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 考试高一语文
一、阅读(72分)
(二)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红楼梦》是传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传统言情的集大成之作,其作品蕴涵着极为饱满的情感因子,即所谓"大旨谈情",有其更广阔的文化意义。简单地说,明清之际,当沿袭甚久的儒家礼仪文化发生认同危机时,当维系人与人关系的礼仪变得日益脆弱或者虚伪时。当以理释礼的理学家在理论和实践的不同方面都受到质疑时,提出"大旨谈情"的问题,就成为作者对维系人的良好关系可能性的重新思考。也是对人的情感状态的各种可能性的重新想象,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深入开掘。
《红楼梦》虽然"大旨谈情",但这种情感不是在真空中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礼仪制度等作为维系人们日常行为的基础和规范依然存在,于是情感的抒发和交流,就常常是在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礼仪制约中相生相克,一旦呈现到众人面前,就折射出社会风貌的深广度,体现出它所依存的语境性。
第五十四回写贾府过元宵,宝玉要来一壶热酒,给老祖宗等众长辈敬酒,老祖宗带头先干了,再让宝玉也给众姐妹斟酒,让大家一起干。想不到黛玉偏不,还把酒杯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接下来写凤姐也笑说:"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宝玉忙道:"没有吃冷酒。"凤姐儿笑道:"我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
不可忘记的是,前文已经交代,宝玉是拿热酒敬大家,他代黛玉喝下的,正是同一壶中的酒。凤姐居然叮嘱他别喝冷酒,还把喝冷酒的后果带着夸张的口吻说出来。更离奇的在于,当贾宝玉声明自己并没喝冷酒时,凤姐又马上说她也知道,不过是想嘱咐他一下。那么,在这样的语境中,凤姐说了一句无的放矢的废话,似乎与她为人的一贯聪明并不协调,这是为什么?
如果换一种角度看,当大家都在顺着老祖宗的要求喝完宝玉斟上的酒时,只有黛玉例外,反要宝玉替自己喝,虽然就宝黛他们两人自身言。当然可理解为是关系融洽,但对于在场的众人,未必会认同这一幕,更何况这是在跟老祖宗唱反调。王希廉认为:"凤姐说莫吃冷酒,尖刺殊妙。"姚燮说:"凤姐冷眼,遂有冷言,故曰别吃冷酒。"诸如此类的判断,都是较为精当的。这样,让宝玉别吃冷酒,指向的并不是酒,因为酒确实不冷。倒是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联想,就是黛玉与宝玉间看似情深的行为,不但有抗命贾母的嫌疑,而且在传统社会也涉嫌非礼。于是,凤姐的言说似乎说了也白说,才显示了转向黛玉的冷嘲意义。
如果说,情感的交流都有其具体的语境,那么这种语境,一方面固然受到人际礼仪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会借助于言语,让这种制约与情感互动。构拟出一种需要安放情感的新语境。如何来理解这一点,我们也举一例来说明。
第七回写王熙凤在睡前向王夫人汇报她白天处理的三件"事务",原文是:
至掌灯时分,凤姐已卸了妆,来见王夫人回话:"今儿甄家送了来的东西,我已收了。咱们送他的,趁着他家有年下进鲜的船回去,一并都交给他们带了去罢?"王夫人点头。凤姐又道:"临安伯老太太生日的礼已经打点了,派谁送去呢?"王夫人道:"你瞧谁闲着,就叫他们去四个女人就是了,又来当什么正经事问我。"凤姐又笑道:"今日珍大嫂子来,请我明日过去逛逛,明日倒没有什么事情。"王夫人道:"有事没事都害不着什么。每常他来请,有我们,你自然不便意;他既不请我们,单请你,可知是他诚心叫你散淡散淡,别辜负了他的心。便有事也该过去才是。"凤姐答应了。
