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厦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0 14:2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厦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科试卷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说到书法,你一定不陌生,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每个读书人都是书法的创作者,他们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字如其人”说的不是人的外表,而是性情、修养、审美这些无形的东西,其中性情又是最主要的。所谓性情,性是个性,情是情绪。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一本用草书写的理论著作《书谱》,他在书中提出,书法艺术本质上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也就是说,书法作品是用来传达一个人的个性和情绪的,这才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每个人的书写笔迹都是有个性的,所以才会有“笔迹学”这个学科。语文老师批改作文,只看笔迹,就差不多猜出是谁写的。字的个性背后,是人的个性,艺术风格是作者个性的流露。欧阳修曾经评价颜真卿的楷书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个性通常是比较长期的、恒定的,情绪则跟某个当下的时刻有关。情绪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某个机缘、某件事,是外在的条件激发了人的情绪。在情绪影响之下,书写往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比如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与大家一起欢聚在兰亭,品酒吟诗。在这种氛围里,王羲之兴致极高,心手双畅,写出书法名篇《兰亭集序》。
性情对书法艺术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构成了书法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维——书法的灵魂。字写得中规中矩,符合法则,只是基础。明代流行的台阁体,其笔法与字法都符合法则,却不被书法界推崇,甚至常常被批评。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缺少独特性,没有灵魂。所以,评鉴、欣赏一个人的书法,既要外观,就是看外在的笔法、字法、章法等是不是符合法则;也要内观,就是看它流露出来的艺术家的内在精神气质有没有独特性。好的书法,不仅是笔墨的世界,还是书写者性情的世界。后一个世界,就是书法的灵魂。
(摘编自方建勋《中国书法通识》)
材料二:
书法作为自由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需要融入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情感。
在艺术实践的时候,人与物、人与作品都可能会产生共鸣,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情感转移,故而“移情”便成了书法艺术进行构思、创作、欣赏等系列过程中一种不可小觑的艺术转化手段。无论是外物的客观姿态对人情感的影响,还是人的主观情感移情于艺术作品,都有可能使艺术家在创作时产生诸多不可预见的审美效果。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心境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产生一定的情感表现。比如看到秋叶枯草,会让人产生如黛玉葬花般的伤感与悲寥;看到春暖花开,则会心胸激荡、兴致盎然。这些情形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尤为平常,其实这些都是外物意象给人们带来的不由自主的移情体现,而由此带来的书家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变化亦是如此。
书家看到大自然中外物的某些色彩或形态变化,会不由得“触景生情”,产生艺术冲动,从而再付诸艺术创作。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通过观天地与自然之形态变化,从而娱情。古代书家从观物到内心观照并从而得到审美移情的事例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如王羲之通过养鹅、观鹅来写“鹅”,雷太简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见蛇斗而草书长,都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体验,进而感受自然界带给主体的一种情感体验,甚至是一种创作灵感或者创作冲动,并通过艺术家的筛选、提炼,转化为创作原动力。
