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科学测量(第1课时)
分层练习
1.实验室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是( )
A.刻度尺 B.温度计 C.量筒 D.秒表
2.选择不同的刻度尺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如表所示为小宁用两种不同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宽度的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测量次序 1 2 3
甲组/厘米 18.33 18.34 18.35
乙组/厘米 18.3 18.4 18.6
A.更精确地反映《科学》课本宽度的是乙组数据
B.甲组测量所选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厘米
C.该《科学》课本的宽度应取18.33厘米
D.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3.自古台湾就是我国的领土,要测量台湾地图上海岸线的长度,你认为最佳的方法是( )
A.用卷尺量,沿海岸线慢慢移动,读出数值
B.用平直的刻度尺沿海岸线慢慢移动,读出数值
C.用橡皮条与海岸线重合,拉直后测出橡皮条的长度
D.用无弹性的细丝线与海岸线重合,拉直后测出细丝线的长度
4.如图为教学楼的消防栓箱,某天小德发现它的玻璃损坏了,在配换破损的玻璃时,小德最好选用下列哪种刻度尺( )
A.最小刻度为1毫米,量程为15厘米的刻度尺
B.最小刻度为1毫米,量程为1.5米的刻度尺
C.最小刻度为1厘米,量程为1.5米的刻度尺
D.最小刻度为1厘米,量程为15米的刻度尺
5.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下列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正方体的棱长 B.圆的直径
C.圆锥的高 D.铅笔的长度
6.小科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四次,记录的数据分别为18.47cm、18.51cm、18.46cm和18.47cm,同学们交流后发现小科有一个数据读错了。以下是同学们提出的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
A.小科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B.读错的数据是18.51cm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D.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18.47cm
7.小科用刻度尺4次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测量值分别是25.90cm、25.91cm、26.91cm、25.92cm,则他的最终测量结果是( )
A.25.90cm B.25.91cm C.25.92cm D.26.16cm
8.如图,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中最准确的是( )
A.7.55厘米 B.7.5厘米 C.1.55厘米 D.1.5厘米
9.科学小组想要估测学校操场的周长,各位组员提出的方案中,最不合适的是( )
A.利用卷尺沿操场一圈连续测量,计算操场周长
B.根据某同学50米成绩和跑操场一圈所需的时间,推算操场周长
C.测量某同学的步幅,数出他走完操场一圈所需要的步数,推算操场周长
D.测量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根据自行车绕操场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算操场周长
10.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小明用一根细绳比较甲乙两个文具盒的长度,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测量的过程。在这一测量过程中,标准量为( )
A.甲盒子 B.乙盒子 C.细绳 D.无法确定
11.小缙打算制作一套家用桌凳,为得到圆柱形桌腿直径,小缙用组合法进行了三次测量,由图可得该桌腿的直径是( )
A.5.20cm B.5.21cm C.5.22cm D.5.23cm
12.小科同学使用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四次测量记录的结果分别为:12.34cm、12.36cm、12.34cm、12.46cm。下列对测量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若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准确测出实际长度
B.数据“12.36cm”中的“3”和“6”都是估读的
C.小科同学测量时所选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mm
D.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得出该书宽度是12.35cm
13.有五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①187.6mm;②187.5mm;③187.8mm;④189.6mm;⑤187.7m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0mm
B.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7mm
C.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④次
D.五次测量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为1mm
