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写作论证要合理 课后练习+学习任务单+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写作论证要合理 课后练习+学习任务单+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0 17:32:02

文档简介

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写作:论证要合理
学习目标
1. 明确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观点。 2. 结合例文,在探究中掌握论据分析的方法。 3. 学会恰当运用论据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证。
课前学习任务
学校将举办“顺境有利人的成长”还是“逆境有利人的成长”的主题辩论赛,反方辩手小北准备了一段辩词,你认为下段文字是否具有说服力? 任务语段:逆境出人才。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清贫,但从小酷爱读书,10岁时住进僧舍发愤苦读,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结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几根咸菜,就着吃下去;音乐才子贝多芬不到30岁失去听力;著名作家史铁生有着40年的轮椅生活……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语段辨析 阅读任务语段,你发现语段存在哪些问题? 【学习任务二】文中寻法 1.阅读语段,探究分析论据的方法。 语段一: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笔记多达1500篇。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他们都通过自身的勤奋获得成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与勤奋密不可分。 ——林家箴《说勤》 语段二: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语段三: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 ,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
论据分析方法知识卡 论据分析方法写法指导方法一: 总结归纳法列举事例 归纳共性语段模型观点句+材料句(多个材料)+分析句(归纳共性)+总结句标志语①他们都……; ②这都是……人/事; ③不论是/无论是……,还是……,都……方法二: 语段模型标志语设问: 省略问句:方法三: 语段模型标志语
【学习任务三】任务语段修改 论据修改: 方法一练笔: 方法二练笔: 方法三练笔:
推荐的学习资源
林家箴《说勤》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论证要合理
作业练习
1.提炼材料1中的论点 2.材料1中论证不合理,为什么? 材料1:好奇心是促进人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动力。对世界充满好奇,并努力探索,可以使梦想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面对这个神奇美妙而又复杂多变的世界,有的人漢不关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有的人充滿幻想,鼓足干劲,孜孜以求。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前者都一事无成,后者却根植梦想,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明天。 3.运用分析支架方法为下面的材料2进行论证“好奇心是促进人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动力。”的论点。 材料2 鲁班在被野草划伤后对小草为何如此锋利非常好奇,仔细观察后他发现小草的叶子上有许多锋利的细齿。后来在看到蝗虫啃吃草叶时,他又好奇地细察蝗虫,发现其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细齿。由此顿生灵感,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发明了锯. 4. 用恰当的论证结构给“好奇心是促进人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动力.”的论点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论点:好奇心是促进人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动力。 2. 不合理。材料1论题为“好奇心”,而后文选用的事实论据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强调了只有进取方能创造一番事业,这与论题不符,将“好奇心”的概念偷换为“进取心”,犯了逻辑错误 3. 鲁班何以能发明锯?主要原因在于他保有强烈的好奇心。这驱使他不断探索进取,创造发明。(溯因分析法)假若少了这份好奇心,这种探索发明也必遭阻碍。(假设分析法) 4.范文 生如蝼蚁,美如神明 雅典北坡,神像屹立。双面神像,一面俯瞰大地,一面仰望星空。神者,人之精神所及也!这尊双面神像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类在积极准备探 索未知世界,踏出舒适区的同时,也在回望已知,探求自身的本质。这是一种向外探索的寻根之旅,是人类独有的旅程,也是我们存在的必然使命。 有一个作家曾说,“探索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发现是为了饱满自己的魂。” 因为好奇,所以出发。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这些古代神话故事里无不寄托着先民们对浩渺宇宙的无限好奇。正是人们世世代代对于陌生世界从间断的好奇心,造就了如今中华民族“飞天揽月”航天事业的一次次成功探索。