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冈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0 11:1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北省黄冈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时代人类的语言生活要比网络媒体更加丰富多彩。语言交际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人类现在的交际更多的是面对计算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传统的“人—人”交际模式使用范围正快速缩小,新兴的“人—机—人”交际模式正发展为主要交际模式。
网络还为人类在现实空间之外建造了一个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使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产品,如网页浏览、键盘输入、电子邮件、PPT制作、QQ、短信、微信等,写字的机会渐少,键盘打字、触屏写字及屏幕阅读逐渐成为新习惯。而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也会影响到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且需要更高的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在“互联网+”的今天,中国网民数量已超过7亿,虚拟空间的“虚拟性”已经极大减弱,虚实两个空间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新特点。过好虚拟语言生活,管好虚拟语言生活,是目前的重要课题。
(摘编自李宇明《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
材料二: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的时空重构对文学产生重要影响。人们的生活空间已经进入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交错的新时空。在时空意识转型下,作家如何重构人性书写的维度与美学范式值得探讨。
文学是一门描写人的艺术。文学作品往往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对人性的书写。文学的时间性与空间性不仅是叙事的两个基本维度,更是文本意义生成的核心机制。自古以来,两者相互交织,共同塑造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和审美体验。苏轼《春宵》中的“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夜沉沉”是时间,“歌管楼台”“院落”是空间。在此时空下,诗人表达了对人们纵情歌舞、寻欢作乐浪费光阴的痛惜,以及未来生命走向衰微的感伤。《红楼梦》中,宝玉走过潇湘馆时“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人未至而神已至,空间已成为黛玉的延伸。“曲折游廊”,则象征黛玉情感世界的复杂。黛玉死后,潇湘馆“蛛丝儿结满雕梁”,繁华褪尽,唯留竹影依旧,完成从“有情”到“虚空”的转变。
在传统文学中,人性的书写受到线性时间观与物理空间对人物塑造的制约。传统时空观赋予人物性格历史纵深感与社会真实性,从而也决定它刻画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的形式。
而在互联网时代,空间中的主体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体,也是由网络系统交互而关联起来的群体。这种时间碎片化、空间虚拟化的平行世界,使人们得以穿越或隐形,重构人类存在的时空本质,改写了传统时空的线性逻辑。
当代不少作家正密切关注互联网时代人的新变化,在虚拟与现实、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中寻找新的表达可能。崔曼丽的中篇小说《羊毛苹果》就巧妙地实现了网络与现实的互动。海海在网上结识了清水君、路西法、流光。四人建立了虚拟的网络关系,从线上延伸至线下。小说借此描绘当今青年人的社会境遇、行为方式及精神状态,在时空多维互动中呈现着时代生活的样貌。
在石一枫的长篇小说《一日顶流》里,剧团倒闭之后,妻子又因工伤去世,美工师胡学践把自己封闭在“楼上”的电脑的虚拟世界里难以自拔,对儿子胡莘瓯放任自流;“楼下”,失业后的胡莘瓯被发小拉着从事直播带货。尽管面对的只是一排排冷冰冰的摄像机和手机,但他知道外面存在着一个没有边际的现场,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的人散落在各地,进入这个巨大的空间里围观。
网络主播渴望有人来围观,但面对的只是空洞冰冷的机器和虚拟空间,容易陷入孤独感。就像《一日顶流》里“胡莘瓯冒了一脑门子冷汗,嘴唇瘪着,好像小时候被人锯过”。原来的那份快意,已经被“怕”取代:“唤醒‘怕’的是看’,电子眼睛,人的眼睛。”
胡莘瓯决心不被流量裹挟,放弃直播,来到海上孤岛,遇到了人工智能“慧行”。他进而叩问人生:如何努力“做好一个人”?
