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长相思
请默读这两首古诗词,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插图和自己的积累等方式,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词大体在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等会我们一起交流。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研学问题:请默读这两首古诗词,边读边想象,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可以在诗句旁边做上批注。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唐·杜牧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
寒山寺里钟声早,渔水江风恼客眠。
——元·杨维桢
水明人静江城孤,依然落月啼霜乌。
——明·文徵(zhēng)明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桢
长相思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词人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祭告祖陵。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路途苦寒。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作业布置:
1.背诵《枫桥夜泊》《长相思》
2.读一读王维的《鸟鸣涧》,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读一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感受诗人借物抒情下的意境。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枫桥夜泊》《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自然之趣”为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这4篇课文。《山居秋暝》描写了初秋时节山居所见的景色;《枫桥夜泊》描写了江南深秋的夜景;《长相思》道出了出关路途艰辛、夜晚塞上风雪的凄迷。《四季之美)依次描述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细腻生动。《鸟的天堂》写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致。《月迹》描绘了中秋月的变化轨迹,这轨迹也成为孩子们寻找美的足迹。根据本单元的导读要求,在教学本组课文时,一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文本分析
《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意象密集,包含了“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愁眠”6个意象,形成浓郁的“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集中于“钟声”,其意境疏朗空远,前后对比形成巨大的反差。诗人用最具诗意的语言真真切切地抒发了一位异乡游子在一个深秋夜晚的孤独,忧愁之情。《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上片运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了将士们长途跋涉的情景,写出了在征途的艰辛,“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下片描写了塞外深夜风雪不止,嘈杂的风雪之声将梦境聒碎,词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枫桥夜泊》这首诗它的特色是情与景交织在一起,诗中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以动静衬托静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忧愁的心情。
《长相思》这首词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上片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曲折漫长,下片叠用两个“更”,突出塞外狂风卷地,铺天暴雪的情景。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创设了一个词人身在征途,心在故乡的情境。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二、课后习题分析
本课的课后练习设计有三,分别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2.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以上三道题属于两种类型的练习设计:
第一题属于积累性练习。这类练习设计,对学生积累和巩固基础知识有很大帮助,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提高。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高段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在此处的要求能进一步强化对这种能力的训练。
第二题和第三题都属于理解性练习。包括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把握,对重点诗句的分析揣摩,对诗句表达特色的领悟。这类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地读,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初步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感受动静结合这种写法的好处,试着感悟诗人“借景抒情”表达的情感方法。
这三道练习题可以作为教学《枫桥夜泊》《长相思》的引线,即教师可以根据这三道练习,思考设计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诗词的学习并不陌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初步读懂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对于古诗词学习,学生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一些不同内容的古诗,这为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孩子们的生活是比较无忧无虑的,对于学习本课来说,张继忧愁的情感,学生是比较难理解。所以学生可以借助老师引导及搭建的支架,去拉近自己与诗人情感上的距离。
关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学习,是本课最为重要的生长点。体会古诗中动静结合的表达方法,还需要教师努力去创设情境,诱发想象,让学生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基于此,本节课以“研学后教”的理念为指引,设计上力图体现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验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孩子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达成知识的建构。引导孩子在读联系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抓关键字词,想象体会等阅读方法,领悟诗歌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诗文大意,想象诗词的意境,初步体会诗歌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领悟其表达效果。
体会诗人张继忧愁,孤独情感,感受纳兰性德的思乡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读中把握诗文大意,想象诗词的意境,初步体会诗歌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领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张继忧愁,孤独情感,感受纳兰性德的思乡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研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对话引入,回顾诗词
设置悬念,引出课题
引导:1200多年前,在我国唐朝时期,有一位诗人因为“愁眠”,写下了一首诗歌,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时光流转,900多年过去了,清朝时有一位词人也因为“愁眠”,写下了一首词,这首词就是——《长相思》。
回顾诗词,做下铺垫
引导: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将这两首古诗词读了好几遍,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它们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对话交流,抓住两首古诗词之间的连接点“愁眠”,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出两首古诗词,以此进行整体性地回顾 。本环节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了学生想要了解学习《枫桥夜泊》《长相思》这两首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
自读诗文,初感“忧愁”
回顾古诗
引导: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反反复复地读了这首古诗,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读读这首古诗。
初步感悟诗人内心情感
读了这首古诗,你们觉得诗人内心中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忧愁,孤独,惆怅。
将这种愁绪,孤独之感沉入诗歌之中,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古诗!
