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升六暑期阅读单】考点07 名著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升六暑期阅读单】考点07 名著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0 18: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五升六暑期阅读
考点07——名著阅读
◎ 阅读方法:
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学作品。名著能够使人陶冶情操,能给人们以警示和深远影响。
1、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阅读经典名著,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意思,遇到一些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只需知道大致意思即可。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资料了解一些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结合看过的电影、电视剧,也能够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增加阅读的乐趣。
2、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阅读名著,可以先阅读故事梗概,并通过梗概大致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3、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读名著时,可以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要特别留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评价人物时角度不能太单一。
4、把握故事情节
名著中的情节一般分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分析名著中的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名著中的人物每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5、探讨主题思想
名著中的主题,主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阅读时要认真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并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作者所抒发的的思想情感、主张等。同时,还要联系名著中所描写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环境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 提优训练: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
关羽和周仓
三国时代,蜀汉大将关公降服了一个叫周仓的人。这人是个大力士,长得非常魁梧,打起仗来更是勇猛极了,如虎入羊群,每次打仗都能立下大功。大家都夸周仓厉害,周仓也为自己的威武沾沾自喜。
有一天,关羽和周仓两人赶路去某地,中途到一棵树下休息。
关公看见树下有一群蚂蚁在爬来爬去,便对周仓说:“周仓,你不是军中的大力士吗 ,今天我们来比试比试,看谁力气大。”周仓一听很高兴,心想:“那你输定了!”于是说(  )好啊(  )怎么个比法(  )是摔跤还是举重(  )关羽道:“我们今天不比别的,比比看谁打死的蚂蚁多。”
“什么 打蚂蚁 我周仓打过老虎,斗过狼犬,杀过无数猛将,打蚂蚁是小菜一碟!”周仓哈哈大笑。
“不要小看蚂蚁噢!说不定,你还不是它们的对手呢!”
“那你看我的吧!”周仓不以为然,伸出拳头,用力一砸。“嘭”的一下,地面被他砸出一个大坑,可蚂蚁却安然无恙,他却痛得哇哇大叫。关公伸出食指,轻轻一捏,一下捏死了好几只蚂蚁。周仓看得哑口无言。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标点符号。(2分)
(2)画线句子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请用简练的话概括出来。(2分)
(3)周仓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3分)
(4)拳头打不死一只蚂蚁,也有人说一根稻草压死一头牛。请你说说你的看法。(3分)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1分)
空城计
有一次,魏国得知蜀国的西城兵力薄(bó báo)弱,只有两千五百名士兵在城中,就派大将司马懿率(shuài lǜ)领十几万大军前去攻打。以两千五百名士兵抵挡十几万敌人,如同以卵击石,必败无疑。可是诸葛亮要从别的地方调集军队增援又来不及。西城危在旦夕,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一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身上。诸葛亮也有些犯难,但严(骏 峻)的形势又迫使他必须拿出一个应对的办法来。
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命令城内的平民和士兵暂时躲避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大开城门,等(候 侯)敌人的到来。魏国大将司马懿不久即带兵包围了西城,但令他吃惊的是,本来以为会戒备森严的西城却城门大开,城墙上也看不到一个守卫的士兵,只有二十几个百姓在城门前洒扫。正当他大惑不解的时候,就看到城楼上出现了一个人,正是他的老对手诸葛亮。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在一张预先放好的古琴前坐下来,随即悠扬的琴声从城楼上传下来。魏国的将士都愣住了,在大军围城的危急关头,诸葛亮却弹起了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面对开着的城门和弹琴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早就知道诸葛亮足智多谋,可诸葛亮胆敢大开城门迎候十几万大军,这太出乎他的预料了。他想,城里必定埋伏了大量兵马。这时,就听得城楼上传来的琴声由舒缓渐渐变得急促起来,仿佛暴风雨就要来临一般。司马懿越听越觉得不对劲,他怀疑这是诸葛亮发出的调动军队反攻的信号,于是急忙下令让他的军队撤退。就这样,蜀国的西城得以保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读音和不恰当的字。(2分)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3分)
