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书写水平(3 分)
1.(3分)略
二、基础积累(共 4道小题,16 分)
2.(4分)①激荡 ②韧 ③越
3.(2分)C 【解析】A 项,坚决地;毫不犹豫地。B 项,可形容高温状态;也可比喻强烈
的情感和精神追求。C项,忍不住笑。文段中已有笑的意思,错误。D 项,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故选 C。
4.(8 分,每空 1 分,错别字、漏字、多字不得分)①独怆然而涕下 ②谁家玉笛暗飞声
③濯清涟而不妖 ④荒草萋萋 ⑤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⑥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
足鸡豚
5.(2分)D 【解析】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
三、阅读能力(共 15 道小题,33 分)
(一)(4分)
6.(2分)D 【解析】老马与小马是祖孙关系。
7.(2 分)①朱赫来 ②《暴风雨所诞生的》
(二)(18 分)
8.(2 分)B 【解析】A 项,文中将“雾霭”比作“拉煤马车漏撒的煤灰”,通过比喻的修
辞手法生动呈现夜晚山路的昏暗,渲染压抑氛围,分析正确。B项,“风如长满针刺的舌头”
运用比喻(非通感),“撕得生痛”从触觉角度突出寒风凛冽,所以表述中“通感”用词不
准确。C项,文中夏日山路的“亮堂清凉”与冬日山路的“寒冷阴暗”的对比,突出冬日求
学的艰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D项,“耳畔,草叶窸窣弄响,仿佛听到伙伴繁杂的细语”
以声衬静,写出了环境的寂静,为后文想象父母怀抱的温暖做铺垫。分析正确。
9.(2 分)A 【解析】文章中,少年起初面对刺骨寒风“不敢张口”“不敢哭泣”,体现
“恐惧颤抖”的求生本能;随着寒冷加剧,他感到“弱小、孤单、无依无靠”,陷入“绝望
无助”;发现路边干草时,“心脏突然就跳了起来”,对应“意外惊喜”;最后抱紧干草联
想父母怀抱,信念重生。
10.(2 分)参考答案:寒风中,我像一片无助的落叶飘在荒野,影子被风扯得细长,指尖
的冰凉与心底的空茫,让我成了天地间一粒孤独的草籽。【修辞(1分),内容表达(1分)】
11.(3 分)一方面干草提供实际温暖,缓解身体冻僵危险,延续生存可能,另一方面干草
给予心理慰藉,让少年联想到父母怀抱,获得力量与勇气;同时激发他的自我暗示与信念,
从绝望转向希望,最终凭借自身意志战胜困境,完成自我救赎。所以干草象征着困境中的希
望、温暖、力量和信念。(结合文章内容 2分,象征意义 1 分)
12.(2 分)B 【解析】根据材料三炒西红柿的步骤描述,应先倒油,油热后放葱、蒜末爆
香,再倒入西红柿块,B项正确。A项顺序错误;C项,应在炒出汤汁后加盐调味;D 项,洗
净切块后还需进行其他操作,不能直接入锅翻炒。
13.(2 分)C 【解析】材料三提到劳动对青少年学习的帮助包括训练程序性知识、助力理
解课本知识、形成程序性思维,实现知识迁移,未提及提高运动能力,所以选 C。
14.(2 分)青少年在打扫卫生方面的劳动参与率比较高,手工制作有一定的参与度,而种
植、养殖、机械制作、学习烹饪等劳动参与率较低。
第 1 页 共 3 页
15.(3 分)问题:从材料一可知多数青少年每周劳动时间短;从材料二可知青少年部分劳
动活动参与率低。改进建议:学校可以增加劳动课程和实践活动,比如设置劳动技能比赛,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劳动项目,提高学生劳动参与度和增加学生劳动时间。(存在的问题各 1
分,改进建议 1分)
(三)(11 分)
16.(2 分)C 【解析】A项,文中未提及儿子主动观看,且提到儿子有时会倦怠,说明并
非一直主动感兴趣;B 项,张氏毁掉儿子仿作的木器是因为儿子不明道理,只模仿外形,而
非因为儿子用了他的利器;D 项,儿子最终成为大匠,主要是因为父亲的教导有方,不仅仅
是因其自身天赋和努力。所以 C 项正确。
17.(3 分)语气:严厉中饱含痛心,以质问(反问、反诘)与训诫的口吻,展现不容置疑
的威严。父亲形象:是一位恪守原则、深谋远虑且重视根基的严师慈父。(语气 1分,父亲
形象 2分)
18.(2 分)A 【解析】A 项,“善”都是“擅长”的意思;B 项,“父之教我”位于主谓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C 项,“三年方授以刀凿”把,“意
将遂入以攻其后矣”表目的,来;D 项,“其子幼时”时候,“学而时习之”按时。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姓张的木匠,擅长制作木器,方圆百里的人都称赞他技艺精巧。他的儿子小时