“写字者,写志也。”不同性情的艺术家必然会在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中体现出他的性格、人品、素养,以及他当时的创作环境与心理动态。“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陈绎曾认为,书家在书写作品的时候,“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艺术家强烈的情绪在不自觉的移情过程中融入作品,从而让作品不断得到升华,使艺术作品展现出更强烈的感染力。反过来说,作品也通过它的表象特征与内在特质间接地展现了艺术家的精神之美。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是蕴含着一定的审美意象的。它的艺术形式、美感特质、感彩,要能传递出一定的审美信息,并且让观者愿意与作品接近,走进作品和作品对话,与书家间接对话,甚至感染到观者的情感,让观者感受到书家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书家当初的创作状态与内心情感体验过程,最终使观者与作品、观者与书家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得到一致的审美体验,这是观赏者与书法作品之间的移情。甚至观者通过自身的移情,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与书家本人创作初衷完全不同也未可知。可以说,这是移情之移情的再造效果,是双重移情之后所产生的审美体验。
(摘编自吴胜景《书以移情——论审美移情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书法作品不能只讲求笔法、字法、章法等法则,否则就会没有灵魂,台阁体正是因此而不被推崇。
B.中国古代文人笔下有很多伤春悲秋的诗句,是由于春去秋来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引发了他们的移情。
C.“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的“此”,指的是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筛选、提炼,转化为创作原动力。
D.书法家通过书法作品传递审美信息,能够让观者走进书法作品,感受书法家心中的审美情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艺术家会将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些独到见解整理成理论著作,使之留传于世,惠及后学。
B.从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书法家要想写出神来之笔必须要有某个机缘或者某件事的激发。
C.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状态下写的字意态不同;不同的书法家,在相同状态下写的字意态也不同。
D.观者通过双重移情从书法作品中得到审美体验,这种感受可能与书家本人创作初衷完全不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卫铄《笔阵图》论书法线条:“横当如千里阵云,点当如高峰坠石。”
B.王羲之性格内敛,书法敦实含蓄;王献之外向不羁,书法放纵酣畅。
C.王宠受佛教思想影响,其书法显现出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平静自然。
D.苏轼在黄州寒食节所书《寒食诗帖》不自觉地流露出孤寂苦闷之情。
4.两则材料都提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原因。(6分)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兄颜杲卿父子平叛被俘,安禄山把宁死不屈的父子二人杀害。颜真卿找回侄子的部分尸骨,安葬时心中悲愤不已,写下了《祭侄文稿》。这幅书法作品用笔疾厉跌宕,字里行间血泪淋漓,虽秃笔而就、墨色干渴,但通篇气势惊天地、泣鬼神,令观者动容。颜真卿的创作情感之炽烈溢于墨间,忠义天性和爱国精神跃然纸上。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王 嫂
沈从文
王嫂不特有个好女儿,还有个好儿子!儿子十二岁,已到城西区茶叶局服务当差,净挣十五块钱一个月。王嫂怕他不学好,一来就骂骂,装成生气样子,要孩子赶快回去。
王嫂在这家中的工作是洗衣烧饭,间或同卖鸡蛋清毛房的乡下人嚷嚷,一切动机无不出于护主。
有一天,另外一个乡下妇人来了,带了些新蚕豆来看王嫂,两人一面说一面抽抽咽咽。来人去后,问起原因才知道一年前那个作新媳妇的女儿,已在两个月前死掉了。来的就是那女儿的婆婆。女儿因为生产,在乡下得不到医药照料,孩子生下地两天,女儿流血不止,家里人全下了田,想喝水不得水喝,喝了些水缸脚沉淀,第二天腹痛就死去了。孩子活了两个月,也死去了。经过这样大变故的王嫂,竟还是一切照常,用来稳定她的生命或感情的,原来是古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八个字。她相信八字。
说起女儿死去情形时,她说:“他们忙着收麦子,大麦稞麦,用车子装满一车一车马拖着走,下田去了。我女儿要喝水,喝不到,把水缸脚脚喝下肚,可怜,她嚷痛也痛,就死了!死了她男人哭,不许棺材抬出门。自己可要去做壮丁,抽签到头上,过盘龙寺当兵去!生死有命。”说的话不到十句,可包括了多少动人的内容!
这家里同别的人家一样,有鸡,有狗,有猫儿。这一切却统由王嫂照管。下半天是她洗衣的时间,天气好时,王嫂更忙。院子中有两大盆待洗的衣服:老先生的,先生的,太太的,小姐的,学生的,小娃子的,还加上自己在茶业局作小勤务十二岁小儿子的。衣服虽不少,她倒不慌不忙的做去。事情永远作不完,可并不使她懊恼。一面搓衣一面间或还用本地调子唱唱歌,喉咙窄,声调十分悦耳。①偶然为主人听到时,要她好好唱下去,就觉得害臊,把个脸羞得红红的,决不再开口。唱歌的用意只在自己听听,为自己催眠,凭歌声引带自己到一个光明梦境里去。
她目下有十二块钱一个月,儿子却有十五块,两人赚的钱都没有用处,积聚一年可捎回乡下去买一亩二分田地。仗打下去,米粮贵,一点收入少虽少,利上翻利,五年不动用,会有多少!再过八年儿子长大了,所长保举他进军官学校,接一房新媳妇,陪嫁多的不要,只要有三五亩地,一头水牯牛。
三月后天气转好,镇日长晴,城区经常有空袭警报。飞机来到她头上也不怕。为什么不怕?孔子遗教在这颗简单的心上有了影响,“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还记起一个故事,“黄巢杀人八百万,在劫数的八方有路难逃,不在劫数的,坐下来判官不收你。”②两句简单话语和一个简单故事,稳定了这个简单的心。
一个客人向她说笑:“王嫂,你看见了日本飞机?”
