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课件(32张)+教案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课件(32张)+教案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07 15:08:42

文档简介

第10课 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探索革命真理、创建中国同盟会和提出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史实,体会孙中山追寻救国之路的艰辛历程及其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了解孙中山在缔造中华民国、推翻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过程中的历史功绩,探讨孙中山在推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了解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斗争及领导护法运动的历程;探讨孙中山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过程及其重要历史意义,对孙中山的先驱作用做出客观独立的历史评价。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孙中山》等历史题材的影片,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了解孙中山前期革命经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时代发展和人物心路历程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建构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再造共和、组织护法运动、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轮廓的同时,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继续革命的活动与革命理论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孙中山组建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举行广州起义等活动,展示了一个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通过学习,应积极继承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为民族的复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学情分析
(1)本课面对的是高二学生,学生经过高一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高中历史学习的一般方法,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2)通过对选修4第一专题的学习,学生对于评说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具备了评价孙中山的方法基础。
(3)通过必修1和必修3的学习对孙中山的有关史实已有一定的认知,具备了孙中山的知识基础。
(4)对于高二文科生来讲,需要重点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孙中山联合其他革命团体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史实。
2.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改组中国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学说。
【教学难点】
1.理解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如何理解孙中山不断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提出问题):世上有三种人:一为先行者、二是墨守中道的人、三是落后者,而先行者往往要付出代价,甚至牺牲,但他们为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20世纪中国的一位先行者——孙中山。
中共中央纪念孙中山诞辰时,胡锦涛讲话:“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那我们就通过此课一起走进这位时代的伟人。
一、从“医人”到“医国”
(提出问题)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是什么,后来有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一改变?你从孙中山对职业的选择中得到什么感悟?
【师生活动】早年孙中山孙中山,原名孙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名逸仙。1866年(同治五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名孙文,字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号中山。
他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急剧变化的时期。外患日重,人民在苦难深渊中挣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但人民的反抗斗争没有止息。孙中山自幼参加农业劳动,最喜欢听太平天国革命的故事。;这使他对中国农民有较深刻的了解,也使他看到了人民的反抗精神,认清了清朝统治者的狰狞面目。12岁时,他投奔了在檀香山经营农业的哥哥孙眉,此后又在香港、广州等地读书,受到了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教育。他非常景仰华盛顿、林肯等人,更感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合理,产生了“改良祖国,拯救国群之愿”。遵循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言,决定习医。他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十分关心政治问题,并“以学堂为鼓吹之地”。他与同学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人经常一起纵论时政,称颂太平天国革命,被人称为“四大寇”,他也自许为“洪秀全第二”。
(1)改良思想:1889年,《致郑藻如书》,试图在家乡试行乡村改革,进而推向全国,达到民富国强的地步。表现了孙中山改良思想的初现。1894年,《上李鸿章书》,想依靠清政府自上而下改良,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结果失败。
(2)民主共和:1894.11在美国檀香山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认识: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到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
二、民族、民权、民生
(提出问题)孙中山是怎样建立中国同盟会的?其革命纲领如何?
【师生活动】
1.成立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
纲领:“驱除鞑虏、回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提出三民主义: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里,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皇权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主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通过核定地价、土地国有的方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3.新三民主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以俄为师,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4.影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描绘了他心目中中国现代化的前景。
三、建立民国
(提出问题)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等人为建立民国进行了哪些革命活动?
【师生活动】
1.在两广筹备起义:
2.1906年制定《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3.赴欧、美筹集经费
4.1912年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四、愈挫愈勇
(提出问题)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后为维护共和进行了哪些努力?