候,张氏每次制作器具时,一定让儿子在一旁观看。儿子有时疲倦懈怠,(张氏)就斥责他
说:“心思不在这里,眼睛看着却像没看见,这和盲人有什么不同?”等儿子长大后,想快
速学成,偷偷拿父亲锋利的工具模仿制作器具。张氏看到后毁掉了他做的东西,说:“工匠
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先使工具锋利(引申为打牢基础)。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模仿表
面的样子,怎么能成为能工巧匠?”于是让儿子从砍削木材开始学起,三年后才教他使用刀
凿。后来他的儿子最终成为著名的工匠,有人问他原因,他说:“父亲教导我,就像木材接
受墨线(校正),先笔直才能成材。”
19.(2 分)C 【解析】A 项,诗中无任何体现低沉悲伤的词句;B 项,全诗未围绕隐居生
活展开,没有闲适恬淡的氛围营造;D项,诗中没有表达迷茫怅惘的相关内容。而从“一上
直到高山上”展现的攀登过程,到“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描绘的壮阔景象,
都能感受到诗人登高后的豪迈畅快,体现出开阔的胸襟与旷达的心境,所以 C 项正确。
20.(2 分)“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的原文意思是,诗人站在山顶上,抬头
仰望,看到红日高悬,白云似乎都在脚下低垂;极目远眺,四海五湖都尽收眼底。衍生的意
义:站在山顶,诗人视野开阔,心境也随之豁达。这启示人们在生活中要学会以更宽广的视
角看待事物,不要被眼前的琐碎困扰,要有豁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态度。(原文意思 1 分,衍
生意义 1 分)
四、综合运用(共 3道小题,8 分)
21.(2 分)D 【解析】根据对联词性相对、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平仄相协的规则,“负
米”对“奉亲”,“一心”对“百里”,“孝”对“情”,“感天”对“动地”,故选 D。
22.(2 分)(1)我一直想对长辈尽孝,可总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感觉好难啊。
(2)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你可以早上起床后花几分钟给他们道声早安,
问问他们昨晚睡得好不好;晚上睡觉前,花点时间帮他们铺铺床、掖掖被角;哪怕是在上学
路上,给他们打个电话问候一声,这些都不耽误你学习,还能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心。(结
合上下句内容,意思对即可得分)
23.(4 分)第②句将“虽然”改为“不仅”(2分);第⑤句将“一句贴心的问候”后面的
逗号改为分号。(2分)(考查关联词的运用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第 2 页 共 3 页
五、写作能力(40 分)
24.(40 分)略
附:作文评分标准
评分
一档 二档 三档 四档 五档
维度 (40-36 分) (35-32 分) (31-24 分) (23-12 分) (11-0 分)
写作内容能充分体 身份基本明 身份模糊, 身 份 混 无 身 份
作者 现作者的身份。语气和 确,但偶尔语 语气与角色 乱。 意识或抄
内容符合身份特点。 气不符合角色 关联性较弱。 袭
设定。
充分考虑交流对象 考虑到交流 对象意识 完 全 忽 完 全 忽
的特点、认知水平和关 对象,但部分 浅薄,内容以 略 交 流 对 略交流对
对象 注焦点等。 内容不适合, 自我为中心, 象、语言语 象或抄袭。
与交流对象的 自我叙述为 气 不 恰 当
关注焦点、关 主,缺乏对象 ( 如 对 学
联度不大。 感和互动感。 弟 学 妹 用
命 令 式 语
气)。
交流目的非常明确、 表达目的较 目的模糊, 目 的 混 无 表 达
清晰。稿件中讲述成长 明确,但个别 需要作者猜 乱,难以理 目的和抄
过程里那个对你影响 内 容 偏 离 主 测写作意图。 解 作 者 的 袭。
目的 的人是如何让你成长 题。 表 达 目 的
的;给学弟学妹的书信 是什么。
中讲述影响你的人并
引导他们重视身边的
人。全文紧紧围绕写作
目的展开。
针对作者、对象、目 内容选择基 内容属于 内 容 空 内 容 与
的,在话题范围内精准 本恰当,缺少 话题范畴,内 洞 , 错 误 话题无关
选择恰当的、有价值的 部 分 关 联 内 容空洞,错误 多,只有二 或无法理
内容 写作内容,谋篇布局很 容,或存在少 多,逻辑松 分 之 一 的 喻,思想不
