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人教版期末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共10分)
1.(本题10分)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小题。
我们理想中的经典读本: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的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qiè( )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qiè 实 编撰
(2)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经典读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工作努力 B.研究思考 C.训练计划 D.辜负本心
(3)以上文段选自作家 (作者名)的作品《经典常谈》的自序。顾颉刚先生译的《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中国最古的 的历史。
(4)结合以上内容,说说作者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二、综合性学习(共28分)
(本题10分)学校开展了“以和为贵”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完成下面小题。
2.(2分)下图是“和”字的甲骨文,该字左边是形旁“龠”,其字形像一排竹管合拼而成的乐器。由此推测,“和”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
3.(3分)选出下面材料与“和为贵”无关的一项( )
A.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D.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4.(3分)小桂看到社区里有邻居不太谦让、恶语伤人而影响团结,于是写了一副对联,上区联是“庭前广种虚心竹”,希望大家都能谦虚谨慎,下联想用栽花表达不要恶语伤人的意思,选出下列最为恰当的一项( )
A.胸中常怀感恩情 B.架上蔓延凌霄花
C.屋后长栽傲骨梅 D.院里休栽带刺花
5.(2分)文艺委员出板报,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弄脏了你的衣服。他惊慌失措,连连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你微微一笑,幽默地说:“_____________。”这句话舒缓了他紧张的情绪。
6.(本题8分)学校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以下任务。
(1)以下是同学们为“倡导低碳生活”准备的宣传海报。请你任选一张,模仿示例,写一则宣传语。
①②③
示例:图①:我不想无故暴瘦,请节约用纸,保护生态。
(2)同学推荐下图作为本次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图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图标的构图要素及寓意。
(3)期末考试前,妈妈不想你参加“倡导低碳生活”宣传活动,你将如何应对?
妈妈说:低碳低碳,成绩降低,要你好看!
(本题6分)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班级举行“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材料二: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了解六尺巷历史及其传承,要求“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责传统美德的作用”。近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建设“人文金砖”,做文明和合共生的倡导者”。无论是考察调研还是出访活动,习近平总书记都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求“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宣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强调“把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建设成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大家庭”……今天,“和”这一中华文化的精髓,已深深熔铸成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塑造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7.(3分)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崇尚“和”的理念对自然、家庭、社会和国家有什么重要意义。
8.(3分)小冉同学经常听妈妈说“以和为贵”。在小组合作中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敢指出,平时受了委屈也一味无原则地妥协以追求一团和气。针对此现象,她的妈妈很苦恼,请你帮忙引导一下小冉同学,你会怎么说?
(本题4分)在“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班级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
【新思旧想话低碳】
9.(2分)清明节期间,小文随父母回乡扫墓。围绕是否要准备如豪华轿车、精致别墅等花样翻新的祭奠纸品,小文跟长辈们进行了一番对话,请你补全。
爸爸:爸,政府倡导“低碳拜祭”,就是希望人们用简朴的方式拜祭先人,不需要准备这么多祭奠纸品。
爷爷:上坟就是要烧纸,放鞭炮,没有隆重热闹的排场,就是对先人的大不敬!
叔叔:大哥,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是我们是晚辈,如果不按老规矩做,人家会怎么说我们?这样做绝对不行!
小文:
【绿色祭扫践低碳】
10.(2分)爷爷觉得小文的话有道理,但是又不知道采取哪种方式祭拜先人比较好,小文想到了一种绿色祭扫的方式,请你帮他再想两种。
方式一:敬献鲜花 方式二: 方式三: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共10分)
11.(1)参差荇菜, , ,寤寐求之。(《关雎》)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蒹葭》)
(3)式微式微, ?微君之故, ?(《式微》)
(4) ,悠悠我思。 ,子宁不来?(《子衿》)
(8) ,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9)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四、名著阅读(共7分)
12.(本题7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名著阅读题。
学校组织阅读节活动,推出以下两个活动,八年级的同学们踊跃参加。
(1)活动一:推荐一本名著
小语决定向同学们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于是他制作了一张流程图便于介绍小说情节。请你替他将流程图补充完整:
成长历程 退学→① →筑路→著书
故事情节 勇敢反抗:与神父作对→战斗受伤:大腿中弹头部重伤→死里逃生:② →焕发新生:写成《③ 》
(2)活动二:交流读书体会