这里,王熙凤一共汇报三事,但前两事都是按常规来处理,其实没必要汇报,王夫人也听得有些不耐烦,认为她不该"当什么正经事问我"。而当王熙凤说到第三件事时,又好像不是在向王夫人请示,只不过是在当轻松的闲话用陈述句来告诉她,而且是笑着来陈述。这里的关键是,王熙凤虽受贾珍夫人尤氏邀请第二天去宁国府玩,她很想去,也许她更想去见她好闺蜜秦可卿,两人非同一般的情谊,在小说的前后文都有交代。但因为尤氏单请了王熙凤而没有像通常那样,也请荣国府的其他人,她该不该去就让她很是忐忑、纠结了,如果她不该单独去玩,那么连向王夫人请示本身,也变得不应该了。这样,王熙凤把本来无需请示的事先提出来,用脂砚斋耐人寻味的评点说,这两件都是"虚描"的,关键是要为汇报第三件事做铺垫。为了显示没把这事当回事,所以她是笑着来陈述,这样才稍稍让自己忐忑的心。变得似乎是自然起来。而聪明者如王夫人。也是从人情关系来着眼,一下子说到问题的根本,使得王熙凤那种汇报使用的小技巧。那种自拟语境的"虚描",都变得多余了。但由此更让人看到了。人际交往的情感微妙。揭示的是多么深广的心灵世界。
总之,《红楼梦》作为"大旨谈情"之作。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抒情传统。尤其是晚明以后"尊情"思潮。但其创造性的思想艺术成就,构建起一个宏阔的富有情怀的人物世界。为世界范围的"情感"理论、提供了中国式的实践经验和文学想象力。
(摘编自詹丹:论《红楼梦》的"大旨谈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的"大旨谈情"。很大程度上延续中国传统社会的抒情传统,因而成为传统言情集大成之作。
B."大旨谈情"是作者在儒家礼仪面临认同危机时,对维系人际关系及情感状态可能性的
重新思考与想象。
C.宝玉代黛玉饮酒,王熙凤却叮嘱宝玉别喝冷酒,貌似是一句无的放矢的废话,却凸显出王熙风心思细腻。
D.王熙风汇报前两件事,属于"虚描",实际无需当作正经事询问,主要是为提及尤氏邀请之事做铺垫。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清之际,虽然礼仪变得日益脆弱,但《红楼梦》"大旨谈情"仍旧是在社会礼仪的语境中提出的。
B.《红楼梦》呈现的情感,常是在与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礼仪制约中相生相克,并折射出社会风貌的深广度。
C.本文借"黛玉劝酒"这一情节,让人物的情感表达和交流,跟他们是否合乎礼仪的规范结合在一起。
D.本文举凤姐汇报家务一例,也意在说明王熙风处事圆滑,笑着陈述中自然地解决了是否前往的纠结。
3.下列选项,对"黛玉劝酒"的分析符合作者意图的一项是(3分)
A.黛玉对宝玉"放"和"笑",宝玉心知肚明,这充分体现了宝黛间默契的情感。
B.王熙风对宝玉的"笑"和劝,虽不起作用,却满是关爱,也充分体现了姐弟深情。
C."白嘱咐"的"白",有"只、只是"的意思,体现了王熙风对黛玉行为的冷嘲。
D.宝黛二人跟老祖宗唱反调,大庭广众下违抗贾母的命令,必然会遭到贾母的反对。
以王熙风向王夫人汇报"事务"为例,具体说明人际礼仪关系制约与情感如何互动。(4分)
根据材料内容,分析作者使用"黛玉劝酒"这一情节的作用。(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堂吉诃德
[西班牙]塞万提斯
那辆插着旗子的车来到跟前,只见车夫骑在骡子上,还有一个人坐在车的前部。堂吉诃德拦在车前,问道:"你们到哪儿去,兄弟们?这是谁的车?车上装的是什么东西?那些旗子又是什么旗?"
车夫答道:"这是我的车。车上是两只关在笼子里的凶猛的狮子。这是奥兰的总督送给国王陛下的礼物。旗子是我们国王的旗,表示这辆车上是他的东西。"
"狮子很大吗?"堂吉诃德问。"太大了,"坐在车前的那个人说,"在从非洲运到西班牙的狮子里,没有比它们更大的了。我是管狮人。我运送过许多狮子,但是像这两只这样的。还从来没有运送过。这是一雄一雌。雄狮关在前面的笼子里,雌狮关在后面的笼子里。它们今天还没吃东西,饿得很。您让一下路,我们得赶紧走,以便找个能够喂它们的地方。"
堂吉诃德笑了笑,说道:"想拿小狮子吓唬我?用狮子吓唬我!已经晚了!我发誓,我要让这两位运送狮子的大人看看,我到底是不是那种怕狮子的人!喂,你下来!你既然是管狮人,就把笼子打开,把狮子放出来。我要让你看看,拉曼查的堂吉诃德到底是什么人,即使魔法师弄来狮子。我也不怕!"