①用蛋打石头,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 )
②指危险就在眼前。( )
③深沉地思索。( )
(3)下列对诸葛亮摆“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诸葛亮知己知彼,思虑周详。
B.司马懿生性多疑,用兵谨慎。
C.蜀国的增援军队马上就到。
D.诸葛亮临危不乱,沉着应对。
(4)用“____”画出文中两处描写琴声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分别是什么。(2分)
(5)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说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各是怎样的人。(2分)
诸葛亮:
司马懿:
(6)下面的歇后语中可能与本故事有关的两句是( )。(1分)
A.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B.半夜弹琴——暗中作乐
C.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D.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
李逵杀虎(节选)
李逵背着母亲过沂岭,途中将母亲放于岩石上,自己去找水来给母亲喝。
到得松树里边,石头上不见了娘,只见朴刀插在那里。李逵叫娘吃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李逵心慌,丢了香炉,定住眼四下里看时,并不见娘。走不到三十余步,只见草地上一团血迹。李逵见了,心里越疑惑,趁着那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一条人腿。
李逵心里忖道:“我从梁山泊归来,千辛万苦,把老娘背到这里,却把来与你吃了。那鸟大虫拖着这条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谁的?”心头火起,赤黄须竖立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来,三两个小虎。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李逵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里便钻了入去,李逵赶到洞里,也搠死了。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内,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业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内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把,也直送入肚里去了。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李逵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颌下。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
那李逵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李逵也困乏了,走向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
(1)以上选文跟《武松打虎》一样,都出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作者是施耐庵。(1分)
(2)请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将下列故事情节的序号填入括号内。(3分)
A.怒杀虎仔 B.不见老母 C.再除双虎
( )→( )→( )
(3)参照例子,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两位梁山英雄打虎的不同之处。(3分)
武松打虎 李逵杀虎
在景阳冈打虎 在沂岭杀虎
(4)武松和李逵同为小说中的打虎英雄,你更钦佩谁?请结合课文和所选片段简要说明理由。(3分)
4、课外阅读。(8分)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的大业,
可是都没有见到。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
不同意。张飞嚷着:“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
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都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
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
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游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
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
的童子告诉刘备,诸写亮完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
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
亮翻一个身0文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祈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
顿开。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
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用“ ”画出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1分)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这句话中的“半里多路”表明刘备距诸葛亮住处还很远就开始步行,这是因为: 。刘备“轻轻敲门”,表达了他此刻的心情 。(2分)
(3)对下面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分)