恰当,条理层次很消 量重复,谋篇 散,要么与表 内 容 与 话 健康和明
晰。 布局和条理层 达目的关联 题相关 显虚假,结
次基本清晰。 不大。 构混乱或
不能完篇。
文体和语言特点很 文体明确, 文体基本 文 体 不 问 题 类
明显,语言适配相应的 语言通顺,但 明确,语言基 明确,语言 型难以辨
表达 语境,或生动形象,或 部分语言存在 本通顺,但大 不通顺,格 认,语言不
通俗易懂,有效达成表 不符合语境的 多与表达目 式错误,严 通顺,语病
达目的。 情 况 或 小 错 的不匹配。 重 影 响 理 严重或抄
误。 解。 袭。
第 3 页 共 3 页黔南州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将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准确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相应题号对应选项涂黑,若需改动,须擦净另涂;非选择题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书写。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一、书写水平(3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汉字书写水平计分。(3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16分)
2025年5月23日的全国游泳冠军赛场上,潘展乐如一道闪电毅然劈开水面,让所有观众心潮 ① 他的每一次划水,都带着炽热的斗志和对胜利的渴望,每一寸肌肉都迸发着坚 ② 的力量,泳池仿佛也在他的冲刺下沸腾。观众席上,有人忍俊不禁地笑着握拳高呼,因为他的表现早已家喻户晓,每一次触壁都在向世界宣告中国速度的崛起。这一战,他再次以卓 ③ 的成绩证明了自己。
2.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毅然 B.炽热 C.忍俊不禁 D.家喻户晓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8分)
①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 ,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④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 ,十分幽寂。(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⑤《木兰诗》中用互文手法,描写战争残酷的诗句是: 。
⑥《游山西村》这首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
B.《孙权劝学》节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C.《山地回忆》的作者是作家孙犁,其代表作品有《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白洋淀纪事》。
D.《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茨威格,英国作家,代表作品有《三大师》《象棋的故事》。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33分)
(一)整本书阅读(4分)
6.下列关于《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关系,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祥子与曹先生——雇佣关系 B.祥子与虎妞————夫妻关系
C.小福子与二强子——父女关系 D.老马与小马——父子关系
7.班级要举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交流会,语文课代表绘制了保尔的成长轨迹阶梯图,请帮助他完成下图相对应的情节。(2分)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抱着那捆干草走下去
这是儿时的一段往事。
当时去上学,要走10多里的山路。学校的设施极简陋,桌椅均是石头砌的,住宿更没有条件,我们只好每天往返20里的山路。常常顶着晨星走、傍着晚月归,这对嗜睡的少年来说,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啊!