14.如图是小科用刻度尺测量一个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 )
A.1cm、5.50cm B.1cm、2.80cm
C.1mm、8.30cm D.1mm、2.80cm
15.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若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若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16.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小明对裁判使用皮卷尺测量自己跳远的成绩有异议,认为测量的成绩偏小,下列有关申述理由正确的是( )
A.测量时皮卷尺绷得太紧
B.沙堆有隆起时就直接测量
C.皮卷尺上2cm刻度处与起跳处对齐,直接记录落地点处刻度值
D.没有跳到正前方,斜着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并记录结果
17.若有下列一组测量数据:0.2343米,2.34米,234毫米,234分米,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分别是( )
A.1分米、1毫米、1厘米、1米
B.1毫米、1分米、1厘米、1米
C.1毫米、1分米、1分米、1米
D.1厘米、1分米、1毫米、1米
18.日前,温州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顺利通过,证明了南 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调查员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白及。此次发现的某株白及株高如图所示,该株高的测量结果为( )
A.38cm B.38.0cm C.42cm D.42.0cm
19.小延同学还测量了铜丝直径如图丙,了解了测量海底深度的方法如图丁,甲、乙、丙、丁中测量原理相同的是( )
A.甲、乙、丙 B.甲、丁 C.乙、丁 D.甲、丙
20.小延同学用刻度尺量出《科学课本》的厚度为0.90厘米,如下图,这本书共有180页。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
A.0.05毫米 B.0.05厘米 C.0.1厘米 D.0.1毫米
21.在实验室中,对一种形如珠子且直径较小、连在一起的物体进行测量,如图所示,其长度l为( )
A.2cm B.2.0cm C.2.00cm D.2.000cm
22.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实验中,小金和小科两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分别如图所示。
(1)从刻度尺的放置而言, (填“小金”或“小科”)同学的测量方法正确;他所测得的木块长度为 cm;
(2)另取一刻度尺,用正确的方法测量科学教科书的宽度,五次结果分别为18.43cm,18.42cm,18.44cm,18.43cm,18.41cm,则最终的测量结果应记作 cm,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23.在测量细铜丝直径的实验中,小东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绕20圈,再用刻度尺测量20圈的总长度,并记录在下方表格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测量结果
1.74cm 1.75cm 1.76cm
(1)小东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2)根据表格数据可计算细铜丝的直径是 。
(3)不更换刻度尺的情况下,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可进行的操作是 。
24.如图所示为分度值不同的两把刻度尺A、B,用它们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
(1) (填“A”或“B”)的测量结果更精确一些;使用刻度尺B时测得木块边长是 厘米。
(2)某同学用刻度尺A对另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3.24厘米、3.26厘米、3.26厘米、3.65厘米,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厘米。
25.如图为小科同学在做长度测量的实验。
(1)图甲是小科使用薄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请你指出图中两点不足之处:① ,② 。
(2)图乙是小科测量细铜丝直径,请你帮助小科同学计算铜丝的直径为 cm。
26.学习了“长度测量”后,小科准备借助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枚纽扣的直径。请回答:
(1)观察图甲刻度尺,图中A代表该刻度尺的 。
(2)如图乙所示,小科所测得纽扣的直径大小应是 cm,若刻度尺受热膨胀,则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7.小科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1)为了测出一条厚薄均匀的纸带的厚度,他把纸带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纸带环绕了n圈,那么纸带的厚度为 ;
(2)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纸带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
A.每次的松紧程度不同
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C.墙纸厚度不均匀
D.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3)下列几种测量方法中,与该题方法同类的有 ;
