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取丹心照汗青》习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吓唬/恫吓 逾越/坚贞不渝 血泊/一针见血
B.烙印/联络
押解/浑身解数
骄阳/矫揉造作
C.擎天/掣肘
着意/着重指出
稽首/滑稽可笑
D.剔牙/警惕
蒙骗/蒙头转向
钥匙/北门锁钥
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xià/hè,yú,xuè/xiě;B项,lào/luò,jiè/xiè,jiāo/jiǎo;C项,qínɡ/chè,zhuó,qǐ/jī;D项,tī/tì,mēnɡ,yào/yuè。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凭心而论,忽必烈也称得上是一代枭雄,他不仅识得弯弓射大雕,还尽懂得治理天下。
B.阿合马在一干僚臣的簇拥下,趾高气扬地来到会同馆正厅,着人传文天祥。
C.一个月后,他们估计文天祥肯定经受不了这番折辱,想必已经回心转意,于是让丞相孛罗亲自出马,伺机渡文天祥投诚。
D.“莫名奇妙!”天祥露出无限蔑视,“一部煌煌十七史,你让我从哪里说起呀?我今天又不是来赴博学宏词科,哪有工夫陪你闲扯!”
解析:A项,“凭”应为“平”;C项,“渡”应为“度”;D项,“奇”应为“其”。
答案:B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敌军兵临城下,国都危在旦夕,此时平日里摇唇鼓舌的文臣武将,要么沉默无语,要么瑟缩战栗,唯有他,发出黄钟大吕之声:国在我在,国亡我亡!夜晚,他被报国热血激荡,久不成眠,起身提笔,写下一份奏章,也许是太激动了,他笔走龙蛇,那字迹潦草纷乱,常人难以辨认。
A.危在旦夕
B.摇唇鼓舌
C.黄钟大吕
D.笔走龙蛇
解析:D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这里说“字迹潦草纷乱”,不恰当。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中国女网“一姐”李娜场内失意场外得意,成功晋级WTA年终总决赛,成为中国网球历史上首位晋级WTA年终总决赛的单打选手。
B.利比亚“过渡委”新闻部长谢曼20日向《环球时报》记者证实的卡扎菲的死讯无助于奥巴马连任。
C.持续三周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目前已经蔓延至全美各地,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最近警告,由于高失业率,美国可能出现街头骚乱现象。
D.各级政府需组织相关部门对房屋征收补偿方案进行论证并予以公布,征求公众意见,征求意见期限不得少于30日以上。
解析:A项语序不当,可把“首位”与“中国网球历史上”调换位置;B项句式杂糅;D项赘余,可把“以上”删掉。
答案:C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许多生命在身处绝境的时候,都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不能因为生存希望微弱而借口放弃;它不能因为生活艰辛而选择轻生,生命是自然之母所赐,除了自然之母,任何生命都无权处置自己的生命。
①上天也无可厚非
②而小白杨选择的不是死而是生
③如果它选择“死亡”
④甚至绝望轻生
⑤它的使命是为自然界添加宜人的色彩和凉意
⑥但它自己清楚
A.④①②⑥⑤③
B.④②③①⑥⑤
C.②③④①⑤⑥
D.②③④①⑥⑤
解析:④“甚至绝望轻生”照应“绝境”,紧承“自暴自弃”,语意逐步加深,应排首位;⑤“它的……”与横线后的文字“它不能……”句式一致,衔接更自然,应排在末尾;②紧承④;③①是对②如果不选择“生”而选择“死”作出的假设;⑥又回到选择“生”的话题,语意连贯。
答案:B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碚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书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性情、智慧、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抄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还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300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始于17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文化是对的,哪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的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毁,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扬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文章有删改)
6.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画线句子均为对人物的评价,因此,解答时我们要找出这样说的依据、原因。阅读第二段可知,每个画线句之后的语句都是对评价的具体阐述,由此可知答案就在这里,这些句子分别为“从性情……真知灼见”“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答案:(1)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2)“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7.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这是一篇关于梁漱溟的评传,从写作学上讲,写梁父之死也还是围绕梁漱溟,为更好地表现梁漱溟服务的。所以我们的答案句式使用上大致应为“更好地表现了梁漱溟……”,结合本段内容看,主要是谈传主在文化方面的“本事”,因此答案中要有“文化”这一关键词。
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得更全面。
8.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鉴赏能力。本文思路比较清晰,第一段最后一句“对梁先生的学问和人格也有一些了解”,可视为总起句,后面几段均以此为中心展开评述。因此第一问要点为“学问和人格”。第二问看似较为开放的题目,其实做好本题的关键是能鉴赏到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做好这类题目有两点常常要考虑到:一是文章在细节、材料的选用上的特点,二是文章材料的使用与传主身份特点的关系。同时题目问的是“对写作的启示”,这就启发我们还应考虑文体特点,本文是一篇评传,所以还要想到与一般传记的区别。
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
(3)中心内容的确立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三、语言运用
9.阅读本课,读到下面一段文字时,
有的同学不禁为卞毓方的文采喝彩,更为文天祥的傲骨所折服,一时心潮激荡,想起自己所处的时代仍需要这样的精神,于是决定再续写两句以表达自己的心声。如果让你也来试试,你会怎么写呢?
……这一次,便是借文天祥之口朗吟《正气歌》。歌之临空,则化为虹霓;歌之坠地,则凝作金石。五岳千山因了这支歌,而更增其高;北斗七星因了这支歌,而益显其明;前朝仁人因了这支歌,而大放光彩;后代志士因了这支歌,而脊梁愈挺。
____________________因了这支歌,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了这支歌,而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略。[提示:此题考查句式仿写能力,从前面所给句式(前朝仁人……后代志士……)来看,仿写的两句的主语应有时间先后方面的比照。“而”后面的内容应写《正气歌》的巨大影响。另外语言风格要与原句保持一致,整齐对称]
10.阅读下面的文字,请选定一个恰当的角度,就文中的这一类事件写一段简要的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合乎情理,语意连贯,语句通畅,能自圆其说。不少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
2011年8月29日,武汉一电动车车主因好心扶起不慎摔倒的八旬老太太,反被老太太一口咬定是撞人者。就在电动车车主自认倒霉,准备赔200元了事时,在数名现场目击者的坚持下,交警判定这起事故并非交通事故,让电动车车主离开现场。无独有偶,在江苏如皋,也有监控视频证实,一位被老太太认定是撞倒自己的大巴司机实际上是出手相助的热心人。事后,老人全家内疚之余,为司机送去锦旗表示感谢。
一方称好心助人为乐,一方称对方肇事才扶人,这样的案件并不罕见。几年前,南京“彭宇案”曾引发全国关注。几天前,天津“许云鹤案”二审开庭。实际上,近期在福建福州、四川遂宁等地都发生了类似的事件。
有网友评论称,自“彭宇案”后,社会道德滑坡30年,各地频现的翻版“彭宇案”,恰是道德丧失、信任危机的体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综合运用的能力。材料列举几件助人反而被讹诈的案件,表现出现在社会突出的道德危机和信任危机。考生针对这些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注意选取恰当的角度,观点明确,语言不要偏激。
答案示例:这些事件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诚信问题。所有当事人应本着尊重事实、善良平和的原则,来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引领良好的道德风尚,否则,就会出现诚信危机和道德滑坡现象。(角度恰当,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