见状,绅士来到堂吉诃德身旁,对他说道:"骑士大人,游侠骑士应该从事那些有望成功的冒险。而不要从事那些根本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勇敢如果到了让人害怕的地步,那就算不上勇敢,而应该说是发疯了。更何况这些狮子并不是冲着您来的。它们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思。它们是被当作礼物送给陛下的,拦着狮子,不让送狮人赶路就不合适了。"
"绅士大人,"堂吉诃德说。"您还是跟您温顺的石鸡和凶猛的白鼬去讲道理吧。每个人管好自己的事就行了。这是我的事。"
堂吉诃德又转过身去对管狮人说:"我发誓。你这个混蛋,如果你不赶紧打开笼子,我就要用这支长矛把你插在这辆车上。"
赶车人见堂吉诃德这身古怪的盔甲,又见他决心已下,就对他说:"我的大人,求您行个好,在放出狮子之前先让我把骡子卸下来吧。如果狮子把骡子咬死了,我这辈子就完了。除了这几匹骡子和这辆车。我就没什么财产了。"
"你这个人真是胆小!"堂吉诃德说,"那你就下来,把骡子解开吧,随你便。不过,你马上就可以知道,你是白忙活一场,根本不用费这个劲。"
赶车人从骡子背上下来,赶紧把骡子从车上解下来。管狮人高声说道:"在场的诸位可以做证,我是被迫违心地打开笼子,放出狮子的。而且,我还要向这位大人声明,这两只畜生造成的各种损失都由他负责,而且还得赔偿我的工钱和损失。在我打开笼子之前,请各位先藏好。反正我心里有数,狮子是不会咬我的。"
绅士再次劝堂吉诃德不要做这种发疯的事,这简直是疯狂的举动。
"大人,"堂吉诃德说,"假如您现在不想做这个您认为是悲剧的观众,就赶快骑上您的母马,躲到安全的地方去吧。"
桑丘听到这话,眼含热泪地劝堂吉诃德放弃这个打算。但让他放弃这个怪谲的念头是没指望了。堂吉诃德又催促送狮人打开笼门,而且还不断地威胁他。桑丘也骑着他的驴,车夫骑着自己的骡子,都想在狮子出笼之前尽可能地离车远一些。管狮人见该离开的人都已经离开了,就把原来已经软硬兼施过的那一套又软硬兼施了一遍。堂吉诃德告诉管狮人。他即使再软硬兼施,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还是趁早离开为好。
在管狮人打开笼门的这段时间里,堂吉诃德首先盘算的是与狮子作战时,徒步是否比骑马好。最后他决定步战。于是他跳下马,把长矛扔在一旁,拿起盾牌,拔出剑,以非凡的
胆量和超常的勇气,一步一步走到车前。诚心诚意地祈求上天保佑自己。然后又请求他的夫人杜尔西内娅保佑自己。
管狮人见堂吉诃德已经摆好了架势,只好把第一个笼子的门完全打开。这个笼子里关的是一头雄狮,体积庞大,面目狰狞。它本来躺在笼子里,现在它转过身来。抬起爪子。伸个懒腰,张开大嘴,又不慌不忙地打了个呵欠,用它那足有两作长的舌头舔了舔眼圈,做完这些之后,它把头伸到笼子外面,用它似乎冒着火的眼睛环顾四周。它那副眼神和气势,即使再冒失的人见了也会胆寒。只有这位堂吉诃德认真地盯着狮子,准备等狮子走下车以后,同它展开一场搏斗,把它撕成碎片。
堂吉诃德的癫狂此时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顶峰。可是宽宏大量的狮子却并不那么不可一世,无论小打小闹或者暴跳如雷,它仿佛都满不在乎。它环视四周以后又转过身去,把屁股朝向堂吉河德,慢吞吞、懒洋洋地重新在笼子里躺下了。堂吉诃德见状让管狮人打狮子几棍,激它出来。
"这我可不干,"管狮人说,"如果我去激它,它首先会把我撕成碎片。骑士大人,您该知足了,这就足以表明您的勇气了。您不必再找倒霉了。狮笼的门敞开着,它出来不出来都由它了。不过,它现在还不出来,恐怕今天就不会出来了。您的英雄孤胆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据我了解,任何一位骁勇的斗士都只是向对手挑战,然后在野外等着他。如果对手没有到场,对手就会名誉扫地,而等待交手的那个人就取得了胜利的桂冠。"
"这倒是真的。"堂吉诃德说,"朋友,把笼门关上吧。不过,你得尽可能为你亲眼看到的我的所作所为做证,那就是你如何打开了笼子,我在此等待。可它不出来;我一再等待,可它还是不出来,而且又重新躺下了。我只能如此了。让魔法见鬼去吧。让上天帮助理性和真理,帮助真正的骑士精神吧。照我说的,把笼门关上吧。我去叫那些逃跑的人回来,让他们从你的嘴里得知我这番壮举吧。"
管狮人把笼门关上了。然后对逃跑的人断断续续而又十分详细地介绍了战局。他尽可能地夸大堂吉诃德的勇气,说狮子一看见堂吉诃德就害怕了。尽管笼门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敞开的,可是狮子却不愿意,也没胆量从笼子里走出来。骑士本想把狮子赶出来。但由于他对骑士说,那样就是对上天的冒犯,骑士才很不情愿地让他把笼门关上了。他答应一定把这件英勇的事迹禀报给国王。
"假如陛下问这是谁的英雄事迹,你就告诉他是狮子骑士的。从今以后,我要把我以前那个猥催骑士的称号改成这个称号。我这是沿袭游侠骑士的老规矩,也就是随时根据需要来改变称号。"堂吉诃德说道。