同时,探索又催生出新的好奇,激发着后世人们的新一轮起航。 由此观之,出于好奇心,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自古皆然。 “人类无法忍受毫无意义的生活。”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如是说。人们在过去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便肩负起向陌生世界探寻,寻找一种精神寄托的使 命。这一使命,也代表了个体对美好生活、对真理的无限热忱。由此可见,好奇心只是人们远航的缘由之一。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还可能是受到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召。如果我们的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不难发现,从此岸走向未知彼岸的过程,亦是对此岸的回望。 正如柯勒律治闪烁真理光芒之语,“沙砾之中,亦有宇宙”,在陌生世界中如沙砾如蝼蚁的一个人,却在人文视角下能与宇宙同构。这是因为,人类通过与世界不断碰撞,提高了自己的觉知力,延展了新的可能性,从庄周所 谓的“小知”进入了“大知”。由此,我们可以说,陌生世界的尽头,是人类内心的显影。人们的寻找之路,就是寻找自己本身。 反观当下,有些青年陷入了个体的消极感受,做起了奥涅金式的“零余人”, 白白浪费了本可大有作为的好奇心,既看不懂世界,也看不清自己。实际上,与其沉溺于眼前的苟且,不如借世界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 唯有勇于打破现实的樊笼,朝陌生的世界毅然前行,切实地体会到自我与世界之间博弈的智慧和使命,普罗米修斯的火种才能永不熄灭。虽然人在广袤宇宙的维度上与蝼蚁无异,但是,或出于好奇,或使命所然,人们乐于也敢于把自己作为尺度,用笨拙的姿态丈量陌生而无垠的世界。这一精神超脱于物质局限的自由奔放,使人类“生如蝼蚁,美如神明”。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 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写作:论证要合理
教学目标
1. 明确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观点。 2. 结合例文,在探究中掌握论据分析的方法。 3. 学会恰当运用论据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证。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结合例文,在探究中掌握论据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恰当运用论据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证。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语段辨析 学校将举办“顺境有利人的成长”还是“逆境有利人的成长”的主题辩论赛,反方辩手小北准备了一段辩词,你认为下段文字是否具有说服力? 任务语段:逆境出人才。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清贫,但从小酷爱读书,10岁时住进僧舍发愤苦读,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结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几根咸菜,就着吃下去;音乐才子贝多芬不到30岁失去听力;著名作家史铁生有着40年的轮椅生活…… 明确:问题一:论据概述不清,没有紧扣观点的关键词逆境和人才; 问题二:没有通过具体的分析,建立论点和论据的联系。 任务二:文中寻法 环节一:修改论据 阅读语段一,分析事例的写法,修改任务语段中的论据。 语段一: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笔记多达1500篇。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他们都通过自身的勤奋获得成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与勤奋密不可分。 ——林家箴《说勤》 明确: ①语段一中事例的概括紧扣论点的关键词——勤奋和成果,如马克思的勤体现在辛勤40年,笔记多达1500种以上,时间长数量多,成就了政治学经济学著作《资本论》;司马迁的勤体现在20岁起足迹遍布全国,收集大量素材,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而任务语段中,只体现了人物的逆境,没有体现人物在逆境中的成就。 ②任务语段论据修改示例: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仍坚持学习,发出“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音乐才子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震撼人心;著名作家史铁生有着40年的轮椅生活,仍笔耕不辍,创作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优秀的文学作品。 环节二:分析方法 1.思考语段一在列举事例之后,作者还通过怎样的表述来建立论点和论据的联系呢? 明确:作者以“他们都通过自身的勤奋获得成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句话归纳了事例的的共同点,来建立论点和论据的联系。这就是我们议论语段中分析论据的方法一,总结归纳法,适用于使用多个事例来证明论点的语段,在列举事例之后,通过一句话来归纳事例之间的共同点,进行总结性分析,使论点和论据建立联系。 语段模型:观点句+材料句(多个事例)+分析句(归纳共同点)+总结句 标志语:他们都……由此可见;因此;这些都是……的人/事; 不论是/无论是(事例),还是(事例),都(共同点) 可见/由此可见…… 2.练笔:选择一个标志语,用一句话归纳论据中事例的共性,补充在任务语段后。 