农为本,排除B项;这三部著作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技术的总结,未收录中西方技术革新,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0分,第18、19、20题各14分,共52分)
17.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演进。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应该说,宋代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 明朝、清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1)材料一认为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举一例说明宋朝“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
(2)材料二中图1表明了明朝统治者在中央实行了哪一举措?写出图2中“▲”处机构名称。图1和图2反映了我国政治制度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1)观点:宋朝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有突出成绩,在制度方面有独到建树,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无愧为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举例:以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等。(任举一例即可)
(2)举措:废除丞相;
名称:军机处;
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观点:根据材料一“宋代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可得出,宋朝虽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国势并非最强劲,但它是一个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有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有独到建树,对人类文明发展有贡献与牵动的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举例:根据材料一“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和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在中央,宋朝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上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在经济上,取消节度使党的收税权,并设立转运使将地方税收收归中央。
【小问2详解】
举措:根据材料二图1“明朝中央主要机构示意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名称为了加强皇权,丞相制度被废除,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名称:根据材料二图2“雍正时设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处机构名称是军机处。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
趋势:根据材料二可得出图1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图2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所以图1和图2反映了我国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
18.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某校七年级的同学围绕“中国古代经济”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唐朝经济篇】
材料一 在唐朝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有力地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逐渐发生了深远变化。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
【宋朝经济篇】
材料二 宋朝商品经济呈现出划时代的历史发展.商人及其从事的商业活动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农不若工,工不若贾”的观念因此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经商.甚至有士人“捐弃笔砚,为商贾之事”。
——据郭学信《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明清经济篇】
材料三 明清时期,跨地区贸易的商品品种大量增加,尤其是大众消费品,增加幅度最大。到鸦片战争前夕,以粮食、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盐、茶七大商品为代表,长途贸易量平均大约占到了国内贸易量的20%。由于商业活动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自16世纪后期始,在地缘纽带基础之上的商人团体也形成了。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安史之乱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宋代商品经济划时代“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地缘纽带基础之上的商人团体”形成的原因。试举一个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商人团体。
【答案】(1)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生产工具创新。(写“北民南迁”不给分)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或“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商人地位提升,逐渐受到社会认同;表现: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管理;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等;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任选一例即可)
(3)商业活动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徽商、晋商。(任举一例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一“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可知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可知生产工具创新。
影响:根据材料一“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有力地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逐渐发生了深远变化”和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引发北方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与劳动力,使南方经济规模和重要性超越北方, 加速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进程。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二“商人及其从事的商业活动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可知商人地位提升,逐渐受到社会认同。
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突破金属货币不便大量携带、交易的局限,让商业往来更便捷,促进大宗商品流通,推动商品经济繁荣;政府在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市舶司 ,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从船舶进出口货物监管到征税等全面规范,还鼓励外商来华,使宋代海外贸易规模大、范围广;宋代城市打破唐以来“市”“坊”分离、商业活动限时的格局,如汴京(开封),坊巷间店铺林立,早晚都有商业活动(出现夜市、早市),商业渗透到城市生活各角落。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三“由于商业活动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自16世纪后期始,在地缘纽带基础之上的商人团体也形成了”可知,明清时期“地缘纽带基础之上的商人团体”形成的原因是商业活动规模和范围的扩大。
商人团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徽商是明清时期起源于徽州府,秉持“贾而好儒”理念的商帮;晋商则是崛起于山西,以票号业务闻名,在明清时期垄断北方贸易的商帮。
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一政权的往来?这一往来对该政权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版图在历史上有何地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在疆域治理上有怎样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图3和图4反映了清朝处理民族关系有哪些方式?为加强对图4地区的管辖,清朝设立了哪一机构?
【答案】(1)吐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因地制宜。
(3)册封、平定叛乱;设伊犁将军。
【解析】
【小问1详解】
政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阎立本所绘制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因此,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吐蕃的往来。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小问2详解】
地位:根据材料二“元朝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特点:根据材料二“元朝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在边疆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军政事务,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西藏。可见,元朝在疆域治理上针对不同地域的民族构成、经济形态和文化传统,采取差异化的统治策略,而非强制推行单一模式。因此,元朝在疆域治理上的特点是因地制宜。
【小问3详解】
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军入关后,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亲自入京朝贺。顺治皇帝隆重接见,1653年正式赐予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因此,图3反映了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是册封。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乾隆时期,清军最终平定了准噶尔部,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因此,图4反映了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是平定叛乱。
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4反映的是新疆地区,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葱岭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
20. 思想的开放度和包容度决定了创新的高度与广度。唯有打破思想桎梏,方能催生科技创新的蓬勃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材料三 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数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1)材料一所说“制度”正式创立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制度的选官标准发生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科技在哪一历史时期达到最高峰。任举一例该时期的科技成就并说明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回答,明朝科举制考试范围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明清科技有何影响?
【答案】(1)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由按门第选拔到按才能、学识选拔人才。(要答出前后变化)
(2)北宋。(宋代、宋元时期也可)北宋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宋代制成的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举例说明)
(3)专取“四书”“五经”命题;束缚了思想,促使明清科技多总结少创新。
【解析】
【小问1详解】
标志:根据材料一“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和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在继承前代选官制度基础上,正式设置进士科,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创立。
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选拔标准从以血缘、门第为核心(如先秦世卿世禄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权被贵族门阀垄断,平民几乎无机会),转变为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实现了选官标准向“才学”的重大转变。这一制度的选官标准发生的变化是由按门第选拔到按才能、学识选拔人才。
【小问2详解】
时期: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净增长曲线图”可知,最高点出现在北宋。
成就及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幅提高了书籍印制效率,降低了成本。这一技术推动了知识的快速传播与普及,不仅促进了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更对后世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加速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进步;宋代制成的指南针(罗盘)开始应用于航海,推动中国航海事业发展,促进了中外商品交换与文化交流,为15-16世纪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如新航路开辟、环球航行)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打破了各大洲相对隔绝的状态,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人类文明的整体交融。
【小问3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三“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可知,专取“四书”“五经”命题。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核心,带来思想的僵化,束缚了科技领域的创新活力,使得这一时期的科技发展呈现出“多总结、少突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