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哲思短章
8020定律
管理学范畴有一个著名的8020定律,它说,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这个8020定律被一再推而广之——经济学家说,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的财富。心理学家说,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
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
20%的人享受了世界上80%的爱情,甚至办掉全世界80%的结离婚手续。这20%的人总在爱和被爱,而余下80%的人只好寻寻觅觅,苦苦追求。
20%的人历经人生80%的大喜大悲,体验80%的精彩和跌宕,而80%的人更多地在COPY平淡的日子。
20%的人可以实现80%的心愿,而80%的人只能实现20%的心愿。
20%的人可以实现80%的好处,留下可怜的20%让那80%的人打破头颅地抢做一团。
就是请一顿饭,都是20%的客人吃了80%的好菜。不信,你请一顿试试。
何其不幸,8020定律就这样作用于一个人身上。这哪里是有没有绝对公平的问题,根本就是绝对的不公平啊!
轮到自己的时候,8020定律通常是这样的——20%的人倒足80%的霉,或者80%的人伸着脖子看着人家20%的好运气,空悲切。
其实,8020定律早已被中国古人用另一句话表达过,那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修身名句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赏读:孔子说:“人能够把道(规律)光大,而不是道来支配人、左右人。”
?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
赏读: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事情不会忍耐,便会坏了大事情。”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赏读:孔子说:“(考察一个人时)许多人都厌恶他,一定要认真地考察;许多人都喜爱他,也一定要认真地考察。”
?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赏读:孔子说:“(我对)人人都进行教育,没有(贫富、贵贱、地域、年龄等)区别。”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等,中篇小说《阿Q正传》。 2.写作背景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
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3.审美视窗
世纪伟人——鲁迅
他是中国文坛的匕首,他是中国革命的先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用自己的一杆锐笔,割断贪婪狂妄者的白日梦;他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浇醒千千万万的沉睡者的爱国心。
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1)悚然( ) (2)芒刺( ) (3)踌躇( )
(4)俨然( ) (5)形骸( ) (6)山墺( )
(7)驯熟( ) (8)讪讪( ) (9)草窠( )
(10)唾弃( ) (11)渣滓( ) (12) 歆享( )
(13)醴( ) (14)鄙薄( ) (15)陈抟老祖( )
(16)捺上花冠( )
答案 (1)sǒng (2)máng (3)chóu chú (4)yǎn (5)hái
(6)ào (7)xùn (8)shàn (9)kē (10)tuò (11)zhā zǐ
(12)xīn (13)lǐ (14)bǐ bó (15)tuán (16)nà
答案 (1)烟霭/和蔼 (2)谬种/绸缪 (3)蹙缩/蹩脚 (4)聘礼/驰骋/伶俜/娉婷 (5)煊赫/渲染/寒暄/喧哗 (6)惴惴不安/瑞雪/端正/揣测
3.词语释义
(1)百无聊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沸反盈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寻死觅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走投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少不更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天有不测风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2)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3)企图自杀。多指用寻死来吓唬人。
(4)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5)指人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
(6)比喻灾祸是无法预料的。
4.近义辨析
(1)变幻·变换 “变幻”指变化不定;无规则地改变。“变换”指变动,更换。
例句:①蒲松龄笔下的那些狐仙,真是________莫测。
②两个老朋友不断________着话题,谈了整整一个晚上。(2)单是·但是 单是:即单纯是,单单是。但是: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转折,往往与“虽然、尽管”等呼应。
例句:①设立国庆的目的,是希望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国人都能够对国家有所感恩,在享受国泰民安的幸福时,应学会追忆,________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味地强调休闲,代替了纪念,终于使国庆节在一些人眼里,只剩下了“购物、旅游的黄金周”。
②商场中不打折的往往都是所谓的“新品”,且不论其究竟是否真为新品,________那毫无商榷余地的“一口价”就值得消费者冷静斟酌。
答案 (1)①变幻 ②变换 (2)①但是 ②单是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重点突破
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 (1)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倒叙手法的作用:
在情节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在内容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作者是怎样用倒叙手法安排小说情节的?