“二十七架,高也高!哪,那边高射炮蓬蓬的响了,那边机关枪咯咯响了,亭通,兵通,飞机场炸了。我不躲,我不怕的。”
“真不怕吗?炸弹有水缸大,这房子经不起!”
“要炸让它炸,生死有命。”
第二天到了下午,天气还是很好,并无警报,到两点左右,③小狗忽然狂吠起来。原来那个在茶业局当差的小儿子来了。
小孩子脸黑黑的,裤子已破裂,要他母亲给缝补缝补。
“昨天警报你在哪里?”
孩子说:“我在河甸营。”
这一来王嫂呆住了。“你怎么到飞机场去。日本飞机不是把河甸营炸平了吗?炸死好多好多人。你去看热闹!有什么好看的!”
“我有事去。飞机来了,丢下十二个炸弹,三个燃烧弹,房子烧了,倒了,我前前后后是人手人脚,有三匹马也炸个碎烂。机关枪答答答答乱打。最后我也死了,土把我埋了。有人摸我心子,还有一点气,汽车装我到甘美医院……”
孩子把事情叙述得清清楚楚,毫不觉得可怕,也毫不觉得这次经验有何得意处。坐在他母亲洗衣盆边,裤子破了一个大裂口,把手抹抹,瘦瘦的腿子全裸露出来了。王嫂声哑了,“咦,咦,咦,你不炸死!你看到死人?看到房子倒了烧起来?你看到人手人脚朝天上飞?人家抬你到医院去,九点钟才醒。回去主人骂不骂你?来,我看看你裤子!”
小孩子走到她身边去,她把破裤子一拉,在孩子精光光的瘦臀上巴巴的打了三下。“你不怕死?我自己打死你,省得吃水缸大炸弹五马分尸!”小孩子却嘻嘻笑着,看看母亲的眼睛,已湿莹莹的了。
孩子说:“我不怕日本,我长大了还要当兵去!”
她看看天,天上蓝蓝的,有一团团白云镶在空间。恰有三只老鸦飞到院中尤加利树高枝上停下来,孩子一拍掌,老鸦又飞去了。王嫂把裤子缝好后,用口咬下那点线头,把针别到头髻上去,打抱不平似的,拉住孩子脏耳朵说:“你当兵去,老鸦就叼你到树上去。福寿,你能当兵?”
(甲)孩子不作声,只快乐的微笑。他心想:“我怎么不能当兵?人长大了,什么都做得好。”④孩子走后,家中人知道了这件事,都以为王嫂人好,心好,命好。(乙)王嫂不作声,只是微笑。到晚上,却悄悄的买了些香纸,拿到北门外去烧化。她想起死去的女儿,死得太苦了,命可不好,有点伤心,躲在自己房中去哭了好一会,不曾吃晚饭。这件事一家人谁也不知道,因为她怕人知道要笑她,要问她,要安慰她。这一切她都不需要。
写于1940年(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两段写王嫂儿女双全,写她佯装“骂骂”儿子,写她工作、生活及其“护主”的动机,隐约透出她对现状的知足。
B.第三、四段都述及女儿死去的情形,内容基本相同,王嫂的再述不仅无重复之感,反而让情节具备了更触动人心的力量。
C.王嫂在女儿去世之后,“竟还是一切照常”,不慌不忙做事,间或用本地调子唱唱歌,表现出她的乐天安命、勤劳和麻木。
D.王嫂与祥林嫂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到“主人家”做工做佣,都失去了心爱的孩子,但两篇小说这样安排的创作目的不同。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细节传神,从中可看出王嫂内心纯净又传统:“觉得害臊”“脸羞得红红的”“决不再开口”,显示她内心很淳朴,在主人面前恪守本分。
B.句子②第一个“简单”是说王嫂话语不繁琐,第二个是说故事简短,第三个是说王嫂内心不复杂,看似简单的点评,却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句子③“忽然”用得巧妙,在细微处让情节起了些许波澜,在难得的平静气氛中平添了紧张,并与“原来”呼应,表现出王嫂见到儿子的欣喜。
D.句子④中“这件事”指儿子要当兵;“命好”既是夸王嫂,也是夸她儿子,但终归还是夸王嫂好人有福报,这暗示了民众救国意识已经有了觉醒。
8.甲乙两句反映了人物不同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
9.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教学生创作,强调最多的是:“要贴着人物来写。”请结合小说第7段之后部分对王嫂的刻画,分析这一创作观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昔吾亡妻,能孝于吾父母,友于吾女兄弟,知夫人①之能教也;粗食之养,未尝不甘,知夫人之俭也;婢仆之御,未尝有疾言厉色,知夫人之仁也。癸巳之岁,秋冬之交,忽遘②危疾,气息掇掇。犹日念母,扶而归宁。疾既大作,又扶以东。沿流二十里,如不能至。十月庚子,将绝之夕,问侍者,曰:“二鼓矣。”闻户外风淅淅,曰:“天寒风且作吾母其不能来乎吾其不能待乎 ”
呜呼!颠危困顿,临死垂绝之时,母子之情何如也。
甲午丙申三岁中,有光应有司之贡,驰走二京。提携二孤,属之外母。夫人抚之,未尝不泣。自是每见之必泣也。
呜呼!及今儿女几有成矣,夫人奄忽长逝。闻讣之日,有光寓松江之上,相去百里,戴星而往,则就木矣。悲乎!吾妻当夫人之生,既以遗夫人之悲,而死又无以悲夫人。夫人五女,抚棺而泣者,独无一人焉。今兹岁辀车将次于墓门。呜呼!死者有知,母子相聚,复已三年也。
(节选自归有光《祭外姑③文》)
材料二:
自辛丑以来,四殿南宫④,乡里亲戚以为嗤笑。公慰藉恳恳,未尝不以远大为期!至于生平迂拙,不能与世俯仰。而数十年中,屏居野处,隔越百里,造请或不以时。公未尝责望礼节,几微见于辞色也。公可谓淳德君子矣。