示例:他们都曾身处逆境而后成就非凡人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环节三:自主探究 除了总结归纳法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方法使材料和观点建立联系,使我们的说理更加有力呢?请同学们阅读语段二、语段三,探究论据分析的方法,完成“论据分析方法知识卡”。 思考路径: 1.找出语段中的分析句; 2.分析材料与观点建立联系的角度; 3.归纳论据分析的方法; 论据分析方法知识卡 语段二: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明确: ①作者在举人生最苦的事是该做的事没做完的事例后,通过为什么追问原因,回答是因为受良心责备,无处躲藏。以及举答应人的事没办完,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就不敢见这个人的事例后,通过为什么追问原因,是因为对他未尽责任。以此证明论点“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在举事例后从“原因和结果”的角度分析论据,使论点和论据建立联系,这就是因果分析法。在举事例后通过因果分析,由事件的结果,寻找原因,深入分析论据,使论点和论据建立联系。 ②语段模型:观点句+材料句+分析句(合理追问 因果分析)+总结句 ③标志语:设问:是什么……?是……;为什么……?因为……; (省略问句)之所以……是因为……;因为……所以…… ④练笔: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标志语,为任务语段添加“因果分析”的分析句。 (示例:为什么他们能在逆境中成功?因为逆境是他们植根的土壤,正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成长,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 或 他们之所以能在逆境中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不甘心自己的人生被困境掩埋,始终保持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在逆境中开辟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语段三: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 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 明确: ①作者以“如果”这个关键词对前文所举的事例进行反面假设,如果后之学者墨守成规,人类文化就不会进步,深入分析论据,从而证明论点。这就是假设分析法,通过对事例进行反向假设,使之与事例形成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使论点和论据建立紧密联系。如果所举事例是正面的,那我们可以从反面进行假设,如果所举事例是反面的,就从正面进行假设,更全面有力的证明论点。 ②语段模型:观点句+材料句+分析句(正例反说/反例正说)+总结句 ③标志语:如果;试想;假如;倘若; 假使他能……,而不是……,那么,就会…… 倘若他不是……,而是……,那么,就会…… ④练笔: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标志语,为任务语段添加“反向假设”的分析句。 (示例:假使他们面对困境,怨天尤人,甘于落后,失去了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由此可见,逆境也能造就人才。) 环节四:方法小结 通过对三个语段分析梳理以及练笔,我们掌握了“归纳总结法”“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等三种论据分析方法,在议论语段的写作中,合理使用这三种方法,使论证更合理更有力,我们可以把之前完成的3个论据分析小练笔组合起来,使任务语段更具说服力。 逆境出人才。古语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在逆境中成长。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可仍坚持学习,发出“先忧后乐”的人生慨叹;音乐才子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震撼人心;著名作家史铁生有着40年的轮椅生活,仍笔耕不辍,创作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都曾身处逆境而后成就非凡人生(总结归纳)。他们之所以能在逆境中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不甘心被困境掩埋,始终保持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因果分析)。假使他们面对困境,怨天尤人,甘于落后,丧失了摆脱逆境的信心和斗志,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反面假设)。由此可见,逆境也能造就人才。 任务三:课后实践 近年来,外出研学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道风景。某校组织学生外出研学时,却遭到“冷遇”,部分家长认为“出去玩是浪费时间”。对此,作为学生的你最有发言权,请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具体要求:①明确观点,合理表达; ②选择合适的事例并准确概述; ③使用多种种论据分析方法分析事例;(共19张PPT)
论 证 要 合 理
年 级:九年级
学 科:初中语文(统编版)
逆境出人才。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清贫,但从小酷爱读书,10岁时住进僧舍发愤苦读,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结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几根咸菜,就着吃下去;音乐才子贝多芬不到30岁失去听力;著名作家史铁生有着40年的轮椅生活……
问题1:论据的概述未紧扣论点
问题2:没有对论据进行分析
任务一:辨析语段
你认为下段文字是否具有说服力?
