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统测(7月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阜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统测(7月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0 11:4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省阜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共塑造了六大高潮事件,即元妃省亲、宝玉挨打、祭宗祠开夜宴、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贾府抄家。这六大高潮事件,相互衬托,互相辉映,共同成为《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演绎着家族兴亡与宝黛情缘两条交叉主线上的故事。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贵族生活的巨制,兼及君王权贵和市井细民,所涉范围极广,共塑造出四五百个人物形象,像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和史湘云等人物,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有多种方法,但通过高潮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为何这么说呢?因为高潮事件本身就是各种矛盾的集结点,而处在矛盾斗争中的人,情绪波动最大,言行最激烈,因此最容易凸显人物的主要性格。人物在小事件中的表现一般都差不多,但处在矛盾斗争中的时候,则会尽显自己的本性。例如,宝玉挨打后,宝玉宁死也要坚持自己的本心,以此定型宝玉的“犟”;黛玉对宝玉毫不掩饰真情,以此定型黛玉的“真”;宝钗对宝玉有情却又刻意隐藏起来,以此定型宝钗的“稳”。再如在祭宗祠开夜宴中,小说刻意写了贾珍对皇家恩赏及乌进孝进租的态度,以此定型贾珍的“伪”;写贾母对安享天伦的重视,以此定型贾母的“逸”。
质言之,《红楼梦》的高潮事件应具备人物形象的定型性这一特点,且应服务于小说主旨。这既是裁夺诸多事件是否为高潮事件的必要条件,也是判断《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处理高潮事件时,技法高低的又一标准。
(摘编自张明明《〈红楼梦〉高潮艺术的叙事节奏》)
材料二:
《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开宗明义地宣布了他所遵循的创作原则。他首先批评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的创作倾向,认为这种创作远不如“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创作的作品“新鲜别致”,那些“大不近情,自相矛盾”之作,“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他既不借助于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基础,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感情。作品“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那种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他所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红楼梦》又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它不像过去的小说居高临下地裁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整部小说雄丽深邃又婉约缠绵,把中国古代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雅文学的品位,成为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联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青埂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又由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下,这在全书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的结构。在这个神话世界的统摄之下,以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为舞台,小说着重叙述了宝黛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结局,同时,展现了贾府及整个社会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从爱情悲剧来看,贾府的盛衰是这个悲剧产生的典型环境;从贾府的盛衰方面看,贾府的衰败趋势促进了叛逆者爱情的滋生,叛逆者的爱情又给贾府以巨大的冲击,加速了它的败落。这样全书三个世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
(摘编自齐裕焜《〈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方法证明了《红楼梦》通过高潮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
B.材料二从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化形象、创造诗的意境等方面论述《红楼梦》独特的叙事风格。
C.曹雪芹认为“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创作的作品“新鲜别致”,要优于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创作出来的作品。
D.宝黛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结局,与悲剧产生的典型环境即贾府的盛衰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不同于传统的小说写法,彻底摆脱了通俗小说的模式,对中国小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B.《红楼梦》使中国古代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了雅文学的品位,成为小说史上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C.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因此在全书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圆形结构,而全书的三个世界又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
D.通过高潮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特色以及独有的途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红楼梦》采取了交相联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由寻找黛玉到黛玉葬花,中间情节、场景多次转换,不断推进情节进展,在情节进展中展开了宝钗、晴雯、黛玉的性格描写。
B.《红楼梦》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
C.在祭宗祠开夜宴中,小说刻意写了贾珍对皇家恩赏及乌进孝进租的态度,以此定型贾珍的“伪”。
D.《红楼梦》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创造了一种能使作品婉约含蓄的诗的意境。
4.为什么说《红楼梦》的高潮事件应具备人物形象的定型性这一特点,且应服务于小说主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红楼梦》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军礼(节选)
石钟山
黄昏时分,独立团撤出了一场没有结果的战斗。赵果走在队伍里,眼泪汪汪的。她被救回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鲁莽,差点儿把这场伏击战拖入到危险境地。马起义路过她身边时,狠狠地瞪了她一眼,丢下句:看回去怎么收拾你。
此时的赵果感到委屈和难过,她没参加过战斗,以为战斗中凭着勇敢就能取得胜利。
伏击的枪声一响,她就率先冲出了阵地,她抱着杀敌立功的心情勇敢地冲了出去,没想到却是这样一种结果。
独立团和抗大分校的人马,怀着莫名的心情黯然地撤出了战斗。
马起义一边走,一边回头遥望。赵大刀知道,团长是在寻找他的马呢。马起义似乎听到了枣红马的咴咴声,他的心一下被撕扯得七零八落。
马被日本人俘去了,马起义的魂也飞走了。
在团长失去战马的日子里,赵大刀也不骑马了。每次团长出去办事,他就牵着马随在后面。刚开始,他还劝过团长:团长,骑马走吧。这马赶不上你那匹,可它也是好马呀。
马起义就瞪他一眼,风风火火地往前走。赵大刀知道团长不高兴了,便住了口,牵着马,三步一颠地去追赶团长。
每天晚上睡觉前,团长都要念叨上几句马。躺在床上,睁着眼睛在黑暗里自言自语,又似在冲赵大刀说:人呐,有时候还不如一匹马呐。
说完,就叹口气。现在的赵大刀听到马这个字眼,比马起义还要敏感,他不敢多嘴,怕惹得团长难过,只小声地应着。跟团长的时间长了,对团长的喜怒哀乐了如指掌,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分寸拿捏得很准。此时,不敢多说的赵大刀,只一会儿,就沉沉地睡去了。
夜半时分,团长在梦中突然喊了一声,猛地坐了起来。
赵大刀也醒了,不知发生了什么,他第一反应就是抓过身边的刀,一下子站到了地上,叫声:团长,有情况?