大车继续前行,堂吉诃德、桑丘等人也继续赶自己的路。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通过堂吉诃德挑战雄狮并最终取得成功的情节,表现了他不惧危险、敢于挑战的无畏勇气,歌颂了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
B.选文使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直接展现堂吉诃德的内心矛盾和精神世界,从而丰富了他为追求真理而勇于牺牲的骑士精神。
C.选文记述了堂吉诃德执意挑战狮子的全过程,从拦车询问到威胁管狮人开笼,再到最终狮子未出战,情节完整而富有戏剧性。
D.选文中管狮人、桑丘、绅士等人对堂吉诃德的劝阻,都是理性的体现,侧面表达了他们对执着追梦者的深切同情和理解。
7.关于文中"狮子出笼"这一情节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狮子"慢吞吞、懒洋洋"的状态,与堂吉诃德的严阵以待形成鲜明对比,制造出强烈的喜
剧效果。
"面目狰狞""似乎冒着火的眼睛"、让人胆寒等细节描写,展现了狮子面对堂吉诃德时的
愤怒。
C.对狮子"不慌不忙""宽宏大量""满不在乎"的样貌描写运用了拟人手法,体现其慵懒的状态。
D.管狮人对堂吉诃德挑战雄狮这一事件的陈述与事实不符,甚至颠倒黑白,体现了作品的
讽刺意味。
选文具有鲜明的荒诞性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堂吉诃德和《促织》中成名之子的经历,体现了"人物的抗争性"。请结合文本,从抗争动机、方式及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二者的不同。(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萧瑀,字时文,后梁明帝子也。瑀爱经术,善属文。高祖(李渊)入京师,招之,挈郡自归,拜民部尚书,瑀自力孜孜,抑过绳违无所惮。上便宜,每见纳用。贞观初,帝问瑀:"朕欲长保社稷,奈何?"瑀曰:"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长久者类封建诸侯以为藩屏秦置守令二世而绝。汉分王子弟,享国四百年。魏、晋废之,亡不旋睦。此封建之有明效也。"帝纳之,始议封建。
(节选自《旧唐书.萧瑀传》,有删改)
材料二:
初,上令群臣议封建,魏征议以为:"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成资俸禄,必致厚敛。又,京微赋税不多,所资敬外,若尽以封国邑,经费顿阙。又,燕、秦、赵、代俱带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难以奔赴。"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运祚修短,定命自天,尧、舜大圣,守之而不能固;汉、魏微贱,拒之而不能却。今使勤戚子孙皆有民有社,易世之后,将骄淫自恣,攻战相残,害民尤深,不若守今之迭居也。"十一月,丙辰,诏:"皇家宗室及勤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条例,定等级以闻。"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材料三: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赎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怕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尤非所谓知理者也。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食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有删改)
【注】①民部:这里指户部,古代官署名。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三代有A天下所以能长久者B类封建C诸侯D以为E藩屏F秦G置守令国二世而绝。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见:被,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之不见保"中的"见"意思相同。
B.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谏太宗十思疏》"欲流之远者"中的"之"用法相同。
C,致:招致,导致,与《答司马谏议书》"以致天下怨谤也"中的"致"意思不同。
D.郡邑:名词作动词,与《鸿门宴》"吾得兄事之"中的"兄"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萧瑀自从归降唐朝后,深得两代皇帝信任倚重,他的建议多被唐高祖采纳,唐太宗也向他询问国家太平长治久安的方法。
