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 启用前【考试时间:2025年6月26日9:00—10:20】
2025年绵阳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语 文(八年级)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4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17分)
绵阳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是四川省第二大经济体,素有“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的美誉。
在文化旅游方面,绵阳依托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打造出独具魅力的绵阳文旅名片。有“天下诗文第一楼”之称的越王楼矗立在涪江之畔,登楼tiào望,涪江如玉带萦绕。李白诗歌小镇里游人①络绎不绝,大家于太白碑林驻足吟诵,千年诗词穿越时空,给人带来直击心灵的zhèn撼。漫步两弹城,追溯往昔,在那个②风云变幻的年代,无数科研工作者以③叹为观止的决心和勇气,攻坚克难,保卫民族的安全。
在生态保护方面,绵阳始终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不断扎实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目前,绵阳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在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时常能看到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活动的踪迹。
在科技发展方面,绵阳更是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绵阳依托众多科研院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持续fú射周边,是④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之城。
绵阳,正以蓬勃的姿态迈向新的未来!
1. 请给材料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矗立 ( ) 追溯( )
2. 请根据拼音准确写出汉字。(3分)
tiào 望 zhèn 撼 fú 射
3. 材料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①络绎不绝 B. ②风云变幻 C. ③叹为观止 D. ④名副其实
4.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绵阳始终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不断扎实推行生态文明建设。
B. 绵阳始终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不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C. 绵阳始终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不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D. 绵阳始终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不断扎实推行生态文明建设。
5. 下列选项中的语句,最适合填入材料中括号内的一项是(3分)
A. 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 B. 中国绵阳唯一的科技城
C. 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的绵阳 D. 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
6. 下图是绵阳某景点的购票流程图。下列对该图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参观该景点既可以“线上购票”,也可以“线下购票”。
B. 如果选择“线上购票”,需要关注“官方公众号”。
C. 如果选择“线下购票”,需要携带身份证件。
D. 以“线上购票”的方式购买门票,到景区可以出示二维码入园。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里许多鱼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两句是: , 。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天气发生变化,天色开始变得阴沉昏暗的两句是: , 。
(3)《桃花源记》中写武陵人顺着先前的路返回,并留下记号的两句是: , 。
(三)名著阅读(3分)
8. 下列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童年的保尔在车站食堂当杂役,目睹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对社会不公有了一定的认识。
B. 朱赫来教保尔技术并引导保尔走上革命道路,朱赫来被敌人抓走之后,保尔冒险营救。
C. 冬妮娅受保尔影响,最终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她一直陪伴保尔,支持他的革命事业。
D. 保尔身体瘫痪、双目失明后,凭借顽强意志,创作完成《暴风雨所诞生的》这部小说。
二、阅读与理解(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豆圌山记①
杜光庭