【师生活动】
(1)二次革命,1913年。
(2)组建中华革命党。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继续领导反袁斗争。
(3)护法运动:1916年,孙中山奋起倡导护法运动,捍卫共和国的象征——《临时约法》好国会。
(4)不断寻求救国之路。
五、《建国方略》
1.完成:1917年-1919年孙中山完成《建国方略》。《建国方略》是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为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启发与唤醒全社会的民众、开创未来社会建设新局面而撰写的重要著作。
2.内容:
(1)“孙文学说”是心理建设
(2)“实业计划”是物质建设
(3)“民权初步”是社会建设
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同意改组国民党
2.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意接受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3.收回部分“关余”:1924年初
4.黄埔军校的建立:
5.《北上宣言》1924.11,重申国民党反帝、反军阀的立场
6.北平病逝:1925.3.12“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提出问题)纵览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什么精神在支撑这他,使他“愈挫愈勇”?体现了他的那些精神品质?(归纳“孙中山精神”)
(学生活动)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的民族精神。
③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④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提出问题)归纳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学生活动)
1.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4.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顺应历史潮流,改组国民党,制定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7.孙中山所著的《建国方略》是他的政治思想和建国思想的光辉结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课堂小结:胡锦涛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这是美好的前景,更是重大的责任。光明在前,任重道远。我们不能懈怠,我们仍需努力。所有敬仰孙中山先生的中华儿女,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勇敢担当历史赋予的责任,共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奋斗。
【布置作业】
[自我测评]
结合史实,评价孙中山山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课件32张PPT。第10课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 中 山岳麓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孙中山课标要求:“亚洲觉醒”的先驱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早年学习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弃医从事政治斗争。终身为反清及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①原因:
②概况民族危机的刺激;
受西式教育影响;
国外生活求学经历.二、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①原因: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 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6月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就方法和目的而言)有何变化
方法:以前是温和的改革,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
和国阅读下列材料二、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①原因:
②投身革命事业的概况:
A.创立同盟会:
条件:
概况:
纲领:
影响: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等)
1905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民主义
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一)驱除鞑虏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
(二)恢复中华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三)创立民国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忍受的……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四)平均地权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家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同盟会宣言》
请回答:
(1)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关系如何?
(2)三民主义的内涵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材料1: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2: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材料3: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和所学知识回答,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3反映民族主义存在什么缺陷?反映了什么问题?
(3)通过材料3,有人得出结论,孙中山的对外政策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没有区别,你如何认为?为什么?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是因为封建统治的腐败无能;孙中山承认不平等条约是为了换取帝国主义不干涉中国革命,是因为资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明确的反帝内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知难行易”—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认识:
1、高中阶段我们可不必去争论哪种说法更有理,应重在分析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说的出发点和目的。2、孙中山强调主义、理论对革命运动的重要性。正由于此,孙中山创立了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进步的思想。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止,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二、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①原因:
②投身革命事业的概况:
A.创立同盟会
B.建立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1911.10.10
中华民国成立:1912.1.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
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昌起义 阅读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上面的引文出自何处?
有何重要历史意义?谈谈你的认识。《临时约法》
具有反封建专制的意义。参议院具有弹劾权;以此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与共和。孙中山召开第一次内阁会议二、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①原因:
②投身革命事业的概况:
A.创立同盟会
B.建立中华民国
C.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1914年7月8日 孙中山在日本召开中华革命党成立大会 捍卫共和,坚持不懈二、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3.从“旧民主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①条件:
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旧三民主主义为指导)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
中共的帮助材料1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 1924
材料2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 (2)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请回答:(1)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各1分)。若能指出: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分裂剥削的政策,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则可加2分。不超过本题总分。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各1分)重大发展:提出了新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各1分)。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的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各1分)对孙中山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之路。二、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3.从“旧民主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①条件:
②国共合作的实现:
③合作基础: 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旧三民主主义为指导)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
中共的帮助
1924 国民党一大召开
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社会主义的好朋友)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的关系:
提示:
1、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2、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两者紧密联系。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因为它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C、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相一致
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授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新三民主义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民主革命纲领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
A、性质相同,基本内容不同
B、内容基本相同,性质不同
C、性质和内容基本相同
D、目标相同,内容不同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最高纲领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 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二、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3.从“旧民主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 伟大的转变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辞世
1.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民享主义
2.中国近代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
洋务”“君主立宪”等思想的失败说明了
A.近代中国要谋求社会进步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B.提出这些思想的人都是志大才疏的人
C.近代中国不可能走向富强
D.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
3.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政治目标是
A.推翻封建制度,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B.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C.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
D.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4.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它
A.提出了政治革命的目标 B.制定了社会革命的方案
C.阐述了文化革命的纲要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5.中华民国成立后,由孙中山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A.《资政新篇》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和平建国纲领》6.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三民主义集中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
上的利益
B.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
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它的指导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7.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 三大政策 D.“知难行易”学说
8.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其中“民族主义”的含义是
A.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B.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贯彻“平均主义”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