①为了测长为细铜丝直径,将其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数出圈数,并用刻度尺测出线圈总长度;
②为了测铁路真实的长度,找1根柔软的弹性不太大的棉线和地图上待测铁路线重合,然后把这个线拉直,然后再乘以地图的比例尺即为铁路真实的长度;
③为了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先用天平称出50枚大头针的质量,然后算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28.小明在用铜丝制作科学仪器时,发现器材室有两卷规格不同的细铜丝,一卷的标签上标注了细铜丝直径d1=0.6毫米,另一卷上的标签已脱落,小明身边没有刻度尺。若想知道另一卷铜丝的直径。
(1)小明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将两卷细铜丝分别缠绕在两支相同的圆木棒上,缠绕相同的长度L1。
②数出d1=0.6毫米的细铜丝缠绕的圈数为n1,另一种细铜丝缠绕的圈数为n2。
③另一种细铜丝的直径为d2= (用上述已知量表示)。
(2)在缠绕另一种细铜丝时不是很紧密,则此操作会使直径的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3)如图是小明的测量记录表,你认为根据该表得出的实验结果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序号 细铜丝直径d1 细铜丝缠绕圈数n1 待测铜丝缠绕圈数n2 待测铜丝直径d2
1 0.6毫米 20 24
29.小湖同学学习了科学测量一课后,对家里的实心圆柱形卷纸(图1)展开以下研究:
(1)测量整卷纸的底面直径,在图2所示的四种测量方法中,小湖同学选择合理的是 ;
(2)经过测量,整卷纸的直径为D1,假设整卷纸缠绕紧密,那么纸展开的厚度为多少呢?小湖开动脑筋:拉开部分卷纸,测得它的长度为L0,再测出剩余卷纸的直径为D2,则可求得该纸的厚度为 ;
(3)如果将整卷纸全部拉开展平,其长度为 。
30.小乐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修正带,标明其带芯纸的长度为30m。小乐拟通过测量来检测带芯纸的实际长度是否为30m。考虑到带芯纸很长,不便将其全部放出拉直测量,于是设计并进行了如下操作:
(1)小乐用刻度尺测量如图乙所示的带芯圈的内、外半径;测量结果如图丙所示,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若带芯纸的宽度为s,则带芯纸的总体积V= 。(用R、r和s表示)
(2)接着,小乐拉出部分的带芯纸拟用累积法测其厚度,则具体操作是 ;若带芯纸的厚度为d,整卷带芯纸的长度为L,则带芯纸的总体积V=sdL。
(3)由(1)(2)中带芯纸总体积V的两个表达式,整理得到带芯纸的长度L=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科学测量 (第1课时)
分层练习
1.实验室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是( )
A.刻度尺 B.温度计 C.量筒 D.秒表
【答案】A
【解答】
A、刻度尺是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故A符合题意;
B、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基本工具,故B不符合题意;
C、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故C不符合题意;
D、秒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选择不同的刻度尺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如表所示为小宁用两种不同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宽度的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测量次序 1 2 3
甲组/厘米 18.33 18.34 18.35
乙组/厘米 18.3 18.4 18.6
A.更精确地反映《科学》课本宽度的是乙组数据
B.甲组测量所选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厘米
C.该《科学》课本的宽度应取18.33厘米
D.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答案】D
【解答】A、甲组测量的结果为18.33cm,18.34cm,18.35cm,精确到毫米;乙组测量的结果是18.3cm,18.4cm,18.6cm,精确到厘米,故能更准确反映《科学》教科书宽度是甲组,故A错误;
B.甲测量的结果为18.33cm,18.34cm,18.35cm,精确到毫米,故B错误;
C.该《科学》教科书的宽度L18.34cm,故C错误;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
故选:D。
3.自古台湾就是我国的领土,要测量台湾地图上海岸线的长度,你认为最佳的方法是( )
A.用卷尺量,沿海岸线慢慢移动,读出数值
B.用平直的刻度尺沿海岸线慢慢移动,读出数值
C.用橡皮条与海岸线重合,拉直后测出橡皮条的长度
D.用无弹性的细丝线与海岸线重合,拉直后测出细丝线的长度
【答案】D
【解答】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海岸线曲折,要测量台湾地图上海岸线的长度,最佳的方法是用无弹性的细丝线与海岸线重合,拉直后测出细丝线的长度。
故选:D。
4.如图为教学楼的消防栓箱,某天小德发现它的玻璃损坏了,在配换破损的玻璃时,小德最好选用下列哪种刻度尺( )
A.最小刻度为1毫米,量程为15厘米的刻度尺
B.最小刻度为1毫米,量程为1.5米的刻度尺
C.最小刻度为1厘米,量程为1.5米的刻度尺
D.最小刻度为1厘米,量程为15米的刻度尺
【答案】B
【解答】消防栓箱的玻璃的长度在0.5m左右,分度值越精确越好;
A、15cm刻度尺的量程太小,不能一次测量出长度,故A不符合题意;
