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桂花雨 课内及课外类文阅读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桂花雨 课内及课外类文阅读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0 15:4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桂花雨 课内及课外类文阅读 专题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一、课内阅读
桂花雨(节选)
①桂花摇落以后,( )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 )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②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 )桂花。回家时,总要( )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请在选择下面动词填入文中括号。
收 赏 捡 挑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最能表现桂花香气四溢的字是“ ”。下面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桂花香气浓郁,即使谢了,香味仍存在。
B.乡亲们用桂花做糕饼、泡茶,桂花香气弥漫,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乡亲们的生活。
3.用“﹏﹏﹏”画出母亲说的话。母亲这样说的原因是( )
A.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母亲闻着花香,收获着桂花,体验着赠送的欢乐。这桂花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是她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B.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香气的确胜过了杭州小山上桂花的香气。
4.下面哪句诗与选文中母亲的话表达的意思相似?( )
A.乡音无改鬓毛衰 B.每逢佳节倍思亲 C.月是故乡明
5.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桂花雨(节选)
①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②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③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缠”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缠绕;②纠缠;③应付。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缠”应选第 种解释,从中可以看出“我”(心情) 地希望摇桂花。
(2)“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联系上文我知道这里的“下雨”指的是 ,之所以说雨“香”是因为 。
(3)我能给画线的内容拟个恰当的小标题: 。品读着画线的语句,我仿佛看到了那热闹的情景: 。从中我感受到了作者摇桂花时 的心情。
(4)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她说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B.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树长得不茂盛,也没有家乡水的滋润,所以不如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C.桂花是家乡的代名词,这句话表达了母亲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D.两地的桂花本身没有区别,但这里母亲不是用嗅觉区分它们,而是用情感来体味它们。
(5)母亲对桂花的情感与下面的诗句( )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A.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咏桂》)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二、课外阅读
又见樱花
在我工作单位的楼下有很多樱花树,三五一丛或独自一株。
午后的阳光是那样的和煦,而眼前的樱花,就在这春寒料峭里三五一簇,淡淡地开着,没有浓烈扑鼻的花香,也没有光艳夺目的花色,有的只是如云似锦的花簇,随风轻轻地摇曳,像极了少女们浅浅矜持的微笑。
最难忘的是乡下我家楼下那一株樱花树。树很老了,但枝繁叶茂,粗壮、高大。儿时的我总爱在盎然的春日中,待到无数璀璨的星辰挂上天空时,我便会淘气地( )上枝干,惬意地半( )半靠在树枝上享受着乡村的幽僻。一阵微风( )过,雪白的花瓣伴着风、( )着舞飞进了我甜蜜的梦里……
后来上大学了,校园里也有两株樱花树。低矮得让人总是容易忽略它。但每到夜晚,那些开着大团大团花儿的树下总会聚集纳凉的学子,或读书或低声交流。
此时的我虽然站在樱花树下,但思绪已不在樱花树下了。故乡和母校那些樱花,它们也正开着吗?
6.请将“跳、拂、躺、攀”四个动词分别填入文中相应的括号内。
7.文章一共写了 个地方的樱花,其中最难忘的是( )的樱花。
8.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眼前的樱花”指的是( );尽管( )算不得是一处赏春的风景,也容易让人忽略,但是仍然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A.大学校园里的樱花 B.工作单位楼下的樱花
9.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作者的“思绪”在哪儿,从中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粽子里的乡愁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批,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这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以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A.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好吃懒做,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⑦B.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乞讨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么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⑧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看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
⑨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⑩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10.结合全文,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1.母亲的粽子有哪些种类?“我”最爱的是哪一种?为什么?
12.请结合上下文,揣摩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任选一句答题。
我选择【 】
1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里“乡愁”的理解。
14.阅读。
枣核
①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 )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她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②拥抱之后,她就( )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 )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③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山坳,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④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我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⑤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座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⑥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选自萧乾《萧乾文集》)
(1)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字母)。
A.殷切 B.托付 C.蹊跷 D.故弄玄虚
(2)友人索要枣核的原因是
A.友人觉得枣核很稀有,想要收藏。
B.友人想用枣核做装饰品。
C.友人听说枣核能治病,所以索要。
D.友人离乡多年,对故乡有着深深的思念,索要枣核以寄托思乡之情。
(3)阅读选文,你发现作者萧乾的这位友人还采取了哪些行动来寄托她与老伴二人的思乡之情?