B.针对是否要分封诸侯的问题,魏征和李百药的意见出现分歧,唐太宗听从了李百药的建议,任命皇室宗亲等人为地方官。
C.有人认为分封诸侯的好处在于能够让诸侯君长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土地和百姓,政治教化更清明,这是郡县制无法比拟的。
D.柳宗元连续驳斥了两种错误看法,不仅观点明确,还联系历史和唐朝现实情况进行分析,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挈郡自归,拜民部尚书,瑀自力孜孜,抑过绳违无所惮。(4分)
(2)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4分)
14.针对分封诸侯这件事,李百药和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罢官后酬元校书见赠
钱起
心期怅已阻,交道复何如。自我辞丹阙,惟君到故庐。
忘机贫负米,忆戴出无车。邻犬吠初服,家人愁斗储。
秋堂入闲夜,云月思离居。穷巷闻砧冷,荒枝应鹊疏。
宦名随落叶,生事感枯鱼。临水仍挥手,知音未弃余。
【注】①负米:出自《孔子家语。致思》,是子路到百里之外背米,奉养双亲。②忆戴:出自《世说新语》,东晋王子猷雪夜拜访戴安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惟"字写出了自己罢官后,先前的朋友不再来往,只有元校书来访的冷清景况。
B.作者用"负米""忆戴"两个典故写自己在贫困中尽心尽意地侍奉父母,思念朋友。
C."邻犬吠初服"是说虽然没有了官服,邻居的狗还是朝我叫,让我略感亲切温暖。
D."宦名随落叶,生事感枯鱼"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向朋友倾诉仕途与生活的艰难。
16.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同属罢官之作,又略有不同,请从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反驳对方"生事"这一罪名的理由是" , 。”
(2)《阿房宫赋》中" , 。”两句与《红楼梦》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表现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
(3)水月交融的景象常常激发文人墨客的灵感。唐宋诗词中有许多描写这一景象的诗句。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习惯用"多任务处理"的方式来提升效率,一边开会一边回复邮件,一边吃饭一边刷手机。然而,科学研究表明,(甲)。①频繁切换任务会导致注意力分散。②不仅这样做会降低工作效率,③还可能引发焦虑情绪,④甚至造成认知功能损失。这需要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提升专注力。
心理学家将专注力比作"聚光灯"。它能将有限的心里资源集中在当前任务上,从而达到 A 的效果。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专注并非易事。外界的分扰、内心的杂念,都可能让这盏"聚光灯" B 。有人通过瞑想训炼来增强专注力,有人则借助"番茄工作法"来保持专注。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核心都在于主动管理注意力,而非被外界信息牵着走。
事实上,专注力是可以培养的。比如,每天设定一段"无干扰时间",关闭手机通知,专注于最重要的工作;或者通过正念练习,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逐渐延长专注时长;或者(乙),优先考虑将高难度工作放在精力最充沛的时段。只有持续练习,才能让专注成为习惯,最终实现高效且不疲惫的生活状态。
文中第二段有四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4分)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小明发现班上许多同学采用"多任务处理"的方式学习,但效率并不高。请根据以上材
料,替他写一段话,给同学们提出建议。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40个字。
(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这是经典!""这是史书记载!""这是常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经常将这些话语中涉及的东西奉为圭泉,步步践行;但也总有人试图冲破束缚,去见识未曾见过的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 答案解析
1. A 前后内容不构成因果关系。