绵州豆圌山,豆子明修道之所也。西接长冈,犹通车马;东临峭壁,陡绝一隅。自西壁至东峰,石笋如圌,两崖中断,相去百余丈。其顶有天尊宫,不知所制年月。古仙曾笮桥②以登览,而桥朽绝已久。里中有言曰:“欲知修续者,脚下自生毛。”咸通中,有道士毛意欢,山下居人。幼而为道常持《五千言》诵不辍口日于市诵经乞酒醉而登山 攀缘峭险,以绝道为桥焉。山顶多松树,以绳系之,布板于绳上。士女善者随而度焉,行及其半,动摇将堕。而其底不测,莫敢俯视。数年绳朽桥坏,无复缉者。意欢每多持灯碗度绳桥,山侧居人视之以为常矣。山多毒蛇猛虎,里中人莫敢独往,意欢夜归亦无所畏焉。常有二鸦,有客将至,鸦必飞鸣,意欢整饰坐榻未毕,客果至矣。
【注】①豆圌(chuán)山,位于绵阳江油武都镇境内;②笮(zuó)桥,用竹索编成的桥。
9. 下列对“行及其半,动摇将堕”中的“及”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到 B. 与 C. 比得上 D. 追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幼而为道常持/《五千言》/诵不辍口日于市/诵经/乞酒醉而登山/
B. 幼而为道/常持《五千言》诵/不辍口日于市/诵经乞酒/醉而登山/
C. 幼而为道常持/《五千言》诵不辍口/日于市诵经/乞酒/醉而登山/
D. 幼而为道/常持《五千言》/诵不辍口/日于市诵经乞酒/醉而登山/
1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豆圌山的西面与长冈相连,车马可通;东面是悬崖峭壁,非常险峻。
B. 村民为了能让游人游览山顶的天尊宫,架起了一座竹索桥供其通行。
C. 毛意欢常端着灯碗在已朽坏的桥上行走,附近的居民对此习以为常。
D. 每有客人将至,山中的两只乌鸦就飞起鸣叫,毛意欢则会据此准备。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山顶多松树,以绳系之,布板于绳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梅
吕从庆
最爱横溪曲,横流一树梅。藏根惟爱石,落瓣不沾埃。
腊里孤清节,春间创辟材。调羹还有藉①,青子②百千枚。
【注】①藉:凭借。②青子:梅树的果实。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二联写梅树喜欢将根扎于石间,飘落的花瓣不会沾上尘埃。
B. 第三联写梅花在寒冬孤独地开放,诗人为其没有同伴而遗憾。
C. 第四联写梅树的果实可用于调制羹汤,表明梅具有实用价值。
D. 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追求。
14. 诗人以“最爱”一词开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7题。
记忆中的鼓点
黄咏梅
①对住在西江边的南方人来说,端午节看龙舟大概是一年中的头等大事了。进入5月,端午节前,冷暖气流激烈交锋,雷声大作,大雨瓢泼。人们纷纷指着天上的“热闹”说——“龙舟水”来啦!人们将这段日子的雨水统称为“龙舟水”,仿佛这一场场澎湃的雨是赛龙舟的排练,阵仗大得很。
②在我的记忆中,端午看龙舟,是在父亲的脖子上开始的。赛龙舟那天,找一个离家最近的江岸,父亲早早就带着我们去占据有利地势。渐渐地,岸边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有利”的位置最终都因拥挤而失去优势。父亲将我举起来,让我跨坐到他的脖子上。我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有利”位置。周围有好些个像我这样“坐”着的小孩子,我们很快就“扎堆”了,在上边交换口袋里的零食,耐心地等着龙舟的身影。
③人群里有耳朵尖的人,听到了隐隐的锣鼓声,大声喊“来了,来了”,于是,人们屏住呼吸,朝江水拐弯的地方看去。果然,没过一会儿,江面浮出几个彩色小点,像被水推着挪动过来。锣鼓声仿佛是从水底升上来的,“咚锵、咚锵、咚锵”……那些彩色小点逐渐变粗,变成一条条长梭朝我们飞过来。锣鼓声越来越响,人们开始骚动,纷纷辨认最前头的到底是哪个队伍。龙舟队靠近之后,人们才惊讶于船的速度竟然是如此之快,龙舟上的两排划手,按着鼓点的节奏,喊着号子,整齐地将船桨插入水中,又整齐地抽出,水花四溅,船破浪前行。每条龙舟的颜色都不一样,但都很醒目,红黄蓝绿黑,船头上昂起的龙头,气势磅礴,仿佛吐出了浪花。目送龙舟队消失在这片水域,直到声音渐渐地沉入水底。在那些激越的鼓点声中,我的双脚也随着节奏凌空踏步。据父亲后来说,龙舟离我们最近的时候,他用两只手拼命扯着我的两条腿,我才不至于从他肩膀上掉下来。
④过去,我们那里赛龙舟的水路都是固定的,起点到终点,约莫10公里的水程。那些不满足站在河岸边看比赛片段的人,骑着自行车,沿着河岸追赶龙舟。陆路往往要比水路长,骑车到达终点的人们,如同夺得龙舟赛冠军一样骄傲。有一年,我父亲心血来潮,骑上家里那辆唯一的自行车,加入到了追赶龙舟的队伍当中。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两手紧紧箍着父亲的腰。为了避开河岸密集的人群,我们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土路。河水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始终被龙舟队甩得远远的,父亲只追着前方传来的锣鼓声一路朝前赶。那一次,如果不是我因为屁股被颠簸得太疼,半途嚷着要下车,父亲应该会坚持骑到终点,在那里美美地吃上一碗烧猪肉。
⑤去年,我回乡探亲,恰逢端午。在西江岸边的一家茶楼,我早早地预订了二楼靠窗的桌子。我们一边饮茶,一边等龙舟。装修现代的茶楼,窗口像取景器般框住了江面的风景。我让父亲和母亲坐在临窗的椅子上,在这个观龙舟的“有利”位置,我们举着手机,等待龙舟队伍闯入我们的窗口,定格那些激动的瞬间。比龙舟提前到达的是“咚锵、咚锵、咚锵”的锣鼓声,一如过去每次听到的一样,正是这种节奏指挥着划手划桨前进。十余条五颜六色的龙舟陆续经过我们窗前,很快又划向了下一个窗口。龙舟队消失在我们视野中,水面恢复了平静。我忽然想到,我从来没有看到过龙舟冲过终点线,那些从小到大所观看的龙舟赛,都只是片段。而正是这些节日片段,使得时间不再是一串转瞬即逝的时刻,它们在我的记忆中敲响熟悉又有力的鼓点,如同西江深处传来的心跳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5.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为了引起观众的注意,划手们按照鼓点的节奏,故意大声“喊着号子”。