(4)选文与本单元学习的《桂花雨》一课,两篇文章在写作方法或情感表达上的相同之处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B.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贯穿全文。
C.通过回忆往事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D.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5)无论是《桂花雨》还是《枣核》,都借助了具体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否也有一种难忘的事物寄托着你的某种情感?请写出这种具体事物的名称,并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
示例: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让我难忘的事物,那就是奶奶亲手做的布娃娃。这个布娃娃陪伴着我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小时候,每当我感到害怕或者孤单的时候,就会抱着布娃娃,它就像我的好朋友一样给我温暖和安慰。它也寄托着我对奶奶的思念和爱,每当看到这个布娃娃,我就会想起奶奶慈祥的笑容和她对我的关爱。
参考答案
1.挑 收 赏 捡 2. 浸 B 3.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A 4.C
【导语】《桂花雨》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桂花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以桂花为线索,串联起乡村与城市的对比,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作者通过母亲的话语,巧妙地传达了乡愁与对家乡的独特情感,强调家乡的桂花不仅是一种香气,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全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桂花的描写,唤起了读者对家乡的记忆与思念,展现了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1.本题考查选字填空。
收:外面的事物拿到里面。
赏:赏赐;奖赏。
捡:拾取、拣选。
挑:拨弄,引动。
从“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可知,这里“挑”表示去除不需要的部分,留下好的桂花;从“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可知,“收”表示将晒干的桂花收集起来。
从“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可知,这里“赏”表示欣赏桂花的美;从“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知,“捡”表示从落下的桂花中收集起来。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中,最能表现桂花香气四溢的字是“浸”。这个字形象地描绘了桂花香气之浓郁,仿佛整个村子都被香气所包围、渗透。乡亲们用桂花制作食品,使得桂花香气不仅弥漫在空气中,还融入了乡亲们的生活中,带来了香甜和愉悦。
故选B。
3.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以及对句子的理解。
母亲说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对于母亲来说,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回忆的载体。它承载着母亲与家人的温馨时光、与邻居的友好交往,以及她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因此,无论这里的桂花多么香,都无法替代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在母亲心中的地位。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母亲闻着花香,收获着桂花,体验着赠送的欢乐。对于母亲来说,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不仅仅是植物的花朵,更承载了她的回忆、情感和劳动成果,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故选A。
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A.“乡音无改鬓毛衰”主要描述的是虽然岁月流逝,但乡音未改,表达的是对家乡的认同和归属感,但并未直接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怀念。
B.“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的是在特定的节日里对亲人的思念,虽然也涉及对家乡的思念,但更多是从亲情的角度出发。
C.“月是故乡明”则直接表达了无论身处何方,都觉得家乡的月亮最明亮,最美好,这实际上是对家乡的一种深深眷恋和怀念,与母亲的话在情感上高度契合。
故选C。
5.(1) ② 迫切
(2) 桂花纷纷飘落 桂花的香气浓郁
(3) 摇花乐 人们摇晃桂花树,孩子高兴地喊着,桂花飘落,纷纷扬扬,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沾在头发上,飘到肩上,落人怀中 快乐
(4)B
(5)B
【导语】《桂花雨》(节选)语言质朴却满含深情。先写摇桂花之乐,那“香雨”画面极具感染力。接着介绍桂花用途,凸显其价值。末尾借母亲之口,以对比突出家乡桂花在心中独特地位,蕴含着浓浓的思乡情,用平常事、物巧妙传递出真挚情感,很是打动人。
【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释义及人物心情体会。
在第①自然段中“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里“缠”的意思是“纠缠”,也就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围绕着摇桂花这件事,不停地向母亲发问,通过这种反复追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急切盼望摇桂花的心理,故此处应选第②种解释。
从“我”缠着母亲不断询问何时摇桂花这一行为,可以深切地看出“我”急切地希望摇桂花。“总是”一词体现了这种行为的频繁性,表明“我”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件事,迫不及待地想要参与到摇桂花的活动当中去,那种渴望、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摇桂花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件期待已久、充满乐趣的大事,所以从中可以看出“我”急切地希望摇桂花。