去年冬,雨雪中,公使人至江上,遗以绵炭。今年四月,人自公所来,言公闻吾妻病,方开龟视吉凶。又闻公疾革⑤,数问吾妻,其见念如此也。不意间一月,而公之讣至。吾夫妻相对泣下。然吾妻死者数矣,以是先令女甥,星夜奔公之丧,而吾妻寻亦至于大疾。
如剡之痛,旦暮日新。加以形体羸弱,死殇相继,疾病忧虞。比闻公之变,则又惊悼痛怛,以至于今,不胜哀苦。气息奄奄,行五六岁,忽自僵仆。独念公之卒,逾二月矣,《礼》:有殡闻丧,“将往哭之,则服其服而往”。所以至于逾月者,病也。扁舟百里,勉强匍匐,以拜公之前。冀公一举吾之觞而已矣。
(节选自归有光《祭外舅⑥魏光禄文》)
【注】①夫人:指归有光亡妻之生母。②遘:遭遇。③外姑:岳母。④四殿南宫:指四次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南宫通常指的是礼部贡院,是会试的场所。⑤革:急,重。⑥外舅:岳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3分)
天寒A风B且作C吾D母其不能E来乎F吾G其不H能待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相关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归宁,材料中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项脊轩志》中“吾妻归宁”即是此意。
B.“提携二孤,属之外母”与《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之”用法不同。
C. “以为嗤笑”与《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以为”含义和用法都相同。
D. “其见念如此也”与《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的“见”含义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归有光的亡妻对公婆极为孝顺,对我的姐妹十分友好,生活节俭且待人仁慈,这些品质都得到了归有光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B.归有光在得知岳父魏光禄去世后,因过于悲痛而暂时未能亲自前往哭丧,于是派外甥女代替自己夫妇祭奠。
C.从辛丑年以来,归有光科举屡屡失败,乡里亲戚嘲笑他,而岳父魏光禄却始终恳切安慰他,对他抱有远大期望。
D. 亡妻在病重垂危之际,仍然牵挂母亲,盼望着能与母亲相见,这体现了母女之间深厚的情感,令人动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吾妻当夫人之生,既以遗夫人之悲,而死又无以悲夫人。
(2) 所以至于逾月者,病也。
14.归有光的岳母与岳父以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对女儿的关怀与温情,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读书
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①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②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年)秋天,作者初任隆兴通判时,孤寂无侣,郁郁寡欢,公务之余肆力读书。②遗编,遗留后世的著作,泛指古代典籍。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皮诗首联用设问交代家中积书满架,尾联用借喻的手法,照应标题,表明诗人志趣所在。
B. 皮诗颔联运用简笔勾勒,写诗人在书房展读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读书的宁静和喜悦之情。
C. 陆诗首联称自己“腐儒碌碌”“叹无奇”,暗含当道不明、才不见赏、理想未能实现之慨。
D. 陆诗颈联运用叠音词,描写了树叶的摇落声和重复敲打的更鼓声,生动形象,情景逼真。
16. 这两首诗都是谈读书,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意境各异,如都写到树木,《望海潮》中“ ________________ ”一句写杭州之美丽,而《扬州慢》“ ________________ ”一句则写扬州之荒凉。
(2)《离骚》中以日月不停抒写时间紧迫之感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脊轩志》中,从“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枇杷树从新植到繁茂,浓缩十余年沧桑。
(4)叠词的运用使句子充满了韵律感,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使用叠词写出了初春树木的勃勃生机。
(5)《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谦逊地说,自己的树之所以种得好,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来让它依照本性生长。
