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新教材晨读晚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新教材晨读晚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0 14:59:41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I
参芳答案
第1课沁园春·长沙
6.【答案】“所谓古址”表现出“古址”这一称呼已名不
副实,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对“古址”现状的失望;“土墩”
挑灯晚练
准确反映出遗址衰败零落、几近于无的荒凉状态。
1.A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鉴
的能力。A,“洋溢着作者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错
赏能力。“所谓古址”中的“所谓”是所说的意思,通
误,前三句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为全
过后文“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可以看出,所说的古址
词奠定了大气磅礴、沉郁豪迈的感情基调。但仅从
只刺下这一称谓,而实际上已经没有故迹可寻,只
这三句不能看出作者“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结合
剩下人们看到的土墩,即所谓的烽火台,从而表现
上片最后“谁主沉浮”可知,开头词人独自站立在寒
出“古址”这一称呼已名不副实,进而表达出作者对
秋中沉思草命形势。
“古址”现状的失望。“土墩”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
2.【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蔑视反动
遗址中所谓的烽火台,并且已经坍塌了大半,只可
派,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改造旧中国的英雄形象。
以看到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并且苇草飘扬出
【解析】本題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来,从而可见遗址的衰败零落、几近于无的荒凉
本题要求考生概括“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所
状态。
以应从下片作者回忆少年时的内容中寻找答案。
7.【答案】①将可以俯瞰四野的制高点喻为海边的
下片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
礁石,可以突出阳关遗址的地势之高、视野之开阔。
道”是说包含作者在内的早期革命者正值青春年
②将“山”喻为“冰海冻浪”,形象刻画出群山被积雪
少,劲头正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
覆盖且连绵起伏之态,也令人想象解冻后的海与浪
户侯”更是凸显了包括作者在内的草命者蔻视反动
的磅礴气势,暗含一种动态之美。③含蓄地写出作
派,改造旧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特点。
者俯视白雪覆盖的阳关故址、西北群山时,所体会
3.【答案】峥嵘岁月水深火热字里行间淋漓
到的苍凉壮阔之情。
尽致
【解析】本題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
【解析】第一处语境中有“豪情”“壮志”的提示,表
“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
达的思想是积极的,故可填“峥嵘岁月”。第二处语
海边的礁石上”中“这儿”指的是俯瞰四野的制高
境指人民的生活处境艰难因苦,故可填“水深火
点,俯瞰四野的制高点是这句话的本体,而喻体则
热”。第三处语境指《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所表达
是海边的礁石,用海边的礁石来比喻俯瞰四野的制
出的情感,故可填“字里行间”。第四处语境修饰的
高点,从而突出阳关遗址的地势之高、视野之开闾。
对象是《沁园春·长沙》,且形容“把祖国放在心中,
“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中本体为“山”,喻体为“冰
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感表达得充分透彻,故可填“淋
海冻浪”,将山比作海浪,从而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群
漓尽致”。
山被积雪覆盖且连绵起伏之态,而这里将山比作冰
4.【答案】①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②词人运
山、冻浪,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令人想象解冻后的
用对比手法
海与浪的磅礴气势,暗含一种动态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简明的能
8.D“全词一派婉约之风”有误,全词以婉约为主,
力。①处,前面先谈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接着
而“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
说“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
和云煮”等句,亦有豪情。
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后面又说
9.【答案】①革命夫妻离别时分的柔情和哀伤。“眼
“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此处显然要联
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形容眼角眉梢似乎
系下片最后三句作答,作答时注意仿照前面的句
都在诉离别之恨,眼泪将落又未落。“汽笛一声肠
式,注意与关联词“从…到…”搭配。②处,画
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
线处位于句首,结合下文“把…进行了鲜明的对
的哀伤。②革命者昂扬的豪情。“要似昆仑崩绝
比”可知,应填一个引起下文的句子,可填“词人运
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表现了作者为革命前景而
用对比手法”。
毅然放下离恨,犹如山崩绝壁一般决然,又如台风
5.C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有
扫天下一般决绝,风骨奇高,豪情万丈。
三处语病:一是多层定语语序不当,首句应改为“一
【解析】分析诗歌的情感时,可以把诗歌的抒情方
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二是逻辑顺序
式、标题、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注释等作为
不当,相应部分应玫为“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
突破口,答题时应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
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
容解说。解答本題,可根据“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
士,最后成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
欲零还住”分析苹命夫妻离别时分的柔情和哀伤;
人”;三是成分残缺,“最后…”缺少谓语,应在“最
可根据“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分析
后”后面加上“成为”。
革命者昂扬的豪情。
139第14课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第14课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牙晨风诵读
文本漫笔
诗词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是啊,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富的季节,人之于
秋怀(其二)
秋,往往有一种不能自已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催生了无数优美的
[唐]孟郊
文字。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既有“轻寒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正是可人天”的“惬意”,“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雁”的“畅快”;也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悲”,“秋风秋雨愁煞人”的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愁”,“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赏析】在这首诗中,饱含
诗人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
晚景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
王国雏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通常文人都会用他们笔下
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
的事物来寄托他们的心情。正如采菊的陶渊明采的是一份高标超
酷。诗中通过描写秋月冰冷,寒
逸,爱莲的周敦颐爱的是那不染不妖,画竹的郑板桥画的是一份亦刚
气森森,秋露滴落破碎了诗人的
亦柔,而葬花的黛玉葬的是一怀自怜自惜。月下荷塘漫步的朱自清
梦,料峭的秋风寒冷入骨,营造了
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深情在这里倾泻,在自然和谐的月
一种凄清、肃杀的氛围,表达了诗
色中品尝暂时摆脱现实的淡淡的喜悦。
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冷
露”两句中的“滴”字,写露喻泣,
荷塘因倒
诗人抑郁忍悲之情跃然而出;
“梳”字,写风喻忆,令读者如见诗
人辗转痛心之状,都是妥帖而形
象的字眼。
面类文品读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
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
江南的冬景
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
郁达夫
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
几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
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
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
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
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
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
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
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
不也可爱得很么?
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
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
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
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
句子模板★名言金句★站在痛苦之外规劝受苦的人,是件很容易的事。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