团长大汗淋漓的样子,嘴巴大张着,拼命地喘了会儿气,道:马、马让日本人给剐了。
还是马,团长又梦见了马。
赵大刀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
彻底清醒过来的马团长,突然下了决心似的说:我要攻打县城,把我的马抢回来。
马起义攻打县城的计划,遭到了包括李政委,还有三个营长的反对。理由是,县城里驻扎着日本人的重兵,日本人本来就兵强马壮,别说一个独立团,就是三个也不一定能拿下。况且,拿不拿下县城,在战略上来说也没有必要。独立团现在的任务是游击战,牵制敌人,然后开辟敌后根据地。
马团长的提议遭到了众人的反对,他就脸红脖子粗地嚷嚷着:那我带着赵大刀去,和独立团没有关系。然后,就死死地瞅着赵大刀说:大刀,你怕死吗?
赵大刀浑身的血,“呼啦”着就被点燃了,他分不清东西南北地说:团长说啥呢,只要你一声令下,我赵大刀犹豫一下,就不是你的兵。
显然,马团长的提议又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他现在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独立团。他一个人走了,万一有个好歹,那是独立团的损失。赵大刀虽然愿意和马团长出生入死,去抢回团长的战马;但冷静下来的赵大刀,也觉得这件事情不能让团长亲自去。要去,也只能是自己出马。
他出发的时候,是悄悄走的,连团长都没有告诉。
两天中,马起义是在煎熬中过来的,他魂不守舍,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伸长脖子一次次张望。马和赵大刀是他的左膀右臂,失去枣红马,让他瘫了半个身子,现在又失去赵大刀,整个人都快完了。他觉得自己不仅没了脚,现在连手也没有了。他暗下决心,如果赵大刀今夜还不回来,他就独自一人,杀进县城。
就在第二天的黄昏时分,团长的耳边响起熟悉的马蹄声,那是枣红马的蹄声。马起义一听到这熟悉的响声,浑身上下的每根毛孔都炸了起来,猛一哆嗦,有了发冷的感觉。他跌撞着奔到院子里,便见院外的土路上人和马飞一样地向他奔来。
赵大刀到了近前,伸手勒住了缰绳,从马上跳下来,大呼小叫着:团长,马回来了。
他以为团长会冲枣红马而去,没想到,团长“呜哇”一声,一把抱住了他,接着团长咬着牙说:大刀,你可回来了。
马起义此时已经泪流满面了。赵大刀被团长这一抱,还有些不习惯,在团长的怀里腼腆地扭了扭身子,结结巴巴地说:团长,你这、这——
团长把他放开了,退后一步,泪眼模糊地把赵大刀上上下下地看了,然后冲上来,给了他一拳道:你小子,不愧是红军的种,好样的。
直到这时候,马起义才抽出时间去看他的枣红马。
一晃,马起义与枣红马已经分别十几天了。人和马就那么对望着,似乎是在相互打量,又似乎是在试探。
马瘦了,毛长了,一副疲惫的样子。马看着主人,发现主人也瘦了,还黑了。于是,扬起头,咴咴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又把马起义带回到了和马在一起的峥嵘岁月。他的眼睛又一次湿了,上前一步,搂住马的脖子,叫了一声:伙计,你可回来了。
马在主人的爱抚下,又咴咴地叫了两声。最后,马起义拍着马的脖子说:伙计,为了你,我差点损失了大刀。
赵大刀站在一旁,看着这激动的场面,眼泪也差点流了下来。闻讯而来的人们,一时间也被眼前的一幕感动得唏嘘不已。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果在战斗中的鲁莽行为,反映出她虽充满热情但缺乏战斗经验的特点,也表现了战斗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B.小说多次写马起义对枣红马的思念,如日常念叨,睡梦中呼喊,这些都表现出马起义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
C.马起义要和赵大刀去县城,一来是相信赵大刀的能力,二来考虑到人少比整个独立团行动更有成功的把握。
D.赵大刀、枣红马对马起义而言都很重要,三者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三角关系”,使得小说表达的意蕴更丰厚。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大刀与马团长的对话多用短句,表现了战时军人果断直率的性格,如“大刀,你怕死吗?”“团长说啥呢……”