2. D作者的用意是为证明“另一方面,也会借助于言语,让这种制约与情感互动,构拟出一种需要安放情感的新语境”这一观点的。
3. C A、B、D项均不属于作者使用“黛玉劝酒”这一情节的意图。
4. ①王熙凤:想赴宁国府之约,但因尤氏单请不合常规礼仪,体现她忐忑与纠结之情,她通过“虚描”前两件无需请示的事,为第三件事做铺垫,以符合礼仪规范的请示方式试探王夫人态度;②王夫人:从人情关系着眼,点明尤氏诚意,既遵循礼仪规范,又化解王熙凤的纠结,展现情感交流需契合礼仪语境。(每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5. ①论证观点:情感的抒发与交流受人际礼仪关系的制约。宝黛二人的情深行为不合礼仪制度,违背了贾母的命令和传统社会“礼”的要求,充分证明“大旨谈情”的情感表达始终受到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现实语境的制约。②印证情感表达的语境性:凤姐“别喝冷酒”的冷嘲,体现了严格的礼仪规范,说明了情感交流所依存的语境性。③证实《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的价值:这一情节为世界范围的“情感”理论提供了独特的中国式实践经验和文学想象力。(如为下文论述做铺垫也可适当给分,每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6. C A项,“歌颂了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错,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堂吉诃德的揶揄,也隐含着对理性行为的呼唤;B项,“为追求真理而勇于牺牲”于文无据;D项,“同情和理解”错,他们都是出于现实世界的常识理性而去劝阻他。
7. B “愤怒”错误,狮子始终没有发怒。
8. ①情节设计的荒诞:狮子“饿得很”,但打开笼子后,却始终没有出来攻击人。人兽对决,堂吉诃德全副武装、严阵以待,狮子却懒散躺下。②人物行为的荒诞:堂吉诃德以骑士礼仪对待野兽,将闹剧当作崇高使命;众人配合演出荒诞剧,构成集体性认知错位。③艺术效果的荒诞:用夸张的笔调描写滑稽事件。(答出任意一点2分,共4分,答出两点即可)
9. ①抗争动机:堂吉诃德是为维护骑士尊严,成名之子是为挽救家庭命运。②抗争方式:堂吉诃德主动挑战,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成名之子被动变形,凸显现实压迫下的无奈。③艺术手法:本文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抗争,《促织》通过虚幻的想象表现对当时社会的反抗。(每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0. BFH(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
本句句意为“夏、商、周三代能够长期统治天下,是因为他们都分封诸侯作为国家的屏障,秦朝设置郡守县令,两代就灭亡了。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长久者”中“者”为句中停顿标志,故B处应断开;“封建诸侯”为动宾短语,它产生的作用是“以为藩屏”,二者不能分开,故F处应断开;“秦置守令”主谓宾完整,句意通顺,故H处应断开。
11. C C项,“以致天下怨谤也”中的“致”也是招致、导致的意思,意思相同。D项中“吾得兄事之”中的“兄”是名词作状语,故与原文中“郡邑”用法不同。
12. B “魏征和李百药的意见出现分歧”理解错误,二人意见相同,都不同意分封诸侯。
13. (1)他率领全郡百姓归附唐朝,被任命为户部尚书,萧瑀自身勤奋不倦,抑制过错、纠正违规行为无所畏惧。(“拜”“孜孜”“惮”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应让他们担任地方长官,并传给他们的子孙,没有大的变故,不得随意罢免。(“贻”“厥”“黜”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 相同点:①都认为分封诸侯不利于国家治理;②都认为国运长短跟是否分封诸侯没有关系。不同点:李百药认为国运的长短是上天来决定的,柳宗元认为国运跟国家治理、民心向背、当时的形势都有关系。(相同点每点1分,不同点2分,相同点和不同点全都答对得5分)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萧璃,字时文,是后梁明帝的儿子。萧瑀喜爱儒家经典学术,擅长撰写文章。唐高祖李渊进入京城时,招纳他,他率领全郡百姓归附唐朝,被任命为户部尚书,萧瑀自身勤奋不倦,抑制过错、纠正违规行为无所畏惧。他提出的有利于国家的建议,常常被高祖采纳施行。贞观初年,唐太宗问萧瑀:“朕想要长久保全国家,该怎么做呢 ”萧璃回答说:“夏、商、周三代能够长期统治天下,是因为他们都分封诸侯作为国家的屏障,秦朝设置郡守县令,两代就灭亡了。汉朝分封皇室子弟为诸侯王,国家延续了四百年。魏、晋废除分封制度,很快就灭亡了。这说明分封诸侯制度有明显的效果。”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讨论分封诸侯的事宜。
