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古诗词三首
孟浩然
宿建德江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作者简介
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传说唐玄宗诏咏其诗,孟浩然吟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语,惹玄宗恼怒。
写作背景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途经建德江时所做。当时诗人因科举失利,仕途受到打击而漫游吴越。临近黄昏,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看到行人各自归家,而漂泊他乡的诗人不免又增添了新的愁绪,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ó
zhǔ
chóu
qīnɡ
jìn
dé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
解诗题
知作者
明诗意
悟诗情
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这首《宿建德江》,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
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
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泊
渚
日暮
客
①泊:停船靠岸。
品读课文
②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③日暮:黄昏时分。
④客:指诗人自己。
诗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日暮客愁新。
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是什么景物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思乡之愁、
寂寞之愁。
作者此时身处异乡。
日暮
日暮是黄昏日落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日暮
和家人一起吃晚餐
陪家人一起散步
父母接你放学
......
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旷
①旷:空阔。
诗意: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作者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
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
诗人的心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亮
本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对月亮抒发情感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听音乐,背诵古诗。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朗读指导
《宿建德江》要紧扣“愁”字,诗人没有在诗中过分地渲染悲苦气氛,而是一种跟景物相衬的淡淡的愁绪,朗读时可把节奏稍微放慢,语调轻缓悠长。
主旨概括
《宿建德江》描写了诗人夜宿建德江,看着周围的景色,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复杂的感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时间
地点
事件
苏 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取得了独到的成就,在宋代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写作背景
公元1072年(北宋熙宁五年),苏轼任杭州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了五首诗,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zhē
juǎn
sàn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望湖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望湖楼
②醉书:饮醉酒后写下的作品。
醉书
默读古诗,想想每行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快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来。
品读诗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翻墨:打翻黑墨水,形容很黑。
②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③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诗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结合诗句,说说你想象的画面是怎样的?
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
跳珠
乱
抓住关键词语,品析雨的特点。
这场雨很大,有种白花花的感觉。
雨下得很急,落在船上像跳动的珍珠,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雨势很大,杂乱无章。
谁能读一读这句诗?读出雨又急又大的感觉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②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平静。
诗意: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有何表达效果?
从“忽”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感受到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阵狂风席卷而来,就把雨吹没了。
体会到这风很有威力,一下子就把大雨吹散了,还吹散了天上黑压压的云,天空变得一片瓦蓝。
你还知道哪些含“忽”字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水如天一样开阔……
水如天一样明亮……
水如天一样澄静……
想象“水如天”之景。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读一读,读出“雨后西湖”的画面感,读出自己的想象与感觉。
升华诗题中“醉”的含义——沉醉。
作者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深化主旨
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情,你从这场骤雨中读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乐观、豁达
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同桌之间试着说一说。
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突然间就变了脸。乌云像打翻了的墨汁一样滚滚而来,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大雨便倾盆而下。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又把云雨吹散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在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就像一片汪洋大海,像天空那样广阔。
朗读指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骤雨前后的天气变化,朗读前三句时可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的感觉,最后一句语速可放缓,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
主旨概括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了西湖奇特的景色。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课后找来读读并积累。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牌
题目
辛弃疾
黄沙道: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他力主抗金,后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屡遭排挤,最后退隐闲居。辛弃疾兼善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并称“苏辛”。
写作背景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chán
xiàn
出现。
què
dào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一)品读上阕
品读诗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别枝
指横斜的树枝。
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在鸣唱。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两句诗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诗人侧耳细听。
再读一读,读出丰收喜悦之情。
词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你觉得这两句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示例:我觉得可以,“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稻花飘香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齐读上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蛙声一片,这一切多么美好。
(二)品读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忽见”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词意: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首词的前两句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静
动
思考:“忽见”二字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感情?
“忽见”
流露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之情。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朗读指导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感情基调是“喜”,因“惊鹊”而喜,因“稻花香”而喜,因忽见“茅店”而喜,等等,要联系作者当时的心境有感情地朗读。
主旨概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写乡村夏夜月明风清,稻花飘香,蛙声和鸣,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对比阅读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有不同,结合具体诗句说说。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是恬静的月夜景色,表达了丰收在即的喜悦之情。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个“愁”字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诗人把这份愁情托付给了江中的月儿,“江清月近人”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愁肠百转,孤独、寂寞的诗人。诗人看见月亮便勾起了自己的愁绪,诗歌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的愁思。
拓展阅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布置作业
写好生字,并听写生字。
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根据诗意,给诗配画,喜欢哪一句就画哪一句,并以相关的诗句作为标题。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朗读指导:本文三首古诗词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要边读边想象画面,置身其间,读出诗词的情感和节奏,体会诗词的美感。
《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参考答案:《宿建德江》表达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日暮客愁新”中,一个“愁”字将诗人内心的忧愁抒发得淋漓尽致,而“江清月近人”一句,又写出了诗人只有明月相伴的孤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这优美的乡村月夜里,词人夜行黄沙道中所看到、听到、嗅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这首诗第一句写云,第二句写雨,第三句写风,第四句写天和水。我仿佛看到了刚刚还艳阳高照的天空一下子变了脸。顿时,乌云像打翻了的墨汁一样滚滚而来,却未遮住远处的山峰。不一会儿,就下起了瓢泼大雨,白色的雨点像珠子一样乒乒乓乓地跳进了船里。忽然,一阵大风把天上的乌云吹散了,太阳又重新露出了笑脸。这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水天相接,景象异常壮观。