任务二:文中寻法
1.阅读语段一,分析论据的写法,然后修改任务语段中的论据。
语段一: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笔记多达1500篇。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他们都通过自身的勤奋获得成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与勤奋密不可分。。
——林家箴《说勤》
议论文中的事例要紧扣论点、语言简洁。高度概括人物基本信息、事件过程和结果。
分析论据的写法,修改任务语段中的论据。
论据1: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仍坚持学习,发出“先忧后乐”的人生慨叹;
论据2:音乐才子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震撼人心;
论据3:著名作家史铁生有着40年的轮椅生活,仍笔耕不辍,创作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优秀的文学作品。
修改后的论据:
论据概述要紧扣论点、语言简洁
方法一:总结归纳法
语段一: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笔记多达1500篇。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他们都通过自身的勤奋获得成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与勤奋密不可分。
——林家箴《说勤》
阅读分析句,探究论据分析方法。
论据分析方法 具体写法 总结归纳法 列举事例 归纳共性 语段模型
标志语 ①他们都……;
②这都是……人/事;
③不论是……,还是……,都……
④由此可见……
归纳共性
练笔:选择一个标志语,为任务语段添加总结归纳分析句。
他们都曾身处逆境而后成就非凡人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总结归纳分析句:
2.阅读语段二和语段三,探究论据分析的方法,自主完成“论据分析方法知识卡”。
论据分析方法 写法指导 方法二: 语段模型
标志语 设问:
省略问句:
方法三: 语段模型
标志语
思考路径:
1.找出语段中的分析句,圈画关键词;
2.分析材料与观点建立联系的角度;
3.归纳论据分析的方法;
语段二: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方法二:因果分析法
为什么他们能在逆境中成功?因为逆境是他们植根的土壤,正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成长,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
他们之所以能在逆境中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不甘心自己的人生被困境掩埋,始终保持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在逆境中开辟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因果分析句:
论据分析方法 具体写法 语段模型
标志语
合理追问
由果寻因
因果分析法
设问:
省略问句:
自问自答
因果分析
①为什么……?因为……
②是什么……?是……
①之所以……是因为……
②因为……所以……
练笔:选择一个标志语,为任务语段添加因果分析句。
语段三: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 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
方法三:假设分析法
论据分析方法 具体写法 反向假设 形成对比 语段模型
标志语
假设分析法
正例反说
反例正说
①如果;②试想;③假如;④倘若;
⑤假使他能……,而不是……,那么,就会……
⑥倘若他不是……,而是……,那么,就会……
练笔:选择一个标志语,为任务语段添加假设分析句。
假使他们面对困境,怨天尤人,甘于落后,失去了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假设分析句:
方法小结:
论据分析方法 标志语
归纳总结法 列举事例 归纳共性 ①他们都……;
②这都是……人/事;
③不论是……,还是……,都……
④由此可见……
因果分析法 合理追问 由果寻因 设问:①为什么……?因为……
②是什么……?是……
省略问句:①之所以……是因为……
②因为……所以……
假设分析法 反面假设 形成对比 ①如果;②试想;③假如;④倘若;
⑤假使他能……,而不是……,那么,就会……
⑥倘若他不是……,而是……,那么,就会……
逆境出人才。古语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在逆境中成长。宋代政治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可仍坚持学习,发出“先忧后乐”的人生慨叹;音乐才子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震撼人心;著名作家史铁生有着40年的轮椅生活,仍笔耕不辍,创作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都曾身处逆境而后成就非凡人生(总结归纳)。他们之所以能在逆境中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不甘心被困境掩埋,始终保持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因果分析)。假使他们面对困境,怨天尤人,甘于落后,丧失了摆脱逆境的信心和斗志,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反面假设)。由此可见,逆境也能造就人才。
任务语段修改:
课后实践 写作提升
近年来,外出研学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道风景。某校组织学生外出研学时,却遭到“冷遇”,部分家长认为“出去玩是浪费时间”。对此,作为学生的你最有发言权,请运用所学谈谈你的看法。
具体要求:①明确观点,合理表达;
②选择合适的事例;
③使用多种论据分析方法分析事例;
④小组分享,推选出最有说服力的语段。
言之
有据
有理
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