B.本文情节设置跌宕起伏,如赵大刀救马的过程充满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C.本文和《百合花》都以“物”(战马和百合花)为情感载体,表现战争环境中人性的美好和人情的温暖。
D.小说以“失马——夺马”为线索,从马团长的视角讲述故事,揭示了其从失魂落魄到感动欣喜的心理过程。
8.请简要概括赵大刀的人物形象特点。
9.小说以马起义、赵大刀、枣红马重逢为结尾,有何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论文者,佥曰观文可以知人。夫文者,言之精华,而言则心之声也。
观于宋丞相文山先生可征矣。先生负豪杰之才,蓄刚大之气,而充之以正心之学。自其少时游黉宫,见乡先正忠节祠,慨然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及举进士,奉廷对,识者论其所对,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已而值时多难,诏诸路勤王,先生捧诏涕泣,且曰:“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其心盖已有定志矣。志发于言而为文,其诗辞、序、记等作,或论理叙事,或写怀咏物,或吊古而伤今,大篇短章,宏衍巨丽,严峻剀切,皆惓惓焉爱君忧国之诚,匡济恢复之计。至其自誓尽忠死节之言未尝辍诸口读之使人流涕感奋可以想见其为人。其言可谓有定论矣。惟其志定论定,故以一身任天下之重,尽心力而为之,艰难险阻,千态万状,不惮其劳,不易其心。既而国事已去,被执久系,挟之以刀锯而不屈,诱之以大用而不从,卒之南面再拜,从容就义,以成光明俊伟之事业。非其守之一定不移,能若是乎?传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言顾行,行顾言。”先生有之,而视世之静言庸违者异矣,宜其文之足征而传世也。虽然,文章传世,以其关世教也,使无补于世教,虽工何益?
今斯集也,传之天下后世,使天下后世之人争先快睹,皆知事君之大义,守身之大节,不宜以成败利钝而少变,以扶天常,以植人纪,以沮乱臣贼子之心,而增志士仁人之气,其于世教重有补焉。故予因按察副使陈价维藩[注]请序其编次之由,不辞謭陋而书之,盖将以为同志劝,且为天下后世之为臣子者厉也。
(节选自《襄毅文集》卷十一)
[注]陈价,字维藩。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至其自誓尽A忠死节之言B未尝辍C诸口D读之E使人流涕F感奋G可以H想见其为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山,这里是文天祥的字,古人一般有名有字,比如柳宗元字子厚。
B.游,游学、学习,与《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的“游”意思不相同。
C.“挟之以刀锯”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申之以孝悌之义”的“以”用法相同。
D.宜,应当、应该,与《出师表》中“宫中府中……不宜异同”的“宜”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年少时看到供奉刚正忠节的先辈的祠堂,感慨说,死后若不能在这里被后世祭祀崇奉,不能称为大丈夫。
B.文天祥诚挚的忠君爱国的情感,挽救艰难时势、救助当今人世的思想,在他的咏物抒怀的诗文里表现得最充分。
C.南宋灭亡之后,文天祥被元军关押很久,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逼利诱,始终没有屈服,南面再拜之后从容就义。
D.按察副使陈价编辑整理文天祥的文集,并请作者为文天祥的文集作序文,于是作者应陈价之请写作了这篇文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2)非其守之一定不移,能若是乎?