在读书交流会上,小语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讲述的保尔的故事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有时代的隔膜,对我们初中生意义不大。但小文不那么认为,他说:
五、诗歌鉴赏(共6分)
(本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3.(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B.这首诗第一节以描述开篇,运用写实的手法写秋风的威力以及自己的无可奈何。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表现诗人现实关怀的作品,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没有直接抒情和议论。
D.这首诗第三节中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14.(3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长夜沾湿何由彻”是暗写泪,《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是明写泪。请比较这两种写法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效果。
六、文言文阅读(共13分)
(本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刖②其左足。及厉王薨③,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③,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④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⑤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卞和泣玉》)
【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④奚:为什么。⑤理:加工雕琢玉石。
15.(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见:看见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喂养
C.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16.(3分)下列虚词填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而 B.其 C.乃 D.然
17.(3分)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一开始,就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发人深省。
B.【甲】文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C.【乙】文中和氏连遭不公,心生悲慨。他向君王献玉却被砍掉双足,于是抱璞泣血,悲叹世人把宝玉当做石头,把贞士当作骗子。
D.【甲】文中“不知马”的食马者面对千里马却说“天下无马”,(乙)文中的和氏在失去双足之后,终遇文王,终于发现了藏在璞中的无价之宝。两文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人才能够被发现,被重用。
18.(2分)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9.(2分)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七、现代文阅读(共26分)
(本题12分)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二:桃花的生理时钟对温度极为敏感,当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花芽中的酶被激活,细胞迅速分裂,花瓣舒展;当温度达到15℃左右,桃花全面盛开,其花期可持续15天左右;但若温度超过25℃,娇嫩的桃花容易脱落,花期只能维持7天左右。如此精密的“自然温度计”,正是春天来临的重要标志。古人其实早就发现了桃花之于春天的秘密,所以白居易才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选自《惊蛰,启蛰,开启大自然的生命轮回》读者报2025年3月5日)
材料三:
庐山气温数据表
海拔(米) 地点 夏季均温(℃) 冬季均温(℃) 年均温(℃)
20 九江市 28-32 4-8 17
1165 牯岭镇 19-22 -2-3 11.6
1474 汉阳峰 15-18 -5-0 8.5
20.(3分)材料一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1.(3分)材料二加点的词语“左右”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2.(3分)用一句话概括从材料三得出的主要结论。
23.(3分)小文认为材料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与材料一的“逆温层”现象相矛盾。你仔细阅读了材料,给小文做出了合理解释。
(本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①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②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③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④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节选自梁衡《壶口瀑布》)
24.(4分)阅读文章,根据提示梳理内容,补全下面思维导图。
25.(3分)请从语气、重音两个方面为第①段画线句做朗读设计,并阐述理由。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26.(3分)梁衡认为,好的散文应该具有三美:描写美、意境美和哲理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7.(2分)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要“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来看黄河。
链接材料一:
古代诗文写壶口,内容比较接近,大多着力描写壶口瀑布水势之大、水声之巨。如“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刘子诚《观壶口》),“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泻吼雷霆”(崔光笏《壶口》),等等。链接材料二:
翻开各处的地方志,咏同一名胜的诗文不知有多少,却很少能传开来,就是因为它们雷同,人们读了第一、第二首,第三首便不想再读。对付题材重复的办法就是寻找新角度。
——梁衡《从重复的泥潭里拔出来》
28.(2分)校园广播站“读书”栏目组准备向同学们推荐阅读《壶口瀑布》,请为栏目组拟写一段推荐语。
八、作文(共50分)
29.(本题50分)《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请选择校园生活的一个场景,模仿示例写一段话。
要求:①模仿其中至少2种修辞手法。②100字左右。
【示例】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 切 zhuàn
(2)C
(3) 朱自清 记言
(4)让人亲近经典,启发人们阅读经典的兴趣。
2.乐声调和,和谐。(意思对即可) 3.A 4.D 5.示例:示例:没关系的,感谢你为我的衣服增添了色彩。(或:没关系,感谢你“送”给我一件花衣服)(语言幽默,能舒缓情绪即可)
6.(1)示例1:图②:我不想日夜加班,请随手关电灯,节约用电。
示例2:图③:别让我一直流泪,请关闭龙头,节约用水。
