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高中期末考试试卷(2025.7)
高 一 历 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考生号、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密封线内。
2.选择题答案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柏拉图说:“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结合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示意图可知,古希腊人在殖民扩张后
A.直接将被征服地区变成统治地 B.设置直属中央统辖的行省
C.建立了众多独立于母国的城邦 D.构建起疆域辽阔的大帝国
2.7世纪中期以后,阿拉伯人攻占北非地区,7世纪末阿拉伯人开始向东非沿海地区移民。阿拉伯人输入东非的商品,还有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印度的棉布、宝石,西亚和东南亚的胡椒等。此外,阿拉伯商人从乍得湖(位于中非)和廷巴克图地区购进奴隶、碎金、兽皮、象牙等,输出食盐、枣、糖等。据此可知,当时阿拉伯人
A.通过军事征服推动单一经济掠夺 B.对外贸易的范围广泛贸易物品丰富
C.开辟大西洋印度洋直接商贸航线 D.促进了西非和北非之间的陆上贸易
高一历史试卷 第1页 共6页
3.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它以其科学和艺术的显著发展而闻名于世,他们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制造出精美的陶器,发明了独特的文字,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材料描述的是
A.苏美尔文明 B.阿兹特克文明 C .玛雅文明 D. 印加文明
4.西欧城市兴起后,一些封建主仍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 或武装暴动,赢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这有利于
A.近代科学的兴起 B. 封建秩序的巩固 C.农奴地位的提升 D.城市经济的发展
5.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巨变,原本相对分散的贸易中心逐渐向大西洋沿岸转移,威尼斯、热那亚等传统商业城市走向衰落,而里斯本。安特卫普等新兴商业城市崛起。与此同时,商品种类大幅增加,美洲的烟草、可可,亚洲的香料、茶叶等大量涌入欧洲市场。 这一“巨变”
A、推动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发展 B.表明欧洲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C.直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D.使欧洲各国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6. 马丁·路德提出“国家”应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上帝的国”, 另一类被称为“世界的国”。“世界的国”的组成人员就是所有的非基督徒,世俗的君主是他们的统治者。这种主张
A.使人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B. 促成了德意志政治统一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建立了独立的新教教派
7.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
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 B、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
C.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8.19世纪中期爆发了一系列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如美国内战、德意志实现统一和日本明治维新等。这些事件反映出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B.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渐趋成熟
C .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展 D.工业革命扩张到全球各角落
9.下表是欧美主要国家的农业人口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例的变化情况(单位:%)。这反映了
国家 1820年 1850年 1870年 1910年
英国 46 22 15 6
德国 80 65 49 18
法国 75 64 49 42
美国 75 65 50 33
A.英国的农业发展速度低于他国 B.农业大规模经营条件远未成熟
C.法国社会人口的流动速度最快 D.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并行推进
高一历史试卷 第2页 共6页
10.恩格斯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段话
A.表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B.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C.阐述了唯物史观基本思想 D.宣告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
11.下表是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殖民地的统计情况,据此可推知
国家 占有的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 55 3.9亿
法国 29 6235万
德国 10 1307万
葡萄牙 8 968万
荷兰 8 3741万
A.商品输出成为列强殖民的最重要手段 B.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世界市场的出现
C.殖民地数量和人口反映列强实力大小 D.列强的扩张与争夺孕育着冲突的危机
12.1905年伊朗(时称“波斯”)革命的目击者写道:“东方正在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 的理想;在波斯······ 觉醒似乎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 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亚洲的觉醒
A.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B.各国皆诉诸于民主革命形式
C.体现了各国联合斗争的色彩 D.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特点
13.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丘吉尔也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这些观点表明凡尔赛体系
A.未能使国联成为世界性国际组织 B.未能使殖民地人民获得独立
C.进一步巩固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D.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14.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列宁“实施‘人’满意的粮食政策,推行与‘人’结合的经济制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流转自由’、‘贸易自由’与社会主义的兼容问题,初步建立起由国家有计划地利用市场的商品经济体制”。材料评述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农业集体化政策
C.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D.新经济体制改革
15.下表为不同时期中国各方对甘地的评价,其评价的变化
20世纪20年代 以赞同、景仰为主。
九一八事变后 有报刊指出“中国的不抵抗主义仿效甘地非武力抵抗何其相像”。
西安事变时 西北军打出“我们要做中兴的少康(夏朝君主),不做亡国的甘地”的标语。
1938年 中国报纸报道了甘地捐助中国救护车的消息,称其为“国际社会向中国表示同情之新例证”。
高一历史试卷 第3页 共6页
A.源自于两国奋斗目标的迥异 B.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客观
C.表明中印两国矛盾不断深化 D.反映出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16.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规定:各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作战;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这表明
A.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 B.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基本确立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D.法西斯国家集团内出现分裂
17. 1944年10月,罗斯福发表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这
A.促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B.标志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D.反映美国试图称霸世界的野心
