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论握手》习题2(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论握手》习题2(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7 22:1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论握手》习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肺腑(fǔ)    
胸襟(jīn)
履行(lǚ)
谆谆告诫(zhūn)
B.谦卑(bēi)
溃烂(kuì)
窘状(jiǒnɡ)
泾渭分明(qīnɡ)
C.拙笨(zhuō)
淑女(shū)
殷红(yīn)
笑容可掬(jū)
D.挚友(zhì)
尴尬(ɡān)
矜持(jīn)
大模大样(mó)
【解析】 B项,“泾”读jīnɡ;C项,“殷”读yān;D项,“模”读mú。
【答案】 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肄业 踯躅 大杂烩 乐不可知
B.坐落 毕竟 发祥地 走头无路
C.渔利 搏弈 仪仗队 令人扼腕
D.装潢 辐射 一溜烟 荣膺桂冠
【解析】 A项,知—支;B项,头—投;C项,搏—博。
【答案】 D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两种格格不入的人生,有的成为伟人,有的成为罪人。也许没有一个人在为官之初就想祸国殃民,他们几乎都是雄心勃勃,想做一番为国利民的大事业,然而,人生的种种物质利欲的诱惑,往往使这些人背叛了信仰和理想。这些为数不多的反面角色,给后人带来了警示。在人生的分水岭上,何去何从,可不能掉以轻心啊!
A.格格不入  
B.雄心勃勃
C.何去何从
D.掉以轻心
【解析】 A项,格格不入: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不合语境,改为“大相径庭”。B项,雄心勃勃:形容雄心很大,很有理想。C项,何去何从:在重大问题上采取什么态度,决定做不做或怎么做。D项,掉以轻心:指对问题漫不经心,不当回事。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当著名的澳大利亚小提琴家拉出令我熟悉而深情、悠徐而又感伤的主旋律时,我觉得整个悉尼歌剧院化成了一朵云,而我正坐在云端。
B.“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荣誉称号,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最重要的城市品牌,通过“创文”活动,可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C.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语——摩梭语,其文化为达巴文化,信奉藏传佛教,摩梭人作为中国唯一仅存的母系氏族,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
D.“雅”和“俗”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是文学界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理不清这个关系,既影响作家的创作取向,又影响读者的阅读趣味。
【解析】 A项,语序不当,“令我熟悉而深情、悠徐而又感伤的主旋律”中的“令我”位置不当,应调至“感伤”前,或删掉“令我”。B项,成分残缺,“通过‘创文’活动”中的“通过”一词,使后句缺主语,删掉“通过”。C项,成分赘余,“唯一”与“仅存”重复。
【答案】 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内心里拥有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__________,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②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③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
⑤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⑥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A.④①③②⑥⑤
B.③②①⑥⑤④
C.③①②④⑤⑥
D.④③②①⑤⑥
【解析】 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③句应接在首句后,构成条件关系,根据逻辑关系,“同情”与“雪中送炭”形成递进关系,所以①②应接在③后,④与“循环”相应,⑤⑥句是递进关系,应排在句末。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6~8题。
在我看来,以上两种窘状其实都可避免。但若非要在两者中择其一,我倒更倾向于与人热情握手。诚然,握手时的热情并非全然出自真诚,但它至少创造了和睦的气氛。倘若要将真诚与和睦区分得泾渭分明(这种区分并非明智),那么,和睦总还是胜于引人不快的真情(如因厌恶某人而拒绝与之握手)。同时,要辨清某人的举止是否出于真诚,远比同人友善相处困难得多。况且就待人接物而言,热情友善应当被奉为至理。肯定这一点,便算悟出了令人愉悦的处世立身之道。无论接人待物,还是修身养性,择此即为上策,也最符合生活逻辑。不善与人握手常被视作稳重谨慎,可是,事实并非如此,除非那种稳重是源于傲气。对不愿握手的最合理的解释,是缺乏殷勤灵动。细究起来,它仍源于傲气。生硬刻板本身,就意味着某人的傲慢或对他人缺乏信任。
我曾有幸晤见过两位胸襟宽厚的先生。二人自视清高,姿态傲岸,视己手若金玉。两人虽乐观自信,谈笑风生,但却极少与人握手,即使与人相握亦冷淡无味。人们为了表示对他们这种姿态的不满,有人欲对其中一位施计,用鱼肉敷手与其相握,但终因缺乏勇气而未施行。许是此君对这件事有所风闻,自此之后,他与人相见时的姿态翻然改变,握手频频,热情亲切。但他的那位同伴虽热心与政治家们为伍,但其举止丝毫未改。眼见同仁的变迁,他颇不以为然又为其所激,姿态更是冷傲,行路为人我行我素,旁若无人,但因此倒也显堂堂正正,免去许多非议妄言。