①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A.这句话中把隆中的山冈比作一条卧龙。( )
B.句中“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暗指诸葛亮。( )
C.这句话是指刘备求贤士、待时机,暗示他即将像卧龙腾飞一样完成统一大业。 ( )
②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A.这句话中刘备把自己比作鱼儿,把诸葛亮比作水,突出自己请到诸葛亮后的喜悦之情。( )
B.这句话中把刘备比作水,把诸葛亮比作鱼儿,说明诸葛亮与刘备关系的密切。( )
C.这句话强调了鱼儿必须生活在水中,也就更加强调了诸葛亮出山对刘备实现统一大业的重要性。( )
(4)“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1分)
(5)你认为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分)
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1分)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①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②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敬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风挂珠钗;项下带着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③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风听了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1)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纳罕: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婆 :____________________
标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题目中引号的作用是( )。(1分)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讽刺和嘲笑
(3)下列对第一自然段划“ ”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2分)
A.通过对王熙风服饰的描写,衬托其艳丽华贵的气质,表达作者喜爱之情。
B.极力表现王熙风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表达出其对金钱的贪欲。
C.选取头饰、裙饰和服饰三个方面的描写,具体细腻地刻画了王熙凤的容貌。
D.通过描写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反映了她善欺诈的本性。
(4)对选文中“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竞是个嫡亲的孙女。”这句话的理解恰当的一项( )。(2分)
A.夸贾母的外孙女的同时也夸孙女,意思是“称颂”老祖宗的福泽深厚。
B.王熙凤夸贾母的外孙女比孙女美,不过要说风度气派,还是贾母最美。
C.自己以前没见过真正标致的人儿,觉得黛玉管贾母叫“奶奶”,贾母更高兴。
D.王熙凤转弯抹角地对黛玉母亲表示不满,这样标致的人物今天才带出来相见。
(5)第三自然段,作者主要通过王熙风_______(语言 动作 心理)描写,看似句句关心林黛玉,实际上句句不离_______;这从上一刻刚“用帕拭泪”,下一刻又忙“_________”便可看出。(3分)
(6)读完,下列不符合”风辣子”这个人物形象给你留下的阅读体验的是( )。(1分)
A.泼辣张狂 B.口齿伶俐 C.见风使舵 D.心如蛇蝎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2分)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之间隔着一条漳河,魏国强大,赵国弱小,魏国早就想吞并赵国。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 ( ),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邮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赵国危在旦夕。赵国国君一面竭力防卫,一面派人去齐国求救。齐国担心赵国灭亡后,魏国乘胜追击,将战火烧到齐国。为了自己的安全,齐国决定出兵。
齐威王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大军出征。
田忌打算直奔邯郸,去解救赵国。
孙膑却连连摇头,对田忌说:“不等我们赶到,邯郸就会失守,你这样做又有什么用呢 ”
“田忌说:“你说该怎么办 ”
孙膑( )地说:“魏国精兵倾巢而出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了一些老弱残兵,这不正是个大好机会吗 我们现在去救邯郸,会跟魏国主力硬拼,伤亡一定很大。倒不如( ),直取大梁。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我们在他们返回的路上做好准备,以逸待劳,岂不是稳操胜券!”
一番话说得田忌心服口服,他立即下令,大军直奔魏国国都而去。
为了麻痹庞涓,孙膑又故意派出两个无名将领,率一部分兵力去伴攻魏国的裹陵。这一打,果然不出孙膑所料,齐兵在裹陵城下吃了个大败仗。消息传到庞涓那里,他很得意,心想田忌哪是自己的对手。
庞涓怎会料到,这一切都是孙膑设下的圈套。就在孙膑派兵借攻裹陵的同时,齐军主力早已绕道直奔大梁了。
魏王发觉齐军已经逼近都城,顿时( ),立刻派人火速传令,要庞涓快来救驾。庞涓得到命令, 自然不敢息慢,只好撤离邯郸,带领自己的部下日夜兼程,赶回魏国救援。
再说魏军这次攻打赵国,连续行军打仗,一直就没有好好休息过。将士们现在听说自己的国都被齐军包围,一个个都乱了方寸,连武器、粮草都顾不得多带,就一个劲儿地往回赶,人心惶惶,士气低落。
桂陵是通往魏国的交通要道,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孙膑就在这里布下天罗地网。魏军急急忙忙赶到桂陵时,早已是精疲力竭。田忌见魏军进入了伏击圈,便命令齐军一齐杀出。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庞涓见大势已去,知道无力回天,只得率残兵败将落荒而逃。齐军大获全胜。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2分)
A.胸有成竹 B.惊慌失措
C.乘虚而入 D. 所向披靡
