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课件(64张)+教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课件(64张)+教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07 15:05:56

文档简介

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孙中山先生革命斗争的几个重要阶段的主要史实;理解孙中山先生革命斗争的主要史实的历史地位;评价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填写表格,制作大事年表,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资料的研读,提高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站在历史的角度体会历史人物的发展历程;感知孙中山先生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与时俱进的斗争精神以及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新设计
将孙中山的活动分成一个核心,两个阶段,即反清、建立民主共和国;反帝反军阀,捍卫民主共和国。
因为孙中山所处的单元是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前两节课所学的《圣雄甘地》和《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同属于“亚洲觉醒”的先驱,因此,本课的目光必须要“放开”,联系国际形势,这样才能更好的认识和评价孙中山在社会巨变中和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鉴于此,我从亚洲觉醒的先驱凯末尔和甘地导入,让同学们自然认识到其所处的时代以及其与前两节课的关联;而且应该将必修和选修内容结合在一起。
3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生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一些史实已经有所了解,并通过前面的学习也已经掌握了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
4重点难点
重点: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
难点:孙中山精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5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过了两位亚洲觉醒的先驱,他们是谁?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亚洲觉醒的先驱——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出示图片和问题:结合图片,说明孙中山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经济状况。
探究:面临这样的局面,中国人的使命是什么?孙中山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来完成使命的?
出示两段材料和问题:结合材料思考孙中山早年人生道路上的两次重要转变是什么(改造中国的方法、职业)?转变的理由是什么?
过渡:那么,孙中山是如何医国的呢?他的一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反清,建立民主共和;后期是反帝反军阀,维护民主共和。孙中山在这两个阶段分别作了哪些努力,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结合学案)
一、反清、建立民主共和
在学生板书的基础上,出示相应图片展示其为了反清,建立民主共和的努力。并重点提出以下问题:
探究:
1、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含义是什么?
2、出示《临时约法》部分内容,思考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和原则,有什么进步意义?
过渡:孙中山建立的共和国是他理想中的共和国么?出示材料。
结合材料和所学思考: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俄革命性质有何不同?
过渡:面对这种形式,孙中山再次领导了反帝反军阀,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二、反帝反军阀,维护民主共和
出示具体史实并结合学生的板书,展示斗争的结果。
探究:(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
(2)为了实现其目标,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
(3)新三民主义和三民主义相比,“新”在哪?(结合三大政策)
(4)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哪些成果?
过渡: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去世,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探究:(1)结合所学,请你草拟一份孙中山先生的追悼词?
(2)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那么他为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遗产呢?”
播放视频:让我们再一次聆听孙中山的政治梦想。
课堂小结:出示图片(连战访问大陆)和材料,希望孙中山的这种共和理念真正的能融入我们的生活,在我们这一代进一步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推进,也希望我们能够在21世纪的时候真正地做一个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
课件64张PPT。亚洲觉醒的先驱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结合图片说明孙中山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列强加紧对外扩张,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荣氏面粉厂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指出孙中山早年人生道路上的两次重要转变是什么(改造中国的方法、职业)?转变理由是什么?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转向“革命”
医人不能救国;上书的失败,认识到改良道路中
国行不通一、反清、建立共和 列举孙中山为反清,建立共和做了哪些努力?④领导辛亥革命清帝退位诏书建立共和国,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制度。⑤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等自由。
3、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1、材料一和二体现了什么原则?2、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解读临时约法3、临时约法有何进步意义?君主独揽大权主权在君
专制、等级森严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材料:“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思考: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俄革命性质有何不同? 北洋军阀的统治;帝国主义侵略 二、反帝反军阀,捍卫共和 孙中山为反帝反军阀,捍卫共和做了哪些努力? 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第一次
护法运动 第二次
护法运动 因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散而失败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因军阀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 材料一 从辛亥革命起我们为了推翻清政府而迁就袁世凯,后来为了反对北洋军阀而利用西南军阀,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而培植陈炯明,最后陈炯明叛变了,这样看来,以前的一套革命老办法非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 。
——吴玉章(同盟会会员)
材料二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二次革命失败后,1914年同盟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护法运动失败后,1919年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2)为了实现其目标,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蕴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联俄扶助
农工“新”在反帝“新”在强调
普遍平等的
民权“新”在更关
注农民
和工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
侵略;对内:中国境内
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
人及团体,均得享有
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后来提出“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联共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反帝反军阀的国民大革命;组建黄埔军校。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势力新三民主义理论
指导下的实践 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弥留之际仍口呼 “和平”、“奋斗”、“救中国”。图为孙中山的遗容。1925年在北京各界群众集会哀悼孙中山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各国使节、各界群众前往送殡,队伍长达3公里 “请草拟一份孙中山先生的追悼词?”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那么他为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遗产呢?”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胡锦涛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
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
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的民族精神。
③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④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韧的精神。 。让我们再一次聆听
孙中山的政治梦想 中山先生是我们两岸共同尊崇的国族前辈,让我们大家一起追随革命先行者的脚步,共同来努力,奋发图强,能够在21世纪的时候真正地做一个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三次巨变:
第一次:辛亥革命
第二次:完成民族独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次: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三位巨人:中外联系中、印、土资产阶级政治家争取民族独立道路对比康有为孙中山资阶
改良派资阶
革命派改良革命日本美国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失败,但推动了思想解放袁篡夺革命果实,但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纵横联系“国父”的英文为Pater Patriae,来自拉丁文国父也就是国家之父,指为缔造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导人。孙中山和华盛顿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两人都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不懈努力。请回答下列问题
(1)资产阶级革命后,两国政体确立的原则是什么?立国的法律依据各是什么?
