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这是马克思的一句话。他用毕生的精力,敲打着真理这块燧石;他把自己的一生,献身给伟大的无产阶级事业;他用自己卓越的思想,唤醒了整个世界的无产者。他定义了社会历史的变革,他改变了世界人民的思维,他开创了新的世界,为几千年来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指明了方向。逝者如斯,生者仰戴;英名永存,万世传颂。
论燃烧
真正的人生,乃是一种壮丽的燃烧。
画家梵·高为何苦苦地画着向日葵?他是在描绘燃烧的生命!他的灵魂里有一轮常燃不熄的太阳;他的生命在燃烧着,他的作品也在燃烧着。
燃烧需要火种,理想和信念便是燃烧的火种。
当年古罗马的军队偷袭了叙拉古王国,75岁的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彻夜未眠,正在地上画他的几何图形。看到鼻尖上的利剑,白发老人从数学的迷梦中惊醒。他从容不迫地对罗马士兵说:“等一下杀我的头,再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这条几何定律证明完毕,可断不能给后人留下一道还没有求解的题。”残暴的士兵不理解他的话,不由分说,一刀砍下了科学家的头。
——阿基米德没有死,燃烧的生命是不朽的。
——肉体消失了,但燃烧的精神依然长存。
生命是一种燃烧,人生因燃烧而壮丽。但愿自己的生命已被烈火点燃……
微感言:
1.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马克思
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3.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4.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
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恩格斯
6.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恩格斯
一、审美视窗
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马克思
1835年,马克思中学毕业,他在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时的马克思年仅17岁,可见,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有了高尚的心灵和伟大的抱负。正是这个伟大的选择,使马克思走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也圆了他为人类服务的崇高之梦。
为人类服务,无疑是人一生最伟大的选择,也是人生幸福的最高境界。
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它如同普照之光,使整个人类的思想焕然一新,在全世界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当之无愧的伟大导师,还被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评选活动中评为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悠悠千载,茫茫人海,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独占鳌头呢?这是因为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并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诞生于欧洲,却传遍了全世界。
【注】 卡尔·马克思,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社会学三巨头之一。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弗雷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
1845年同马克思一起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受委托起草了《共产党宣言》。他是继马克思之后“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二、写作背景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他的逝世,在欧美等国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3月17日,在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在葬礼上,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深切悼念。
三、文体知识
悼 词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其结构一般为:
开头:介绍死者生前职务、身份,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
中间: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以及其产生的影响,并简要作出评价。
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要求。
四、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单音字
①繁芜( ) ②忌恨( ) ③诽谤( )
④豁然开朗( ) ⑤诅咒( ) ⑥诬蔑( )
⑦拂去( ) ⑧浅尝辄止( )
(2)多音字
①给 ②量
③空 ④豁
⑤抺 ⑥塞
2.辨形组词
(1) (2)
(3) (4)
3.近义词辨析
(1)肤浅·浮浅
肤浅:(学识)浅;(理解)不深。指局限于表面的,强调不多、不深。常用于观点、认识、体会、理论等。浮浅:浅薄。指浮在表面,不切实,强调空虚、浮躁。常用于人的作风、为人等。
例句:①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却仍然不为世界所认知,大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________了解来自有限的影视作品或其他大众传媒。
②关于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报道,不存在什么词语能用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才能避免片面、________和失真,怎样才能准确、客观、公正地去反映问题。
(2)衷心·忠心
衷心:出于内心的。忠心:忠诚的心。
例句:①随着主裁判莫恩吹响终场哨,爱德华多与罗西基、宋和威尔希尔等前队友一一拥抱,每一个阿森纳球员都在鼓励着爱德华多,并送上他们最________的祝福。
②“八议”制度公开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和封建特权思想,其实质是封建帝王家天下、将权力视为私器换取部属________的一种体现。
4.词语解释
(1)不可估量:
(2)繁芜丛杂:
(3)豁然开朗:
(4)浅尝辄止:
(5)卓有成效:
(6)永垂不朽:
一、文本助读
这篇悼词从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全人类、对全世界无产者所做出的卓绝贡献,热情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之情。
【结构图示】
二、小组合作
1.恩格斯在文中用一句话对马克思作了高度的评价和概括,点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请找出这句话。
答:
2.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科学家(理论贡献)
革命家(实践贡献)
三、师生探究
1.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是个怎样的人物?
答: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者为什么拿达尔文来与马克思类比?
答:
3.恩格斯在悼词中对马克思使用了不同的称谓,如“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等,这些称谓的变化,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情感?