默读古诗,初解诗意
引导:请同学们默读这首古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插图和自己的积累,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等会我们一起交流。
(四)师生交流,释疑解惑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本环节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借助注释、插图和自己的积累,大体把握诗意。《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本环节的读,既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也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板块二 品读诗文,领悟表达
默读古诗,走进诗境
(一)自主学习,想象画面
研学问题: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边读边想象,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可以在诗句旁边做上批注。
合作交流,丰富画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环节我主要抓住一个研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想象画面,初步走进诗歌的意境,为体会诗人的“忧愁”做下铺垫。】
品读诗歌,感受“愁思”
(一 )师生交流诗的前两句
引导:当你读着第一,第二句诗歌时,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
角色转换,感受“乌啼”之声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霜满天”之寒
借助插图,发挥想象,联想“江枫”“渔火”之景
小结: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残月渐沉,乌啼声声,霜气漫天;江枫凋零,渔火点点,张继在此声此景中忧愁未眠。
(二)感悟“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古诗中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诗人将这种动景和静景结合起来写,你们觉得有什么好处?
小结: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让古诗中的景物活灵活现,我们在乌啼声中更能感受到夜的寂静,让人如同身临其境。这就是动静结合写法的好处!
体会诗人的“愁思”
1.提出猜想:张继夜泊枫桥的这一晚为何充满愁思?请你们猜一猜,张继为何而愁?思乡之愁,名落孙山之愁,忧国忧民之愁
2.结合愁思,三次引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倾听钟声,想象表达
引导: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就是张继,此时的钟声似乎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本环节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想象诗文的意境和感悟诗人的“忧愁”,进而领悟“动静结合”的表达方法,以此突破教学重难点。】
感受意境,借景抒情
(一)读不同的诗句,感受不同的意境
(二)感悟“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1.诗人是通过写什么向我们传递了这种情感?景物!
2.诗人借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这样的景物,营造出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气氛,表达了自己的愁思。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借景抒情。
(三)总结写法
小结:诗人张继巧妙地运用了“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方法,让这份忧愁与周围的景物高度地融合在了一起,于是,这首诗就成为了后世的典范。这也正是本诗名扬千古的秘密所在。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对比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读不同的诗句,感受诗句因景物不同,所以创设了不同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借用景物传递情感的表达方法。学生通过对本诗“借景抒情”写法的感悟,将进一步深化理解五上第一单元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拓展延伸,感悟文化
拓展其他相关的诗句
引导:一座城,一座寺,一座桥都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而声名远扬。后来,众多诗人都来到了姑苏城,来到了寒山寺,来到了枫桥,在此处留下了自己的笔墨。
出示: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寒山寺里钟声早,渔水江风恼客眠。
水明人静江城孤,依然落月啼霜乌。
只有疏钟添客恨,潇潇暮雨过枫桥。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小结引渡,背诵古诗
引导:虽然后来有众多诗人写过枫桥,写过寒山寺,写过钟声,但写得最令人难忘的,最触动人心的还是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结合板书中的意向,背诵这首传颂了千年的古诗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拓展了一些与《枫桥夜泊》相似的诗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自张继之后,虽然众多诗人写过“寒山寺”,写过“枫桥”,写过“钟声”,却依旧写不出张继诗句中所造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这也是《枫桥夜泊》让一座城,一座寺,一座桥声名远扬的原因。此处也与课的伊始相互呼应。引导学生结合板书中的意向背诵古诗,也凸显了板书的作用。】
板块三 知晓背景,感知词意
对话引入,初读感知
(一)承接“愁眠”,引出课题
引导:千百年前,张继因为“愁眠”写下来《枫桥夜泊》,后来啊,清朝有一位词人,因为愁眠而写下了一首词——《长相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又因为愁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了解《长相思》的写作背景
出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词人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祭告祖陵。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路途苦寒。
自主研读,整体感知
(一)默读古词,理解词意
引导:纳兰性德在《长相思》中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现在请同学们默读《长相思》,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本首词的大概意思。
【设计意图:】
板块四 想象情境,感悟乡愁
品读词句,走进意境
抓“山一程,水一程”,想象山长水远
1.读着“山一程,水一程”,在你们的想象中,你们觉得这段路途怎么样?
2.战士们一路跋山涉水,非常辛苦。此时,纳兰性德身向何处?
(二)抓“风一更,雪一更”,感受风雪不止
1.读着“风一更,雪一更”,你们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
2.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的心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
二、角色转换,想象表达
(一)展开想象,重温梦境
1.此时如果我们就是纳兰,也许我们在梦中梦到了家乡的什么情景,可这样的梦却被帐外的风雪狠狠地,无情地聒碎了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
出示:我在梦中梦到 ,可帐外的风雪却狠狠地,无情地聒碎了我的梦。
(二)梦境破碎,感悟乡愁
1.抓“故园无此声”,感受词人梦境被聒岁后的思乡情。
(三)拓展诗句,对比深化
1.因为思念,纳兰已无法寄情山水,看到诗人钱起说的: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2.因为思念,纳兰已无法欣赏风雪,想象诗人岑参说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小结:在这漫长的旅途中,纳兰性德心里思家人,念故园,便字字化作——长相思。最后,让我们带着词人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读一读这首词吧。
【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