《一日顶流》深刻探讨人性中虚荣与真实之间的博弈。在这篇小说里,“楼上”“楼下”的设定有其特殊的含义。“楼上”象征父辈对网络的执念与对现实的逃避。胡学践作为早期的网络技术人员,选择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存在感。这种封闭空间暗示他与现实的疏离,以及对家庭责任的缺席。“楼下”代表胡莘瓯与社会直接碰撞的场域,他试图通过具体的劳动寻找自我价值,但最终被流量裹挟。“楼上”“楼下”的垂直结构也暗喻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与人性觉醒,是作者对当代人精神境况的深刻隐喻。作品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回归人性的本真。
新时空意识催生新的美学范式,既保留了传统文学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又融入互联网时代特有的表达方式,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这种重塑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为人类在互联网时代的自我认知提供新的视角。
(摘编自梅雁《当下小说时空观念的新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时代,“人—机—人”逐渐成为主要交际模式,传统“人—人”交际模式范围收缩,语言交际的“技术性”持续增强。
B.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依赖现代信息技术,人们形成了键盘打字、屏幕阅读等新习惯,同时需提升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
C.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均依托时空架构展开叙事:前者侧重线性逻辑;后者强调虚实互动,呈现数字时代的人类生存图景。
D.作家重构人性书写的维度与美学范式,导致了时空意识的转型,为文学内涵的丰富和人类自我认知提供了新视角。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网民数量超7亿,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重合度提升,这说明虚拟语言生活的管理比现实语言生活更具紧迫性。
B.《春宵》和《红楼梦》这两个例证,印证了在传统文学作品中,时空交织的叙事方式,可以实现文本意义的生成。
C.《羊毛苹果》中,四人依托网络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将线下关系融入虚拟空间。作品借此呈现时代生活的样貌。
D.网络主播面对机器普遍产生孤独感,或源于虚拟围观中真实情感互动缺失,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精神困境。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虚实空间重合度”理论的是( )
A.作家在小说中虚构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魔法世界。
B.博物馆通过VR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古代文物修复过程。
C.网民通过直播观看太空授课,实时互动打破物理空间限制。
D.用户在手机上观看健身APP跟练视频,屏幕显示教练动作示范。
4.结合材料一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过好虚拟语言生活,管好虚拟语言生活”的理解。
5.与传统文学相比,《一日顶流》在时空观念上有明显的变化,请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
那辆花轱辘马车赶到凤凰堡村南,已是午夜时分。村庄寂静,夜风清冷。郭祥提着两个包袱,向村里走去。不知怎的,离家愈近,心里也越发忐忑不宁。
按常理说,一个人最熟悉的,莫过于家乡的路。那里一个井台,一个小洼,一株小树,一条田间抄道,都从童年起刻在了他的心上,直到老死,也不会忘记。①郭祥还清楚记得,在他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拿了一支小竹竿儿,闭紧眼睛装算命瞎子,他竟从十字街口一直走到他家的小坯屋里。可是现在他沿着村南头走了一遭儿,却不能判定哪个是自己的家门。
郭祥记得他的栅栏门前,有一株歪脖子柳树。母亲总是站在这株柳树下喊:“小嘎儿!回来吃饭吧。”可是现在没有栅栏门,也找不到那株歪脖子柳树。郭祥的左邻右舍,原都是一些又破又旧的小土坯房,连个院墙也没有。现在却添了好几处砖房,围着秫秸篱笆。郭祥知道这是农民翻身以后盖的,心里十分高兴。可是究竟那个门口是自己的呢?
