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
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题可先使用2B铅笔填涂,然后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良褚遗址出土了大量玉琮、玉璧等礼器,其中玉琮上雕刻的神人兽面纹在多个遗址中样式高度
相似;遗址中还发现大型祭坛和高等级墓葬,墓葬中随葬品数量与种类差异显著。据此可推知,
良渚文化
A,已形成稳固的跨区域统治秩序
B.通过礼仪制度规范社会资源分配
C.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模式已确立
D.借助宗教信仰强化权力的合法性
2.据考古发现,在二里头遗址非正常埋槊的乱葬遗迹中的死者仅有100多人。商代遗迹中非正常
埋攀的现象很多,且甲骨文卜辞显示,商代殉葬人数至少有13052人(不包括提及殉葬,但未
提及具体人数的甲骨)。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青铜文明的兴起
B.贫富分化的加刷
C.奴隶制度的强化
D.对外战争的频繁
高二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3.春秋时期,史官们将之前贵族纳谏的原始档案重新整理,补录上后果,就成为了春秋史官文献。
如《国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史官在谏言结尾补录“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
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由此可知,春秋史官文献
A.反映出民本思想萌发
B.记录详实还原历史真相
C.传承前代的礼仪制度
D.意在提供借鉴维护统治
4.在秦代行政文书的运作中,“某手”成为了一个核心标识,它代表公文处理过程中每一步骤的
责任者。无论是公文的撰写、审核、转发,还是收文记录,都要在相应的位置以“某手”的形
式签署,该文书处理方式
A.反映中枢权力机构体系完备
B.体现了国家行政管理的规范
C.说明地方行政体系效率低下
D.有助于行政命令的有效执行
5.有学者指出:“西汉的中朝官与尚书,东汉的尚书诸官,魏晋南北朝的门下省与中书省等皇帝
的秘书咨询机构建立并发展起来。它们是弥补宰相缺陷的一些重要机构,与宰相是相互配合、
并行不悖的。”这一观点意在强调秘书咨询机构的设置
A.推动行政和决策逐渐合理化
B.导致中央官僚机构不断膨胀
C.使得相权逐渐被分化和削弱
D.表明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
6,魏晋时期“私人修史”盛行。各种类型的史学著作大都是士人以及由士人演化出的士族所作。
士人修史往往有着很强的个人的或者家族的目的。这些史学著作所记载的多是他们自身的历史,
不论是人物别传、家传、郡书,还是家谱都是如此。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A.史学教化功能日益弱化
B.儒家思想主导史学编纂
C.政局变动影响史学研究
D.史学研究摆脱官方束缚
7.下面是唐宋宰相出身统计表。唐宋时期宰相出身的变化反映了
唐代
“高宗朝,姜恪以边将立功为左相,阎立本为右相”。
一《旧唐书》
“唐玄宗时,郭元振、薛讷、李适之等“咸以立功边陲,入参钧轴”。一《大唐断语》
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为进士出身。其余非科举出身的7人中,又有3人为
宋代
开国功臣,而在所有宰相中,竟无一人出身武臣。
一《北宋宰相一览表》
A.唐宋政治与社会发生变迁
B.社会阶层流动日趋加速
C.宋代官员的素质高于唐代
D.人才选拔方式趋向成熟
高二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