14.请根据材料,说说文天祥文集传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夜
陆游
独夜迢迢掩素屏,病怀羁思共竛竮[注]。
房栊十月寒初重,风雨三更酒半醒。
繁杵有声时断续,残缸无焰尚青荧。
怳然唤起西征梦,身卧金牛古驿亭。
[注]竛竮,诗中意思为孤单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紧扣标题,总领全篇,交代诗人所处环境,奠定诗歌情感基调。
B.颔联接着写节令已是十月,风雨之夕,夜半酒醒,在屋内也感到寒意渐重。
C.颈联用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的方法,描绘繁复断续的捣衣声和残灯的微光。
D.诗人在金牛古驿,欣赏驿亭夜晚特有的情景风物,沉浸于清幽独特的境界。
1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六国论》中,苏洵用“ , ”这一比喻讽谏北宋朝廷不要用纳银输绢的办法向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
(2)古人常借酒来抒发情怀,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江上饮酒抒怀;又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 ”写因感慨人生而洒酒祭月。
(3)拟声词常以叠词的形式出现,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的减肥市场乱象丛生。“速效减肥产品”的宣传可谓 ① ,“成功案例”真假难辨,令不少怀揣急切减肥心理的消费者趋之若鹜。然而盲目减肥导致的健康危机屡见不鲜,轻则肝肾损伤,重则危及生命,甚至近期出现抽脂感染身亡的悲剧。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科学判断是否必须减肥。医学上,肥胖并非简单的外观评判,而是有清晰的量化标准。体重指数(BMI)是比较精准的指标,计算公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平方(),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在大家萌生减肥念头后,先以此标准自我评估,再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制定方案,要不然,不容易陷入盲目减肥的“沼泽”。
接着,要选择科学的减肥方法。不少人对快速见效的宣传信以为真,对药物成分、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知之甚少。盲目跟风,不加选择服用减肥药往往 ② 。有没有效果姑且不论,(甲)。减肥不能饮鸩止渴,最好的方法是“管住嘴、迈开腿”,这样才能健健康康地减肥。
“管住嘴、迈开腿”就是实现“热量负平衡”,即通过饮食控制减少摄入,结合运动增加消耗。(乙),而非极端节食。时下流行的“5+2轻断食”(每周5天正常饮食,2天摄入日常25%-30%热量)温和易行,不易反弹;“16+8轻断食”(每日8小时内完成进食,其余时间仅饮无热量饮品)操作便捷,更适合新手入门。低脂肪、低碳水、低热量等饮食方案各有适配人群,需结合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避免“一刀切”。“迈开腿”即因人而异选择运动方式。中青年人可选择有锻炼全身肌肉和提升心肺功能效果的快走、慢跑、骑单车等有氧运动。老年人及心脏功能较弱者可选择太极拳,它动作舒缓,安全性高。对体重较大或膝关节损伤者来说,游泳堪称理想之选。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下列短语与文中“饮鸩止渴”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循规蹈矩 B.釜底抽薪 C.请君入瓮 D.缘木求鱼
22.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人卢梅坡在《雪梅二首》(其一)中写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对梅和雪都给予了认同。有人说:世间万物皆有其独特之处,人亦如此,人正是靠“认同”在大千世界雕刻自己的形象。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A 2.B 3.A 4.①高潮事件作为各种矛盾的集结点,能使处在矛盾斗争中的人,能放大人物的情绪言行,凸显人物的主要性格。②人物处在矛盾斗争的时候,会尽显自己的本性。 5.①叙事风格上,写实与诗化完美融合。②叙事结构上,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联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③叙事节奏上,通过高潮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
【导语】这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剖析了《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材料一聚焦“高潮事件”的定型功能,通过矛盾激化场景凸显人物核心性格(如宝玉之“犟”、黛玉之“真”),揭示其与小说主旨的深层勾连。材料二则从宏观叙事结构切入,指出作品突破传统线性叙事,构建了神话世界、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交织的立体网络,同时强调其“写实与诗化融合”的独特美学。两则材料共同彰显了《红楼梦》“追踪蹑迹”的写实精神与“诗化意境”的艺术升华。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 .“假设论证”错,材料一无假设论证。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彻底摆脱了通俗小说的模式”错,此处扩大范围。原文为“《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书体通俗小说,而非广义上的通俗小说,选项夸大范围。