B、长度合适,分度值较小,能精确测量,故B符合题意;
CD、分度值太大,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下列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正方体的棱长
B.圆的直径
C.圆锥的高
D.铅笔的长度
【答案】B
【解答】A.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体,图中所用的厚刻度尺,尺面水平放置才行,故A错误;
B.用直尺、三角板组合起来,测圆柱形物体的直径,叫组合法,能有效减小测量误差,故B正确;
C.图中测量的是圆锥体的侧边长,不是其高度,故C错误;
D.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与被测物体左端端对齐,故D错误。
故选:B。
6.小科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四次,记录的数据分别为18.47cm、18.51cm、18.46cm和18.47cm,同学们交流后发现小科有一个数据读错了。以下是同学们提出的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
A.小科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B.读错的数据是18.51cm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D.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18.47cm
【答案】A
【解答】A.由记录数据可知,小科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A错误;
B.读错的数据是18.51cm,其他数据较为接近,故B正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故C正确;
D.最后结果应记作18.47cm,故D正确;
故选:A。
7.小科用刻度尺4次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测量值分别是25.90cm、25.91cm、26.91cm、25.92cm,则他的最终测量结果是( )
A.25.90cm B.25.91cm C.25.92cm D.26.16cm
【答案】B
【解答】在测量科学课本长度时,进行了4次测量,得到4个测量值;其中26.91cm与其他三个测量值相差较大,属于错误数据,应舍去;计算剩下三个有效数据25.90cm、25.91cm、25.92cm的平均值为(25.90+25.91+25.92)÷3=25.91cm;故选:B。
8.如图,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中最准确的是( )
A.7.55厘米 B.7.5厘米 C.1.55厘米 D.1.5厘米
【答案】C
【解答】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7.5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7.55cm﹣6.00cm=1.55cm,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科学小组想要估测学校操场的周长,各位组员提出的方案中,最不合适的是( )
A.利用卷尺沿操场一圈连续测量,计算操场周长
B.根据某同学50米成绩和跑操场一圈所需的时间,推算操场周长
C.测量某同学的步幅,数出他走完操场一圈所需要的步数,推算操场周长
D.测量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根据自行车绕操场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算操场周长
【答案】B
【解答】A、利用卷尺沿操场一圈连续测量,计算操场周长,故A符合题意;
B、根据某同学50米成绩和跑操场一圈所需的时间,推算操场周长,50米属于快跑,测量的误差大,故B该方法不合适;
C、测量某同学的步幅,数出他走完操场一圈所需要的步数,推算操场周长,该方法与滚轮法类似,故C符合题意;
D、测量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根据自行车绕操场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算操场周长,属于滚轮法,故D符合题意。
故选:B。
10.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小明用一根细绳比较甲乙两个文具盒的长度,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测量的过程。在这一测量过程中,标准量为( )
A.甲盒子 B.乙盒子 C.细绳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答】细绳比较甲乙两个文具盒的长度,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测量的过程。在这一测量过程中,标准量为细绳,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1.小缙打算制作一套家用桌凳,为得到圆柱形桌腿直径,小缙用组合法进行了三次测量,由图可得该桌腿的直径是( )
A.5.20cm B.5.21cm C.5.22cm D.5.23cm
【答案】C
【解答】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圆柱形桌腿的直径是
L5.22cm=52.2mm,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小科同学使用刻度尺测量一本书的宽度,四次测量记录的结果分别为:12.34cm、12.36cm、12.34cm、12.46cm。下列对测量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若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准确测出实际长度
