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前注意保密
揭阳市2024一2025学年度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测试
语文
本试题共9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
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
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
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
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
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
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
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一画家一一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
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
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
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
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稞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
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
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
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
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高二·语文第1页(共9页)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雏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
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
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
感完全丢开,科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
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植物学
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
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上面。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
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
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
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
有的特质。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材料二: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
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
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
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
不是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
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在这第四种态度中,审美主体和客体
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
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
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
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
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
去除态度一一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
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
(摘编自朱良志《真水无香·生命的态度》)
高二·语文第2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