18.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迫于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视为头等大事,其经济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A.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B.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C.放弃市场经济体制 D.实行指令性计划体制
19.1976年12月日本首相福田赳夫上台,适应新情况,提出“全方位外交”即“多边均衡外交”,其中心思想是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同任何国家都处于同等地位。这表明当时日本
A.致力打造国际新秩序 B.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C.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D.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20.下图是1966-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情况,这反映了此时期的苏联
A.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B.经济改革的效果有限
C.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D.改革重点在政治领域
高一历史试卷 第4页 共6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计4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规定:“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1960年,联合国大会发布《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强调要“创造建立在尊重各国人民的平等权利和自决的基础上的稳定、福利以及和平和友好的关系的条件,和创造普遍尊重和遵守人类的权利以及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的所有人的基本自由的条件”,告诫所有国家遵守联合国有关平等、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尊重他国主权及其领土完整的义务。1974年,联合国大会批准77国集团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摘编自李安山《论国际关系史中的平等观念与文明互鉴》
材料二
民族解放运动在二战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亚非拉各地区各国的斗争持续不断、互相支持,形成了世界规模的斗争浪潮。首先是战后初期,亚洲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从那时到现在,先后有20多个国家获得独立。其次是60——70年代非洲独立运动的高潮,战后40年间先后有47个国家获得独立,……占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纷纷独立,标志着整个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到来。/70年代开始迅速形成了第三世界,它对国际局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们的斗争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由争取并获得政治独立进而争取经济独立, 以实现彻底独立的目的。 目前仍然存在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本质上是要继续把亚非拉地区作为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工业品市场和投资场所,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克服巨大的障碍,但是民族的独立和发展毕竟是不可抗拒的洪流。
———摘编自张之苗《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史学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促进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认识。(2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对西班牙殖民帝国的经济来说,最重要的事实是:有了土著劳动力, 大量的金银便可从墨西哥和玻利维亚的矿山源源不断地流入。除了开矿外,拉丁美洲的主要产业是大庄园农业和畜牧业, 以及位于热带沿海地区的种植园的单一经营。种植园主要使用非洲进口的奴隶,而且仅仅生产一种供应欧洲市场的作物。16世纪,西班牙政府规定,其拉美殖民地只允许同宗主国贸易,不能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而且这个贸易只能由王室授予的少数商人来垄断。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相关数据,2024年拉美国家平均经济增长率仅为2.1%,远低于同期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增速。在经济增长乏力的同时,拉美国家始终未能摆脱“初级产品出口依赖症”,这与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
高一历史试卷 第5页 共6页
位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垄断、金融霸权等手段,使拉美的经济发展长期被限制在旧秩序中,加剧了其经济的脆弱性。与此同时,20%的人口占据了80%的社会财富, 而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停滞,社会问题日益加剧。尽管多国很早便开始尝试经济结构改革和工业化,但左右翼政府“你方唱罢我登场”, 经济改革往往流产。
———摘编自杨啸林《拉美经济亟待深层次结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西班牙在拉丁美洲进行经济殖民扩张的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拉美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境。(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发展中国家选择发展道路的启示。(2分)
23.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 制度远不如 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制度”和“思想家”分别指的是什么 这些思想家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哪些基本的政治思想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6分)
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D A C B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D C D C D B 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40分。
21.
(1)作用:确立民族自决、主权平等原则;否定殖民主义,明确支持亚非拉人民独立要求;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提供法律依据;联合国成为亚非拉国家捍卫民族解放运动成果的平台;(任三点6分)
(2)特点:规模大,席卷全球;斗争持续不断,各国相互支持,形成独立运动高潮;斗争目标是实现政治经济彻底独立;形成第三世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任三点6分)
(3)认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是殖民地人民反抗压迫、追求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彻底摆脱经济依附,仍需要长期努力。(任一点2分,其他表述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22.
(1)表现:利用土著劳力开采金银矿产;使用非洲奴隶发展种植园经济;实行贸易垄断(规定拉美殖民地只能与西班牙进行贸易)。(6分)
(2)困境: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结构单一脆弱;贫富差距大,政治动荡,社会问题频发;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限制拉美发展。(任三点,6分)
(3)启示: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加强国际协调,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警惕单一经济结构风险,推动产业多元化,减少对初级产品出口依赖;坚持独立自主与融入世界相结合。(任一点,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23.
(1)资本主义制度;启蒙思想家。(2分)
思想:天赋人权,权力制衡,平等,自由,法治,君主立宪,主权在民。(任二点,4分)
(2)背景: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变化;资本主义制度弊病显露,工人运动兴起;空想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与领导工人运动,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任三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