B.数据“12.36cm”中的“3”和“6”都是估读的
C.小科同学测量时所选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mm
D.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得出该书宽度是12.35cm
【答案】D
【解答】A、若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故A错误;
B、测量结果最后一位数字为估计值,其它为准确值,数据“12.36cm”中的只有“6”是估读的,故B错误;
C、倒数第二位数字对应的单位为刻度尺的分度值,12.36cm中“3”对应的单位为mm,故小科同学测量时所选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mm,故C错误;
D、12.34cm、12.36cm、12.34cm、12.46cm四个测量结果,12.46准确值与其它三个不同,是错误的,要剔除,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得出该书宽度是
L12.35cm
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3.有五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①187.6mm;②187.5mm;③187.8mm;④189.6mm;⑤187.7m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0mm
B.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7mm
C.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④次
D.五次测量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为1mm
【答案】D
【解答】根据5次测量的结果可知,分度值为1mm,即五次测量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为1mm,第④次测量的结果准确值不同,为读数错误,故物体实际长度为,故D正确。
故选:D。
14.如图是小科用刻度尺测量一个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 )
A.1cm、5.50cm B.1cm、2.80cm
C.1mm、8.30cm D.1mm、2.80cm
【答案】D
【解答】由图可知,刻度尺最小一格对应长度为1mm,所以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金属片左端对齐刻度是5.50cm,金属片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8.30cm,故两刻度值差即金属片的长度L=8.30cm﹣5.50cm=2.80cm。
故选:D。
15.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若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若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答案】C
【解答】由题意可知,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且L1>L2,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那么在30℃时,只有甲的材料膨胀程度要大于乙的,甲在30℃时测量乙的长度才会小于其在15℃时测量的乙的长度,故A错误,C正确,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降低温度后甲、乙两种材料的变化情况,所以无法判断B选项是否正确。
故选:C。
16.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小明对裁判使用皮卷尺测量自己跳远的成绩有异议,认为测量的成绩偏小,下列有关申述理由正确的是( )
A.测量时皮卷尺绷得太紧
B.沙堆有隆起时就直接测量
C.皮卷尺上2cm刻度处与起跳处对齐,直接记录落地点处刻度值
D.没有跳到正前方,斜着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并记录结果
【答案】A
【解答】A、用被拉紧了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分度值对应的卷尺的实际长度变大,分度值与卷尺相邻两刻线间实际长度相比偏小,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偏小,故A正确;
B、沙堆有隆起时就直接测量,测量的长度为曲线,测量的成绩会偏大,故B错误;
C、起跳的点和皮卷尺上 2cm 刻度处对齐,而裁判直接记录卷尺所对应的刻度示数,测量的成绩会偏大,故C错误;
D、没有跳到正前方时,直接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测量的成绩会偏大,故D错误。
故选A。
17.若有下列一组测量数据:0.2343米,2.34米,234毫米,234分米,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分别是( )
A.1分米、1毫米、1厘米、1米
B.1毫米、1分米、1厘米、1米
C.1毫米、1分米、1分米、1米
D.1厘米、1分米、1毫米、1米
【答案】B
【解答】0.2343米,它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毫米;
2.34米,它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分米;
234毫米,它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厘米;
234分米,它对应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米。