(2)文中画“ ”的句子中的“圈套”是指 。(1分)
(3)“齐国担心赵国灭亡后,魏国乘胜追击,将战火烧到齐国”这句话间接写出了 的强大,我们可以将齐国与赵国的利害关系概括为 (填四字词语)。 (2分)
(4)根据短文的叙述顺序填空。 (3分)
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田、孙商议, → ,围魏救赵→ , 齐军大胜。
(5)在围魏救赵中,孙膑采取的策略有( )。(多选)(2分)
A.乘虚而入 B.声东击西 C.暗中偷袭
(6)这学期我们认识了很多智者,如孙膑、杨氏之子等。他们的智言、智行让我们感受到了思维的力量。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你是如何用智慧解决的 请举出事例,简单说说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以及你的感受。(2分)
7、现代文阅读理解。(10分)
唇亡齿寒
①在春秋时代,晋国十分强大,是春秋五霸之一。
②晋国南边,有两个小国,虞和虢(guó)。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祖先又都姓姬,所
以世代以来和睦相处。但是虢国的国君是个狂妄自大的人,经常到晋国边界闹事,袭扰晋国。晋献公觉得我国是心腹之患,却一直没找到机会来解决这件事。再加上晋国对这两个小国常存着吞并的野心。可是在地理位置上,虞国处在晋和能的中间,两个小国合起来的力量不容轻视,所以一直维持着相安无事的局面。
③晋国的大夫苟息知道晋献公的野心,就向晋献公献计,说:“虞公是个贪得无厌的人,而就公是个好色的人。我们先送美女给虢公,让他沉迷酒色,不问政事。再把我们的国宝送给虞公,向他借道,攻打虢国,他一定会答应的。这样一来,虢国就会猜疑虞国,虞国也就不会帮助虢国了。我们先灭了虢国,虞国还怕不是主君的囊中物吗?”晋献公听了之后觉得不错,就接受了苟息的建议,把晋国的国宝送给了虞公,反正只等于寄放一下,乐得大方。
④看到晋国送来的国宝,虞公非常高兴。然而虞国的大夫宫之奇说:“晋国强大,虞国弱小,大国来讨好小国,绝无好意!我们绝不能收,他也绝不会无缘无故地送礼。他送的礼越大,我们越要小心,他所要求的,一定比送的礼更大,我们会付出可怕的代价的!”虞公想想也有道理,又舍不得这些国宝,便问使者,晋献公有何要求。使者答:“我的主公只是想和虞公交朋友,向虞公借个路,让我们去攻打虢国。”
⑤虞公心想:借个路,我一点损失都没有,就可以得到这些国宝,于是他就想答应。宫之奇一听晋公的要求,就知道其中一定有阴谋,极力劝阻:“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盟邦;没有了嘴唇,牙齿还能保得住不受寒风侵袭吗?这件事万万不可!晋国灭了虢国,一定会回兵把虞国灭了的!”虞公一心想得晋国的国宝,就说:“晋和我们是同姓之国,都姓姬,怎会害我们呢?”
⑥宫之奇回道:“若论同姓,虢国和晋的血缘,比我们还近呢!他能灭虢,怎会对虞留情?”虞公财迷心窍,说:“虢公得罪了晋公,我又没得罪他;他还送我珍宝,来表示善意呢。再说,我每年都用最丰盛的祭品祭祀神明和祖先,他们也会保估我们呀!”
⑦宫之奇眼见无法说服虞公,只得带着全家老小,逃亡到了曹国。
⑧这样,晋献公在虞公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
⑨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一天,晋军突然发动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目光短浅的虞公只看见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出虢国的存亡与虞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最终成了晋国的俘虏。
(1)快速阅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分)
(2)成语“唇亡齿寒”中的“唇”和“齿”在文中分别指 和 ,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是
。(3分)
(3)晋献公将晋国的国宝送给虞公的原因是( )。(2分)
A.晋国想要与虞国交好,共同抵御虢国的进攻。
B.晋献公想要和虞公交朋友,送礼是为了讨好虞公。
C.晋献公想要虞公同意借道给晋军去攻打虢国,同时借机谋夺虞国。
D.虞公十分想要晋国的国宝,所以用借道给晋军攻打虢国来交换。
(4)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回答问题。(2分)
然而虞国的大夫宫之奇说:“晋国强大,虞国弱小,大国来讨好小国,绝无好意!我们绝不能收,他也绝不会无缘无故地送礼。”
这句话是对虞国大夫宫之奇的 描写,连用三个“绝”字,你体会到 。
(5)读完这篇文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赵奢秉公执法(节选)
赵奢年轻的时候,曾担任赵国征收田税的小官。官职虽小,可赵奢忠于职守,秉公
办事,不畏权势。
一次,赵奢带着几名手下到平原君家去征收田税。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
的弟弟,位尊一时。管家见赵奢前来收税,态度十分骄横,召来一伙家丁,把赵奢和几
个手下人围了起来,不但拒交田税,还无理取闹。
赵奢十分气愤,大声喝道:“谁敢聚众闹事,拒交田税,我就按国法从事!”管家
仗着自己是平原君家的要人,对赵奢的话不以为然。结果,赵奢真的依照国家法律,严
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平原君家包括管家在内的九个参与闹事的人。
平原君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很多人都劝赵奢赶快躲一躲,免遭杀身之祸。
赵奢一点也不害怕,他说:“我以国家利益为重,依法办事,为什么要逃避?”他
主动到平原君家,劝平原君说:“您是赵国的王公贵族,不应该放纵家人违反国家法令。
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国家法律,都拒不缴纳田税,国家的力量就会遭到削弱。国家一削弱,
就会遭到别国的侵犯,甚至还会把我们赵国灭掉。到了那一天,您平原君还能保住现在
这样的富贵吗?像您这样身处高位的人,如果能带头遵守国家各项法令制度,带头缴纳
田税,那么上上下下的事情就可以得到公平合理的
项法令制度,带头缴纳田税,那么上上下下的事情就可以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天
下人也会心悦诚服地缴租纳税,国家才会强盛起来。国家强盛,这也是您所希望的呀。”
一席话,说得平原君心服口服,也对赵奢以国家利益为重、秉公办事的态度十分赞
赏。他把赵奢推荐给赵王,统管全国赋税。
(1)“秉公执法”的“秉”字意思是( )
①拿着,握着。 ②掌握,主持。 ③姓。
(2)把画线句子改成反问句。
(3)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赵奢怎样的品质?