提示 序幕——“我”回到鲁镇。
结局——“我”听到祥林嫂的死讯。
开端——祥林嫂外逃到鲁镇帮佣。
发展——被劫被迫改嫁,后丧夫失子,再到鲁家。
高潮——捐献门槛,未能赎罪,被逐,沦为乞丐。
尾声——“我”见到鲁镇“祝福”场景及感受。 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有何变化?填写下表,并分析这些肖像描写的作用。提示 (1)
(2)这些肖像描写展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法对妇女的摧残与迫害:第一次虽贫困,但对生活抱有希望;第二次已经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第三次对生活已经彻底绝望。 你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女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形容,然后概括。
提示 文中能够用来形容的词语很多,如“乞丐”、“讨饭的女人”、“谬种”、“寡妇”、“勤快”、“悲惨”、令人“烦厌”……总之,小说中的祥林嫂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最下层的劳动妇女,她勤劳能干,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讨人烦厌,终究成为一个乞丐,直至绝望地离开人世。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有两次说的却不完整,请根据上下文发挥想象力补全。
提示 a.祥林嫂被抢时:“可恶,然而……”
可恶:卫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祥林嫂私自出逃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婆婆作主抢回,理所当然。
b.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婆又来时:“可恶,然而……”
可恶:卫婆子先荐人后劫人有损鲁家体面。
然而:要找像祥林嫂这样勤快有力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分析这几次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示 小说三次写到了“祝福”。这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描写鲁四老爷家祝福。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主题,首尾呼应,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为何还以“祝福”为题?
提示 (1)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2)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考点链接
小说标题的作用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在考题中,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
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二、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
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
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1.文本审美
(1)巧妙的倒叙式结构。
《祝福》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开头的“序幕”和最后的“尾声”揭示了女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然后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祥林嫂的悲惨结局,把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惨死连在一起,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沉郁的色调传达出悲哀的感情。
《祝福》中描写祝福景象的文字,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乐景不乐,叫人只觉得沉郁。这种高超的语言艺术,很值得欣赏。
(3)肖像描写洗练传神,含蓄隽永。
小说多处描写祥林嫂的外貌,特别是对她的眼睛作了精心的刻画,用以说明她的身份、性格、精神状况和不幸遭遇,展示她那每况愈下的苦难历程,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三次集中的外貌描写显示了人物不幸的遭遇和内心的创痛,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填补了片断之间的空白。
(4)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祝福》中“我”的话跟鲁四老爷的不同:“我”的话活像一个新派人物,鲁四老爷的话活像一个讲理学的老爷。卫老婆子的话跟柳妈的不同,卫老婆子的话活像一个“中人”,柳妈的话活像一个好寻开心的市井女人。2.写作迁移
【角度】 倒叙手法
题目:请你运用倒叙手法写一段记叙文的开头,100字左右。
【示例】 昏黄的灯光下,妈妈依旧在不停地拧着螺丝。一下,又一下,每一次的拧紧都用上了全身的力气。三轮车架下的妈妈,两鬓已经布上了银丝,眼角的皱纹好似一条条深深浅浅的沟壑,粗糙的脸颊在灯光下愈加显得苍白,一双枯树皮似的手在不停地用力、用力……看着妈妈这用着力的双手,那一幕幕的往事从脑海里汩汩地浮现出来。【漫漫古典情】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宋·范仲淹《苏幕遮》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一高一低,一仰一俯,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无计可消除。夜间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不由发出“休独倚”之叹。试图借饮酒来浇胸中之块垒,但这一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
稻 草
G·博格扎
许多稻草聚集在“彼岸世界”里闲谈。
“唉!”一根稻草说,“我的命多苦啊!我在阳光下听着云雀的歌声生活了一个夏天之后,被扔去让驴子吃。”
“我呢,”另一根稻草说道,“我像大海一样在微风中卷过层层细浪后成了猪圈的垫子。”
“我们的命运真是太悲惨了!”许多稻草齐声哀叹道。
“我不知道被猪吃的时候是什么滋味,”最后一根稻草说,“但我认为,没有比看着溺水者最后怎样抓住你更叫人难过的事了。他的眼里闪着希望的光芒,而身子渐渐向水底沉去。不,再没有比那让溺水者绝望的稻草更伤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