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马中交往六百周年邮票
纪念邮票通常都是在事件的周年时期发行的,收集纪念郑和下西洋的邮票,2005是一个无比重要的年份,郑和下西洋是从1405年至1433年,因此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年。这一年,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发行了郑和下西洋的纪念邮票,马来西亚发行的纪念邮票题为“马中交往六百周年”,把1405年视为中国与马来西亚交往的开端。
第十六课
课程标准: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等史实,认识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培养家国情怀。
明朝的对外关系
扬帆万里
PART
1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1.郑和是谁
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12岁丧父,在明军攻克云南时被俘,送进皇宫当了宦官。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明成祖即位后,十分器重他,并赐姓郑,因他小名“三宝”,所以人称“三宝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
郑和下西洋
2.何为西洋
东南亚
南亚
西亚
东非
西 洋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西洋: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郑和下西洋
3.为何下西洋?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任务一:请你根据材料,归纳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目的二:提高明朝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政治目的)
目的一: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目的三:推动中外贸易发展(经济目的)
郑和下西洋
4.概况
郑和下西洋
4.概况
时间
次数
起点
到达范围 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
7次
1405-1433年
亚非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刘家港
越南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印度
沙特阿拉伯
索马里
郑和的船队与到达地区进行的交往活动有哪些?
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礼品,表达通好意愿;进行商品交易
郑和下西洋
5.如何能下西洋?
任务二:请小组讨论远洋航行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郑和的船队如何能七下西洋?
郑和宝船 明朝的指南针
①明朝初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最根本的)。
②明成祖的大力支持
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④郑和出众的个人才能
相关史实 郑和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郑和下西洋
6.特点
任务三:根据表格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次 4次 2次
船队规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有1500吨左右) 3艘,最大船120吨左右 4艘,最大船110吨左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郑和
1405-1433
7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有1500吨左右)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郑和宝船与哥伦布船队旗舰圣玛利亚号大小对比
郑和下西洋的地位: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
7.历史意义
①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
《榜葛剌进麒麟图》(局部)
遣使随行
泰国 三宝塔寺
印度尼西亚 三宝庙
马来西亚 三宝庙
一个如此强大的舰队,却没有进行任何侵略与殖民行为,说明郑和时代的中国,真正承担起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欺凌小国,播仁爱友谊于远邦,宣昭颁赏,薄来厚往。
相关史事
郑和下西洋时曾到访过榜葛剌,双方建立了友好关系。永乐时,榜葛剌的国王遣使送来长颈鹿。当时的人们将长颈鹿视为瑞兽麒麟。
③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
七次大规模远航和馈赠性贸易,给明政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开始禁海,但这并阻止不了来自于海上的威胁——
欲中国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亦来自于海上。
——郑和
横戈荡寇
PART
2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抗倭
1.何为倭寇
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称为“倭寇”。
明代《倭寇图卷》(局部)
从下面图片中我们能提取什么历史信息?
历史信息:明代《倭寇图卷》看出明朝存在倭患
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懈
日本:社会动荡加剧
戚继光抗倭
2.戚继光与戚家军
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大力整顿军队,操练新阵法,组建“戚家军”。
鸳鸯阵:这种布阵方式使得短兵能够保护长兵免受敌人攻击,同时长兵持长枪又能救短兵,整个队伍协同作战,形成有效的攻防体系。
戚继光,山东蓬莱人。明代抗倭名将,17岁承袭父职,戚继光一生戎马,南抗倭寇,北守边陲,战功显赫,青史垂名。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
戚继光抗倭
3.抗倭过程
第一阶段
1561年在 ,
平定了 地区的倭患。
第二阶段
率军前往 地区,
使 的倭患基本解除。
台州九战九捷
浙东
福建、广东
东南沿海
戚继光抗倭
4.胜利原因
材料一: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倭变事略》
材料二:(倭寇)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材料三: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戚继光《凯歌》
材料四:戚继光还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
①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②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性质),符合人民的愿望;
③人民大力支持、军民并肩作战;
④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任务四:结合材料谈一谈戚继光领导戚家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戚继光抗倭
5.评价
评价: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想一想: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从战争性质而言,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从战争过程和结果来看,戚继光编练的戚家军英勇善战,在民众的支持下,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从戚继光本人来看,他在抗倭战争中身先士卒,临危不惧,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他的英雄事迹成为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典范,因此被誉为“民族英雄”。
血盟东疆
PART
3
援朝战争
援朝战争
2.概况
明朝继承了我国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方式(宗藩关系)。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仰慕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向中国纳贡称臣,并和中国进行贸易,中国对这些周边国家的国王进行册封。
起因
结果
影响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胜利。
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明朝的国力因此也受到削弱。这场战争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援朝大将 李如松
1.背景
西风东渐
PART
4
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背 景
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1553年
1573年
后 来
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地方政府。
葡萄牙殖民者借口遇到风浪,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以在澳门上岸,搭篷建屋,进行贸易。
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加强对澳门的管理。
澳门妈祖阁
澳门领土主权仍属中国
课堂小结
友好
交 往
军事冲突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明朝中期以后——政治腐败
明朝的对外关系
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居租权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援朝战争
启示:我们要重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加强海洋权益的保护。
感悟:强大的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关键。
课堂练习
1.在今天的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三宝公庙”,马来西亚有“三宝山”等,与这些地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玄奘西行 B.郑和下西洋 C.鉴真东渡 D.张骞通西域
2.“这项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材料中提到的“开拓事业”( )
A.加强了中国与西欧国家的交流 B.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C.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往来 D.巩固了东南边疆海防
B
C
课堂练习
3.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他曾写诗明志“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表达了他( )
A.横刀立马杀倭寇的爱国之心 B.尽忠报国抗金军的豪情壮志
C.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铁骨铮铮 D.闻鸡起舞收失地的坚持不懈
4.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仰慕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向中国纳贡称臣,并和中国进行贸易,中国对这些周边国家的国王进行册封。下列史实与上述材料相符的为( )
A.明朝助朝鲜打退了日本 B.葡萄牙攫取澳门租住权
C.戚继光抗倭取得了胜利 D.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