6.根据文意,谈谈作者“更倾向于与人热情握手”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选文第一段中,“我倒更倾向于与人热情握手”这句话后的内容即是对它的解释,注意“诚然”、“倘若”、“况且”等词的分层作用,找出重点语句即可。
【答案】 因为握手时的热情至少创造了和睦的气氛,和睦总还是胜于引人不快的真情。热情友善是接人待物之道,令人愉悦的处世立身之道。
7.作者为什么说“生硬刻板本身,就意味着某人的傲慢或对他人缺乏信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上文作者处世的观点和作者对愿握手的解释作答。
【答案】 作者无论待人接物,还是修身养性,选择热情友善即为上策,也最符合生活逻辑,会令自己和他人愉悦,使气氛和谐。“不善与人握手”、“不愿握手”是缺乏殷勤灵动,源于傲气,缺乏真诚。
8.你如何理解“有人欲对其中一位施计,用鱼肉敷手与其相握”中的“鱼肉”一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鱼肉”一词的本义、比喻义和语境义。
【答案】 “鱼肉”本义是鱼的肉,可指平常的东西。比喻受欺压、受侵害者,也比喻侵害、摧残。此处是对“极少与人握手,即使与人相握亦冷淡无味”者的影射和不满,有讽刺的意味。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论诚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做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
(有删节)
★9.(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5题)“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比拟(或拟人)修辞。本题中“大方”、“合身份”和“贱”用了拟人手法,意思分别是“适度”、“得体”、“降低价值”,注意正反表述。
【答案】 运用了比拟(或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应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
10.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通读全文,结合标题,找出每一段的观点句或结论句或归纳出段意,分析出段落之间的关系,就可正确作答。
【答案】 首先提出诚意是品性,也是态度。接着进一步指出只把诚意当做品性是片面的,率性是诚意,客气也有诚意,由此说明诚意作为态度是有价值的。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别人的好,做戏也有诚意。
11.文章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请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例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先根据第一段弄清“品性”和“态度”的含义,然后从各段中筛选出“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的例子。
【答案】 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老先生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或有些人认为“看人,请客,送礼”、“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
12.作者认为“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持论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每一句都是谈了品性和态度两个方面,结合语境看,在思维方式上应是辩证思维。对于诚实的朋友撒谎,作者也不是一味否定,而是给予了宽容理解。
【答案】 (1)辩证(对比)思维。分析:许多人往往将品性与态度混为一谈,对别人太严格,而对自己太宽容,作者在此首先让人们理解二者的区别,对二者有一个清晰的辩证的认识。(2)包容态度。分析:诚实的人到了不得已的时候撒谎,往往是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也都是诚恳的,有诚意的。因此,都应该给以宽容的态度。
四、语言表达
13.以“握手”为话题在下面横线上补上两句话,要与第一句共同构成排比句。
逆境中的握手,是寒风刺骨的冬日里温暖可口的浓汤;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困难中的握手,是酷热难耐的夏日中清爽宜人的甘泉;失败后的握手,是漫天黑暗中微弱而坚强的火花。
14.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对人生的启发。
一只狐狸想钻过墙洞去吃院子里的葡萄。墙洞很小,狐狸钻不过去,只好在洞外饿了七天,把身体瘦下来,钻过墙洞。狐狸吃够了葡萄,身体长肥了,想钻出墙洞却钻不出去,只好又饿了七天,把身体再瘦下来,才钻了出去。
(1)从肯定的角度写(20字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否定的角度写(20字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的能力。解答此类的题目,首先要把握文段主题。文段中狐狸为吃葡萄(得),先“瘦身”(失);吃肥后要钻出来,再次“瘦身”(失)。两次“瘦身”的结果(人生收获)
在于:品尝到了葡萄的美味。得失的主题非常鲜明。然后,就可根据要求和文段内容组织答案了。
【答案】 示例:(1)生命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人生重在经历。
(2)人不能有贪欲,贪婪的人最终还是会两手空空(或回到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