(6)苏轼写文章善于绘声,《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水上突然传来如钟声轰鸣不止的声音,足以令船夫惊恐。
(7)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运用独具匠心的比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感叹人世情味凉薄。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面包、酸奶、豆腐、泡菜,这些人们经常享用的食物都与微生物关系密切。顾名思义,微生物是我们瞪大眼睛也(甲)。常见的微生物杆菌宽0.5微米,即使80个杆菌“肩并肩”地排列成行,也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宽度。当然,万千微生物中也有特殊者,并没有那么微小,比如蘑菇、灵芝。
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称得上微小却强大。数十亿年前,微生物就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体。在生物圈中,微生物作为“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回归自然,促进物质循环。没有微生物,地球的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
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三大类。细菌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像是一间毛坯房,没啥家具,但也能维持正常生活。真菌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乙),家具家电齐全。而病毒是非细胞型微生物,和前两种细胞型微生物 A ,喜欢利用其他细胞来供养自己。动植物患上病毒性疾病,就是病毒利用动植物细胞来快速繁育子子孙孙。不过,我们不必谈“微”色变,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生存是 B ,甚至是必要的。人体内微生物数量多达数百万亿个,总重量可超1公斤。
人体里的微生物主要寄居在肠道内,它们和免疫系统不断“对话”,像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可以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有益物质,不仅降低炎症疾病发病率,还时刻维持着人体的健康平衡。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以生产具有多种健康功能的产品。以二十碳五烯酸为例,它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帮助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此外,①二十碳五烯酸还在调节炎症反应、降低血压、延缓血栓形成等方面扮演关键作用。②过去,③二十碳五烯酸主要来源于金枪鱼、鲑鱼等深海鱼的鱼油,④资源有限,⑤难以满足市场。借助微生物发酵技术,人们可以从菌类中提取二十碳五烯酸,缩短了生产周期,有利于其稳定供应,还改善了相关产品的口感和品质。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有四处表述使用了双引号,根据不同的作用可分为两类。请你对这四处双引号分类并阐述分类的理由。(4分)
22.结合材料的主要内容,为材料拟定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俗话说:“手工手工,动手有功。”在人工智能引发历史性变革的时代,“手工”作为一种特别的生产力,创造力,已然重新登场,并成为一种时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厦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 C 2. B 3. A
4. ①材料一用作例证,证明情绪会影响书法家书写状态的观点;②材料二用作引证,印证书法家看到大自然会触景生情的观点。 (一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 ①作品中蕴含着颜真卿的个性,彰显着他的忠义和爱国;②作品中融入颜真卿悲愤的情绪,饱含他炽烈的情感;③作品艺术感染力强,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审美体验。(一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3分。“麻木”错,即使王嫂有麻木成分,但至少这里更多地体现了她的坚忍;应该注意到:从最后一段看,王嫂对女儿去世并非无动于衷)
