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哈金森工厂 学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1. 在哈金森工厂 学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22:2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在哈金森工厂
学案
一、学习内容:
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
2、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掌握人物性格。
3、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二、学习目标:
1、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掌握人物性格。(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综合C)
2、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考点: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鉴赏评价 D)
三、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考点: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 F)
2、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考点:分析文本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综合C)
3、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德育渗透)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习的过程:
课前尝试
1.网上搜阅相关资料,积累名篇及常识知识,整理词资料文件夹;
2.梳理知识: 传记文学常识
(1)什么是传记文学?
(2)传记的特点:
(3)按照作传的对象分:
(4)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
性质:
功能:
(5)传记的形式:
(6)当代传记文学的分类:
3、 学习传记文学要注意以下要求: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
课堂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整体把握:通过阅读课文,制作邓小平同志1921—1923年的年谱

时间
事件
1921年4月23日
来到巴黎
1921年10月22日
进入香布朗工厂
1922年2月14日
进入哈金森工厂
1922年6月
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10月17日
离开哈金森工厂
1923年2月2日
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厂
1923年3月7日
又离开哈金森工厂
2.研读课文,通过对邓小平同志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的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落实考点: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鉴赏评价 D和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 F)
邓小平同志在留法期间经历了哪些困难,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认为人应该面队生活的中的磨难?
提示:邓小平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 (执著)、勤奋好学的品质、活拨开朗(乐观)的个性并且心灵手巧
3.深入探究:写人物传记需要搜集传主的大量相关资料。查阅档案文献是获取资料的一种重要渠道。找出本文当中使用的档案资料,说说使用这些资料有什么好处。(落实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综合C)
提示:传记中引用的资料有:相关历史资料、相关人物的回忆、后人重游故地的见闻。
明确:1)文中使用的档案资料:P2,第三段;P3,倒数第四段;P4,第二、三段;P5,倒数第四段
2)、传记中引用资料的作用:引用相关历史资料作为佐证,可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相关人物的回忆往往都是故事或细节,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厚;重游故地的见闻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3)、在传记中,引用资料的标准:客观事实
4.
探究交流:作为传记作者,能否在所写的传记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再次阅读本文,看看在女儿眼中,邓小平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明确:邓小平是一个执着、乐观、坚强、好学、智慧手巧、不畏困难的人。
课堂总结:。
传记文学常识
1.什么是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格的一类文学样式。
2.传记的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
3.按照作传的对象分:自传、他传。
4.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
性质:历史性、真实性、科学性;文学性、艺术性。
功能:社会功能;教育认识;审美作用。
5.传记的形式:文学性传记
评论性传记
考据性传记
回忆录
日记
6.当代传记文学的分类:
现当代政治人物传;
作家、艺术家和著名学者传;
各种名星传;
历史人物传;
海外人物传;
现当代企业家传;
普通人物传。
主题归纳:本文是一篇领袖传记。作者毛毛用亲人的眼光,讲述了邓小平1921年来到巴黎一直到1923年离开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经历,表现了邓小平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奋好学的品质和开朗乐观的个性,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另外,本文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为专注立传的。毛毛作为邓小平的女儿,由其叙述父亲的经历,显得亲切、感人。较诸其他的叙述视角,从女儿的角度进行叙述,宜于将一代伟人有血有肉的性格充分感人地展现出来。
拓展延伸: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1.传记中引用的资料有:相关历史资料、相关人物的回忆、后人重游故地的见闻。
2.传记中引用资料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相关历史资料作为佐证,可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相关人物的回忆往往都是故事或细节,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厚;重游故地的见闻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3.在传记中,引用资料有什么标准呢?
明确标准:客观事实
4.课外拓展。我们还能够列举出哪些像邓小平同志那样乐观坚忍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物(或者名人名言),并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他们的事迹。(第一节课布置预习)六、相关学习资料链接:
百度文库:邓小平七、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训练"。
2.预习《铁肩担道义》: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案建议"
3.(强化训练)
父亲在哈金森工厂做工时,于8月度过了他的18岁生日。那时的他生活已有着落,工作也不像在克鲁梭时那样沉重,因此大概生活得比较轻松。郑超麟和他同住一个木棚,他回忆道:“晚饭后至睡觉时间有二小时至三小时可以利用。此时木棚里很热闹,看书的人很少,甚至没有,大家闲谈、开玩笑、相骂,幸而没有相打的。有个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只有18岁,每日这个时候总是跳跳蹦蹦,走到这一角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一角找人开玩笑。”可见,父亲年轻时的性格相当活泼开朗。这种于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他保持了终生。
1922年10月17日,父亲和邓绍圣辞去了哈金森工厂的工作。他们于11月3日离开了夏莱特,填写的去向是塞纳—夏狄戎中学。但父亲并没有在塞纳中学上成学,原因当然是钱不够。两个月后,也就是1923年2月1日,他又从塞纳—夏狄戎回到了夏莱特。
这次求学不成,使父亲想要继续读书的梦想最终破灭。除了以后曾在苏联进过“中山大学”以外,他再也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读过书。他曾经开玩笑地跟我们说,他只有中学文化水平。
父亲的知识,都是他在以后的岁月中日积月累地自学而来。他的智慧,也都是在革命斗争中和切身实践中锻炼而来。
(1)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6选2)
A.作者不应该写传主的身材,这样丑化了传主的形象。
B.传主从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读过书。
C.传主爱玩爱闹的性格使工友都很头疼,所以记忆深刻。
D.传主非常爱学习,但是当时环境不允许他进学校读书。
E.文段最后一段是作者用来美化传主的,带个人偏见。
F.由传主的女儿来写传主,叙述更加真实生动。
(2)为什么要写郑超麟的回忆?这段回忆从哪两个方面描写邓小平?
(3)“父亲”的知识和智慧是从哪里来的
(4)结合全文,请分析艰苦的环境带给了“父亲”哪些宝贵财富 给了你什么启发?
解答:
(1)D.F.
(2)保证了传记的真实性。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
(3)父亲的知识,都是他在以后的岁月中日积月累地自学而来。他的智慧,也都是在革命斗争中和切身实践中锻炼而来。
(4)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优秀品质,善于学习、善于积累的学习态度。谈启发(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