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范进中举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范进中举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0 17:39:28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 品味语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 2. 聚焦范进、胡屠户以及张乡绅、众乡邻在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从夸张和对比的角度品析人物形象,感悟作者讽刺艺术背后的深意。 3. 感受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和成才观。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聚焦范进、胡屠户以及张乡绅、众乡邻在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从夸张和对比的角度品析人物形象,感悟作者讽刺艺术背后的深意。 教学难点:感受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和成才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齐读标题——《范进中举》。这个片段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看完这篇小说,让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成功的你,却反而成为了最经典的笑话”。同学们说说这句话最适合于用在小说中哪个人物身上?你认为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最经典的笑点是什么?你仅仅只是感到好笑吗?好笑的背后是否隐藏了什么?今天我们就一睹为快,看看中举后的范进,进而探析“疯”之成因。 二、认识范进 【学习任务一】信息筛选,认识范进
三、走进范进 【学习任务二】析“疯”之成因,走进范进 环节一: 走进“疯举人”范进 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请找出文中描写范进发疯的部分,专注地阅读这部分,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范进。 预设:夸张。如:发疯的动作夸张,发疯的语言夸张,发疯的外貌夸张。 小结: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疯举人”范进,起到了讽刺的效果。用一幅对联来概括“疯举人”范进:苦尽甘来,老书生金榜题名;乐极生悲,范举人喜极而疯。 环节二:走进“穷秀才”范进 1.请同学们速度课文1—4自然段,找出表明“穷秀才”生活和地位的词句。 预设:生活上——住在茅草棚,每日小饭菜;不知猪油味,乡试无盘缠;家里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地位上——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啐”他吐沫。众乡邻不理不睬。 2.这时的范进是一种怎样的丑态形象? 预设:范进的语言不多,不善言谈。在岳父面前,胆小敬畏、懦弱麻木、卑微低贱、一幅逆来顺受甘受屈辱的奴才相且热衷科举。 思考:中了秀才的范进为什么没发疯?(明确:生活、社会地位上没有多大的变化。) 小结:用一个上联概括“穷秀才”范进:中举前矮人三分,财米无依靠,内亲外戚,谁肯雪中送炭? 环节三:走进“官老爷”范进 1. 穷秀才范进中了举后,生活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生活上——住在茅草棚,每日小饭菜;不知猪油味,乡试无盘缠;家里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地位上——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啐”他吐沫。众乡邻不理不睬。 2. 这时的范进还像穷秀才时那样不善言谈吗?从文中找到依据发表自己的见解。 预设:范进的话并不少,长句子渐多,而且“又说了一会”,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范进不是寡谈之人,而是侃侃而谈,话语流畅,礼节周到,应对自如,可见他性格中的圆滑世故。而从对钱的“再三推辞”足见其虚伪的特点,尤其是后文中有“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即”字,有立即、即刻的意思,更是写出了他见钱后的迫不及待。这一行动出卖了他隐藏的内心世界。 3. 是什么让范进由一个贫困潦倒的穷秀才,一步登天到名利双收的官老爷?是什么又使中了举的范进发疯了? 明确:封建科举制度在其存在的1300多年的历史中,曾选取了大量的有志之士,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到了晚清,科举制度却变了味,成了无数读书人向上攀爬的阶梯。从20岁的青春少年考到54岁的白发苍苍,范进直考得家境贫寒,穷困潦倒;直考得忍饥挨饿,忍辱偷生。当苦苦追求的梦想突然实现了,当荣华富贵就要纷至沓来的时候,强烈的反差让范进喜极而疯了! 小结:中举前,矮人三分,财米无依靠,内亲外戚,谁肯雪中来送炭? 中举后,高人一等,衣食有着落,远交近友,都要锦上再添花! 三、走出范进 【学习任务三】思辨主题,对话作者 1.范进中举,三十年寒窗换回一朝成名,结局似乎圆满。那么,范进究竟是一个喜剧人物还是一个悲剧人物?