故选:B。
18.日前,温州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顺利通过,证明了南 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调查员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白及。此次发现的某株白及株高如图所示,该株高的测量结果为( )
A.38cm B.38.0cm C.42cm D.42.0cm
【答案】B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到该株白及的高度接近38厘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读数时应该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因此读数为38.0cm。
故选:B。
19.小延同学还测量了铜丝直径如图丙,了解了测量海底深度的方法如图丁,甲、乙、丙、丁中测量原理相同的是( )
A.甲、乙、丙 B.甲、丁 C.乙、丁 D.甲、丙
【答案】D
【解答】甲图中,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先测物理课本的厚度,再除以物理课本纸的张数,就可测出一张纸厚度,采用的方法为累积法;
由于硬币直径的两端点位置不易确定,因此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乙图中,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硬币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采用的方法是卡测法;
铜丝直径很小,无法直接测量,丙图中,把铜丝紧密的绕在铅笔上,用刻度尺测量出铜线圈的总长度,数出线圈中铜丝的圈数,然后计算铜丝的直径,采用的方法为累积法;
海底深度无法直接测量,丁图中,利用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由s=vt计算即可,采用的方法为转换法;
故甲、丙的测量原理相同。
故选:D。
20.小延同学用刻度尺量出《科学课本》的厚度为0.90厘米,如下图,这本书共有180页。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
A.0.05毫米 B.0.05厘米 C.0.1厘米 D.0.1毫米
【答案】D
【解答】已知这本书共有180页,则书本纸张的张数为:
,
由图可知厚度为0.90厘米,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1.在实验室中,对一种形如珠子且直径较小、连在一起的物体进行测量,如图所示,其长度l为( )
A.2cm B.2.0cm C.2.00cm D.2.000cm
【答案】C
【解答】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物体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右端的示数为2.00cm,物体的长度为2.00cm,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实验中,小金和小科两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分别如图所示。
(1)从刻度尺的放置而言, 小金 (填“小金”或“小科”)同学的测量方法正确;他所测得的木块长度为 3.80 cm;
(2)另取一刻度尺,用正确的方法测量科学教科书的宽度,五次结果分别为18.43cm,18.42cm,18.44cm,18.43cm,18.41cm,则最终的测量结果应记作 18.43 cm,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
【答案】(1)小金;3.80;(2)18.43;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解答】(1)刻度尺在使用时,带刻线的一侧要紧贴被测物体,因此小金同学的测量方法正确。
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所测得的木块长度为:3.80cm﹣0.00cm=3.80cm
(2)长度测量中,为了减小测量误差通常会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则该物体测量的最终长度为:
。
故答案为:(1)小金;3.80;(2)18.43;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3.在测量细铜丝直径的实验中,小东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绕20圈,再用刻度尺测量20圈的总长度,并记录在下方表格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测量结果
1.74cm 1.75cm 1.76cm
(1)小东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1mm 。
(2)根据表格数据可计算细铜丝的直径是 0.09cm 。
(3)不更换刻度尺的情况下,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可进行的操作是 将铜丝重新密绕,多次测量(或改变铜丝的密绕圈数,多次测量) 。
【答案】(1)1mm;
(2)0.09cm;
(3)将铜丝重新密绕,多次测量(或改变铜丝的密绕圈数,多次测量)。
【解答】(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是准确值,即刻度尺的分度值,由物体长度记录数据可知,测量结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2)总长度的平均值为:L(1.74 cm+1.75 cm+1.76 cm)= 1.75 cm,
细铜丝的圈数n=20,细铜丝的直径:d0.09cm;