他停下脚步。忽然记起,在他的门旁边,有一个旧碌碡,他常常端着碗,蹲在上头吃饭。有一回不是还摔破一个大黑碗吗!……他拐回头走了几步,果然发现那个旧碌碡,在地上露出个头儿,想来这里是发过大水,它淤到地里去了。
郭祥放下包袱,走到小黑门前,叩起门来。一连叩了几声,里边没有一点儿动静。他又喊道,“妈!我回来了。”喊了几声,听听还是没人答声。
正犹疑问,只听左邻的一扇小门呀地一声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人来,咳嗽了一阵,问,“谁叫门咧?”郭祥走上去,见是一个肩宽背阔的老人,披着衣服,须发都斑白了。②郭祥辨认着,想起他就是扛了30多年长活的许老秀。
郭祥走近去说:“大伯,我把你吵醒啦!”许老秀说:“这没有什么!同志,你是要号房吧?咱家地方宽绰,就是我跟老伴两个。”郭祥见他没认出自己来,又说:“许大伯!我是嘎子呀。”“你?你是嘎子?”许老秀凑到他脸上去看,叹息了一声,“唉,小嘎儿!你出去了这些年,也不捎个信儿,把家里人都快想疯了。”郭祥忙问:“我家里的人呢?”许老秀又重重叹了口气,说:“你家被火烧毁了,你娘这会儿临时在村东头住着。细情等会儿说吧,我先把你领去。”说着,老秀舒上袖子,把衣裳穿好,领着郭祥向村东头走。走了没有几步,老秀忽然停住,回身拉住郭祥说:“我看还是把你大娘喊起来给你做点儿吃的。你吃过饭,天也就亮了,再到你妈那儿去。”郭祥执意不肯,老秀也就作罢,边走边说:“小嘎儿,你可别拿老眼光看你大伯,咱家里生活可不像以前那么窄卡了。你大伯扛了几十年长活,还是光棍一条,如今总算有个家了。做点儿什么吃的也都便易。”郭祥说:“大伯,你几时结的婚哪?”老秀嘿嘿一笑说:“还不是土改以后!那年我就小60了,有人给我提亲,我想年纪这么大了,还闹这个不怕人家笑话?又一想,一辈子也没成个家,找个人总是进门来有个说话的,出去了有个看门的。这人是东庄的,比我小两岁,人身子骨不算强,有个气喘病,可是待人强,心眼不赖!”
说着,来到村东一个栅栏门前,老秀轻轻架开门,两个人就走了进去。老秀叩着小东屋的窗根说:
“他婶子!你家嘎子回来了!”
“谁呀?”郭祥听出是娘的声音。
“我是老秀。你家小嘎儿回来了!”
“唉!老秀,你老诓我干什么呢?”
“这回可是真的!”老秀嘿嘿笑着对郭祥说,“你看,你娘还说我诓她呢!”
“妈!是我回来了。”郭祥忙接上说。
只听屋里一声唏嘘,一阵响动,什么东西乓地一声跌在地上。③门开了,母亲穿着一个破蓝褂子,掩着怀走出来,在门坎上绊了一下。月色底下,郭祥看见母亲老了,鬓发白了。
老秀笑着说:“他婶子,你看是诓你的不是!”
母亲走到郭祥身边,从上到下打量着他,围着他转了两三个磨磨儿,又板过他的脸凑近看看,看着,看着,一头扎在郭祥怀里啜泣起来。郭祥鼻子酸酸地强忍住自己的眼泪。
“他婶子别哭了。”老秀立刻劝慰地说,“儿子多年不家来,家来了,这是大喜,你光哭反叫他心里难过。”
母亲拾起衣襟,擦擦眼,收住了眼泪。
老秀又劝嘎子早点儿安歇,说过回家去了。
娘儿俩进得房来,黑洞洞的。母亲在地上摸索了许久,原来刚才把灯碰落到地上去了。母亲拾起灯点上,又添了些油,从头上拔下一根针,把灯拨亮。郭祥记得,这还是多年前那盏破旧的铁灯。
母亲忙着到院里抱柴禾准备做饭。郭祥把东西放在炕上,一看这座小东屋十分破陋。母亲抱了一抱烂豆秸,坐在灶前点着了火。郭祥抢过去烧火,母亲不让,她说:“孩子,你歇歇吧。你在外头这么多年,风里雨里,马不停蹄,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呵!”
“在外头不苦。有吃有穿,同志们在一块儿可乐和哩!”郭祥安慰妈说。
“④唉,别哄妈了,八路军吃的那苦你当我不知道?”
……
锅开了。母亲在一个瓦罐里摸了半响,只摸出一个鸡蛋。她叹了口气:“你看我这记性!昨儿晌午我才把小半罐鸡蛋换成盐了。多年不回来,想叫你吃个荷包蛋也吃不成。”
郭祥见母亲又有些难过,忙说:“妈,把它冲了喝吧,我喜欢冲的!”