可是,父亲对我说:“山里的日子,哪一天不艰难呢 ”
再难,也不能不上学。
这上学的路,夏日还好走:一早一晚的天都很亮堂,暑热中在山川里行走,正好享受一些川风的清凉。但一到冬天,便受罪了:川风刺骨,寒冷阴暗,手脚上的冻疮暗暗地淌血,真是咬着牙往前赶路————横竖就这一条路,哭也不顶用。
那日,做完值日,我走出校门,看了一眼天:天上没有星星,只有一层雾霭,黑黑的,像拉煤的马车漏撒了一路的煤灰。走到川口,迎面袭来一股暗风,听不到声音,却飕得人不敢张口。再走两步,身上的厚棉衣就倏地如纸一样薄了,好像风吹在光身子上。没多久,肉和骨头开始疼。此时的风,如长满针刺的舌头,不声不响地舔到身上,再猛地抽卷,将皮肉撕得生痛。
我感到有无数条这样的舌头在撕扯我。
突然,我的心里生出更深一层的恐惧。父亲说过,四肢冻僵了的人不能倒下去,一旦倒下去,便再也爬不起来了。千万不要跌倒啊!我虽心里很绝望,却不敢哭泣,因为眼泪会模糊了视线,会导致我跌倒,再也爬不起来。
战战兢兢往前走,只一个念头:不要跌倒,不,不许跌倒!
这个念头,给少年的我带来一重很大的压力。在这重压力面前,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弱小、孤单、无依无靠。爹娘呃,你们为什么都不来帮我呢 心里有一声微弱的呐喊。这时,多希望有一个怀抱,不是为了躲避寒冷,而是觅得些微的支持,不至于跌倒。
想到怀抱,心头便一阵颤抖。
四肢已经麻木,仍可机械地走下去,因为只要胸怀还温暖,心脏就依然会跳动。从记事起,便知道人的胸怀是最不易被冻僵的,一如冬天里大葱的葱心。在厚厚的棉衣里,母亲给我缝了一个厚厚的棉肚兜。以往的冬日,再硬的老北风,都未感到怀里冷过,但今天,这股偷偷袭来的无声的风,已使我的胸怀感到了阵阵的刺痛。多么可怕啊,如果胸怀也冻麻木了,一切就完了。
的确需要一个胸怀!以胸怀温暖胸怀!
但此时,我的胸际像长出一排针,感到一种由里向外辐射的疼痛。不甘心地朝路边绝望地望了一眼,那颗微弱的心脏突然就跳了起来———
路边的斜坡上会是一捆干草吗
一定是捆干草!
果然就是一捆干草!
把草抱进怀里的那一刻,我竟失声喊道:
“我一定可以活着回到家里了!”
我抱紧了干草,生怕被无声的风无情地刮走。脚下也似乎蹬牢了许多,能有力地一步一步朝前走。耳畔,草叶窸窣弄响,仿佛听到伙伴繁杂的细语,我不再感到孤单。继续走下去,胸际竟微微地热起来,于朦胧间,好像爹把我裹进他那穿着羊毛坎肩的胸前,努一努鼻子,果然嗅到一缕腥味儿,又像拱在娘那热烘烘的怀里,抽一抽鼻子,果然闻到一股乳香。
抱着那捆干草走下去,少年把自己救了……
从此以后,我就有了很强烈的干草情结。看到山草摇曳,我就莫名其妙地激动;看到麦草飘摇,我就情不自禁地流泪。而且,只要有人轻贱小草,我就本能地愤怒,不愿与之为伍。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5月26日第20版)
8.下列对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天上没有星星,只有一层雾霭,黑黑的,像拉煤的马车漏撒了一路的煤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展现了夜晚山路的昏暗,渲染了压抑的氛围。
B.“此时的风,如长满针刺的舌头,不声不响地舔到身上,再猛地抽卷,将皮肉撕得生痛”运用通感的手法,突出了冬日寒风的凛冽无情。
C.文中夏日山路的“亮堂清凉”与冬日山路的“寒冷阴暗”的对比,突出冬日求学的艰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D.“耳畔,草叶窸窣弄响,仿佛听到伙伴繁杂的细语”以声衬静,写出了环境的寂静,为后文想象父母怀抱的温暖做铺垫。
9.文中的“我”在冬日归途中心理变化过程,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恐惧颤抖————绝望无助———意外惊喜————信念重生
B.紧张不安————愤怒抱怨————发现希望————盲目乐观
C.恐惧颤抖———自我否定——偶然获救——彻底释怀
D.紧张不安————焦虑恐慌———幻想逃避————信念重生
10.将文中“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弱小、孤单、无依无靠”这句话进行扩写,扩写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扩写内容50字以内)(2分)
11.文中少年在经历冬日归途的绝境后,提到“从此以后,我就有了很强烈的干草情结”。参照示例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干草”象征着什么。(3分)
答案示例:《驿路梨花》中解放军修葺茅屋、梨花为方便过路人照料茅屋,都给予路人温暖。梨花
材料一:青少年劳动时间统计
以下是关于青少年每周参与劳动教育的调查报告统计(每周平均家务时间占比%)
时间 30分钟及以下 1小时左右 2小时左右 3小时左右 4小时左右 5小时左右
占比 34.92 32.60 17.78 7.71 3.01 3.97
