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普通高中过程性评价质量检测
高二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楚辞》作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仅在国内享誉盛名,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学者和文艺学家的
关注和重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可从《楚辞》在海外的传播发展状况中窥见一二。《楚辞》
“走出去”的过程之中也激发出更多的民族自豪感,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
I
掌握更多中华文化的话语权。
《楚辞》约于朝鲜半岛三国时期(公元前57年一公元668年)传入,高句丽、百济、新罗的文人
将其视为必读书,《楚辞》也成了应举必备知识。高丽王朝时期,骚体文学盛行,金时习《拟离骚》等
作品借屈原典故批判时政;朝鲜王朝后期,詹杭伦《韩国诗话论楚辞述评》在论述该时期《楚辞》研
究成果时认为“擅长从哲理方面解析《楚辞》,善于利用内证和旁证解决《楚辞》研究中的问题。研
究成果基本上可以与中国明清时期的《楚辞》学者塊美”。
欧洲学者研究《楚辞》迄今有400多年历史,欧洲学者译介《楚辞》的文献资料有200余种,包括十几
种文字。20世纪前,1615年葡萄牙传教士阳玛诺(天问略》化用《楚辞》语句,开启欧洲传播史。19世纪,
德理文《离骚章句》、庄延龄《离别之忧—离骚》等译本代表学术高峰,荷兰高延、英国艾约瑟分别从民
俗学、比较文学角度切入,开创跨学科研究范式。20世纪上半叶,翟理斯、顾路柏等将《楚辞》纳入中国文
榆林市高二年级语文-1-(共10页)
学史脉络,强调其继《诗经》后的里程碑意义:叶乃度、鲍润生等学者译注《楚辞》,驳斥20世纪初中国疑
古派的观,点,推动楚辞学专业化。20世纪下半叶,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后,研究呈爆
发式增长。英国魏理《九歌:中国古代巫术研究》、法国马迪厄全译本《楚辞》等涌现,研究视角拓展至人
类学、宗教学,东欧学者如波兰赫米耶夫斯基等亦加入研究阵营。
海外的《楚辞》学研究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得非常迅猛,从地缘因素上,无论是我国一衣带水的
邻邦还是远隔重洋的欧洲,都显现出楚文化和《楚辞》文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摘编自周建忠《海外<楚辞>研究成果综述》)
材料二:
《楚辞》以屈原等创作者的高洁人格为根基,构建了“美美与共”的社会理想。其核心体现在对
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如《九章》“览民尤以自镇”,对圣君贤相的向往,以及“皇天无私”的公正追
求。这种理想与儒家“民视民听”“举贤授能”的理念一脉相承,虽因时代局限未能实现,却通过屈
原“殉道式”的坚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忧国忧民的文化基因。
作为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多个方面。以楚语、楚声、巫文化
为载体,借“香草美人”“神巫意象”构建瑰丽世界,如《九歌》对祭祀场景的奇幻描绘;将神话、历史
与自然熔铸为“香草美人”“远游飞升”等象征系统,形成“镜照现实”的艺术世界。在“梦”的艺术
表现与“醉”的艺术追求方面,《楚辞》与古希腊艺术的“醉梦”美学异曲同工。“发愤抒情”的创作
原则与“上下求索”的艺术信念,为后世文学提供了情感表达与形式创新的范式。
《楚辞》蕴含先民对自然的生态认知,“洲”“渚”“浦”等水陆意象的频繁运用,构建了“江山之
助”的创作哲学。作品以水陆互动为基点,在人文地理与文学审美空间中层层递进,体现了人与自
然共生共荣的生态智慧,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古典参照。
在现代启示方面,当代文艺可借鉴《楚辞》的地方文化植根性与意象表达技巧,通过吟诵传承
汉字“形美、意美、神美”的韵律特质,在个体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塑造健全人格:其“水陆共生”的
生态观与当代“生命共同体”理念相呼应,为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融合提供了思想资源,助
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生态建设。《楚辞》的文化价值超越时空,既凝结着先民的精神追求,也为当
代社会提供了文化认同与创新的源头活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辞》在海外的传播印证了民族文化可成为世界文化财富,保护《楚辞》等传统文化是提升
中华文化话语权的唯一途径。
B.朝鲜半岛三国时期《楚辞》传入,成为文人必读书,詹杭伦从哲理角度解析《楚辞》,成果可媲美
榆林市高二年级语文-2-(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