母亲把那个鸡蛋打了,冲了满满一碗端过来。
郭祥从包里取出两封点心,解开了一封,拣了一块枣泥月饼递给母亲。母亲老是瞅着,半晌没有吃。
“妈,你吃吧。”
母亲轻轻咬了一小口,像寻思着什么,说:
“小嘎儿,我问你个事儿。”
“嗯。”郭祥端着碗应了一声。
“这以后还要打仗吗?”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
“只要有敌人,就会要打仗。”
“美国人真的会过来吗?”
“过不来!他们让朝鲜人民军快赶下海去了。”
母亲松了口气:“什么时候世界上没有这些畜类就好了。”
母子分别多年,话是说不尽的。等郭祥睡下的时候,满村鸡鸣,天已经亮了。
(节选自魏巍长篇小说《东方》第一部《山雨》的第三章《母亲》,内容有删节,主要情节:新中国成立了,土地改革后,参加革命离家多年的人民解放军连长嘎子郭祥回家探望母亲,《东方》以抗美援朝为背景,讲述一个志愿军英雄团的战斗故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以郭祥小时候的回忆表现他对“家乡的路”的熟悉和难以忘怀,也暗示了郭祥多年来对家乡的思念。
B.句子②中郭祥经辨认后才想起眼前的老人是许老秀,显示嘎子郭祥离家多年,对家乡的人事有些淡忘了。
C.句子③中母亲“掩着怀走出来,在门坎上绊了一下”,通过传神的细节刻画,表现了母亲听闻儿子回家时的惊喜。
D.句子④母亲的这些话,说明母亲一直知道儿子在共产党的部队上,对儿子在部队的情况也很了解。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郭祥的心理描写细腻传神,郭祥不断地用记忆中的印象来印证眼前看到的一切,可是家乡面貌有了很大改变。
B.文中大量的人物对话,不仅推进了情节,还从侧面补充交代了大量信息内容。既调节了叙事节奏,又丰富了文章内容。
C.文中对母亲及其居住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大家都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
D.小说中大量方言的使用,既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地域文化背景,又能够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情感距离。
8.请从时代特征和人们生活状况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社会环境的特点。
9.请分析许老秀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谓待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莞,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①。”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求谏》)
【注】①狂瞽:愚妄无知。多用作自谦之辞。
10.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雕琢害A农事B纂组C伤D女工E首创F奢淫G危亡之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能见可欲”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诚”意义相同。
B.“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与《鸿门宴》“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的“以”用法相同。
C.“必金为之”的“金”与《谏逐客书》“却宾客以业诸侯”的“业”用法不同。
D.“或道‘业已许之’”与《烛之武退秦师》“许君焦、瑕”的“许”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重视臣子的作用,一方面虚心接纳臣子的谏议,另一方面为臣子谏言提供良好条件。
B.唐太宗认为臣子奏事时恐惧慌乱,是担心畏犯逆鳞,因此君王即使不认可也不要立即责怪。
C.唐太宗起初认为在食器这种小物件上进行雕琢装饰,不值得进谏,对此持不以为意的态度。
D.唐太宗认为臣子谏言时若自己已答应或已做了某事,就不要再停下听谏,否则会招致祸患。
13.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14.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唐太宗认为君王应该如何求谏。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丹阳湖①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释】①本词大约作于绍兴三十二年,词人前后三年内两次遭罢。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以拟人手法写出词人对重游的期待,“又是三年”写出了旧地重游的复杂心情。
B.“东风”两句写东风有意,杨柳含情,词人用轻快的笔调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湖边春景。
C.“世路”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词人已经习惯世路坎坷,心灵到了此处便获得悠然与宁静。
D.全词飘逸清朗、质朴明快、语近情深,词人酷爱自然之情、潇洒出尘之姿与春色融为一体。