7.D(3分。这件事应指“儿子大难不死”;边地乡民虽然很善良,但应该大都和王嫂一样未必有明确的救国意识)
8.①甲句写出小儿子因为爱母亲,不愿反驳她,但内心对长大当兵充满向往与憧憬;②乙句写出王嫂因为担心儿子,不愿他去当兵,但不敢在人前表露出来的克制与隐忍。(一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9.①贴着人物身份写。写她反复说“生死有命”,符合底层妇女的身份。
②贴着人物性格写。写她缝好裤子、咬下线头、别好针再教训儿子,符合冷静内敛的性格。
③贴着人物处境写。写她人前隐忍,独处则不禁伤感,符合人物处境。
④贴着人物关系写。写她日常话语简洁内敛,与儿子对话则畅快淋漓,符合人物关系。
⑤贴着人物心理写。写王嫂听说儿子要当兵后“看看天”,符合她心理的微妙变化。(一点2分,答对任意3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
题目解析:《语文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4明确要求:“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本题设置了一个真实的学科认知情境,来综合考查小说的人物及其体现的文艺思想(创作手法),对学生的综合阅读鉴赏能力要求较高,但仔细阅读题干和原文也不难作答。情境之所以真实,一是来自汪曾祺对沈从文的回忆;二是,沈从文表达此观点的时间与小说创作的时间几乎同时。学生要结合原文仔细体会“贴着人物来写”的内涵,找到合适角度方可作答。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 ACF
11. D 12. B
13. (1) 我妻子在夫人活着时,已经给夫人留下了悲痛,现在夫人去世,她又不可能来为夫人悲悼泣别。  (重点字“既”,意为“已经”,译对得1分;“死”与前句“当夫人之生”照应,应为“当夫人之死”的省略,译对得1分,译成“我妻子死后”不能给分。 “无以”译成“没办法”、“不能”等意思得1分。句意表达通顺流畅1分)
(2) 到了超过几个月才去吊唁,是因为我病了。  (“所以”译为……的原因,因为……给1分。判断句式译对给1分,句意通顺流畅2分)
14.岳母:在女儿病重及去世后尽力照顾,抚养女儿的孩子;岳父:在归有光科举失意时给予安慰和期望,关心女儿女婿的生活及疾苦。(第一点答对给1分,第二点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对科举失意的安慰和期望,一个是生活疾苦的关心,答对各给1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
过去我的亡妻,能孝敬我的父母,和我的姐妹友爱相处,因而知道夫人(岳母大人)是很能教育孩子的。妻子和我粗茶淡饭过日子,从来没有觉得不好,因而知道夫人是很节俭的;妻子管理家里的奴婢仆人,从不言语粗暴脸色严厉,因而知道夫人是很仁慈的。癸巳那年(嘉靖十二年),秋冬交替的时候,妻子忽然患上重病,气色十分疲惫,但仍然每天思念母亲,因而抱病回娘家。疾病越发严重了,仍抱病向东走。又走了二十里,却不能如期到家。十月庚子日,临终那天晚上,妻子问侍者时辰几更,回答说“二更了。”听到窗外风声淅淅,妻子说:“天气寒冷,将要起大风了,我的母亲大概不能来了吧?我等不到那个时候了吧?”
唉!颠沛危难困苦临死的时候还想着母亲,母子之间的感情何等深厚啊!
从甲午到丙申(嘉靖十三年到十五年)的三年中,我被相关部门选拔,奔走在南京和北京之间,我带着两个孩子,把他们托付给岳母。夫人每每抚摸着他们,没有不泣不成声的。自此以后,每次见面定会流泪。
呜呼!现在我的儿女差不多长大成人了,夫人却突然去世。听到讣告的时候,我正住在松江县,两地距离数百里,我披星戴月赶过去,到时却已装殓完毕了。悲伤啊!我妻子在夫人活着时,已经给夫人留下了悲痛,现在夫人去世,她又不可能来为夫人悲悼泣别。夫人共生了五个女儿,扑在棺木上痛哭悲泣的人中,独少了这一个女儿啊。今年装着灵柩的车子将会停在墓门外,安葬的事将会安顿完毕。呜呼!死去的人如果泉下有知,母子再相聚,到现在也已三年了。
材料二
自从辛丑年以来,我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能考中。同乡和亲戚都认为这是笑话。岳父却诚恳殷切地安慰鼓励我,说未尝不可以把目光放得远大一些!可是我平生迂腐笨拙,不能与世俗应付周旋。这几十年中,我隐居在偏僻乡野之间,与岳父相隔百里之外,拜访问安有时不能按时做到。岳父从不责备、期望得到相应的礼节,几乎没有表现出严厉的神色。岳父可以说是醇厚、德高望重的君子。
去年冬天。正下着大雪,岳父派人来到江上,给我送来烤火的绵炭。今年四月,有人从岳父的居所前来,说起岳父听说我妻子病了,就开始占卜察验凶吉。又听说岳父自己病情越来越严重,却多次问起我的妻子,他对我妻子如此挂念。不料只隔一个月,岳父去世的噩耗就传来了。我们夫妻俩相对恸哭流泪。但是我妻子的死已经是天数难逃,于是先让外甥女星夜前往奔丧。而我妻子不久也病情越发严重。