请同学们结合“知识卡片”,以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明确:无论范进中举与否,他都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为了所谓的“进学”,范进从二十岁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把一生浪费在科举中,逆来顺受,饱尝艰辛,甚至衣食无着,家人险些饿死,此为悲剧性之一。范进中举后喜剧而疯,治好后又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一面,对胡屠户态度的变化、与张乡绅称兄道弟等都说明他早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同化,扭曲了灵魂,丧失了良心,此为悲剧性之二。从众人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来看,整个社会都有着趋炎附势的风气,这种风气引诱着读书人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功名,腐蚀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此为悲剧性之三。 2. 作者吴敬梓为什么塑造“范进”这一悲剧性读书人形象? 预设:范进是当时读书人的典型代表,还有无数的“范进们”挣扎在科考的路上。他们把科举考试当作实现功名富贵的跳板,醉心科举,热衷功名,逐渐失去了读书人的本心。 明确:鲁迅盛赞《儒林外史》:秉持公正,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吴敬梓半生热衷科举,岂料科举不顺。阅尽儒林百态,深谙科举之弊。遂著《儒林外史》。作者之意在醒世计,非为骂世也。 课堂总结:《儒林外史》将喜剧性和悲剧性结合起来,在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吴敬梓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苦痛,让我们看到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对人们灵魂的腐蚀、毒化。所以说,《儒林外史》既是一部儒林“丑”史,也是一部儒林“痛”史。请同学们课下阅读《儒林外史》,继续学习夸张对比手法的讽刺作用。 四、作业布置(选做其一) 1. 如果你的班级准备为《范进中举》排演一个课本剧,你会推荐哪些场景?你又会如何设计情节与舞台表演?请选择一个情节,发挥合理的想象,添加精彩的细节,将其改写成课本剧。 评价角度具体要求满分得分人物 塑造具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动作15分体现了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形象15分典型 事件选取了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事件15分具有强烈的矛盾冲突20分人物 语言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15分将原来的心理描写改写为对白和旁白10分舞台说明能明确周全地提示演员进行表演10分
2. 再创作:假设胡屠户前脚刚刚离开,一行报录人忽又快马返回,打头那人忙呼道:“错了!错了!”范进携同乡众邻问何事,这才晓得中举者乃邻村范进......请同学们化身吴敬梓,续写文章。(要求:要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300字左右)(共23张PPT)
范进中举
年 级:九年级(上册)
学 科:初中语文(部编版)
范进中举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成功的你,却反而成为了最经典的笑话。
学习任务一:信息筛选,认识范进
姓名 范进 身份
年龄 五十四岁 家庭成员
外貌 特征 中举前: 中举后: 性格 气质 学习经历 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童年中举 主要社 会关系 中举前: 中举后: 经济 状况 中举前: 中举后: 范进档案
姓名 范进 身份 读书人
年龄 五十四岁 家庭成员 母亲、妻子
外貌 特征 中举前:尖嘴猴腮 中举后:品貌好、相貌体面 性格 气质 中举前懦弱卑微 中举后世故虚伪 学习经历 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同年中举 主要社 会关系 中举前:轻视他的胡屠户、同案、邻居 中举后:百般奉承讨好他的胡屠户、邻居,主动送钱送房的“世弟 兄”张乡绅 经济 状况 中举前:贫寒、困顿 中举后:得银又得房 范进档案
学习任务二:析“疯”之成因,走进范进
环节一:走进“疯举人”范进
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请找出文中描写范进发疯的部分,专注地阅读这部分,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范进。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启蒙,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夸 张
1.
发疯的动作夸张
自己把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
拍着手,大笑
拍着笑着
惊喜
狂喜
疯喜
夸 张
2.
发疯的语言夸张
噫!好了!我中了!
VS
噫!好!我中了!
第一句“好了”中的“了”是动态助词,表示已经完成。 第二句“好”是正在进行;几十年的科考终于熬出来了,范进释然了,他长舒了一口气。上一句是中举后的释然,这一句是中举后的欢呼!
夸 张
3.