(2)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及文意联系。
在第①自然段描述了摇桂花的场景,“我”帮着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紧接着“我”喊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联系上文的这些内容可以清晰地知道,这里的“下雨”指的是桂花从树上被摇落下来时纷纷扬扬飘落的状态,就如同下雨一般,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用“下雨”来形容桂花飘落得多且密集的样子。
在第①自然段的描述里,当桂花飘落时,文中提到“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能真切地感受到桂花围绕在身边,而桂花本身有着独特且浓郁的香气,在其像雨一样落下的过程中,香气自然也弥漫在周围,让人们仿佛置身在一场带有香味的雨中,所以说这场“雨”是“香”的,根源就在于桂花自身散发的香气以及大量飘落带来的这种充满香气的氛围。
(3)本题考查概括提炼能力、想象能力与情感体悟能力。
第①自然段画线部分核心内容就是围绕着摇桂花这件事展开描述的,着重体现了作者参与摇桂花时那种快乐的状态。从作者一开始缠着母亲询问摇桂花的时间,到得知能提前摇桂花时的兴奋,再到亲自抱着桂花树使劲摇,看着桂花纷纷落下,最后发出惊喜又快乐的呼喊,整个过程都凸显出“乐”这一情感体验。所以可以拟“摇桂花之乐”这样的小标题。
要品读语句想象出热闹情景,需要抓住语句中描述的人物动作、桂花的状态以及人们发出的呼喊等关键细节,通过这些细节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画面,把自己代入到那个场景之中,体会当时大家一起摇桂花时欢快、热闹的氛围,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想象出的画面内容描述出来。
示例:我仿佛看到一群人围着桂花树,孩子们兴奋地抱着树干用力摇动,桂花簌簌飘落,落得人们满身满头都是,大家脸上满是喜悦,还不时传来欢快的呼喊声,空气中满是桂花的香气,场面十分热闹。
“可乐了”直白展现快乐,“使劲地摇”透着兴奋劲儿,桂花飘落满身时喊出“好香的雨呀”,足见其沉醉在这美妙场景中,尽情享受,满是对摇桂花一事的喜爱与陶醉。所以从这句话能感受到作者摇桂花时欢快、欣喜、陶醉的心情。
(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
B.文中并没有提及杭州小山上的桂花树因为生长环境诸如没有家乡水的滋润、长得不茂盛等原因而导致不如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作者着重强调的是情感层面的差异,是故乡情怀让母亲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而不是基于桂花实际生长状况等客观条件去评判二者的香气差异,所以该选项理解不正确。
故选B。
(5)本题考查对文段及诗句情感的理解。
在《桂花雨》节选内容中,母亲认为杭州香飘十里的桂花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种情感的根源在于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家乡的桂花承载着过往生活的点滴、熟悉的场景以及浓浓的乡情,即便别处桂花同样芬芳,却也无法替代家乡桂花在母亲心中的位置,体现出一种浓厚的思乡情怀。
A.“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诗句主要是对南山桂树的绿叶、芳根等外在形态以及自身美好特质的一种描述与赞美,重点在于展现桂树本身的风貌,并没有涉及思乡之类的情感表达。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通过说今夜露水变白,觉得还是故乡的月亮更明亮,以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突出故乡在心中有着特殊且无可替代的地位,与母亲觉得家乡桂花最香所蕴含的思乡情感相契合。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营造的是一种静谧、清幽的春日山林意境,借桂花飘落体现环境的宁静,和思乡情感毫无关联。
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主要是描绘清明时节行人哀伤、惆怅的情绪,是围绕清明这个特殊时节的氛围和人们的心境展开,与对家乡桂花的情感不相符。
故选B。
6.攀 躺 拂 跳 7. 三/3 乡下“我”家楼下 8. B A 9.作者的“思绪”在故乡和母校,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和母校的怀念之情。
【解析】6.本题考查了选字填空。
“跳、拂、躺、攀”是表示动作的词语,跳: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拂:拭,掸去。
躺:身体倒在地上或其他物体上,也指车辆、器具等倒在地上。攀:抓住东西向上爬。
“枝干”是用“攀”,结合“半靠”填“躺”,“微风”是“拂”,搭配“舞”用“跳”。
可依次填写:攀、躺、拂、跳。
7.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本文通过描写工作单位、家乡楼下、校园里的樱花树,特别是带着儿时甜蜜梦境的老樱花树,表达了作者对樱花树的喜爱,更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文中一共写了三个地方的樱花,其中最难忘的是乡下我家楼下的樱花。
8.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作者共写了三处地方的樱花,结合句子“在我工作单位的楼下有很多樱花树,三五一丛或独自一株。”可知“眼前的樱花”指的是作者工作单位楼下的樱花。通过眼前的樱花,作者回忆起上大学时校园里的两株樱花树,尽管算不得是一处赏春的风景,也容易让人忽略,但是仍然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9.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思绪”思想的头绪。从句子“此时的我虽然站在樱花树下,但思绪已不在樱花树下了。故乡和母校那些樱花,它们也正开着吗?”可知“思绪”在故乡和母校,表达的是对家乡和校园里的樱花树的美好回忆,表达是一份浓浓的思念之情。
10.母亲是一个勤劳灵巧,善良体贴,懂得惜福的人。 11.母亲的粽子有莲子红枣粽、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我最喜欢的是灰汤粽;那粽子特别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 12. B 这句话说明了母亲的话在“我”心里引起了深深的震撼,让“我”明白做人应该善良、惜福,并且关心不幸者。 13. 这里的“乡愁”指的是对家乡、对童年的怀念,对慈爱母亲绵绵不尽的思念和对世态人生的感慨。