痛彻骨髓的悲伤,一天比一天的深刻。又加上我体格衰弱,家里人接连离世,使我疾病缠身,忧虑烦绕。等到我听到岳父去世的变故,是又震惊又悲伤,乃至于到现在,悲伤愁苦得受不了。我身体衰弱,气息奄奄,到现在已经五六年了,经常独自一人卧病在床。只是想起听到岳父去世的消息,已经超过两个月。《礼》上说:听到长辈去世的消息,“将往哭之,则服其服而往”。乃至于到了超过几个月才去吊唁,是因为我病了。我乘着小舟,赶了上百里路,勉强匍匐在地,祭拜在岳父灵前。希望岳父能举起我祭上的酒杯罢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15. A
16. ①皮诗通过写藏书之多,抒发了对书籍的喜爱以及对书中先贤们的崇拜与敬仰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读书胜过世俗交往的非凡志趣。
②陆诗由夜读的缘起、老来读书的盎然兴味和睡前的进食,表现了诗人济世的理想抱负,到老犹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情怀。(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1)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  废池乔木
(2)日月忽其不淹兮
(3)今已亭亭如盖矣
(4)木欣欣以向荣
(5)能顺木之天
(6)噌吰如钟鼓不绝
(7)世味年来薄似纱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A截然不同 B大有裨益
补充细则: 每空一分,(1)第一空补充答案:迥异不同、迥然不同、迥乎不同、判然不同。而“与众不同、截然有异、大相径庭、天壤之别”都不给分。
(2)第二空补充答案:有所裨益、有益无害、不无裨益。而“多多益善、利大于弊、不可或缺、息息相关、相得益彰”都不给分。
19甲:难以发现的微小生物 乙:好比一座精装修的房子
补充细则: (1)甲处,由于前面的“顾名思义”,故此处需要填写名词性短语。“难以发现的”可以表述为“看不见的”“不能看见的”“无法看见的”“无法用肉眼看到的"“难以观察到的”“很难观察到的”等,给2分。需要注意,“难以发现的”写成“难以发现”,少了“的”字,不构成名词性短语,给1分。
(2)乙处,比喻句式给1分,可以写为“像”“好像”“比如”“好比”“好似”“宛如”等; “精装修的房子”可以表述为“样品房”“精美的房屋”“精品房”“装修好的新房”“豪宅”“豪华公寓”“豪华房”等,强调是“精美”或装饰好的房子,给1分。这里写成“居民房”“公寓”“新房”“成品房”“水泥房”等不给分。
20.①修改为“起到关键作用”或“扮演关键角色”;⑤修改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评分参考:序号正确1分,修改正确1分。如果修改超过两处,则按前两处评分。
补充细则:①修改为“有关键作用”或“发挥关键作用”都得分
①“肩并肩”“对话”为一类。这两处均使用拟人手法,双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②“分解者”和谈“微”色变为一类。两处双引号都是在此处表“强调”作用。 (分类正确1分;理由1分。如有其他分类,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可酌情赋分。)
补充细则: (1)词语分类错误,其中一类为一个词,另一类为三个词,分类给1分;
词语分类交叉,如“肩并肩”和“分解者”为一类,“谈‘微’色变”和“对话”为一类,则分类为0分。
双引号的作用中,“特殊含义”表述为“特殊意义”、“特殊作用”、“特殊用法”等都给1分。
(4)参考答案中的“拟人”不属于双引号的作用,不作为给分点
22.参考答案示例: 《“微”生物,“大”作用》; 《微生物有大用处》 (关键词“微生物”1分;含有表述“作用”的内容1分;写出“大”的含义,有对比意味1分;贴合要求不超字数,表达流畅1分。)
补充细则: ①“微生物”(1分):谈“微”色变中含有“微生物”的意思,故“微生物”这一点给分。
②“作用”可表述为:人类的朋友,必不可少,功能,功用,与人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关系密切,对人类的影响,价值。若只写“与人类的关系”,没有“密切”等词语,则不给分。
③“大”可表述为,“不容小觑”,“重要”,“多”,“关键”,“不可或缺”等。
④表达流畅:若标题出现语病、错别字、乱用标点符号等,不符合标题的要求(简洁凝练),超字数等情况,则不给流畅分。
三、写作(60分)
23【审题】
材料中“手工是生产力,创造力,是时尚”,明确指出“生产力,创造力,时尚”的三个重要元素。必须思考“手工”与生产力,创造力,时尚三者的关系。后一句“手工”作为一种特别的生产力,创造力,已然重新登场,并成为一种时尚”明确了三者的重心,意味文章必须阐述“手工”为什么成为“时尚”。
评分建议:能对“手工”与生产力、创造力、时尚的三者关系进行合理阐释,即为切题,建议起评分42分;如未阐述“手工”为什么成为“时尚”,原则上不高于45分。
【立意】
1.手工是情感的果实。
2.手工是千万的唯一。
3.手工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4.手工是情感的载体。
【例文】