(4)平原君把赵奢推荐给赵王时,可能会怎样说呢?展开想象写一写吧。
9、读短文,完成练习。
智取生辰纲
杨志想赶快催促着运送生辰纲的军卒走过这个黄泥冈,谁知众军卒都在树阴下,横三竖四地躺着不动。
过了一会儿,只见远处一个汉子,挑着副担桶,一边往冈上走,一边唱山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军卒们又热又渴,便商量着凑钱买酒解渴去暑。杨志道:“好大胆!没有我的话,怎敢随便买酒吃 ”又要动手打人。众军卒说:“我们买碗酒吃,又有何碍,也来打人!”杨志说:“你晓得什么,有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这时,松林里贩枣子的客人跑出来要买酒吃。挑酒的说:“不卖!这位客官说我酒里有蒙汗药!”"他们央求了好一会,买了一桶,每人拿了椰瓢分着吃了。有一个贩枣的客人乘卖酒的收钱的时候,揭开另一桶的桶盖,舀了一瓢便吃。挑酒的汉子去夺时,他便跑到松林里。挑酒的去赶上,夺回来往桶里一倒,盖上盖,把瓢往地上一丢,还抢白了那舀酒的客人一顿。
军卒们见了,都馋得厉害。说道:“这里没处讨水喝,那贩枣子的已买了一桶吃了,我们也买些润一润喉咙オ好。”杨志见那一桶酒吃了,这一桶也有人吃了一瓢,都没有事,想来酒是好的,就说:“既然大家都要买些吃,就买吧,吃了好赶路。”
军卒凑了五贯钱要买酒,卖酒的说:“我酒里有蒙汗药,不卖!”老都管和两个官员也多方哀求,杨志也赔了话,这オ卖给他们。众军卒买到酒,向贩枣子的客人借了椰子瓢,一会儿,全吃光了。不大エ夫,老都管、杨志等十五个人,都头重脚轻瘫倒了。贩枣子的客人卸下枣子,把十ー担金珠财宝,装上小车,从从容容地推着走了。
(1)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__的天气,我能用以下四字词语描写这种天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描写天气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
A.着力写天气炎热,其作用是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
B.着力描写天气炎热是为“智取”服务的。
C.着力写天热是因为故事的确发生在这样的天气。
D.着力写天热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智取生辰纲”的“智”字在短文中有何具体表现,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扮成枣贩,麻痹和稳住押送队伍。
B.挑酒故意不卖,激化押送队内矛盾,增强诱惑力。
C.贩枣人买下一桶,当面吃尽,显示酒中无药。
D.在炎热的夏天劫取生辰纲。
(4)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10、读短文,完成练习。
黛玉葬花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
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特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1)文中画线句子是对宝玉的 描写,最后一个自然段则是对林黛玉和宝玉的 描写。
(2)阅读名著时,要对小标题有一定的理解。下列对“黛玉葬花”解释恰当的是(  )。
A.林黛玉把花埋在土里。
B.林黛玉对花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她把花比作自己,以此抒发内心的孤独与伤感。