C.“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因此在全书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圆形结构”强加因果。原文是青埂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又由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下,这在全书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的结构。选项无因果关系。
D.“通过高潮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特色以及独有的途径”无中生有。通过高潮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但没有说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独有的途径,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A.体现情节的连接交织,能支持“《红楼梦》采取了交相联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这一观点。
B.是《红楼梦》的内容及带给人的体悟。
C.是通过高潮事件定型人物性格。
D.是红楼梦的创作方法。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原文“高潮事件本身就是各种矛盾的集结点,而处在矛盾斗争中的人,情绪波动最大,言行最激烈,因此最容易凸显人物的主要性格”可知,高潮事件作为各种矛盾的集结点,能使处在矛盾斗争中的人,能放大人物的情绪言行,凸显人物的主要性格。
②由材料一原文“人物在小事件中的表现一般都差不多,但处在矛盾斗争中的时候,则会尽显自己的本性”可知,人物处在矛盾斗争的时候,会尽显自己的本性。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二原文“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可知,叙事风格上,写实与诗化完美融合。
②由材料二原文“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联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可知,叙事结构上,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联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
③由材料一原文“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共塑造了六大高潮事件,即元妃省亲、宝玉挨打、祭宗祠开夜宴、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贾府抄家。这六大高潮事件,相互衬托,互相辉映,共同成为《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演绎着家族兴亡与宝黛情缘两条交叉主线上的故事”“宝玉挨打后,宝玉宁死也要坚持自己的本心,以此定型宝玉的‘犟’;黛玉对宝玉毫不掩饰真情,以此定型黛玉的‘真’;宝钗对宝玉有情却又刻意隐藏起来,以此定型宝钗的‘稳’。再如在祭宗祠开夜宴中,小说刻意写了贾珍对皇家恩赏及乌进孝进租的态度,以此定型贾珍的‘伪’;写贾母对安享天伦的重视,以此定型贾母的‘逸’”可知,叙事节奏上,通过高潮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
6.C 7.D 8.①忠诚勇敢:赵大刀愿意和马团长出生入死,瞒着团长悄悄去救马。
②善解人意:懂得团长对枣红马的感情,在团长因失去马而难过时,他小心翼翼,不多嘴以免惹团长伤心。
③有责任感:他冷静下来后,觉得不能让团长亲自去冒险救马,自己主动承担起这个危险的任务。 9.①使故事情节出现反转,更具张力。前文写马团长批判赵大刀“人不如马”,结尾写团长先关心赵大刀,反转的情节耐人寻味。
②使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赵大刀成功救回枣红马,与前文马被俘虏、众人反对救马以及赵大刀独自救马等情节相呼应,使整个故事完整,情节连贯。
③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而丰满。马起义与枣红马重逢时的激动、对赵大刀的赞赏,赵大刀看到这一幕的感动,都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更加真实。
④深化了战友情谊和革命队伍中相互关怀的主题。人、马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众人被这一幕感动,体现了在艰难的战争岁月中,有人与人之间的生死情谊,人与动物之间也有着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成为大家坚持战斗的力量源泉。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失马——夺马”的叙事线索,生动展现了战争年代军人对战友和战马的特殊情感。作者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马团长失去战马后的魂不守舍,以及赵大刀的忠诚勇敢。小说以战马为情感纽带,既表现了军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又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结尾处人马重逢的动人场景,将情感推向高潮,既温暖人心又发人深省,体现了战争文学中的人性光辉。