(2)示例:图标的上半部分是一片树叶的形状,,中间是由两个人形构成的汉字“行”的变形,下方是“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汉字。寓意: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履行环保责任,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3)示例:妈妈,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不过别担心,参与低碳宣传活动并不会影响我的成绩。在这过程中我能学到很多知识,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综合素养。我会合理安排时间,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为倡导低碳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7.对自然,能让自然和谐,孕育万物生长。
对家庭,能让家庭和谐,生活安稳顺遂。
对社会,能促进社会成员间礼让、和谐,减少冲突。
对国家,能保障国家安定、推动发展,助力构建和平和睦和谐的世界大家庭。 8.示例:小冉呀,“以和为贵”是很棒的理念,但可不是让咱们无原则妥协哦!小组合作里发现错误大胆指出,是帮同学进步,也是对团队负责,这才是真正的“和”。大家一起变得更好。受委屈时也别一味忍,合理表达想法,既守护自己,也能让别人明白边界,这样的“和”,是互相尊重、共同成长的和谐,可不是压抑自己换来的“表面和气”呀,咱们要懂真正的“和”,勇敢又智慧地维护它。
9.示例:爷爷,叔叔,烧纸、放鞭炮既污染环境,又不安全。祭拜重在表达对先人的追思怀念,而不在形式排场。只要我们心中有情,就是对先人的敬重,不需要在意别人说什么。你们说对吗? 10. 示例:视频祭祀、网上祭祀 写信祭祀、种树祭祀、家庭追思会等。
11.略
12.(1) 参军 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 暴风雨所诞生的
(2)对于现在的初中生仍然具有教育意义:我们不能虚度光阴,而要利用每一秒去充实自己。
13.C 14.“长夜沾湿何由彻”暗写泪,借长夜难眠、屋漏沾湿的处境,含蓄传递诗人因生活困苦、心系天下苦难而产生的悲愁、无奈,情感深沉隐忍,让读者从生活惨状中去体会泪背后的个人困苦与家国忧思交织的复杂心绪。
“感时花溅泪”明写泪,将花鸟拟人化,因感伤时事,见花落泪,直接把个人对国家沦陷、山河破碎的悲痛,通过“溅泪”直观呈现,情感抒发强烈、鲜明,借景物渲染强化了忧国伤时的沉痛。
15.A 16.A 17.B 18.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隶人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中,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本领而著称。 19.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20.这句话使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在于将抽象的科学原理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高下差异对物候和农业活动的实际影响 21.“左右”是约数(表示大约),用来表述温度和花期更符合实际情况,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表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2.随着海拔的升高,庐山地区夏季均温、冬季均温和年均温均逐步降低。 23.这两种现象并不矛盾。材料一中的“逆温层”现象是一种特殊现象,不具有普遍性,且主要出现在秋冬之交,而材料二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是春季的情况。
24.①河心 ②多姿多彩 ③所感 ④未经磨难,不能“成河”,也不能“成人” 25.示例:“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用轻快、流畅的语气来读,体现出河水奔腾时的欢快、自由。“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开始,语气转为急促、紧张,“更闹,更挤,更急”则要用强烈、激昂的语气,将河水在深沟中汹涌澎湃的状态展现出来。(任意答出一点并阐明理由,2分)
“突然”一词要读得稍重,以突出意外感。“畅畅快快”“驰骋”重读,突出河水流动时那种自由自在、毫无阻碍的欢快状态和河水奔腾的动态感。“四十多米宽”重读,突出深沟的宽度,体现出河水面临的巨大落差和险峻的环境。“更闹,更挤,更急”重读且语气逐渐加强,突出河水在跌进深沟后的汹涌状态。 26.答案示例1:作者选用了丰富的动词、动词短语。如写河水从上游排排涌来,用了“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写进入龙槽的细流,用了“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等动词短语。用写人的动作来描写水的动态,更能触动读者的感受,引发联想想象。
答案示例2:作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如“畅畅快快地驰骋”“来不及想一下”“翻个身再跌下去”“哀哀打旋”等,用“情感修饰语”加“动词”,使水流染上人类的情绪特征。作者用能够唤起情感反应的语言,把读者带入“意境”,从而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答案示例3:作者的“所感”由“所见”引发。“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一句,照应上文的“碎成点,碎成雾”“汩汩成泉”“潺潺成溪”“如丝如缕”;“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一句,照应上文的“畅畅快快地驰骋”“哀哀打旋”。作者由形态各异的水,联想到情感各异的人。然后用“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来反问,阐明“一个小小的壶口,就是一个大世界”之意,照应前一句“我突然陷入沉思”,“突然”“沉思”有“顿悟”的韵味。 27.示例:写壶口瀑布的文章或诗句,大都描写其水势之大、水声之巨,“前人之述备矣”再写绝无新意,所以,作者想寻找新角度——专选了个枯水季节。在枯水季节,作者才能看到“水”的不同形态,细观“石”的侵蚀状态,才能由“水”与“石”的关系,感悟到“柔中带刚、奋力抗争”的黄河精神,提炼出“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精辟哲理。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立意构思的精妙。 28.示例:同学们,本期节目我们推荐梁衡先生的散文《壶口瀑布》。这一篇文章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赞美,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深刻诠释。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如同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与勇往直前。梁衡先生将壶口瀑布的自然之美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巧妙结合,运用了渲染、衬托等多种艺术手法,由水及人、情理交融,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更能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让我们走进梁衡先生的《壶口瀑布》,感受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