(2)孙中山和华盛顿为维护本国的民主制度分别作了哪些努力?
三权分立。中国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美国是《联邦宪法》(1787年宪法)。 孙中山的努力: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第一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华盛顿的努力:创立总统连任不得超两届的制度等。(3)各自努力的结果如何?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孙中山的努力失败,华盛顿的努力成功。
中国的社会性质;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当发展、
国家已经取得了独立。名人眼中的孙中山:
他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 ——列宁?
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鲁迅
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 ——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巩固练习】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的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 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的演说
【材料二】:……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 一体保护。
——《同盟会革命方略?? 对外宣言》 【材料三】:我同盟会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以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一)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含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个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国民党一大宣言》(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所谓的“三样目的”,概括地说要达到什么目标?所谓“至完美的国家”又是什么意思?
(2)分析材料二、三,你认为“今民族、民权已达到目的”的说法对吗?为什么?(1)推翻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不对。因为他主张的民族主义只要推翻
满洲贵族的统治,不包括打倒帝国主义,取消
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他主张的民
权主义只反对封建帝制,只能是有民国之名,
无民国之实。
材料: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思考:(1)根据材料,孙中山认为阻碍中国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2)为了实现其目标,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反专制,求民主
反侵略,求独立
推动国家现代化(3)孙中山因何未能建立“至完美”的国家?
(4)从材料四反映出的孙中山的主张,有哪些新的发展?其原因是什么?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不敢彻底反帝反封建。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具有
反帝反封建的新内容。原因是孙中山总
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共和苏
联的帮助。弃医从政,走向共和创立政党,构想共和领导革命,建立共和继续斗争,捍卫共和晚年绝唱,国共合作孙中山革命一生 捍卫革命成果的斗争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第一次护法运动 第二次护法运动 刺杀宋教仁袁世凯复辟帝制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积极参加 孙中山于1917年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1920年底,他在广州重组军政府,1922年5月北伐 因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散而失败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因军阀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 (1)政治: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
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中国国父。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
(2)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精神品质: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评价孙中山 1、身份属性:2、积极(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3、消极: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对中国和世界革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国方略》的主要内容包括: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以五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修建100万英里的公路;开凿、整修全国的水道和运河,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力、电力事业等。 “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建国方略》百年理想变为现实 百年理想变为现实 孙中山一生未实现的理想为什么在今天变成现实?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象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毛泽东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充分把握历史人物基本活动的基础上,恰当分析和评价每位人物在领导各自国家民族民主运动中的影响和作用。其次,作为亚洲觉醒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既是亚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代表,也代表了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要注意从20世纪世界各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和引领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高度来审视和探究上述历史人物的各项活动,要认识到亚洲各国对争取独立和富强道路的选择是由本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也与重要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和追求目标有关。要在探究中,学习和感悟民族解放的先驱们为了国家独立和富强“一往无前,愈挫愈奋”的精神,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合作、共同成长的意识。思考2:归纳孙中山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活动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
政治引发哪些变化?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经济引发哪些变化?经济上: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材料解读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解读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思想、社会风俗引发哪些变化?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习俗:革除了一些封建习俗和陋习,促进社会的进步。材料一: “今满清退位,民族民权两主义具达到,只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材料二:1912年8月,应袁世凯一再邀请,孙中山到北京与袁世凯共商国事,老谋深算的袁世凯表现出“以国家与人民为念”的虚假情意,孙中山被他所迷惑。孙中山推心置腹对袁世凯说:袁总统于练兵一道很在行的,彼做十年总统必能为中国练五百万雄兵,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以统一中国。
——P62历史纵横 根据材料,结合当时中国实际,分析民族和民权主义真的实现了吗?为什么?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特点? 没有实现
原因:① 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没有改变;② 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特点: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及革命的不彻底性18941905.81905-19111912.1.11911.10.101912.2.121912.31912.4兴中会同盟会论战、起义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临时政府迁往北京1913191519171926反袁二次革命反袁护国运动反段护法运动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实现北上宣传北京病逝北伐战争19241925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19191921五四运动中共成立五、晚年绝唱,国共合作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需副署之。
第五十三条: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体现什么原则?2、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3、为何要加入第四十五和五十三条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确立责任内阁制度,为限制袁世凯权力材料一:“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
——1918年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时的感叹
材料二: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思考:(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
(2)为了实现材料二的目标,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材料练习:材料一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 1924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人生哲学{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精神一生轨迹,与时俱进弃医从政转而革命联俄联共晚清腐败、民族灾难幻想破灭、甲午惨败共和屡败、十月革命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推翻满清、结束帝制国共合作、反封反帝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1、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2、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3、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为捍卫民主共和,再次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6、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归纳总结中、印争取民族独立道路 “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
孙中山坚持真理、坚持斗争的精神;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共的帮助;共产国际的促成;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力量的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