B. 运用两个“整齐”,突出划手动作高度一致,反映了他们的齐心协力。
C. 运用短句,节奏急促有力,表现了龙舟赛的激烈,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D.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对龙舟赛进行描写,生动还原了当时比赛的场景。
16.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坐”在父亲的脖子上看赛龙舟,和小伙伴交换零食,这些细节充满童趣。
B. 文中写父亲要“拼命扯着我的两条腿”,侧面表现了“我”看龙舟时的投入。
C. 在龙舟赛上,先于龙舟出现的“咚锵”锣鼓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 “我从来没有看到过龙舟冲过终点线”,从中可以看出“我”的失落与感伤。
17. 作者通过回忆看赛龙舟的经历,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40分)
《灯笼》中摇曳的暖光守护着夜里的归途,《安塞腰鼓》中震天的鼓声守护着生生不息的地域文化……
请以“守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主题健康,积极向上;③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如涉及真实的县(市、区)名、校名、人名等,请用××代替;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绵阳市初2023级八年级监测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矗立chù 追溯 sù
眺望 震撼 辐射
C
B (A“以……的目标”句式杂糅,“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搭配不当;C“围绕……为目标”句式杂糅;D. “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搭配不当。)
D
6. B(“需要关注‘官方公众号’”错)
7.(1)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每空1分,该空有错别字、与原文不符皆不得分。共6分)
8. C(人物对象“冬妮娅”错)
9. A
10. D
11. B(“村民……架起了一座竹索桥”错)
12. 山顶有许多松树,用绳子把松树连接起来,然后再在绳子上铺上木板。
(多、系、布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13. B(“诗人为其没有同伴而遗憾”错)
14. ①引出写作对象:以“最爱”开篇引出本诗的写作对象是横流旁的一树梅;
②直接表达情感:“最爱”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喜爱程度之深;
③表现诗人追求:反映了梅花所象征的高洁品质正是诗人的追求。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5.A(“为了引起观众的注意,划手们……故意大声‘喊着号子’”错)
16. D(“从中可以看出‘我’的失落与感伤”错)
17.①对传统习俗的眷恋。作者多次提及“龙舟水”“锣鼓声”,展现对端午节赛龙舟这一南方民俗的深厚情感。
②对温暖亲情的追忆:父亲举“我”看龙舟、骑车追龙舟等细节,勾勒出童年时期被家人呵护的温馨,暗含对亲情的珍视与感恩。
③对童年时光的怀念:龙舟竞渡的激烈场面与“双脚凌空踏步”的童趣动作形成呼应,唤起对无忧无虑童年岁月的深切怀念。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8.
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 (35—40) 符合题意,深刻、新颖,思想健康,中心突出,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语言准确、流畅,有文采,标点正确,600字以上。
二类卷 (30—34) 符合题意,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基本准确、通顺,标点正确。
三类卷 (25—29)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思想健康,有一定内容,结构较完整,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卷 (20—24)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完整,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标点错误较多,字数相差大。
五类卷 (20分以下) 不符合题意,文理不通,结构不完整,层次混乱,标点错误多,字数相差大。
参考译文:
绵州的豆圌山,是豆子明修道的地方。山的西边连接着长长的山冈,还能通行车马;东边是陡峭的悬崖,地势险峻。从西边的山壁到东边的山峰,石笋形状的山峰像圌一样,两边的山崖在中间断开,相距有一百多丈。山顶上有一座天尊宫,不知道建造于什么年代。古代仙人曾架设笮桥以便登山游览,然而这座桥早已朽坏断裂。当地有句俗语说:“想要知道谁能修缮续接这桥,就看谁脚下能生出‘毛’。”唐咸通年间,有个道士叫毛意欢,是山下当地的居民。他从小就出家修道,常常手持《五千言》,诵读不停,每天在集市上诵经乞讨酒喝,喝醉了就登山。他攀爬在陡峭险峻的山路上,在断绝的道路处架设桥梁。山顶有许多松树,用绳子把松树连接起来,然后再在绳子上铺上木板。一些善男信女就跟着他过桥,走到桥中间时,桥身摇摇晃晃,好像要坠落下去,而桥下深不可测,没人敢往下看。几年后,绳子朽坏,桥也损坏了,再没有人去修缮。毛意欢却常常手持灯碗走过绳桥,山侧的居民看到这种情况都习以为常了。山上有很多毒蛇猛虎,当地人没人敢独自前往,但毛意欢夜里回来也毫无畏惧。常常有两只乌鸦,每当有客人将要到来时,乌鸦必定会飞着鸣叫,毛意欢还没整理好坐榻,客人果然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