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的
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3、教学时数
:
二课时。
教程要求:
一、导入课文
1、欣赏《兰亭集序》书法。《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时人曾评其书“飘如浮云,矫若惊龙”从一个人的笔墨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才情和气质。王羲之的书法表现的都是一种魏晋的风度。
2、魏晋的风度。真诚任性旷代风流。
3、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指明朗读第一节
正音,齐读
这一段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乐
乐从何来?王实甫《西厢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说人生有四大乐事。
良辰
请生答。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联系《侍坐》篇“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个美丽而美好的日子。适合放风筝,游玩,祈福。
美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乐事
群贤毕集,少长咸集
落实“毕咸”流觞赋诗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请生翻译赋诗的情景句,落实字词。
赏心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当堂背诵。
三、作业
预习疏通二三量段字词
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导语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指名学生读,正音。质疑。
1.质疑点: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2、梳理字词(见幻灯片)
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悲”。
1、探讨:20世纪60年代中期,郭沫若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的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体都不是王羲之的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是悲得太没道理了。对此你怎么看?这是一种乐极生悲的变化。请生举自身例子或历史人物说明。比如汉武帝
曹操。
悲从何来?而?
(1)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而短暂
(2)喜新厌旧,永不满足
(3)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这种“悲”与上面的叙事有什么关系?
这种悲哀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引用:玩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一流。或以右军非把生死看不破,为当时清谈误国者箴。看来文中原无此意,就文论文,不必深求。夫随时行乐,正是看破死生者也,乐极而悲,正见此会不可多得,乃文章反衬之法。——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吴楚材《古文观止》
作为书序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四、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