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少年每周参与劳动的时间在一小时以内。
材料二:青少年劳动类别参与统计
以下是青少年参与各项劳动教育活动的比例统计(各项劳动参与和未参与占比%)
劳动类别 打扫卫生 种植活动 养殖活动 手工制作 机械制作 学习烹饪 科技制作
参与 97.07 35 7.88 63.50 7.45 10.10 21.50
未参与 2.30 65 92 36.50 92.55 89.90 78.50
统计结果显示: 。
材料三:劳动的教育价值
家务劳动有助于孩子训练程序性知识。以炒西红柿为例,首先要准备好西红柿、葱、蒜等食材,以及锅、铲子等厨具。接着将西红柿洗净切块,葱、蒜切末。然后开火,往锅中倒入适量食用油,等油热后放入葱、蒜末爆香。之后倒入西红柿块翻炒,炒出汤汁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盐、糖等调味料,继续翻炒均匀,最后出锅装盘。整个炒西红柿的过程是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后一个步骤依赖于前一个步骤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会自动根据不同的条件做出反应。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物理和化学是非常难的学科,但是在日常劳动中,其实有很多学习的机会。如果家里的网络信号不强,青少年就可以尝试用一个铝制易拉罐来增强信号,厨房拖地的时候可以用醋来清除油污。处处留心皆学问,在劳动中积累的知识会很好地支持青少年对学校课本的理解,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这种程序性的思维,当他学习的时候,自然会形成迁移,他会对同类题目进行总结,从而举一反三。
【注释】三则材料选编自“中国知网”。
12.炒西红柿时,以下操作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先倒油放西红柿块,再爆香葱蒜末 B.先倒油,放葱蒜末爆香,倒西红柿块
C.先加盐调味,再倒入西红柿块翻炒 D.洗净西红柿后直接倒入锅中翻炒
13.根据材料,以下不属于劳动对青少年学习的帮助的一项是( )(2分)
A.训练程序性思维 B.理解学校课本知识
C.帮助提高运动能力 D.达到实现知识迁移
14.阅读材料二,请你参照材料一为材料二补写统计结果。(2分)
15.综合三则材料分析青少年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条改进建议。(3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11分)
木匠传艺
昔有匠人张氏,善制木器,方圆百里皆称其巧。其子幼时,张氏每制器,必令旁观。子或倦怠,则叱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何异于盲者 ”及长,子欲速成,窃取父之利器仿作。张氏见而毁之,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汝不明其理,徒效其形,安能成巧 ”遂令子从斫木始,三年方授以刀凿。后其子终成大匠,人问其故,子曰:“父之教我,如木受绳,直而后成。”
(选自《稽古录·技艺篇》,有删减)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张氏的儿子从小就对制作木器非常感兴趣,主动在一旁观看父亲制器。
B.张氏毁掉儿子仿作的木器,是因为儿子使用了他的利器,他因此生气。
C.张氏让儿子从斫木开始学习,目的是想让儿子先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D.张氏的儿子最终能成为大匠,完全是因为他自身的天赋和努力。
17.文中的画线句子是张氏知道儿子“欲速成,窃取父之利器仿作”后的反应,仔细品读,并从父亲的语气和形象两个方面作批注。(3分)
语气:
父亲形象: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善制木器 陈康肃公善射(欧阳修《卖油翁》)
B.父之教我 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C.三年方授以刀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
D.其子幼时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登 山
[明]唐寅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19.下列对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低沉悲伤 B.闲适恬淡 C.豪迈旷达 D.迷茫怅惘