(3)阅读名著还要对其中的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我发现林黛玉是一个
的人。
(4)下列不是出自《红楼梦》的故事是(  )。
A.共读西厢 B.香菱学诗
C.桃园结义 D.宝钗扑蝶
参考答案
1、(1): “ ! ,  ”
(2)意思是他是一个勇猛的人,骁勇善战。
(3)原因只用力气,没有谋略。 启示:做事,不仅要有力量和勇气,还要懂得如何运用智慧和谋略。
(4)要懂得力量与智慧的结合。
2、(1)báo lǜ 骏 侯
(2)以卵击石 危在旦夕 苦思冥想
(3)C
(4)第一处:随即悠扬的琴声从城楼上传下来。作用:诸葛亮用悠扬的琴声表现自己的气定神闲,借以迷惑魏军,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处:这时,就听得城楼上传来的琴声由舒缓渐渐变得急促起来,仿佛暴风雨就要来临一般。作用:既说明了诸葛亮摸透了司马懿的心理,又写出了司马懿内心的慌张和多疑的性格。
(5)诸葛亮:足智多谋 司马懿:谨慎多疑
(6)AC
3、(1)《水浒传》
(2)B A C
(3)杀一虎 杀子母四虎
赤手空拳打虎 用刀杀虎
保命杀虎 报仇杀虎
(4)我更钦佩武松。因为李逵是凭着刀杀死了老虎。武松更为机智,面对气势汹汹的老虎,他没有靠蛮力去和老虎搏斗,而是先是机智地躲开老虎,消耗了老虎的体力,然后才开始打虎。
4、(1)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2)刘备想表明自己有诚意高兴、紧张,又怕打扰诸葛亮
(3)A.B.√ C.×
(4)拜访。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
一天下的大业,可是都没有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
(5)刘备是一个爱惜和尊重人才,做事执着且有始有终的人。
5、(1)惊奇,纳闷 年老的妇女,仆人 长得好看,精致漂亮 全身
(2)B
(3)A
(4)A
(5)语言 贾母 转悲为喜
(6)D
6、(1)DACB
(2)派出两个无名将领,率一部分兵力去佯攻魏国的襄陵,让庞涓放松警惕
(3)魏国唇亡齿寒
(4)示例:直取大梁佯攻襄陵桂陵设伏
(5)ABC
(6)示例:学习中,我们需要背诵很多知识点,但是我总是记不住或记错,后来我学
会了绘制思维导图,背诵知识点一下子就轻松了许多,我心里很高兴。
7、(1)晋国想要吞并邻近的虞和虢,于是贿赂虞公,先攻打虢国,最后吞并虞国。
(2)虢国 虞国 利害密切相关的两方,一方受到伤害,另一方也不能独善其身
(3)C
(4)语言宫之奇对晋国的示好十分警惕,不同意虞公接受国宝的坚决的态度
(5)①我们不能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背后隐藏的危险。②弱小的势力应该相依为命,联合对抗外敌,否则就会被逐个击破。
8、(1)②
(2)国家强盛,这不也是您所希望的吗?
(3)本文主要写了赵奢依法惩处平原君的管家和说服平原君两件事,表现了赵奢秉公执法、不畏强权的品质。
(4)示例:大王,赵奢忠于职守,凡事以国家利益为重,敢于秉公执法,不畏强权,这样的人值得重用啊!
9、(1)炎热 示例:骄阳似火 烈日炎炎
(2)C
(3)D
(4)杨志押送生辰纲路过黄泥冈,一个卖酒的汉子挑着酒走来,军卒们又热又渴,想买酒喝,但杨志担心酒里有蒙汗药,不允许军卒买酒。这时,在树林里歇息的贩枣的客人跑过来,买了酒喝。杨志见他们喝了酒没有事,就允许军卒买酒喝。谁知军卒喝酒以后,都倒了。贩枣的客人把生辰纲装上车子,推着走了。
10、(1)动作 语言
(2)B
(3)多愁善感、心思细腻
(4)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