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0 11:3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 学 目 标 1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研读教材及史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概况、特点、条件及意义;戚继光抗倭能够成功的原因。 2时空观念与唯物实观.梳理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史实,通过研读材料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通过明朝国力与海上力量的变化对明朝外交产生的影响,谈谈对今天外交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3家国情怀.感受郑和下西洋体现出的和平友好的精神,以及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的史实。
教学难点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材料分析法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假如小小的邮票是通往历史长河的一扇窗,那么这张马来西亚发行的《马中交往600周年》邮票,就是开启明朝对外关系神秘大门的钥匙。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关系中的重要篇章,这一壮举不仅展示了明朝强大的国力,也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只是明朝对外关系的一个缩影。在当时,明朝与周边国家、远方异域的交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多个层面,既有和平友好的互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冲突。今天,就让我们透过历史的重重帷幕,一同探寻明朝的对外关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新课讲授 (一)郑和下西洋 1.提问:郑和是谁?请大家结合课本,了解他。 郑和,本姓马,回族,云南人。明军攻克云南后,11岁的郑和被俘,被送进皇宫当了宦官。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被赐姓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明成祖朱棣提拔他为宦官首长太监。因他小名“三宝”,世称“三宝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 2.提问:何为西洋?请结合课本注释,上大屏幕画一画明朝时“西洋”的范围。 西洋:在不同时期含义有所不同。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3.请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说说郑和为什么下西洋(目的/原因)(在课本标注) 材料一: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通过材料一可以看出,明成祖朱棣想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想要向他国展示明朝的富强,即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这是最主要的目的) 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下西洋也是为了推动中外贸易发展 4.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课本,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1405—1433年,郑和先后7次远航,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有60余艘,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请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郑和为什么能下西洋,有何条件。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①明朝初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最根本的)。 ②明成祖大力支持 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④郑和出众的个人才能 6.请对比“世界三大航海家航海活动”比较表,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通过时间上、次数上、规模上、到底区域及交流方式可以归纳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历时久、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及和平友好交往,因此郑和下西洋的地位: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7.请结合下列图文材料,说说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过渡:郑和说过“欲中国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亦来自于海上。”七次大规模远航和馈赠性贸易,给明政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开始禁海,但这并阻止不了来自于海上的威胁——什么样的危险从海上来呢?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 (二)戚继光抗倭 出示明代《倭寇图卷》(局部) 1.提问:从下面图片中我们能提取什么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明朝中后期出现倭患。原因:日本:明朝中后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中国:明朝中后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互相勾结) 2.追问:是谁临危受命,南下抗倭?(戚继光) 戚继光,山东蓬莱人。明代抗倭名将,17岁承袭父职。戚继光一生戎马,南抗倭寇,北守边陲,战功显赫,青史垂名。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 3.请阅读课本,梳理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戚继光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誉为“戚家军”。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消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合作探究: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①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②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性质),符合人民的愿望; ③人民大力支持、军民并肩作战; ④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5.如何评价戚继光? 评价: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过渡:戚继光抗倭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稳定了明朝的沿海局势。但明朝的海防压力并未就此结束,不久后,日本的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妄图对外扩张,于1592年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朝鲜向明朝求援,明朝也由此开启了援朝战争。 (三)援朝战争 自主阅读课本,找到援朝战争的概况和影响 明朝继承了我国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方式(宗藩关系)。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仰慕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向中国纳贡称臣,并和中国进行贸易,中国对这些周边国家的国王进行册封。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胜利。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明朝的国力因此也受到削弱。这场战争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自主阅读课本,简述葡萄牙殖民者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的租住权。中国政府在什么时候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广东地方官员,在澳门上岸,搭篷建房,进行贸易。1573年,葡萄牙殖民者将500两白银交明朝地方政府。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三、教学总结 明成祖时期,开创了对外交往的盛世局面,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主动外交,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饱受倭寇侵扰,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这一时期,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并爆发了援朝战争。因此,明朝中外交往的特点表现为由和平交往到战争冲突。影响明朝对外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实力。 四、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