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我的回顾》课件8

文档属性

名称 8《我的回顾》课件8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21:1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爱因斯坦的超级问题 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的乌尔姆,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国的普林斯顿。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
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
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
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
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
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
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
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
院院士。 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
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
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
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
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
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
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
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
计。并于1921年获诺贝
尔物理学奖。听课文朗读
整体感知字词积累目瞪口呆:
桎梏( ):
真知灼( )见:
毋( )庸置疑:
吞噬( ):
深邃( ):
窒息( ):
内疚( ):
弊病 :
扼杀 :
夭( )折 :形容吃惊或受气而发愣。 zhì gù 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zhuó 正确的认识,透彻的理解 。 wú 无须怀疑。 shì 整个地吞下去。 suì 深奥。 zhì 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jiù 心里感到惭愧而不安。泛指事情上的毛病、缺点。比喻摧残、压制发展中的事物。 yāo 比喻事情中途失败。读课文,分析、研讨:1、理清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我的回顾一、(1)说明写作的缘由和动机。 二、(2-7)回顾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思想变化——如何走上研究物理学的道路 。 ①(2-5)12岁那年,中止了宗教信仰,确立了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宏大志向。②(6)12-16岁,通过阅读,知道了当时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和方法。③(7)17岁进入大学,主要因为兴趣走上研究物理学的道路。读课文,分析、研讨:2、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岁那年突然终止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终止了宗教信仰后选择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由于作者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很快就质疑和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 终止以后,作者选择了投身科学研究的道路。读课文,分析、研讨:3、作者为什么说:“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求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那些希望和努力”主要指物质方面 。4、对文中“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你对他们有何认识?请列举说明。提示:首先弄清“有类似想法“的含义。再列举有关人物。读课文,分析、研讨:5、作者说:“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 提示:这是爱因斯坦在老年回忆自己是如何走上科学道路并取得一定成绩之后的一个真切的感受。他曾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读课文,分析、研讨:6、通向科学天堂的道路,为什么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 宗教是人类逃避现实的一种反映,它被人类的原始感情和各种愿望、希望所支配,能让人忘记现实生活的诸多困苦,使人的精神上得到解脱。而科学能解开一个又一个自然之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巨大贡献,也能使科学家远离尘嚣,在科学天堂里找到内心的自由与安宁。读课文,分析、研讨:7、作为一名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文中表现出了哪些人格魅力?1)热爱科学,对科学研究有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2)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迷信权威,矢志不渝地研究科学,研讨真理,以科学上的艰辛跋涉和创造发明来诠释自己的人生价值。3)为了科学事业,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总结 本文是一篇自传,作者就是通过对自己求学经历以及科学研究历程的记述,表现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人格魅力以及大胆探索、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从而启迪后人为攀登科学高峰而努力奋斗。迁移拓展1、读自传与他传,有些什么不同的感受? 2、爱因斯坦的内心欲求是什么?在现实人生中他是怎么满足自己的这种心理情感欲求的?反观我们自己,我们内心想要什么?得到它有什么困难,应该如何面对? 再见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