发疯的外貌夸张
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范进的狼狈不堪,极具喜剧讽刺效果。
知识卡片
“夸张”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通过故意夸大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以突出特征、加深印象。它是讽刺艺术的常用手法。《儒林外史》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夸张手法,使讽刺效果显得深刻而犀利。
上联:苦尽甘来,老书生金榜题名
下联:乐极生悲,范举人喜极而疯
环节二:走进“穷秀才”范进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表明“穷秀才”生活和地位的词句。
生活上——住在茅草棚里,每日小饭菜;不知猪油味,乡试无盘缠;家里饿 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
地位上——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啐他吐沫”;众乡邻不理不睬
2.这时的范进是一种怎样的丑态形象?
(1)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2)范进唯唯连声……
(3)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不善言谈 胆小敬畏
懦弱麻木 卑微低贱
逆来顺受 甘受屈辱
上联
中举前矮人三分,财米无依靠,内亲外戚。谁肯雪中来送炭?
环节三:走进“官老爷”范进
1.穷秀才范进中了举后,生活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活上
乡邻们:拿鸡蛋,拿白酒,背米。捉鸡,搬桌拿凳;
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张乡绅:送银赠房。
地位上
乡邻们:范老爷;
胡屠户:文曲星,贤婿老爷
张乡绅:称兄道弟
2.这时的范进还像穷秀才时那样不善言谈吗?从文中找到依据发表自己的见解。
(1)范进迎了出去……
(2)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援,不曾拜会。”
(3)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4)范进再三推辞……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又说了一会,打躬作别……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看……
对比 虚伪,圆滑世故
3.中了举的范进为什么发了疯?
从20岁的青春少年考到54岁的白发苍苍,范进直考得家境贫寒,穷困潦倒;直考得忍饥挨饿,忍辱偷生。当苦苦追求的梦想突然实现了,当荣华富贵就要纷至沓来的时候,强烈的反差让范进喜极而疯了!
中举前,矮人三分,财米无依靠,内亲外戚,谁肯雪中来送炭?
中举后,高人一等,衣食有着落,远交近友,都要锦上再添花!
1.范进中举,三十年寒窗换回一朝成名,结局似乎圆满。那么,范进究竟是一个喜剧人物还是一个悲剧人物?请同学们结合“知识卡片”,从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学习任务三:思辨主题,对话作者
范进是喜剧人物
范进是悲剧人物
知识卡片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戏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无论范进中举与否,他都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为了所谓的“进学”,范进从二十岁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把一生浪费在科举中,逆来顺受,饱尝艰辛,甚至衣食无着,家人险些饿死,此为悲剧性之一。
范进中举后喜剧而疯,治好后又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一面,对胡屠户态度的变化、与张乡绅称兄道弟等都说明他早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同化,扭曲了灵魂,丧失了良心,此为悲剧性之二。
从众人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来看,整个社会都有着趋炎附势的风气,这种风气引诱着读书人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功名,腐蚀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此为悲剧性之三。
形式上的喜剧,内容上的悲剧。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整个国家的大悲。
2.作者吴敬梓为什么塑造“范进”这一悲剧性读书人形象?
范:古代是“模子”。
进:登也,向上登高。
范进是当时读书人的典型代表,还有无数的“范进们”挣扎在科考的路上。他们把科举考试当作实现功名富贵的跳板,醉心科举,热衷功名,逐渐失去了读书人的本心。
吴敬梓
半生热衷科举
岂料科举不顺
阅尽儒林百态
深谙科举之弊
遂著《儒林外史》
作者之意在醒世计,非为骂世也。
秉持公正,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鲁迅
总结
《儒林外史》将喜剧性和悲剧性结合起来,在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吴敬梓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苦痛,让我们看到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对人们灵魂的腐蚀、毒化。所以说,《儒林外史》既是一部儒林“丑”史,也是一部儒林“痛”史。
课后作业(选做其一):
1.如果你的班级准备为《范进中举》排演一个课本剧,你会推荐哪些场景?你又会如何设计情节与舞台表演?请选择一个情节,发挥合理的想象,添加精彩的细节,将其改写成课本剧。
2.再创作:假设胡屠户前脚刚刚离开,一行报录人忽又快马返回,打头那人忙呼道:“错了!错了!”范进携同乡众邻问何事,这才晓得中举者乃邻村范进......请同学们化身吴敬梓,续写文章。(要求:要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