材料二:
起初,太宗令大臣们议论分封诸王的事,魏征认为:“如果分封诸王建诸侯国,那么卿大夫们都靠俸禄生活,一定会导致大量征赋。另外,京城一带赋税不多,原来依靠京都以外,如果都分封给诸侯国,那么国家经费立刻短缺。再加上燕、秦、赵、代诸国均管辖有夷族,如有出现紧急情况,到内地调兵,难以及时奔赴。”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朝廷国运祚福的长短,命在上天,尧、舜都是大圣人,守定国祚却不能长久;汉、魏虽然微贱,恣纵却国运长久,推却不掉。如今让皇亲国戚子子孙孙都有自己封国的百姓与土地,几代之后,将骄奢淫逸,相互攻伐残杀,对老百姓危害尤大,不如不断地更换郡守县令呢!”十一月,丙辰日,太宗下诏:“皇室宗亲以及功勋贤能大臣,应让他们担任地方长官,并传给他们的子孙,没有大的变故,不得随意罢免,各部门明文规定条例,定下不同等级以上报朝廷。”
材料三:
有的人说:“封建制的世袭君长,一定会把他管辖的地区当作自己的土地尽心治理,把他管辖的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儿女悉心爱护,使那里的风俗变好,把那里的政治治理好,这样施行教化就比较容易。郡县制的州县地方官,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一心只想升官罢了,怎么能把地方治理好呢 ”我认为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周朝的情况,毫无疑问地可以看清楚了:诸侯骄横,贪财好战,大致是政治混乱的国家多,治理得好的国家少。诸侯的霸主不能改变乱国的政治措施,天子无法撤换不称职的诸侯国的君主,真正爱惜土地爱护人民的诸侯,一百个中间也没有一个。造成这种弊病的原因在于封建制,不在于政治方面。周朝的情况就是如此。
有人又说:“夏、商、周、汉四代实行封建制,他们统治的时间都很长久,而秦朝实行郡县制,统治的时间却很短。”这更不是懂得治理国家的人说的话。魏继承汉朝,分封贵族的爵位仍然实行封建制;西晋继承魏,因袭旧制不加改变,但魏和晋都很快就衰亡了,没听说有国运长久的。唐朝纠正魏晋的过失改变了制度,将近二百年,国家基业更加巩固,这与分封诸侯又有什么关系呢
天下的常理,是治理得好、政局安定,这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让贤明的人居上位,没有才能品行不好的人居下位,然后才会治理得好、政局安定。封建制的君长,是一代继承一代地统治下去的。这种世袭的统治者,居上位的果真贤明吗 居下位的真的没有才能品行不好吗 这样,人民究竟是得到太平还是遭遇祸乱,就无法知道了。如果想要对国家有利而统一人民的思想,而同时又有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了诸侯国的全部国土,即使有圣人贤人生在那个时代,也会没有立足之地,这种后果就是封建制造成的。难道是圣人的制度要使事情坏到这种地步吗 所以我说:“这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15. C 没有了官服,邻居的狗都朝我狂吠,可以理解为对势利小人的讽刺。
16. 情感:①钱诗表达了对自己生活困顿的感慨和对元校书来访的欣喜与感激之情;②张诗表明了自己的高洁忠贞,体现了豪迈气概。(每点2分)
表达方式:①钱诗主要以叙述自己罢官后的境况来抒情;②张诗借描写洞庭月色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每点1分)
17. (1)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2)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3)示例一: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示例二: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示例三: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18. “里”修改为“理”;“分”修改为“纷”;“暝”修改为“冥”;“炼”修改为“练”。
19. A:事半功倍 B:暗淡无光
20. ② 修改为:这样做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④ 修改为:甚至造成认知功能损伤。
21. 甲:这种做法并不能提升效率。乙:合理安排任务顺序。
22. 同学们,多任务学习易分心!主动培养注意力,提高专注力,助你高效学习。(指出危害,并给出建议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