16.从描写、抒情的角度分析最后两句“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的艺术特色。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战国时期的六国,拥有“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却亡于秦国。苏询探究六国灭亡的原因时认为“ ”,而杜牧则认为“ ”,就能抵御秦国。
(2)贺铸的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皆通过“烟”“草”意象兴衰寄托对人生或历史的感悟。
(3)“舟”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文人墨客为了刻画舟之渺小或表现人物无所依靠,常给舟加上修饰语,如“孤舟蓑笠翁”“ ”,有时也用舟的部分来代替整体,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当今这个信息如潮水般奔涌、社交媒介眼花[liáo]( )乱的时代,一种微妙却深刻影响着我们日常交流的现象——语言通胀——正悄然[màn]( )延。例如不自觉地将“宝宝”亲爱的”挂在嘴边,编辑消息时习惯于在句尾添加“哦”“哒”等语气词,表达情感时热衷于叠加字词“哈哈哈哈”“呜呜呜呜”……
亲昵的称呼是为了拉近虚拟空间中人们的距离,夸张的副词顺应了互联网注意力经济的需求,简短的缩略语则符合互联网快速的、碎片化的传播特点。语言为了适应环境而持续更新,证明了语言尚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只有那些已死或濒死的语言才会一成不变、故步自封。
但“通胀”的网络语言,危害不容小觑[ ]。一方面,甲____________。随着语言的通胀,人们在需要精确表达时可能会找不到合适的词汇,从而影响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另一方面,过度夸张的语言表达可能会造成误解或沟通障碍,使得人们难以进行有效和真诚的对话。更为严重的是,“语言通胀”腐蚀着传统语言文化的根基,经典词汇被边缘化,文化内涵中的语言在喧嚣的网络表达中逐渐消散,面临文化脉络断裂的风险。
我们或许可以将“语言通胀”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公布的2024年度词汇“脑腐”联系起来看。“脑腐”指的是过度消费低质量的网络内容导致的“一个人的精神和智力的衰退”。长期沉浸在夸张的同质的表达中,我们同样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与之相对的,乙____________,则会为我们打开更多的思辨和讨论的空间,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当外衣过于肥硕,思想的光辉便会被掩盖。在这个语言泡沫漫天的时代,保持对文字的敬畏,用真诚为语言注入新的价值,或许能让我们在信息洪流中守住最珍贵的东西——那些无法被符号替代的,真正的情感共鸣,毕竟,语言的终极意义,不是制造泡沫,而是承载真实的重量。
18.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19.文中画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圆括号内将拼音对应的汉字分别填写完整,在方括号内将汉字对应的拼音填写完整。
眼花[liáo]( )乱 [màn]( )延 不容小觑( )
21.文段中加点词语“语言通胀”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22.材料中画波浪线句子是怎样揭示语言和思想的关系的?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自己的路。——史铁生《病隙碎笔》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道理才会彰显)——《道德经》
在生活中与他人意见不合时,我们难免会遭遇不理解和质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黄冈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 2.B 3.C 4.①将键盘打字、触屏写字与传统书写方式结合起来,将纸质书籍阅读与屏幕阅读结合起来。
②针对网络新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保持规范使用语言习惯,提高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 5.①突破线性时间观。传统文学以线性时间叙事;《一日顶流》中,胡学践与胡莘瓯的行为同步发生,在平行空间中同步展演精神困境、共时呈现心理冲突。
②突破物理空间限制。传统文学中人物活动受物理空间限制;小说中胡莘瓯直播时,观众虽散落各地却能进入同一虚拟空间,构建了虚拟化、超地域的空间形态。
③时空关系多维互动。传统文学时空关系相对固定,多以时间推进带动空间转换;《一日顶流》以“楼上”“楼下”的空间分层、直播场景的虚实交织、代际观念的碰撞及人工智能的介入,构建虚拟与现实、传统与新兴交织的多维时空互动关系。
6.D 7.C 8.①时代特征:土地改革,左邻右舍添了几处砖房;朝鲜战争爆发,母子俩讨论朝鲜处在战争之中。
②生活状况:有所改善,解放后许老秀成家立业;依旧严峻,母亲住所简陋,衣着破旧。 9.人物形象:旧社会受压迫,土改后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拥护新社会;性格开朗乐观,乐于助人。
作用:①反映当时社会环境:土改后,重新分配生产资料,人民生活改善,拥护新社会,支持新政府。②推动情节:许老秀告诉郭祥,他的母亲搬到村东头,郭祥在许老秀带领下找到母亲。③揭示主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拥戴支持。
10.BEG 11.A 12.D 13.
