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兰亭集序》 表格式教案(共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9《兰亭集序》 表格式教案(共两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18:1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
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
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过程与方法
1.
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2.
背诵课文,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
文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1.了解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教学方法
1.
运用诵读法,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
运用讨论法,指导学生充分自学,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教学安排
两课时先学指导
1.
通过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
2.
了解作者及背景。
3.
掌握“序”的有关知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一)导入新课(二)展示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
1.
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2.
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3.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4.以小组学习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下标记,之后师生共同解决。
5.提问: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作者的情感是在变化着的,好请大家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
明确:“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三、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学生探究,教师明确:
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理清背诵思路:第一部分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周围的环境、场面,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四、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1.
《高考领航》p53“基础梳理”第1、2题。
2.
小结: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五、布置作业,课外探究
完成《高考领航》p57“创新演练”。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一)导入新课(二)展示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部分并背诵。
2.
总结全文,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
1.
本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 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明确:作者承接上文“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2.由第一自然段的“乐”转入本节的“忧”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
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
4.作者在第三部分中抒发了哪些感慨?
明确:一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二是“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
5.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1.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第一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2.
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
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例如:
写景、叙事、抒情。四、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1.
完成《高考领航》p53“基础梳理”第3、4、5、6题。
2.
小结:
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体验是两汉魏晋文学的一大主题,因此,富有性灵的士人一直在努力寻找生命的诗性境界,我们可以从其它作品依稀探悉出人性觉醒发展的脉络。五、布置作业,课外探究
1.完成《高考领航》课后练习案。
2.学生列举“古今文人论生死”。六、教学反思,自我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