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第一单元 东西方先哲
■孔子其人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中庸之道
■有教无类
■“万世师表”第1课 先师孔子导入 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提出的一些教育理论和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人生轨迹如何?他的思想是怎样形成的?这些思想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孔子其人孔子画像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时代:
(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 (2)“周礼尽在鲁” 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尼丘山夫子洞:传说中孔子的出生地 相传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在尼丘山上祈祷后,生下儿子孔子。孔子生来头顶中间低、四周高,象尼丘山的形状,故起名叫孔丘,又因他排行第二,遂取字仲尼。问礼老聃 孔子和南宫敬叔一齐到周地去,向老子问礼,因为老子曾做过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吏),熟知周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孔子从小勤奋好学,刻苦读书,还经常向不同的人请教。他曾到宋国考察殷礼,到鲁国太庙考察周、鲁的礼仪和典章制度,还向齐国乐官学习音乐。孔子讲学图 孔子30岁左右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他收徒授业,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着官服的孔子办学的成就使孔子赢得了社会声誉,他开始积极地从事政治活动。孔子曾经是齐国贵族的家臣,并受到了齐景公的接见,回到鲁国后又曾担任司寇。 夹谷之会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和齐景公在夹谷会盟,孔子陪同鲁定公赴会。会上,齐君让一批武士手执各种武器,以舞蹈为名,蜂拥而上威慑鲁公。孔子义正辞严地据礼抗争。齐君只好斥退武士,承认失礼。 《诗经》书影《周礼》书影 孔子曾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被后世称为“六经”的典籍。公元前479年,孔子病故。图为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子墓。《论语》书影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仁者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爱人”,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其他人。孔子仁爱的对象大大超出了家族和等级的界限。但孔子的“爱人”也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而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
——《论语·颜渊》厩(马圈)焚。子退,曰:“伤人乎? ”不问马。
——《论语·乡党》孔子关于“仁”、“礼”的言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以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之道。“忠恕”就是推己及人。“忠”是指自己想做的事情,要想到别人也会有这种想法, 因而要尽力帮助别人;“恕”则指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孔子像
积极意义:首先,仁即爱人,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爱护人民的主张;再者,爱人精神就要积极参加现实的实践,积极参与社会改革,求仁行仁,所以,仁的提出还是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的表现,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上有不少的仁人志士,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仁”的思想,在维护封建阶级利益的同时,也做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事情。
消极意义:“仁”的思想必须与其表现形式即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特别是“礼”、“义”相结合,必须为封建的生产关系尤其是“士”即“君子”来服务,因此,就不能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与封建性。如孔子虽然讲“爱人”,但却又把劳动者看做“小人”;虽然主张“求仁”要通过“六艺”,但又鄙视劳动等。这些落后的东西,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巩固,越来越起消极作用,与社会各种政治经济的原因相结合,也越来越阻碍了社会的前进,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简要说明孔子提出的“仁”的意义。克己复礼 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礼”。“礼”是指周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为政》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学而》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论语·里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论语·八佾》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论语·卫灵公》
在大变动的春秋战国时期,道德沦丧,天下无道,礼坏乐崩,陪臣执国命,臣弑君、子弑父、兄弟相残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君主制和宗法制原则,做到尊尊、亲亲,孔子在“礼”的基础上提出了“正名”。孔子“正名”的目的是什么? 中庸之道 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他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依据。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孔子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朱熹《论语集注》朱熹(1130-1200) 中庸还要求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地加以调和,使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例如“仁”和“礼”两条原则,就不能单纯地行礼而不顾仁,也不能单纯地行仁而不顾礼,而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行仁的时候考虑到礼的制约,行礼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仁的制约。 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毛泽东有教无类 孔子是个大教育家,他在教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兴办私学,广收门徒,并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还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教育和学习方法。 山东曲阜孔庙杏坛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有教无类》匾 《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孔庙内的金声玉振坊孔子行教像(香港)“万世师表” 孔子及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形象也逐渐被神圣化了。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孔庙大成殿北京孔庙清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所题“万世师表”匾额台湾孔庙内举办的孔子诞辰纪念活动位于纽约的孔子像中国孔子基金会 中国孔子基金会是由国家拨款作为启动资金支持的国际性的学术基金组织。旨在通过募集基金,组织或支持国内及海外儒学研究,为宏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为增进海内外华人团结、促进各国文化交流服务。孔子学院的标志中主体是中文“汉”字。美国的孔子学院成立仪式 2007年4月,国家汉办与早稻田大学共同签署合作建立早稻田大学孔子学院协议,标志着第一所研究型孔子学院正式落户早稻田大学。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