(3)小东只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绕20圈一次,测量了三次数据,不能排除绕线有重叠或缝隙的可能,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可将铜丝重新密绕,多次测量(或改变铜丝的密绕圈数,多次测量)。
故答案为:(1)1mm;
(2)0.09cm;
(3)将铜丝重新密绕,多次测量(或改变铜丝的密绕圈数,多次测量)。
24.如图所示为分度值不同的两把刻度尺A、B,用它们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
(1) A (填“A”或“B”)的测量结果更精确一些;使用刻度尺B时测得木块边长是 4.3 厘米。
(2)某同学用刻度尺A对另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3.24厘米、3.26厘米、3.26厘米、3.65厘米,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3.25 厘米。
【答案】(1)A;4.3;(2)3.25。
【解答】(1)图中所示,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程度越精确,因此A刻度尺的测量结果更精确一些;
使用刻度尺B正确测量,木块的左端与1.0cm对齐,右端与5.3cm刻度线对齐,所以木块的边长为5.3cm﹣1.0cm=4.3cm;
(2)3.65厘米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是错误的,应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是:
L3.25cm。
故答案为:(1)A;4.3;(2)3.25。
25.如图为小科同学在做长度测量的实验。
(1)图甲是小科使用薄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请你指出图中两点不足之处:① 读数时视线未与刻度尺面垂直 ,② 未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 。
(2)图乙是小科测量细铜丝直径,请你帮助小科同学计算铜丝的直径为 0.10 cm。
【答案】(1)1mm;读数时视线未与刻度尺面垂直;物体起始端未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2)0.10。
【解答】(1).由图中可知刻度尺最小格子表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刻度尺使用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量程和分度值,认清零刻度线,被测物体应与刻度尺紧贴,并对齐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面垂直。(2)细铜丝直径0.10cm。
故答案为:(1)1mm;读数时视线未与刻度尺面垂直;物体起始端未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2)0.10。
26.学习了“长度测量”后,小科准备借助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枚纽扣的直径。请回答:
(1)观察图甲刻度尺,图中A代表该刻度尺的 量程 。
(2)如图乙所示,小科所测得纽扣的直径大小应是 1.30 cm,若刻度尺受热膨胀,则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会 偏小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量程;(2)1.30;偏小。
【解答】(1)从图中看出,A所指的是刻度尺的量程;
(2)由图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左边的三角板对应的刻度是2.00cm,右边的三角板对应的刻度是3.30cm,因此纽扣的直径为:D=3.30cm﹣2.00cm=1.30cm;
刻度尺受热后变长,分度值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如:物体的长度的真实值是2cm,受热膨胀后的刻度尺的2cm要比实际的2cm长,用这个刻度尺来测量,示数就小于2cm,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故答案为:(1)量程;(2)1.30;偏小。
27.小科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1)为了测出一条厚薄均匀的纸带的厚度,他把纸带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纸带环绕了n圈,那么纸带的厚度为 ;
(2)该同学一共测了三次,每次纸带都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进行读数,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ABC ;
A.每次的松紧程度不同
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
C.墙纸厚度不均匀
D.读数时小数点点错
(3)下列几种测量方法中,与该题方法同类的有 ①③ ;
①为了测长为细铜丝直径,将其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数出圈数,并用刻度尺测出线圈总长度;
②为了测铁路真实的长度,找1根柔软的弹性不太大的棉线和地图上待测铁路线重合,然后把这个线拉直,然后再乘以地图的比例尺即为铁路真实的长度;
③为了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先用天平称出50枚大头针的质量,然后算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答案】(1)
(2)ABC
(3)①③
【解答】(1)由图可知,圆环的直径为D2,铅笔的直径为D1,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的厚度:
;