答:
4.仔细阅读下列句子,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意。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答:
(2)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答:
(3)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答:
(4)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答:
(5)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答:
一、阅读延伸
在爱的站台上送别
邓康延
它不能改变日子的快慢进程,却把岁月凝聚成影集;它似乎只是一种礼仪,却让生活流淌着淡淡的温情。当我们在爱的站台上送别的时候。
人生的各个路口,感情负载得重重时,也许就是亲友离别的一刻了。时间和空间在那一瞬、那一站里显示出跳跃前的热烈和沉郁。我常想,倘若那站台、机坪、码头有知有觉,能承负起那么多的离绪别恨、远思长情吗?母与子、夫与妻、兄与妹、朋友同事、知己同学、恋人情侣,目光拥抱着。——当秋雨缠绵时,当暮雪飘洒时,当晨风微拂时,当星云游移时,汽笛响了。
许多人一别再难相逢,这里便成为一个灰蒙蒙的背景,衬托起斑驳记忆;许多人又会久别重逢,于是这里便凝聚起双倍的柔情。
每当我看到那些含泪又微笑、挥手再跟跑的人们,总觉得心头有什么被搅起。苍茫人世,因为这别离,有了某种缺憾;也因为这别离,缺憾成美。
我不能忘记这些场景:
送新兵的站台上,一位母亲微笑着压住泪水。还未佩徽章的儿子以不熟练的动作向她行第一个军礼,列车和岁月就此行驶在进行曲中。一位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远行,两人为互让一张10元钱争来扯去。我知道了爱有多种形式,钱能表达,却不能丈量。一方去支边的一对恋人绞着手话别,他们不能相吻,便用目光拥抱。两位好似兄弟的青年难舍难分,我问送行的青年,“是老朋友吧?”“才相识几天。”他望着列车消失的前方又补充了一句:“患难相交。”我突然想起两句诗“天涯何处无芳草”,“相逢何必曾相识”,人世有这两番境界,也算得上高远旷达了。而最使我不能忘怀的,还是在四川一个烟雨迷蒙的矿区小站上,一群矿区初中的孩子为几个实习归去的师专学生送行。一个女孩率先哭了,顿时,站台被一片离情濡湿。竟有几个男孩子爬上火车,要再送一站。素来原则与心肠都挺硬的列车员默然允诺。在车上,我问几个未来的老师,他们一时难于成句,索性打开一大叠赠送的本子。有一本只题有一句:老师,您不会走出我的心。以后,铁轨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意象:血管。再怎样延伸,也是循环,终归走向亲友心里、社会心里、祖国心里。
站台,是一个细腻多情的少女,又是一个粗犷豪放的汉子,它身上淌着南方河的气息,它肩上托着北方山的情志;它怀着对往日的追忆,它举着对明天的期冀。
毕竟,时代的站台,已缩短了远方与远方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已走出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艳,已走出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怆,已走出了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孤寂。于是,便有我们这一辈人揣着激情,去西走日喀则,东奔大亚湾,北穿漠河,南跨老山。
流动奔涌的,才是——生——活。
我向往着远方,还因为在驶向远方的路上有许多站,站上有许多故事,故事里有许多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朋友们以他们各自的送行方式表述着爱意。
人生是流动的,生活是流动的,爱却永久地站着,与坚固的站台一起挥手相送。
二、写法迁移
叙议结合的手法
本文在悼念马克思时,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就全篇来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用的是叙述的方式;对于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用的是议论的方式;而抒情则贯穿在整篇文章之中。
一篇议论文,只叙不议,则是论据的堆砌;只议不叙,又会流于空洞的说教。好的议论文,往往要做到叙议结合,即把叙事与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来练笔】
请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以“放弃”为中心写一段话。300字左右。
答:
问题生成——带着更多的问题而非答案去学习
通过合作探究,你还想解决哪些问题?请写下你的新问题,或与同学、老师交流,或在课后自己独立解决。
提醒:完成作业《分层训练》
答案精析
第二单元 议论文
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自主积累
1.(1)①wú ②jì ③fěibànɡ ④huò ⑤zǔzhòu ⑥wūmiè ⑦fú ⑧zhé
(2)①jǐ/ɡěi ②liánɡ/liànɡ ③kònɡ/kōnɡ ④huò/huō ⑤mǒ/mā/mò ⑥sè/sāi/sài
2.(1)诽谤/绯红/菲薄 (2)芜杂/怃然/妩媚 (3)损失/殒命/陨石(4)诅咒/狙击/咀嚼
3.(1)①肤浅 ②浮浅 (2)①衷心 ②忠心
4.(1)难以估计,形容巨大。(2)(草木)茂盛繁密,杂乱而没有条理。(3)形容由狭隘幽暗变为开阔明亮,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4)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5)形容成绩、效果显著。(6)(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合作探究
二、
1.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2.
科学家(理论贡献)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如数学)
革命家(实践贡献)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活动的顶峰)
三、
1.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思想家,他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其意义与达尔文发现自然界的规律一样伟大。
其次,马克思还是一个革命家,他积极从事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等,为无产阶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另外,马克思还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充分展现了马克思宽广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度。
2.达尔文的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在马克思主义者眼里,达尔文是非常崇高的,拿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正是对历史唯物论的高度评价。
3.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表现出恩格斯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他对马克思最深挚的情感。
如“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对马克思的形象进行了一个高度的概括;“他”表述客观的内容;“这个人”表示对马克思逝世产生的影响要进行评价,又要将马克思与演说者和听演说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位巨人”表明了马克思在共产国际中的重要而特殊的地位;“马克思”表达了恩格斯庄重严肃的神情,体现了悼词的特点。
4.(1)“停止呼吸”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停止思想”则是对马克思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时所用的最恰当的语言,其中包含了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2)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带来的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颂扬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3)这句话中的“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4)这句话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5)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文本拓展
二、(示例)
中国历史上不乏懂得放弃的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赢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潇洒与从容;文天祥在敌人面前坚守大义,舍弃荣华富贵,赢得了后人的敬仰;毛泽东放弃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机会,深入农村,摸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迎来了中国的新生……再看看我们自己。许多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面红耳赤,甚至闹得鸡犬不宁,你死我活,结果呢,也许赢得了这件小事或这点小利,却在斤斤计较中失去了整个世界。看看前人的做法,再看看自己的行为,我们会不会感到汗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