传承手工,拥抱未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工智能已迅速走进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此时,唯有传统的生产力——手工,能与时间抗衡,它保留了人类的体温和色彩。
相比于人工智能批量生产的物品,手工产品更能体现制作人的心意,凝聚着人心血的物件,是一件注入了时间精力的珍品,它可以传达制作人的心声,与理解它的人发生共鸣。形形色色的匠心之人,作品便是各具特色。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制作者如树叶,他们的作品不是千篇一律,每一件用心创作的物件都富有独特意蕴。所以,一件好的手工作品,值得被珍藏,它是被注入了“灵魂”的纽带,链接你我。
送你的手工作品,是一种独特的陪伴。手工是我接触最早的益智玩具,从最初的折纸到后面的“科技小发明”,它见证了我的成长,让我收获了知识与快乐,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它也锻炼我的动手能力。我的手工作品赠予朋友家人,就是一份爱的传递。一针一线,一丝一缕,展现我的心意。手工品的独特之处是那份无可替代的关怀与心意,有了亲手制作,有了只为你做,我们便能意识到自己被爱包围,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有勇气和底气。
手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我们精妙的手工制品数不胜数,它们是一个时代的精华荟萃,也是国人的审美的延伸。凝聚心血的手工品,更像穿越时间的灵魂载体,它们从未老去,历久弥新。诸如景德镇的瓷器,蜀绣之国粹,都是时代发展高峰期的璀璨,更是岁月美好的见证者。我们应保护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并促使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以当代之工艺,把传统融入现代,以匠心为时代代言。
一份精美手工,是情感的载体和独特的陪伴,是雨后的阳光,是心灵的慰藉。手工制造,它是一种重新登场的生产力,是促使时代变换的创造力,更是一种时尚的文化传承力。
手工引领时尚,与AI共筑未来
在人工智能如火如荼的时代,一切都飞速发展。“手工”这一古老的生产方式,却以其独特的魅力,重新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手工”的魅力,体现在“精”字。在人工智能主导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似乎变得浮躁。“手工”敢于慢下来,它用一针一线,一丝一毫,展示精益求精。苏绣,绣娘们用纤细的针线,在丝绸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每一针都蕴含着精雕细琢的匠心,每一丝都展示着精妙绝伦的技艺。瓷器,工匠们用双手一遍遍塑造,一遍遍打磨,用泥土幻化成精美的艺术品。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制作方式,正是手工的独特魅力所在。人工智能固然可以操控精密仪器,可以快速完成任务,但它却无法替代手工蕴藏的匠心和智慧,无法替代手工流淌的温情和情感。
手工的魅力,体现在“情”字。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感受到的温情越来越少。如果收到的节日祝福如机器一般机械化,文字透出的是冷冰冰寒光,你还会真的快乐吗?被称为“诗词的女儿”的叶嘉莹先生,她一生致力于诗词研究,她用优美的文字,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传递给世人,让人们在诗歌中感受生命的真谛,体会人间的温情。她对诗歌分析,如同精雕细琢工艺品,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这是独特的“手工”,体现人类情感的细腻和丰富,这是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
手工,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优秀的工艺,承载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蕴藏着无数先人的智慧。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的时代,“手工”这一独特的生产力,创造力,能促进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和谐共处,不忘初心。
“手工”要成为一种时尚,它需要人工智能助力。没有人工智能提供的材料,没有人工智能带来的宣传,“手工”的推广之路注定曲折坎坷。我们应以“手工”作为时尚的引领力,以人工智能作为时尚的推动力,两者携手并进,共同创造美好。
我们应灵活学习,合理运用人工智能,借AI之力推动“手工”类传统技能。人类要做好匠心传承,实现手工传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