(1)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2)我每当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怨恨。 14.①虚怀纳谏,君臣共治。
②鼓励直言,消除恐惧。
③防微杜渐,重谏于初。
④自省克己,以谏为镜。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王如果看见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捕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传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君王和大臣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材料二: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君主任用奸邪的臣子,不能治理好国家;正直的臣子侍奉奸邪的君主,也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君臣相遇,如同鱼和水一样,天下才能安定。我虽然不聪明,但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直言进谏,使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经过墨线校正就能变得笔直,君主采纳谏言就能变得圣明。因此,古代圣明的君主一定有七位敢于直谏的大臣,如果他们的意见不被采纳,就会不惜一死来继续进谏。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路,采纳我们这些草野之人的意见,我身处直言不讳的朝代,实又在愿意倾尽自己愚昧无知的见解。”太宗称赞他说得好,下诏令规定:从今以后,宰相进入内宫商议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随进入,参与并了解政事。臣子们有所建议,太宗一定会虚心采纳。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我每当无事静坐,就自我对内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所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想让我的耳目能够通达外界,百姓没有怨恨和积滞。另外,我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多都很害怕,说话语无伦次。平常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要直言进谏,一定会害怕触犯上级的尊严。因此,每当有人进谏,即使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忤逆。如果立即发怒斥责,我深怕人们心怀恐惧,怎么还敢再说话呢!”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在饮食器皿之类的小事上,为什么要苦苦进谏呢?”褚遂良回答说:“雕琢装饰会妨碍农事,纺织刺绣会损伤女工。开创奢侈淫逸的风气,是走向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有了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因此,敢于直谏的大臣一定要在事情刚有苗头时就进行劝谏,等到事情发展到极点,就没有什么可再劝谏的了。”太宗说:“你说得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不论是在刚开始,还是即将结束,都应该进行劝谏。我阅读前代史书,有时看到有臣子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已经答应了’,最终不肯停止和改正。这样危亡的灾祸,就会转眼间到来啊。”
15.C 16.①动静结合,“飞起的沙鸥”与“宁静的水面”结合,让画面更为灵动。
②以景结情,沙鸥的自由翱翔与无垠的“水天”相映成趣,营造出空明澄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摒弃世俗,返归自然的愉悦恬适的心情。
17. 弊在赂秦(也) 使六国各爱其人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老病有孤舟(着我扁舟一叶) 归帆去棹残阳里(孤帆远影碧空尽/樯橹灰飞烟灭)
18.甲:它可能导致表达能力的下降
乙:多元丰富的语言表达 19.①“文化内涵中的语言”修改为“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②“面临文化脉络断裂的风险”应修改为“文化脉络面临断裂的风险”。 20. 缭 蔓 qù 21.①概括性:“语言通胀”是指就像货币在通货膨胀中失去购买力一样,语言在过度使用、滥用或空洞化的过程中也失去了原有的表达力量和精准度。
②形象性:将经济学中的“通货膨胀”概念引入到语言领域,生动地描绘了语言贬值的现象。
③警示性:“语言通胀”不仅是一种描述,也是提醒人们关注语言的质量和价值。 22.①比喻,把语言比作思想的外衣,如同外衣包裹下的身体才是内在核心,语言的首要功能是服务于思想的传递,思想是本体,语言是载体。
②假设论证。假设语言过于复杂或虚浮,会遮蔽思想的本质,从而强调语言应如合身的外衣般贴切,需通过真诚和简洁让思想的“光辉”显现,批判过度堆砌语言泡沫的问题。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