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一来是相信赵大刀的能力,二来考虑到人少比整个独立团行动更有成功的把握”原因分析有误,“马起义攻打县城的计划,遭到了包括李政委,还有三个营长的反对”“马团长的提议遭到了众人的反对,他就脸红脖子粗地嚷嚷着:那我带着赵大刀去,和独立团没有关系”,可见主要是整个独立团去攻打县城的提议遭到了反对。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从马团长的视角”讲述故事有误,本文是全 知视角。文中既描写了马起义的心理活动,如“马被日本人俘去了,马起义的魂也飞走了”,也展现了赵大刀的行动与内心,如“赵大刀知道团长不高兴了,便住了口”“冷静下来的赵大刀,也觉得这件事情不能让团长亲自去”,还涉及赵果的经历,视角是多元的,并非局限于马团长。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忠诚勇敢,重情重义:当马起义问“大刀,你怕死吗”时,赵大刀“浑身的血‘呼啦’着就被点燃了”,毫不犹豫表示“只要你一声令下,我赵大刀犹豫一下,就不是你的兵”;为替团长抢回战马,他“悄悄走的,连团长都没有告诉”,独自深入险境,可见其对团长的绝对忠诚与无畏勇气。
②善解人意,分寸得当:马起义因失马而失落,“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念叨上几句马”,赵大刀“不敢多嘴,怕惹得团长难过,只小声地应着”,对团长的喜怒哀乐“了如指掌”,懂得何时该说、何时不该说,体现出细致体贴的性格。
③有担当,顾全大局:他虽愿随团长出生入死,但“冷静下来”后意识到“不能让团长亲自去”,于是主动承担危险任务,既顾及团长安全,也避免独立团因冲动行动遭受损失,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与大局意识。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使故事情节出现反转,更具张力。前文马起义曾在暗夜中自言自语“人呐,有时候还不如一匹马呐”,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的执念似乎超过对人的关注;而结尾处,当赵大刀牵着枣红马奔回时,马起义“以为团长会冲枣红马而去,没想到,团长‘呜哇’一声,一把抱住了他,接着团长咬着牙说:大刀,你可回来了”。这种从“重马”到“先人后马”的转变形成强烈反转,打破了读者对马起义“唯马是重”的预判,让情节更富戏剧性,耐人寻味。
②使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与前文情节相呼应,保证了叙事的连贯性。前文写战斗中“马被日本人俘去了,马起义的魂也飞走了”,随后马起义坚持救马却“遭到了包括李政委,还有三个营长的反对”,最终赵大刀“出发的时候,是悄悄走的,连团长都没有告诉”。结尾处“赵大刀到了近前,伸手勒住了缰绳,从马上跳下来,大呼小叫着:团长,马回来了”,成功救回枣红马,与“马被俘虏”“众人反对”“独自救马”等情节形成完整闭环,让整个故事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③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而丰满。马起义见到枣红马时,“人和马就那么对望着”“扬起头,咴咴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又把马起义带回到了和马在一起的峥嵘岁月。他的眼睛又一次湿了,上前一步,搂住马的脖子,叫了一声:伙计,你可回来了”,展现出他对马的深厚情谊;而他对赵大刀“退后一步,泪眼模糊地把赵大刀上上下下地看了,然后冲上来,给了他一拳道:你小子,不愧是红军的种,好样的”,则流露出对战友的赞赏与珍视。赵大刀“站在一旁,看着这激动的场面,眼泪也差点流了下来”,显露出硬汉柔情的一面。这些细节让人物情感更真实,形象更立体。
④深化了战友情谊和革命队伍中相互关怀的主题。马起义对赵大刀的拥抱、对枣红马的亲昵,以及“闻讯而来的人们,一时间也被眼前的一幕感动得唏嘘不已”,既体现了“马起义、赵大刀”之间“左膀右臂”般的生死战友情,也展现了人与动物在战火中凝结的特殊情感。这种超越物种的深厚情感,在艰难的战争岁月中成为支撑人们坚持战斗的力量源泉,让主题更具温度与深度。
10.BDG 11.A 12.B 13.(1)享受别人给予的欢乐的人也应分担别人的忧虑,拿别人给的俸禄就要为别人的事鞠躬尽瘁(吃了别人东西的人也应为人家的事情效死)。
(2)如果不是他的操守专一坚定、不会改变,能够做到这样吗? 14.①可以让人坚守忠贞节操,不以成败利钝而改变。
②有利于巩固传统的自然人伦思想。
③震慑遏止心怀异志的人的意念,增加志士仁人的正气。
④勉励同道和后世之人。
【导语】本文以“文如其人”开篇,通过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展现其忠贞品格。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先叙述文天祥少年立志、进士及第、勤王抗元、从容就义等事迹,再评述其诗文创作与人格精神的统一。文中多处引用文天祥原话,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其“言顾行,行顾言”的崇高品格。最后点明文集的教化意义,强调文章要“关世教”的创作主张。全文结构严谨,语言典雅,通过典型事例塑造了一位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形象。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至于他发誓竭尽忠诚、坚持操守的话语,不断地说出写出,读之使人流泪感动,可以此推想而知他的人品德行。
“尽忠死节之言”整个做“誓”的宾语,B处断开;
“未尝辍诸口”是“未尝辍之于口”,状语后置句,D处断开;
“使人流涕感奋”是“读之”的感受,语意紧密,G处断开。
故选BD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文山,这里是文天祥的字”错误。文山,是文天祥的号。
B.正确。游学、学习/交往。句意:先生年少时游学于学宫。/在秦朝时他和我交往。
C.正确。都是介词“用”。句意:元人用刀锯威胁他都没有屈服。/用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百姓。