(2)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
A、人在绕纸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故A选项符合题意;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在测量中会产生误差,故B选项符合题意;
C、墙纸自身可能厚度不够均匀,会导致误差的产生,故C选项符合题意;
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属于测量错误,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3)把纸带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n圈,测量纸带的厚度运用的方法是累积法;
①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数出圈数,并用刻度尺测出线圈总长度,测量一根铜丝直径,运用的方法是累积法,故①符合题意;
②找1根柔软的弹性不太大的棉线和地图上待测铁路线重合,然后把这个线拉直,是化曲为直法,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用天平称出50枚大头针的质量,然后算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属于累积法,故③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与该题方法同类的有①③。
故答案为:(1);(2)ABC;(3)①③。
28.小明在用铜丝制作科学仪器时,发现器材室有两卷规格不同的细铜丝,一卷的标签上标注了细铜丝直径d1=0.6毫米,另一卷上的标签已脱落,小明身边没有刻度尺。若想知道另一卷铜丝的直径。
(1)小明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将两卷细铜丝分别缠绕在两支相同的圆木棒上,缠绕相同的长度L1。
②数出d1=0.6毫米的细铜丝缠绕的圈数为n1,另一种细铜丝缠绕的圈数为n2。
③另一种细铜丝的直径为d2= 0.6mm (用上述已知量表示)。
(2)在缠绕另一种细铜丝时不是很紧密,则此操作会使直径的测量结果 偏大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3)如图是小明的测量记录表,你认为根据该表得出的实验结果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不合理,没有多次实验,减小误差 。
序号 细铜丝直径d1 细铜丝缠绕圈数n1 待测铜丝缠绕圈数n2 待测铜丝直径d2
1 0.6毫米 20 24
【答案】③:0.6mm;(2)偏大;(3)不合理,没有多次实验,减小误差。
【解答】③将两卷细铜线分别缠绕在两支相同的圆铅笔上,缠绕相同的长度L,数出d1=0.8毫米缠绕的圈数为n1,另一种铜线缠绕的圈数为n2,则没有标签的细铜丝的直径为:0.6mm;
(2)如果线圈缠绕时没有紧密靠在一起,会导致缠绕线圈长度测量结果偏大,所以计算的直径偏大;
(3)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故不合理,没有多次实验,减小误差。
故答案为:③:0.6mm;(2)偏大;(3)不合理,没有多次实验,减小误差。
29.小湖同学学习了科学测量一课后,对家里的实心圆柱形卷纸(图1)展开以下研究:
(1)测量整卷纸的底面直径,在图2所示的四种测量方法中,小湖同学选择合理的是 丁 ;
(2)经过测量,整卷纸的直径为D1,假设整卷纸缠绕紧密,那么纸展开的厚度为多少呢?小湖开动脑筋:拉开部分卷纸,测得它的长度为L0,再测出剩余卷纸的直径为D2,则可求得该纸的厚度为 ;
(3)如果将整卷纸全部拉开展平,其长度为 。
【答案】(1)丁;(2);(3)。
【解答】(1)甲图中,物体的一侧没有正对刻尺的零刻度线;乙图中,物体的一侧没有正对刻尺的零刻度线,且刻度尺测量的长度不是底面直径;丙图中,不能确保测量的长度是底面直径,甲、乙和丙都是不合理的;丁图中,采用平移法测量底面直径,是合理的。
(2)卷成筒状的纸的横截面积是由纸的厚度和长度叠加而成,则测出横截面积的大小为:,
纸的厚度为d,测得它的长度为L0,卷纸筒拉开后纸的横截面积应为:d×L0
故有:,
该纸的厚度为:;
(3)根据题意可知,如果将整卷纸全部拉开展平,被拉开的部分卷筒纸横截面积的大小为:,
其长度为:。
故答案为:(1)丁;(2);(3)。
30.小乐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修正带,标明其带芯纸的长度为30m。小乐拟通过测量来检测带芯纸的实际长度是否为30m。考虑到带芯纸很长,不便将其全部放出拉直测量,于是设计并进行了如下操作:
(1)小乐用刻度尺测量如图乙所示的带芯圈的内、外半径;测量结果如图丙所示,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若带芯纸的宽度为s,则带芯纸的总体积V= π(R2﹣r2)s 。(用R、r和s表示)
(2)接着,小乐拉出部分的带芯纸拟用累积法测其厚度,则具体操作是 将带芯纸紧密折叠10层,用刻度尺测出其总厚度 ;若带芯纸的厚度为d,整卷带芯纸的长度为L,则带芯纸的总体积V=sdL。
(3)由(1)(2)中带芯纸总体积V的两个表达式,整理得到带芯纸的长度L= 。
【答案】(1)π(R2﹣r2)s;(2)将带芯纸紧密折叠10层,用刻度尺测出其总厚度;(3)。
【解答】(1)小乐用刻度尺测量如图乙所示的带芯圈的内、外半径;测量结果如图丙所示,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若带芯纸的宽度为s,则带芯纸的总体积V= π(R2﹣r2)s。
(2)接着,小乐拉出部分的带芯纸拟用累积法测其厚度,则具体操作是将带芯纸紧密折叠10层,用刻度尺测出其总厚度;若带芯纸的厚度为d,整卷带芯纸的长度为L,则带芯纸的总体积V=sdL。
(3)由(1)(2)中带芯纸总体积V的两个表达式,整理得到:Ld=π(R2﹣r2),则带芯纸的长度L= 。
故答案为:(1)π(R2﹣r2)s;(2)将带芯纸紧密折叠10层,用刻度尺测出其总厚度;(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