20.诗中“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两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结合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8分)
“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纽带,是优良家风最温暖的底色。它不仅仅是古书上的道理,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长辈的一份理解、尊重、关心与行动。七年级(1)班准备策划、开展一次以“孝亲敬老”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
21.活动中,小文搜集到子路《为亲负米》的故事,并将故事拟写成一副对联,他给出了上联,请你根据上联意境,将乱序的词语重新排序,组成通顺、押韵且符合“孝亲敬老”主题的下联,下列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上联:奉亲百里情动地 下联:
①孝 ②感天 ③负米 ④一心
A.②①④③ B.①④③② C.④③①② D.③④①②
活动二:
22.活动中,同学们围绕“孝亲敬老”主题展开讨论,下面是班级讨论时的片段,请补写横线处的内容。(2分)
场景:教室,班会课上
人物:小阳、小月小阳(皱着眉头,满脸困惑):(1)
小月(眨眨眼睛,笑着说):其实给长辈尽孝不难呀,像陪他们聊聊天、散散步,他们就会很开心。
小阳(眼睛一亮,思索片刻):你说得有道理,可我平时学业挺忙,没太多空余时间呢。
小月(歪着头,认真地):(2)
小阳(重重地点头):行!就这么干,谢谢你啦!
活动三:
23.活动结束后,小语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发言,其中有两处语言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4分)
①“百善孝为先。”这句古老的谚语,如同晨钟暮鼓,穿越时空的长廊,回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耳畔。②它虽然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心灵的灯塔。③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没有父母,哪来的我们 ④你对父母怎么样,未来孩子将对你怎么样。⑤让我们在忙碌的学习之余,不忘给父母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贴心的问候,⑥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时刻铭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它,去弘扬它。
第 句有错误,修改为 。
第 句有错误,修改为 。
五、写作能力(40分)
24.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跋涉,总有人如暗夜星辰,以微光点亮我们的成长之路。他们或许是清晨为你备餐的父母,或许是批改作业时为你写下鼓励话语的老师,甚至是雨天给你递伞的陌生人、赠书予你的过路人。这些细碎的温暖,看似微不足道,却在岁月里悄然汇聚,成为重塑生命轨迹的力量。
请从下面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表达交流的情景和要求,明确作者身份角色,充分考虑交流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以《那个影响了我的人》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达到表达交流的目的。注意勿泄露姓名、学校等信息。不可套作、抄袭。(40分)
任务 表达交流的情景 表达交流的要求
任务一 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的主题班会。讲述成长过程中那个对你影响最大的人,她(他)是如何影响你的,以及你从中获得的成长感悟。请你撰写一篇文章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要求叙事具体,情感真挚,能展现出人物对你成长的重要意义。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要有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
任务二 你回到小学的母校看望老师,老师请你以写信的形式给六年级学弟学妹们分享成长故事。讲述那个影响了你的人,通过你的经历引导学弟学妹们重视身边人的积极影响,更好地成长。写信日期是6月20日。 要求符合书信格式,语言亲切自然,内容具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