D.正确。句意:不应因为成功或失败、顺利或不顺利而有些许改变。/宫中府中……不应该标准不同。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他的咏物抒怀的诗文里表现得最充分”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其诗辞、序、记等作,或论理叙事,或写怀咏物,或吊古而伤今,大篇短章,宏衍巨丽,严峻剀切,皆惓惓焉爱君忧国之诚,匡济恢复之计”,可见他的作品都宏大深远极其美好,庄严恳切,都表现出诚挚的忠君爱国的情感,挽救艰难时势、救助当今人世的思想;没有比较哪种文体抒发情感和表现思想更充分。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乐”,享受 ;第一个“食”,吃;“死”,效死,为……而死。
(2)“守”,操守;“移”,改变;“一定”, 专一、坚定;“是”,这样。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引导人坚守忠贞大节:文中提到文集“传之天下后世,使天下后世之人……皆知事君之大义,守身之大节,不宜以成败利钝而少变”。文天祥的诗文承载着他“爱君忧国之诚,匡济恢复之计”,其“自誓尽忠死节之言”能让读者明白,无论处境如何,忠君守节的原则不应因成败得失而动摇,从而坚守初心。
②维护世教人伦:文集的流传“以扶天常,以植人纪”。“天常”“人纪”指自然常理与社会伦理,文天祥的言行文章所体现的刚正之气与忠节精神,能巩固传统伦理秩序,为世人树立道德标杆,避免纲常紊乱。
③震慑乱贼,激励志士:文集可“沮乱臣贼子之心,而增志士仁人之气”。文天祥“被执久系,挟之以刀锯而不屈”的事迹,通过其诗文传递给后世,既能让心怀不轨者心生忌惮,又能鼓舞仁人志士坚守气节,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
④劝勉同道与后世:作者明确表示作序是“盖将以为同志劝,且为天下后世之为臣子者厉也”。文天祥的文集作为榜样,能直接勉励同道之人坚守信念,并警示后世臣子以其为准则,践行忠义之道。
参考译文:
古今论文的人,都认为读文章就可以了解作者的为人。文章是语言的精华,语言是人的心声。
读了宋丞相文天祥先生的文章便可以验证(以上的观点)。先生抱有豪杰之才,蓄养刚直正大之气,饱受归心于正的教育。先生年少时游学于学宫,看到供奉刚正忠节的先辈的祠堂,感慨说:“死后若不能在这里被后世祭祀崇奉,不能称为大丈夫。”等到他考取进士,在朝堂对论,有识之士认为他的这些文章论说,有古贤人之风义可为后人榜样,其忠义之心如铁石一般坚定不移。不久朝廷遭逢多种艰难,下诏各路派援军支援朝廷,先生奉诏痛哭不已,并说:“享受别人给予的欢乐的人也应分担别人的忧虑,拿别人给的俸禄就要为别人的事效死(吃了别人东西的人也应为人家的事情效死)。”(此时)先生的心应该已经有了专一坚定的决心了吧。心志通过语言抒发出来变成诗文,先生的诗辞、序、记等作品,有论理叙事的,有抒怀咏物的,有吊古伤今的,无论长篇还是短章,都宏大深远极其美好,庄严恳切,都表现出诚挚的忠君爱国的情感,挽救艰难时势、救助当今人世的思想。至于他那发誓竭尽忠诚、坚持操守的话语,不断地说出写出,读之使人流泪感动,可以此推想而知他的人品德行。他的语言可以说是有坚定的论断了。他意志坚定、论断坚定,所以才能凭一身之力担起天下的重任,尽心用力的去做,(即便有)艰难险阻,各种难以预料的状况,(他都)不怕辛劳,不改变自己的心志。南宋灭亡以后,他被关押很久,元人用刀锯威胁,以高官厚禄诱惑,他都没有屈服顺从,最后面朝南方(宋朝的方向)拜了两拜,从容就义,进而成就了自己光明杰出的事业。如果不是他的操守专一坚定、不会改变,能够做到这样吗?古书上说:“有志者事竟成。”又说:“说话的时候,要想到自己能否做到;做事的时候,要想想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先生做到了啊,相比世上那些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人是不同的啊,他的文章应该收集起来流传后世。即便如此,文章流传后世,因为能够对传播正确思想有益(教育世人),假使无补于传播正确的思想(教育世人),即使文章工巧又有何益呢?
现在先生的这部诗文集,流传天下后世,让天下后世之人争先快睹,(让他们)都能了解事君大义,坚守节操的大节,不应因为成功或失败、顺利或不顺利而有些许改变,用以正天理,用以正人伦,用以震慑遏止心怀异志的人的意念,从而增长志士仁人的正气,这对于传播正确思想(教育世人)大有补益。因此我借按察副使陈价请我为文天祥先生的文集作序的机会,不怕言辞简陋写下这些文字,或可用来勉励志同道合的人,还可用来勉励天下后世之人。
15.D 16.
①病怀萧索,羁旅漂泊之情;
②长夜不眠,孤独苦闷之情;
③心念国事,梦想西征收复失地,爱国忧时之情。
【导语】首联定调,颔联以节候衬愁绪,颈联视听描写尤见匠心,尾联“西征梦”的时空跳跃,将现实孤馆与往昔征途叠印,展现诗人壮志难酬的苍凉。全诗在寒夜物象与心理时空的交织中,完成了个体生命体验的审美升华。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欣赏驿亭夜晚特有的情景风物,沉浸于清幽独特的境界”错误。尾联“怳然唤起西征梦,身卧金牛古驿亭”是诗人的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恍惚间被唤起西行征战的旧梦,现实自己却躺在金牛古驿中,表达的是对往昔征战生活的怀念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首联中“病怀羁思共竛竮”直接点明诗人疾病缠身和羁旅漂泊的孤独之感,“竛竮”一词更是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孤单的样子。尾联中“驿亭”这一意象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羁旅生活。表达了诗人的抱病愁绪与羁旅漂泊之感。
②首联中“独夜迢迢”表明孤寂的夜晚漫长,诗人满怀萧索难以入眠。颔联“房栊十月寒初重,风雨三更酒半醒”描写了十月的寒意透过窗棂加重了屋内的寒冷,诗人在风雨交加的深夜酒意未消半清醒,通过渲染寒冷凄清的环境氛围,诗人夜半难眠,更显孤独之感。颈联“繁杵有声时断续,残缸无焰尚青荧”通过描写时断时续的捣衣声和微弱的残灯之光,进一步烘托出环境的寂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
