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先师孔子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先师孔子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07 10:4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先师孔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
2、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2、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3、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表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又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
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2学情分析
該课教学面对三个班、203名学生,学生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差距较大,教学时面对大多数学生,以达到教学目标之要求。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激趣诱思,情景导入新课教学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活动2【讲授】课堂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孔子的出身
1、所处时代
2、出身家庭
(二)孔子的求学活动
(三)孔子的教学活动
1.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传播和普及了文化知识,早就了一批时代英才。)
2.积累和总结出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
(四)孔子的政治活动
1.鲁国从政时期【51岁(公元前501年)—55岁(公元前497年)】
孔子历任“中都宰”、司空、司寇,并卓有政绩,其中在公元前500年的齐鲁“夹谷之会
2.周游列国时期【55岁(公元前497年)出于“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因离开鲁国到卫国-68岁(公元前484年)因弟子冉有带兵抗齐有功耳得以被迎归鲁国】
孔子漂泊14年,先后周游了卫、陈、周、宋、郑等国。(参看教材“孔子周游列国示意图”)
(五)整理文化典籍
1.编书的目的
(1)传世
(2)教学的需要
2.“六经”
①《诗》:即《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分为:“风”-国风[160],采集民间音乐;
“雅”-小雅[74]、大雅[31],宫廷音乐。
“颂”-商颂[5]、鲁颂[4]、周颂[31],古代祭祀所用的音乐。
全书运用的表达方式:赋、比、兴。
②《书》:即《尚书》,又名《书经》,现存100篇,我国第一部政事史料汇编,记录“虞”、“夏”、“商”、“周”君王的文告以及部分君臣的谈话记录。
③《礼》:即《礼记》。专门解释《仪礼》的著作,现存49篇。
④《易》:即《易经》、又名《周易》是卜筮之书,保存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⑤《春秋》:即《春秋左传》。经部为孔子原作,传部为左丘明的补记。
⑥《乐》:即《乐经》,据说也是孔子编著,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已经完全遗失,所以后世仅流传四书五经.
3.《论语》
它并不是由孔子亲自编订的,三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录,比较全面、直接地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人品性格与思想观点,从东汉起就被奉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朱熹认为它是治学的起点和德行事业的标的
二、孔子的思想主张
(一)核心内容
1.仁者爱人——“仁”属于伦理概念
(1)学说地位: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2)基本含义:“爱人”
早在孔子之前的一些古代文献中,就已有“仁”字出现。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奉为“仁”的内容,而孔子则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并以此为核心建构起了一套思想体系。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其他人。
(3)表现:对统治阶级:“为政以德”
——仁政思想
对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4)实现方法:“忠恕”
(5)局限性:孔子的“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
2.克己复礼——“礼”政治概念
(1)基本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①是治理、安定、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正常发展所需要的秩序
②是礼仪制度,即大到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小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等生活细节
(2)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正名”
(正名:指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实质
(3)“礼”的主要内容:尊尊与亲亲
①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②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仁和礼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3.中庸之道——实现“仁”和“礼”的方法,属于哲学概念
(1)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2)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的加以调和,使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礼:等级规范;
仁:人际关系
有礼无仁
——矛盾激化
无礼有仁——模糊上下尊卑
(二)教育思想
1.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2.教育目标: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育方法:
(1)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
4.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
三、孔子的历史影响
(一)中国:
1.创办私学:孔子创办了私学,打破了以往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开创了“学在民间”的新模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2.孔子主张的“内圣外王”,成为中国古代人治社会开明君主和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
3.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长久的影响: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世界:
1.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儒家学说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据史籍载,早在汉唐之时,儒家典籍便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及东亚一些国家,并影响了他们的政治、文化、伦理和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学者将这一历史现象称之为“孔子文化圈”或“儒教文化圈”。他们非常重视儒家伦理思想,甚至将某些谈论儒家伦理的文章选进中小学课本中,如新加坡曾把“儒家伦理”定为中学生必读课。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把儒家融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儒学在日本
  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早的是日本。孔子在日本的影响不亚于在中国本土。  例如,儒家的“民本”思想成为自由民权思想家走上追求民主之路的桥梁;儒家的“义利之辨”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道德支柱;儒家的“忠孝”观念为近代日本的国家和企业服务;儒家的“中庸”概念用来协调日本的现代政治等等。
韩国尊儒最甚
  孔子在韩国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千百年来,韩国每年都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纪念孔子诞辰。儒学外传的一千多年来,韩国受儒学影响最深。 
孔子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追谥“文宣王”。清顺治二年(1645)御定文庙谥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十四年(1657),改称“至圣先师孔子”。
2.18世纪后,儒学传到了西欧。法、德等国先进的思想家们从儒家这个完全不同于基督教的思想体系中得到很大的启发。
世界看孔子:
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孔子思想对世界影响深远
活动3【活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
[探究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
(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的时代,赋予了孔子强烈的发扬光上古礼制的使命感。孔子认为人类的理想社会是“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
(2)”周礼尽在鲁”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这使孔子有条件接受、研习周礼。
[探究问题2]孔子出身于什么家庭?
纥与颜氏女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史记》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探究问题3]孔子曾向哪些人求取哪些学问?从孔子的求学经历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孔子向郯(tan)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到周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
[探究问题4]如何评价孔子在“夹谷之会”上的成功?
提示:有备而来,从容镇定,以理为据,据理力争,以理服人
[探究问题5]孔子周游列国漂泊游历长达14年之久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说明了什么?
提示:原因:受权贵排挤、迫害;政治主张得不到各国诸侯权贵的认同而没有得到任用。
说明:孔子的大同理想、仁政政治超越了当时的时代需要。
活动4【练习】学生课堂练习
见课件
活动5【测试】学生随堂测试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饿众星拱之┄┄予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四
“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礼”的实质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汉城揭牌
图二: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歌尔摩成立
材料二
孔子与人的对话如诗篇一样,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内蕴丰厚,有很多的话就是人生格言。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对语言的锤炼,是与他对人的修养要求分不开的。 
孔子,他以诗、礼、乐等形式,以与弟子之间展开对话的形式来追寻人之为人的美。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能“爱人”的人。他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向往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艺术的人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孔子的世界地位怎样?
(2)概述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
(3)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活动6【作业】学生课后练习
教材中本课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及自我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