【导语】这篇《粽子里的乡愁》以细腻温婉的笔触,通过端午粽子的记忆钩沉,将乡愁、母爱与人世悲悯交织成动人的叙事画卷。作者以“灰汤粽”为情感载体,既展现了母亲灵巧手艺中浸润的传统文化智慧(如自然疗法、布施习俗),又通过乞丐小女孩的插曲,揭示了战乱年代底层人民的苦难。文中母亲“惜福修德”的朴素哲学,与“我”对童年味道的追忆形成双重抒情线索,最终升华为对逝去岁月与人间疾苦的永恒叩问。文风含蓄隽永,在粽叶清香中飘散着淡淡的时代哀愁。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可知,母亲在端午节能忙碌且出色地包出各种粽子,体现其心灵手巧和勤劳的特点;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批,美其名曰‘富贵粽’。”第⑥自然段中“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好吃懒做,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可知,母亲是一个善良、具有同情心和懂得惜福的人。
1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③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可知,母亲的粽子有:莲子红枣粽、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几十年以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可知,我最喜欢的是灰汤粽。因为它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它不但不碍胃,还可以帮助消化之功;灰汤粽饱含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
1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可知,这句话表面上是说现在难以找到旱稻草烧灰来制作灰汤粽这一现实情况。深层含义是随着时间流逝,过去那种用传统方法制作灰汤粽的生活方式难以再现,表达了“我”对童年和故乡传统生活的怀念,以及这种怀念难以实现的怅惘之情。
结合第⑦自然段中“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可知,母亲关于“修福”“惜福”的教诲让“我”内心受到强烈震撼,开始反思对乞丐的态度。为后文“我”同情小女孩(给她肉粽、想收留她)埋下伏笔,体现母亲言传身教对“我”的影响。
任选一句来回答。
13.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
通过读短文可知,文中以端午节为核心,母亲包莲子红枣粽、火腿粽、富贵粽等细节,构成故乡独特的民俗图景。例如“乞丐讨粽子门庭若市”“母亲总为他们准备大量粽子”,这些场景不仅是节日仪式,更是作者对故乡生活按秩序的记忆。“乡愁”这个标题体现了对故乡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和童年美好时光的眷恋。
14.(1)B C A D
(2)D
(3)这位友人还采取了栽垂杨柳、建睡莲池、建“北海”、嵌白塔等来寄托她与老伴二人的思乡之情。
(4)A
(5)示例: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最难忘的是姥姥亲手为我做的风筝。她用竹条扎好骨架,再糊上纸,然后画上美丽的图案。放风筝时,我总会一边放线一边奔跑,风筝在空中自由飞翔,我快乐地追逐。奔跑累了,我就会坐在草坪上,看着风筝在空中飞舞,我仿佛觉得风筝在向我招手,我感到无比快乐。姥姥精心制作风筝的过程,包含着对我浓浓的爱。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一位旅居国外的中国老友对故乡的怀念,充分展现了思乡的情感。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友人尽管生活优越,但仍然为思乡情结困扰,通过寻求家乡枣核、建造假山石等行动寄托思乡之情。文章真实可信,给读者带来内心深处的共鸣。对故乡无法割舍的情怀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表现出人到老年后对故土特殊情感的细微表达和真切的体悟。
【详解】(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殷切:深厚而急切。
托付:委托,交会;
蹊跷:奇怪,可疑;
故弄玄虚:指故意耍花招迷惑欺骗人。也指故作高深,让人捉摸不透。
结合词义可知,在第①自然段中“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 )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应选:托付,即再三地委托“我”,故选B;
在第①自然段句子“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 )”处应选:蹊跷,形容用途奇怪,故选C;
在第②自然段中“拥抱之后,她就( )地问我”应选:殷切,即形容友人询问“我”时急切的态度,故选A;
在第②自然段句子“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 )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处应选:故弄玄虚,说明友人的做法让“我”捉摸不透,故选D。
(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可知,友人索要枣核的原因是友人离乡多年,对故乡有着深深的思念,索要枣核以寄托思张之情。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第⑤自然段中“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座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可知,这位友人采取了栽垂杨柳、建睡莲池、建“北海”、嵌白塔等来寄托她与老伴二人的思乡之情。
(4)本题考查写作方法及情感的赏析。
A.《桂花雨》一课作者主要加快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本文以“枣核”为线索,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热爱与思念之情。二者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选A。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借用一种具体的事物来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要语句通顺、合理即可。
示例: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让我难忘的事物,那就是家门前的那棵苹果树。小时候,我常常和小伙伴们在树下玩耍,树上的苹果长得又大又甜,总是让我充满期待。果实成熟时,母亲会摘下苹果,把它们做成果酱,那香甜的味道伴随我整个童年。如今,虽然我已离家多年,但每当想起那棵苹果树,我的心中总是充满了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苹果树是我与故土之间不变的纽带,它象征着家的温柔与温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