③尾联中“怳然唤起西征梦”中的“西征梦”可见心念西征收复失地之事。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即使身处孤寂的环境中,依然心系国事,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征战生活的怀念,以及渴望为国征战、收复失地的壮志。
17.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酾酒临江 一尊还酹江月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事、酾、尊、酹、嘈、萧、呦。
18.①天花乱坠/各式各样/铺天盖地/五花八门
②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19.大家在萌生减肥念头后,先以此标准自我评估,再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制定方案,要不然,容易陷入盲目减肥的“沼泽”。 20.甲:损害健康可就后悔莫及了
乙:“管住嘴”即选择适配的饮食方案 21.D 22.示例:①中青年人可选择快走、慢跑、骑单车等有氧运动,②既能锻炼全身肌肉,③又能提升心肺功能。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描述的是“速效减肥产品”的宣传情况,结合后文“‘成功案例’真假难辨,令不少怀揣急切减肥心理的消费者趋之若鹜”可知,宣传的内容繁多且具有迷惑性,此处应填入一个表示宣传手段繁多、夸张的成语,可填入“天花乱坠/各式各样/铺天盖地/五花八门”。天花乱坠: 形容说话言词巧妙,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而不切实际。各式各样:指许多不同的样式或方式。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
②处是说盲目服用减肥药的后果,前文提到“对药物成分、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知之甚少”,后文强调“有没有效果姑且不论”,说明这种做法可能会产生与预期相反的结果,此处应填入一个表示结果与预期相反的成语,可填入“适得其反/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指恰好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事与愿违:事情的发生、发展跟主观愿望相违背。指事情的结果不能称心如意。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
“在大家萌生减肥念头后”语序不当导致主语残缺,该句“在”的位置使得句子缺少明确的主语,需要将“大家”调整到“在”前,修改为:大家在萌生减肥念头后。
“要不然,不容易陷入盲目减肥的‘沼泽’”不合逻辑,该句与前文形成逻辑矛盾,前文强调要先评估再制定方案,目的是避免陷入盲目减肥的困境,需要将“不容易”应改为“容易”,修改为:要不然,容易陷入盲目减肥的‘沼泽’”。
最后修改为:大家在萌生减肥念头后,先以此标准自我评估,再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制定方案,要不然,容易陷入盲目减肥的“沼泽”。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前文提到“盲目跟风,不加选择服用减肥药往往……有没有效果姑且不论”,再结合后文“减肥不能饮鸩止渴”“健健康康地减肥”,可知此处应填入一个表示减肥药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的语句,可填入“损害健康可就后悔莫及了”。
乙处,前文提到“‘管住嘴、迈开腿’就是实现‘热量负平衡’”,后文又提到“而非极端节食”,可知此处是对 “管住嘴” 的具体解释,后文“低脂肪、低碳水、低热量等饮食方案各有适配人群,需结合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强调“管住嘴”是合理的饮食控制而非极端做法,再结合“‘迈开腿’即因人而异选择运动方式”的句式结构,最终可确定填入“‘管住嘴’即选择适配的饮食方案”。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短语结构类型的能力。
“饮鸩止渴”属于并列结构的成语,且前后两部分均为“动词+宾语”的形式,且“饮鸩”的目的是“止渴”。
A.“循规蹈矩”是两个动宾关系的并列结构,但前后语义相近,与“饮鸩止渴”不同。
B.“釜底抽薪”是偏正结构,与“饮鸩止渴”不同。
C.“请君入瓮”是兼语结构,与“饮鸩止渴”不同。
D.“缘木求鱼”是两个动宾关系的并列结构,与“饮鸩止渴”均为前因表目的的结构,且语义上均含“方法错误导致结果荒谬”的意味,是最匹配的选项。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题干要求将文中画横线的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且不得改变原意。首先需要对原句进行结构分析,原句为“中青年人可选择有锻炼全身肌肉和提升心肺功能效果的快走、慢跑、骑单车等有氧运动”。这句话的主干是“中青年人可选择有氧运动”,其中“快走、慢跑、骑单车等” 是对“有氧运动”的举例说明,属于定语;“有锻炼全身肌肉和提升心肺功能效果”则是对这些有氧运动作用的描述,也是定语成分。
接下来,按照改写短句的思路,需要保留句子的核心信息,同时将修饰成分合理拆分。首先提取主干部分,并补充具体的运动类型,即“中青年人可选择快走、慢跑、骑单车等有氧运动”;然后,将“锻炼全身肌肉”和“提升心肺功能”这两个并列的效果分别作为短句呈现,考虑到两者的并列关系,使用“既能…… 又能……”的句式连接,使语句更连贯。
通过这样的拆分,既保证了原句信息的完整性,又将长句拆分为结构简单、表意清晰的短句,符合题干要求。因此,改写后的句子为: ①中青年人可选择快走、慢跑、骑单车等有氧运动,②既能锻炼全身肌肉,③又能提升心肺功能。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